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国王迷

国王迷

《国王迷》是一部1975年上映的动作电影,由约翰·休斯顿执导,肖恩·康纳利、米高·肯恩、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和萨伊德·杰弗瑞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英国士兵在完成兵役后留在非洲,梦想成为国王,但最终失败的故事。该片在美国上映后获得了商业和艺术上的成功,成为经典动作电影之一。

剧情

19世纪初的南亚次大陆。丹尼·德·维托(肖恩·康纳利饰)和比奇·加利文(麦克尔·凯恩饰)是英国驻印部队中的一对老兵油子,服完兵役后并没有马上返回英国,而是酝酿着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俩想取道凯伯尔山口前往古老的王国卡菲尔斯坦,凭借两人丰富的作战经验以及火力强大的来福枪以及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当地土着人的愚昧,当上土着部落的酋长,然后再把各部落统一起来,最终使自己当上那里的国王。

于是两人踏上了征途,在浩瀚无边的卡菲尔斯坦王国的土地上,这两个陌生人似乎也只是个过客。但很快幸运就降临了,在一场激烈的以寡敌众的冲突中,来福枪大显威,再加上土着人的弓箭射在丹尼的胸前他却毫发未损(其实是胸前的弹链挡住了箭头),为此土着人都认为丹尼是上天派下来的神灵,对他们十分敬畏和崇拜。酋长也希望丹尼克已成为这里的国王,来统治这片疆土。起初,这里的神僧反对给丹尼加冕,他们认为这个外来人不可能是神灵。在他们和丹尼发生争执时看见丹尼胸前的佩带着的佛像饰物,为此他们也将丹尼奉为神灵。这样丹尼也顺利成章的成了卡菲尔斯坦的国王。

丹尼和比奇在卡菲尔斯坦搜罗了许多金银珠宝。但比奇良心发现,建议赶快返回“文明”世界,但丹尼竟认为自己命里注定就是被派来统治这些愚蠢的土着人的,理应留下。为了与好朋友荣辱与共,比奇也留了下来。陶醉在土着人的敬惧中。

丹尼似乎越来越忘乎所以,坚持要娶当地一位美女为妻。这一举动引起了土着人的怀疑,他们认为真正的神灵是不可能与凡人结合的。

在迎娶新娘的那一刻,新娘在挣扎中咬了丹尼一口,他出了血,土着人终于认识到丹尼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凡人,便群起反抗丹尼的统治。一场短暂较量之后,丹尼和比奇的来福枪已经没有了子弹,所有的土着拿着棍棒将丹尼赶到横跨峡谷的一座悬索桥上,丹尼已经意识到自己危在旦夕,他在吊桥上高唱着战歌,土着人的刀落下了,桥断了,丹尼纵身飞向万丈深渊。比奇目睹着丹尼悲惨的下场,自己也被土着人折磨致残。

比奇最终回到了印度,随身还携带着好友丹尼的头颅,那上面还戴着顶金灿灿的王冠。

影评

《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是部很有看头的电影,剧本扎实,叙事流畅,表现了兴都斯坦的风貌,两大男主演的演技令人难忘。但是它又那么默默无名。是什么使得评论家忽视了这部电影,如果究其根源,那么问题并不在电影本身,而在于伟大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部电影所改编小说的原著者——约瑟夫·吉卜林。不妨说,电影几乎就是插画形式的小说,除了影音效果,它几乎完整地保留了原著的思想,而其思想,用今天流行的话说,就是“政治上不正确”。

《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主人公丹尼和比奇是两个典型的英国冒险主义者。两人原本服役于驻印英军,退役后就留在印度“寻找机会”。当地的英国人很不待见他俩,俩人也看不起那些墨守成规的长官。他们拟定的伟大计划是,穿越兴都斯坦西北山地,到达阿富汗地区,从部落混战中渔利。由于巧合,土着人认为丹尼是上天派下来的神灵,并获得神僧加冕,成了各部落统一的国王。此后,比奇准备卷财而走,丹尼却开始了治国理想。最后,当丹尼的“神格”身份被打破后,两人落荒而逃,丹尼殒命,比奇受尽折磨,侥幸逃生。

如果我们分拆故事中的各个情节动机,从中归纳信息,就会发现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冒险故事。

丹尼和比奇前进的方向,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塔利班地区。1878-1880,英军在此处进行了英国阿富汗战争,无果。事实上,大英帝国的战略基于两点:海权的控制和经济殖民。可见阿富汗战争完全是背离其殖民战略的冒险主义政策,在战略上彻底失败,国内也诸多反对。所以丹尼和比奇是英国军国主义的缩影,是最疯狂的冒险主义路线。

两人来到目的地后,起初的策略显然是“以藩制藩”——挑唆各部落内讧以坐收渔利。两人对当地习俗——例如拿人头做马球——抱着“这真野蛮,可这是当地的风俗”的实用主义态度。这两点无疑是英帝国殖民政策的圭。作为前后对照的第一部分,当丹尼和比奇按照这些方针行事时,几乎一帆风顺,“权”“利”双收,甚至于丹尼居然坐上皇位,统一部落,完成了堂堂正规军也无法达到的目的。

随着丹尼坐上“神皇”的宝座,其性格发生了有趣的转变,他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殖民探险家,转而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治理国家。不得不说,来自于现代社会的丹尼,得益于其对现代制度的经验,在治国上还是很像那么回事,至少他整合起了一支完整的建制军队,也构造出了中央财政的雏形。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角度看,丹尼的理想都是良善的,他的目的已经不是资源掠夺,而是建立一个可以与英国平等的强国。丹尼的失败也在于自己沉湎于新的理想中,试图重现亚历山大的伟业,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一点,其权力的基础——“神”的身份是虚构的;不仅丹尼不是神,亚历山大也只是被“神化”的偶像。

反观比奇,他则是铁杆的冒险主义者,主张见好就收。他的建议是典型经济殖民主义的,搬光这里所有的财宝,回到英国。

最后的结局充满暗示,伟大的治国理想输得一塌糊涂。丹尼的失败正在于其人性的崇高面,开始于他准备做“正确”的事情。而比奇,或许因为他的纯粹而死里逃生,把这个故事传遍兴都斯坦。

约瑟夫·吉卜林导演的是如假包换的讽刺童话。他鄙视殖民地人民,根本不相信能在他们中建立现代的政治制度,而殖民主义是保持稳定和利益的唯一途径。吉卜林反对的不是侵略主义,他用丹尼和比奇的成功来证明侵略是完全有机会胜利的,尽管这个论证也是他自己的虚构。至于求得社会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加强开化,而真正的开化必然是伴随着殖民地人民的血火,才能完成净化。

在文学界,吉卜林被众人视为帝国主义侵略分子敬而远之。1907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却遭遇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窒息”式庆典。到会者寥寥数人,整个授奖过程没有掌声,没有喝彩。原因是授奖的前几天,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去世了。约瑟夫·吉卜林走进皇宫见新王。古斯塔夫五世国王满脸倦容,双目垂视,对他只问候了一两句话。皇宫内外充满着死一般的沉寂。或许这是一个缩影?一个暗示?

获奖履历

金球奖(Golden Globe)  1976

最佳原创配乐 (提名)莫里斯·贾尔

英国电影学院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 Film Award)  1976

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提名) Oswald Morris

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提名)伊迪丝·海德

美国编剧工会(美国编剧工会奖 (Screen))  1976

最佳剧情类改编剧本 (提名) 约翰·休斯顿

最佳剧情类改编剧本 (提名) Gladys Hill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1976

最佳剪辑 (提名) Russell Lloyd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提名)约翰·休斯顿

最佳改编剧本 (提名) Gladys Hill

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布景 (提名) Alexandre Trauner

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提名)伊迪丝·海德

最佳艺术指导-布景 (提名) Tony Inglis

最佳艺术指导-布景 (提名) Peter James

演职员表

演员表

参考资料

职员表

参考资料

豆瓣.movie.douban.com.2011-03-31

国王迷.猫眼电影.2025-01-09

国王迷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