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MG08式德国马克沁重机枪

MG08式德国马克沁重机枪

MG08重机枪是由德国工程师海勒姆·马克沁于1884年开发的一种机枪,是德军在一战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重型机枪。它最初在史宾道(Spandau)生产,因此也被称为史宾道机枪。MG08重机枪还发展出了MG08/15、MG08/18等衍生型号,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国在其基础上开发出了二四式重机枪。尽管MG34的产量不足,但德军在二战中仍然在阵地战中使用MG08重机枪。虽然MG08使用帆布弹链受雨雪水影响且重复使用次数有限,但其水冷原理和可靠的结构使其可无间断地连续发射上千枚弹药,这方面优于气冷的MG34/42。

简介

马克沁重机枪是由英籍美国人马克沁于1884年发明。它利用火药气体能量来完成机枪自动动作,其枪身部分重27.2千克,枪管用水冷,发射黑火药枪弹。1888年,马克沁重机枪经过改进,枪弹改用了无烟药枪弹,威力更加强大。

马克沁重机枪发明后,在战争中等到了应用。1891年,英国殖民军在罗得西亚与祖鲁人发生战斗。一支50人英军小分队,用4挺马克沁重机枪击退5000名祖鲁人进攻,使3000名祖鲁人丧命,充分显示了重机枪威力。

但只有德国人明白机枪的意义。

与其马克沁重机枪一样,马克沁MG08用冷却水来为枪管降温。只要有足够的水和弹药,MG08机枪就可以持续射击很长时间。为了保证这么长时间的连续火力的需要,马克沁MG08重机枪采用的供弹具是标准的250金属弹链,理论射速可达450发/分钟。为了减少枪口焰对机枪手的影响,部分马克沁MG08重机枪采用的挡焰板,MG08重机枪还加装了盾。

马克沁MG08重机枪口径7.92mm,全枪长1175mm,全枪重62kg(含H形枪架),枪身重26.4kg,枪管长719mm,理论射速450发,250发布制弹链供弹,枪管采用水冷式降温方法,水冷套筒可以装4公升的冷却水。很多人对重达35.6kg的四脚架有所不满,但在使用时,他们却发现,这个重枪架给予了枪身很好的稳定性。

结构

此枪和其他马克沁重机枪一样采用后座作用式,即是利用把子弹弹出的后座力去完成退弹壳和重新上弹,供弹系统使用的是帆布制成的不可散式弹链。

枪口保护罩兼做消焰器,通常还会加装一个圆形的小护盾以防止流弹、弹片破坏冷却水套筒。当发射完一发子弹后,枪机仍然处于闭锁状态,枪管同枪机一起后座。

枪机使用两个用链连接起来的支杆,它们位于枪管节套和枪栓之间,当枪栓位于枪管内时,两个支杆排成直线承受住后座力并将其转移到枪管节套上。整个枪机组件在枪匣内后座,位于枪匣左侧的复进簧因此被拉伸(大多数枪械中复进簧是被压缩)。

经过一小段距离的后座后,肘节系统后方的拉机柄撞击到枪匣壁右侧的阻铁,拉机柄因而旋转上升同时放下肘节。开锁后,空弹壳从枪管内排出,枪机端面抓住弹壳的边缘向下滑动,将发射过的弹壳送到枪管下方,同抽取管排在一起。同时,枪机端面抽取一发新子弹并将其送到膛室后方。之后枪机开始复进,弹簧收缩将整个枪机组件向前推,肘节从弯曲状态恢复成直立并向前推动枪栓。

此时枪机端面同时抓着待发弹和空弹壳,在闭锁过程的最后阶段,枪机端面抬起,排弹管内的空弹壳被排出。

此时如果按住扳机不放,击针就会击中底火,完成一次射击。此枪原本发射尖弹(7.92x57IS),后来为了加强其穿透力而改为发射内藏钢芯的重尖弹(7.92x57sS)。

基本规格

战斗应用

索姆河战役:

1916年7月1日,经过7天的猛烈炮击,英法联军信心十足地向德军阵地发起了进攻。

一切都很平静,德军几乎没用什么反抗。

在一阵几乎没用抵抗的快速冲击后,一切都改变了。英法联军进入了德军预先设好的范围内。德军开始反击了!

德国兵突然架起了他们的致命武器——马克沁MG08重机枪,对着英法联军疯狂扫射。顿时,英法联军的官兵们像麦子一样被成片扫倒。无论在那个地方发起冲锋,就会在那个地方留下一堆尸体。面对42千米阵线上的240挺马克沁MG08重机枪的疯狂扫射,当时不在意机枪用途的英法联军少量的维克斯重机枪和哈奇开斯重机枪根本无法进行火力压制。于是,一种叫做“坦克”的新式武器出现了。1916年7月1日这天,共计5.7万人倒在了马克沁MG08重机枪的阵地前,其中2万人当场死亡。

结局

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的马克沁MG08重机枪给予了协约国重大杀伤,《凡尔赛条约》明确规定,战败的德军不得研制水冷重机枪。

作为失败者的德国只能接受包括这一点在内的不平等条约。但是,德国人没有那么听话,而是悄悄保留了很多马克沁MG08重机枪,还研制出性能更优越的空冷MG-34通用机枪通用机枪。

由于魏玛共和国软弱无能,纳粹党得势,《凡尔赛条约》成为一张废纸,德国性能更好的MG34、MG-42通用机枪迅速装备党卫军和国防军一线部队,而德国二线部队直到1945年德国投降时,仍然有大量MG08重机枪服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