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枫林图
《虞山枫林图》是清代王翚创作的纸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绘山峦叠翠,屋舍茅棚深藏其间,气势宏大。此图以黄公望浅画法写虞山景色,红叶青山,明丽动人,体现了“虞山画派”的特点。
画作内容
《虞山枫林图》描绘虞山初冬景色。画面上峰峦龙盘虎踞,丛树尽染,溪涧纵横,板桥斜跨,山径曲折,岚气飘荡。
本幅上有小楷自题:“戊申小春既望,伊人道长见过虞山看枫叶,枉驾荒斋,述胜游之乐,临行并嘱余图其景,因成此幅奉寄,时长至後三日也。虞山弟王翚。”下“王翚之印”。
其右为吴伟业行书题七绝一首:“初冬景物未萧条,红叶青山色尚娇。一幅天然图画裏,维摩僧寺破山樵。戊申嘉平为伊人社长题画。吴伟业。”下钤“吴伟业”印一及引首印“梅花庵”。另有鉴赏印三方:“致远堂珍赏”、“鹤舟所藏”、“紫雪山房鉴藏书画印”。
创作背景
虞山为常熟市西北名山,因虞仲在此采药而得名,山间有言偃墓道、昭明太子读书台等古迹,又有剑门等奇险之景,不仅因奇峰秀壑甲于吴中区,而且以其特有的灵气滋养了数代文士。元代黄公望独钟虞山,常系舟于山下,坐卧其间,称虞山为“生平粉本”。王翚曾住虞山桃源涧,又与恽南田、吴历等友人多次游览虞山,对山中景物极为熟悉,其创作常以虞山之景为素材。《虞山枫林图》是其中之一。据作者自题可知,此画系为友人所作。该画创作于康熙七年(1668年),王翬时年37岁。
艺术鉴赏
技法
画幅上方的山峰,奇而不觉突兀,以横点淡青绿设色画出半暗半明的效果。山头和山腰杂树和花木丛生,密密麻麻的一片,在山峰间的平坡上座落几间茅舍草亭,掩映在丛树杂木下。下方为堤岸及坡石,其间树木陈列,枝干挺拔,枝叶呈色不一。地坡的画法,用笔粗重,焦墨点簇,而略见勾,设色,也见阴阳向背的效果。
气氛
此画山林极富形态,间以枯枝、红叶点缀其中,淡赭、花青翡翠敷染山体和坡面,色泽清朗,把深秋山中宁静清远市的气氛,描绘得十分真切生动。作品的内容境界没有什么新意,但显示了作者在传统笔墨功力上的高度成熟,这与画家长期以来追摹临仿古人技法所下的功夫分不开的。
名家点评
故宫博物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汪:《虞山枫林图》是王翚早期以临仿为主时的代表作,也是他描绘家乡美景的写生精品,山水法取黄公望笔意,略作变化,有平淡天真之趣。以古人笔法,写眼前胜景,格调明快生动,形神必备,独具自然天趣,正是王翚迥于其他“三王”之处。
作者简介
王翚(1632—1717),清代画家,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月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出身绘画世家,初学画于张珂,后又得到王鉴、王时敏指点。擅山水,初摹黄公望,后广泛师法唐宋元明诸家,转益多师,加以发展变化,形成个人风貌。其画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擎古,几可乱真,但又能不为成法所,部分作品富有写生意趣,构图多变、勾勒皴擦染得法,格调明快。在四王中比较突出。有《秋山萧寺图》,虞山枫林图》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