贝尔彻海蛇
贝尔彻海蛇(学名:Hydrophis belcheri),别名淡带海蛇,是眼镜蛇科海蛇属蛇类中具有剧毒的海蛇。其主要分布于印度洋、泰国湾、新几内亚岛、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沿海的热带珊瑚礁海域,在澳大利亚近海及所罗门群岛亦有踪迹。
贝尔彻海蛇的平均尺寸在0.5-1米之间,重量超过1.36千克。其有短头和纤细的铬黄色身体,后部从侧面扁平。头部和身体都覆盖着深绿色的横带。其身体下部没有这些横带。在水中和水外都有淡黄色的外观,具有桨状尾巴。鳞片重叠,每个背鳞的中心都有一个小疣。腹鳞比背鳞稍宽,但仍然非常窄。贝尔彻海蛇主要以小型鱼类、甲壳亚门、鱼卵及当地鳗鱼为食。其能在水中以约每小时12英里的高速游动。白腹海雕、灰头鱼雕等海雕类是其天然捕食者。贝尔彻海蛇整年皆可交配产卵。其寿命为4-5年。
贝尔彻海蛇亚科曾被误认为是世界上最毒的海蛇,LD50值0.24mg/kg(小鼠皮下注射),含肌毒素与神经毒素复合成分,半数致死剂量为0.0013毫克/千克。2009年,贝尔彻海蛇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数据缺乏(DD)。
命名
贝尔彻海蛇又称淡带海蛇,是眼镜蛇科(Elapidae)中一种剧毒海蛇。1849年,英国动物学家约翰·爱德华·格雷(John Edward Gray)首次描述并命名了这一物种。其属名"海蛇属"源自希腊语词汇组合——"hydōr"(水)和"ophis"(蛇),意为"水蛇";种加词"belcheri"则是为纪念19世纪中期发现该蛇的英国皇家海军军官爱德华·贝尔彻爵士(Sir Edward Belcher)。
早期关于这一物种的记录(包括所有来自澳大利亚水域的记录)都是基于对之前被称为黑头海蛇(H. melanocephalus)的物种的误识别。也曾被归类于海蛇属(Chitulia)。
形态特征
贝尔彻海蛇的平均尺寸在0.5-1米之间,重量超过1.36千克。其有短头和纤细的铬黄色身体,后部从侧面扁平。头部和身体都覆盖着深绿色的横带。其身体下部没有这些横带。在水中和水外都有淡黄色的外观,具有桨状尾巴。鳞片重叠,每个背鳞的中心都有一个小疣。腹鳞比背鳞稍宽,但仍然非常窄。
分布与栖息
分布范围
贝尔彻海蛇主要分布于印度洋、泰国湾、新几内亚岛、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沿海的热带珊瑚礁海域,在澳大利亚近海(帝汶海阿什莫尔礁)及所罗门群岛亦有踪迹。
栖息环境
贝尔彻海蛇常栖息于近岸浅水区,因这些区域更易捕食(尤其热带珊瑚礁中水生生物繁盛)。除食物充足外,珊瑚礁还为贝尔彻海蛇提供抵御天敌的天然屏障。然而随着化工废料和工业强酸排入海洋导致珊瑚礁退化,贝尔彻海蛇亚科的自然栖息地正遭受威胁,迫使大量海蛇向更近岸处迁徙,与人类接触频率显著增加。
生活习性
贝尔彻海蛇栖息于物种丰富的珊瑚礁海域,其食性颇为广泛,主要以小型鱼类、甲壳亚门、鱼卵及当地鳗鱼为食。其能在水中以约每小时12英里的高速游动。该蛇终生大部分时间栖息于水下,仅偶尔浮出水面换气(因其无鳃)。其尾部扁平如鳍状,助力其在水中快速行进。该蛇常潜伏于珊瑚礁缝隙和封闭区域发起突袭,这种狩猎策略至关重要——开阔水域的鱼类游速更快,更容易逃脱捕食。尽管关于贝尔彻海蛇天敌的研究较少,但目前证据表明白腹海雕、灰头鱼雕等海雕类是其天然捕食者。此外,人们曾观测到污翅真鲨、灰礁鲨(分布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沿海)捕食该海蛇亚科。体长可达三米以上的大型鳗鱼和旗鱼科也会以海蛇为食。
生长繁殖
贝尔彻海蛇生活的地方阳光充足,海水常年恒温,所以其整年皆可交配产卵。
雄性贝尔彻海蛇嗅到雌性贝尔彻海蛇散发出的外激素后,雄蛇会循味而来,数条雄蛇同时舞动在雌蛇周围。雌蛇选定配偶并交配成功后,会独自去寻找产卵地,其必须将蛇卵产在水位以上的地方,因为蛇卵需要呼吸;还必须把卵产在干燥隐蔽处,因为只有干燥的卵才能正常孵化,且因为蛇类没有抚养后代的习惯,所以需要隐蔽安全的洞穴。在高处的洞穴,几天后产下卵,一般为3-4个,8~10个月之后幼蛇陆续出壳,离开洞穴游向大海。
刚出生的幼蛇就有敏锐的嗅觉与一对毒牙。一般幼蛇的死亡率非常高,仅有1%的幼蛇能活过第一年。贝尔彻海蛇寿命为4-5年。
毒性
贝尔彻海蛇亚科曾被误认为是世界上最毒的海蛇,LD50值0.24mg/kg(小鼠皮下注射),含肌毒素与神经毒素复合成分,半数致死剂量为0.0013毫克/千克,毒液中富含高浓度神经毒素与肌肉毒素,单次咬伤可在30分钟内致人死亡。坊间传闻称,贝尔彻海蛇的毒性强于细鳞太攀蛇(Oxyuranus microlepidotus)。然而,根据半数致死量(LD50)的科学测定,内陆太攀蛇的毒液毒性远超贝尔彻海蛇。这一数据纠正了民间关于"最毒蛇类"的常见误解。
贝尔彻海蛇常被误称为钩鼻海蛇(Enhydrina schistosa),由于 1996 年出版的《疑问蛇类:史密森学会问答集》(Snakes in Question: The Smithsonian Answer Book)一书,它被错误地宣传为世界上最毒的蛇。毒液专家布莱恩·格雷格·弗莱(Bryan Grieg Fry)副教授澄清了这一错误:“钩鼻蛇的传说源于一本名为《疑问蛇类》的书中的根本错误。书中将所有毒性测试结果混为一谈,而不论测试方式(例如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由于测试方式会影响相对毒性数值,毒液只能在相同测试方式下进行比较。否则,就如同拿苹果和石头作比较。”对小鼠和人类心肌细胞培养的研究表明,细鳞太攀蛇的毒液,按滴计算,是所有蛇类(无论是陆生还是海生)中毒性最强的。实际上,毒性最强的海蛇亚科是杜氏海蛇(Aipysurus duboisii)。
危害与防治
危害
被贝尔彻海蛇咬伤后会出现剧烈呕吐、恶心、偏头痛、腹部绞痛、腹泻、眩晕、抽搐及瘫痪等症状,还可能伴随精神错乱、无法控制的出血、呼吸衰竭及肾衰竭。贝尔彻海蛇性情温顺,极少主动攻击人类。最新研究显示,该蛇能自主控制毒液分泌,仅25%的咬伤案例会释放毒液。由于其毒牙短小,且嘴部开合度有限(仅能咬住手指或脚趾等部位),穿着潜水装备时被注入毒液的可能性极低。
防治
尽管已有抗蛇毒血清问世,但及时救治仍是存活关键。如果被贝尔彻海蛇咬伤,请遵循以下方法:
1.使受害者保持平静并让他躺在地上。
2.切勿触摸或操作伤口。
4.如果被咬区域是肢体,用纱布包扎可能有用,但不要太紧。血液循环不应被阻断。可在等待帮助时固定肢体。
5.如果出现呼吸或心脏问题,应优先处理这些问题。如有必要,进行口对口呼吸。
6.不要饮酒或服用镇静剂。
7.可捕捉蛇并展示给医务人员。这将加快医疗干预。
8.受害者应尽快被送往医疗中心。
物种现状
保护级别
2009年,贝尔彻海蛇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数据缺乏(DD)。
物种现状
贝尔彻海蛇被认为是非常罕见的(Kharin 2005年)。据知越南有20个标本,泰国湾有10-20个标本。还已知在印度尼西亚南苏拉威西由渔民采集的一个标本(K. Sanders和Mumpuni,2010年)。
随着珊瑚礁逐年遭受破坏,本就数量锐减的贝尔彻海蛇研究变得愈发困难。
物种对比
贝尔彻海蛇曾被误称为“钩鼻海蛇”(实际上是 Enhydrina chistosa),钩鼻海蛇上颌骨鳞片小,部分藏于上颌骨沟内;毒牙后方有 3 至 4 颗上颌齿;腭骨齿 5 至 6 颗,腭骨齿比翼骨齿大;无眶下纹;幼体背部深灰色,腹部白色,有深灰色或黑色环纹;成体颜色均匀呈灰色,图案消失;体周鳞片大小不一,在孟加拉湾,雄性颈部鳞片 43 至 52 片,雌性 48 至 55 片,雄性躯干中部鳞片 53 至 60 片,雌性 55 至 65 片,鳞片部分重叠或并列,中央有短脊;腹鳞 262 至 322 片;肛前鳞片稍大。全长 1400 毫米,尾长 180 毫米(但很少超过 1100 毫米)。
参考资料
贝尔彻海蛇.inaturalist官网.2025-04-30
Hydrophis belcheri (Gray, 1849) | COL.catalogueoflife.2024-08-22
Hydrophis belcheri.gbif官网.2025-04-30
Belcher's Sea Snake.hubpages.2025-04-28
Belcher’s Sea Snake (Hydrophis belcheri).thesnakeguide.2025-04-28
海蛇属.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4-30
Belcher’s Sea Snake (Hydrophis belcheri).snakeguide.2025-04-28
Hydrophis belcheri.iucnredlist官网.2025-04-30
Hydrophis belcheri (Gray, 1849).gbif官网.2025-04-30
Hydrophis belcheri.animalesvenenosos官网.2025-04-30
Venomdoc Forums.venomdoc.2025-04-30
Hydrophis schistosus.reptile-database.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