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文化旅游区
北京路文化旅游区位于越秀区。两千多年来均为广州市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是广州底蕴最深厚、历史最完整、精华最集中的区域,拥有众多国家、省、市重点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4处,市级重点文保单位7处,包含了南越王宫署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千年古道遗址、拱北楼遗址、大佛寺、药洲遗址、城隍庙、万木草堂、庐江书院等多个朝代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2016年8月,北京路文化旅游区正式挂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建设背景
北京路文化旅游区位于越秀区,地处广州古城中心地带,规划范围为西起教育路、昌兴街,北至中山五路、广卫路(延伸至南越王宫遗址、城隍庙),东至文德路(延伸至万木草堂、东方文德),南至惠福东路、文明路,总面积约为0.36平方公里。北京路文化旅游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广东省首家全开放、全免费的国家级4A景区。
主要景观
一、南越王宫博物馆
公元前204年,秦将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区(今广州市)并兴建王宫御苑,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宫苑遗址,也是广州22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二、秦代造船遗址
建于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为当时处在番禺(今广州)的秦军专门建造船只的场所,供平定瓯越所需。至西汉初文、景年间废弃。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南越国水关遗址
为西汉南越国(约前203年至前111年)都城番禺城的排汲水利工程,具有防潮、泄洪、引水多重功能。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木构水闸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药洲遗址
乾亨三年(919年),五代十国南汉开国皇帝刘䶮于此凿长湖五百余丈(约合今1600米),湖中建洲以炼丹求仙药,故称药洲,又置名石九座,称九曜园,为南汉的皇家园林。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拱北楼遗址
建于唐天佑三年(906年),名“象阙”,俗称清海军楼,作军事岗哨用。宋改称“双门”,明洪武七年重建并改名“拱北楼”,明清以来,城楼一带被称为“双门底”。元代起安放“铜壶滴漏”计时器,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计时器。
遗址叠压着唐至民国时期共11层路面。北京路一带从古至今都是广州市地区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是广州古城发展的中轴线,证明了广州城中心始终位于北京路一带没有改变。现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万木草堂
原为邱氏书室,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为广东省邱氏子弟到省城应试居住处。1891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设学堂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开展政治运动,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大佛寺
始建于南汉(907-971年),为广州佛教五大丛林之一。前身是南汉二十八寺之一的新藏寺,明改称龙藏寺。清顺治六年(1649年)烧毁,康熙三年(1664年)尚可喜尚可喜仿京师官式庙宇重建。大殿供奉三尊铜铸大佛,故名江南第一大佛。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城隍庙
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为供奉城池守护神的坛庙。清雍正年间,升格为都城隍庙,是明清时期岭南最大的城隍庙。现存城隍庙乃清代重建,目前仅余大殿与拜亭。现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庐江书院
又名何家祠,是广东省何氏族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合建的宗族祠书院,方便本族子弟到省城应试。民国时期作为省内何姓族人到广州求学寄宿之处,建国后改为民居。现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广东财政厅旧址
原为明清时广东省最高行政机构承宣布政使司(即藩司衙门)官署所在地。民国后于1915年在此建广东省财政厅办公大楼。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广州市消防局旧址
原为广州市消防总署。1927年由当时广州消防总署署长陈墨香参照英国消防建筑设计筹建。目前延作消防队驻地。现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叶剑英商议讨逆旧址
原为崇圣公祠,俗称曾家祠。1922年6月陈炯明公开叛变,叶剑英率海军与叛军作战受挫后,与云南讲武堂同学在此秘密商议讨伐陈炯明大计。现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市立中山纪念图书馆旧址
由各地华侨为纪念孙中山而集资兴建,于1933年落成开馆。图书馆由林克明设计,为正方形宫殿式建筑。解放后更名为广州市中山图书馆,后作孙中山文献馆。现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中华书局广州分局旧址
1912年中华书局创立,同年冬于广州设分局。1930年代初于原址重建。解放后,中华书局撤出广州,由市房管局代管。2004年中华书局收回继续经营书店业务。
十六、商务印书馆广州分馆旧址
1897年2月商务印书馆创建于上海市,广州分馆建于20世纪初。现为新华书店总店科技图书门市部大楼。建馆至今一直经营图书业务。
十七、新青年社旧址
新青年社为《新青年》和“青年丛书”的出版机构,是宣传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基地,1921年4月在上海被封闭后迁来广州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上海创办的人民出版社为掩人耳目,曾将发行地印为“昌兴街26号、28号”。
十八、廖承志举办新闻界招待会旧址
1938年中国国民党宣布解散中共领导的三个抗日民众团体,并强令《新华日报》广州分馆停刊三日,掀起一股反共逆流。中共广东省省委决定,由廖承志出面,以《新华日报》广州分馆名义,在此召开新闻招待会,为广东抗日进步团体正名。
十九、太平馆
创办人徐老高原在沙面旗昌洋行当厨师,后于1855年在广州市南关平沙岛自行开业,因地取名“太平馆”,成为广州最早的西餐厅。1927年于现址设支店。周恩来、蒋介石、鲁迅亦曾是座上客。被列为广州第一批老字号。
二十、李占记钟表铺
创始人李兰馨于1912年起先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广州、澳门开设李占记钟表行,以擅修名贵高档手表而享有盛誉。广州李占记创建于1915年。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广州市第一批老字号。
二十一、华商报广州办事处旧址
《华商报》于1941年4月在香港创立,同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后停刊。1946年1月在香港复刊,3月在此设广州办事处,《正报》广州办事处亦设于此。1946年6月被中国国民党封闭。
二十二、“府学双泉”古井
位于古代番山东南角广州府学宫后面,水源来自番山,因井底有两个活泉眼得名,是目前广州城内罕有的活泉。
二十三、陈李济
由南海区商人陈体全、李升佐创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600年),历史上是与同仁堂科技、杭州胡庆余堂三足鼎立的南药代表。获国家“中华老字号”称号,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二十四、老字号一条街
老字号一条街以北京路北段为中心,延伸扩展到中山四路、广卫路、广大路、昌兴街,街内聚集了众多老字号企业,于2013年12月正式启市。
二十五、惠福美食花街
美食花街由禺山路、惠福东路东段两部分组成。因与教育路、西湖路春节花街比邻,加之汇聚了众多岭南传统美食和东南亚风味美食而得名。
二十六、昌兴街
1916年,华侨蔡兴、蔡昌两兄弟于惠爱路(现中山五路一带)开设大新百货公司(现广州市新大新有限公司所在地),昌兴街即为纪念二人而命名。街内曾经商业贸易繁华,也留下了许多近现代历史革命痕迹,仍保留有《新青年》社旧址。
二十七、文德路
旧名府学东街,1918年拓阔为马路,取路东街巷文德里改今名。历来有古玩文物、古籍字画、陶瓷、字画装裱等商店遍布,拥有中山文献馆、万木草堂等文物古迹,是与北京琉璃厂、上海城隍庙和南京夫子庙齐名的文化街,被称为广州市“文化第一街”。
2016年8月,广东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发文批复,北京路文化旅游区正式挂牌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