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

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

茅海建,1954年生于上海市,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书籍出版信息

出版年: 2012-5

页数: 577

定价: 52.00元

丛书: 三联文史新论

ISBN: 9787108039804

作者简介

茅海建师从陈旭麓教授。曾任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的军事与外交》。《戊戌变法史事考》(2005)、《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2009)等。

内容简介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的研究已经很多,本书的研究仍能使人耳目一新:

大量档案材料的披露,资料来源包括收藏于北京市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东京的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台北市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故宫博物馆文献处。

重大史实的精心考证与重要场景的细密描述: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中下层官员与民众对变法的建策;张之洞调京主持朝政与机会错失;光绪帝的对外观念;日本政府的观察与反应。

旧说的认知、补正与修正,新说的展开、论证与建立,作者集五年半的全部精力于此。

书籍目录

自序

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先前研究各说的认知、补证、修正

一、学术史与本文之旨趣

二、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的政治权力关系

事后报告制度

未送慈禧太后的个别重要奏折

慈禧太后似不掌握全部谕旨的原文

事前请示制度

从张荫桓弹劾案看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政治权力关系

三、七月二十九日至八月初三日的政治异动

开勤殿与七月三十日给杨锐朱谕

八月初一日召见袁世凯

八月初二日给康有为的明发上谕

八月初三日参预新政军机章京“签拟”权力受限

四、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突然回西苑

杨崇伊的奏折与八月初三日晚慈禧太后决定明日回西苑

伊藤博文的觐见

八月初四日光绪帝移居瀛台非为囚禁

八月初五日上午光绪帝单独处理政务

五、八月初六日慈禧训政前后

八月初五日慈禧太后决定回颐和园时间推迟至初十日

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训政

袁世凯告密消息传到北京

光绪帝不认可“围园劫后”说

六、整肃与软禁

八月十五日慈禧太后决定不回颐和园

八月十九日杖毙太监

八月二十三日起光绪帝被软禁

九月初四日公布光绪帝病情

七、结论

附录一:百日维新期间军机处上呈慈禧太后重要折片

附录二:光绪二十四年正月至百日维新前军机处上呈慈禧太后重要折片

戊戌年张之洞召京与沙市事件的处理

一、徐桐的提议与清廷的用意

二、张之洞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对沙市事件的处理

三、召张之洞进京的呼声再起

四、简短的结语

戊戌变法期间司员士民上书研究

一、学术目的与方法

二、上奏权、代奏与上书的处置

代奏的规定

六月十五日以后的新规定与罢免礼部六堂官

“参预新政”军机四章京与上书处置方式的改变

慈禧的介入与新规定的取消

三、上书的内容及其评价

清代政府的制度病

激进、缓进与守旧

议会的概念与设置

西学与中学

铸币

税收与财政

农业改革

追求实效的具体建策

北京的道路河道修建

四、简短的结语

附录:司员士民上书的时间、代奏及收藏状况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

一、德国亨利亲王来华促动的清朝觐见礼仪改革

二、为德皇制作宝星与购置世界地图

三、亲拟致日本国书与召见伊藤博文

四、赴韩使节的派出

五、结语

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观察与反应(与郑匡民先生合作)

一、戊戌变法时期中日关系之背景

二、戊戌变法前期及高潮期日本政府的观察

读者评论

一、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崩溃》自出版以来,早已经成为近代史研究的名著了。现在凡是要研究第一次鸦片战争,大概是无法绕过茅教授树立的这个不低的标杆的。同样的,现在如果研究戊戌变法,依然无法绕过茅教授的新一个高度,这便是这本《戊戌变法史事考》。

在书中,最重要的当然是《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先前研究各说的认知、补正、修正》一章。让人称道的是,作者先是系统地回顾和分析了前人先进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作了简单地评价。接下来按照时间的顺序,条分缕析地把政变前近十天的情况一一作了细致考证和对已有研究的补充。对于未能解决的,如“慈禧为什么八月初五决定将回颐和园日期推迟到初十日以及为什么于初六日亲政”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茅教授并没有牵强解释,而是作了阙疑。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很久以来坊间传说的,戊戌政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袁世凯的告密。于是“戊戌六君子”的死袁世凯便必须负主要责任了。由于袁在之后声名狼藉,人们很自然地坚信他就是刽子手,他是用六君子的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花。茅教授显然支持黄彰健先生在《戊戌变法研究》中的看法,即在初六日慈禧发动政变之时,袁世凯的告密根本无法传到到宫内,也就是说政变的直接原因并不是袁的告密。告密只是强化了政变本身并且使更多的人受到波及。在今天看来,慈禧最后的反攻倒算几乎在变法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的,差别仅仅是发生的时间迟早而已。

二、这本书是作者对戊戌政变研究的论文集。几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讨论戊戌变法的不同侧面。

其中重头戏当然是戊戌政变发生的时间、过程与原委,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这一部分大量引用宫中文档,细密考证政变前后几天各方行止,得出结论:政变有一个过程,触发政变的可能是光绪接见伊藤博文杨崇伊的密奏,慈禧一开始并不打算完全收回权力、康有为滞留京激化双方矛盾、袁世凯告密不是政变发动的起因但促使政变升级。茅先生也很坦率地说明,在政变的关键时间:八月初五11时至初六日早朝前,两宫必有接触,并直接导致慈禧决定训政,但这段时间发生的事还未能厘清。茅先生志在厘清错误及不可靠的成见,重建史实。其细密考证令人折服。读这样的书是一种享受。

以前读历史,总觉得慈禧万恶,若百日维新成功则中国或可走上强国之路。读完本书对开放中下层官员上书后275件建言的分析,痛感积弊沉之国,恐怕不能从内部改良。康有为全无政治经验,所谓制度局能否起作用另说,制度局之倡议即引起当朝大臣坚决反对,改良从何谈起。看上去,康身中枢的愿望远大于其治国的良策。从中下层官员的上书看来,大多数上书有赶时髦之嫌,并无创见或从今日看来并不可行。茅先生也检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策,如铸币修路等。总体来看,当时国人对西学的了解仅为皮毛,在此民意官意基础上,维新恐为空中楼阁。

三、茅老师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严谨,每句话甚至每个字都有史料依据,而且对史料当中靠不住的地方都会一一解释清楚,这种态度不是易“老师”和阎“老师”随便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里面随便讲讲能讲出来的,这种对历史真相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非常值得这个浮躁的社会来好好反思的。这样的作品值得让人品味,别且能让人有所得有所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