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储
皇储,封建时代对皇太子的称呼。是皇位制度的法定继承人。
皇太子也称为“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在汉朝时期,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
立太子要通过正式的册封仪式,举行盛大典礼。朝廷设有专门的太子官署,执掌太子的读书、习艺、生活起居。按周初确立的宗法制度“立嫡以长”,即立嫡长子为皇位继承人;如没有嫡子则“立子以贤”。
制度
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储确立制度不同,但以立皇子居多,其中又以立皇嫡长子居多。但也有例外,如金朝初年采兄终弟及制,清朝雍正后多实行密建皇储制度。除了 皇太子,也有立 皇太弟、皇太孙甚至 皇太叔为皇储的事情发生。
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是以皇后所生的长子为太子,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普遍存在于几乎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一种皇储确立制度。也因为严格遵守这一制度,中国古代曾产生过白痴皇帝。
密储制度,产生于清代雍正朝,并广泛应用于之后的清代各帝的继承。密储制度就是在皇帝生前不对外宣布皇储是谁,而是将皇储的人选写在纸上,密封于特制的匣内,将这个匣放在乾清宫正中“正大光明殿”匾的后面,为保万无一失,再另写一份相同内容,放在圆明园。将来,皇帝如预不测,可当众打开此匣,确定皇位接班人。
立储性质
太子之位应该及早确立,否则一旦皇帝有测,国家权力的交接就会出现问题,别的不说,就拿清朝来说,清初入关之前,清太祖努尔哈赤、皇太极就是突然死去,没有来得及确立皇位继承人,这直接导致了两朝交替间所产生的朝局动荡。
虽然太子尽早确立有利国家的稳定,但也会产生很多弊病。由于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再加上皇帝的儿子众多,很多人都不认同这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这个传统,人人都想争这个太子之位,导致兄弟间明争暗斗,手足相残,在朝中结交大臣,形成党派。
列表
以下的列表列出中国历史上 经正式册封的皇储,与君主关系中未标明头衔者皆为皇太子。
秦朝
汉朝
注1:汉少帝是对没有被列入汉朝二十四帝的4位皇帝的统称,汉朝的少帝共有4位。西汉刘盈死后吕雉前后立了的前少帝和后少帝刘弘。东汉刘祜之后的刘辩刘懿及刘宏之后的少帝刘辩。需要说明的是,在汉代可视为“帝”的有30多位,这4位少帝或未跨年度或未及改元,不能列入 汉朝二十四帝之中。
三国
三国时期,曹丕、刘备、孙权相继称帝,称皇帝的君主数目分别为5、2、4。但曹魏皇帝曹芳、曹髦、曹奂均被废去帝号,孙吴文皇帝孙和虽未当过皇帝,谥号为其子追谥。
两晋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之战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这一时期由五胡匈奴、鲜卑、、氐、羌及汉族建立的政权其实不止十六个。其中君主称帝的有:成汉、汉赵(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前秦、后秦、胡夏、桓楚共12个。
北凉皇储列表
成汉皇储列表
汉赵皇储列表
后赵皇储列表
冉魏皇储列表
前秦皇储列表
后秦皇储列表
后凉皇储列表
前燕皇储列表
后燕皇储列表
燕国皇储列表
南燕皇储列表
夏国皇储列表
南朝宋
南朝齐
南朝梁
南朝陈
北朝北魏
北朝东魏
北朝西魏
北朝北齐
北朝北周
隋
唐
五代后梁
五代后唐
五代后晋
五代后汉
五代后周
十国南吴国
注:这似乎是南吴国的帝王列表。立储时间未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