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鳞尾木

鳞尾木

鳞尾木(学名:Lepionurus sylvestris Blume)是山柚子科鳞尾木属植物。

形态特征

灌木,通常高不及两米。叶互生,叶形多样,倒卵形,长圆形,披针形或卵形,长(5.5-)10-16(25)厘米,宽(1.5-)3-7(9)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阔楔形或渐狭;侧脉8-10对,通常中脉和侧脉在下面凸起;叶柄长2-5(-8)毫米。

总状花序1-8个生于叶腋,长2-5厘米,花序轴直立、俯垂或下垂,果序轴长达6厘米;苞片阔卵形,长4-5(-7.5)毫米,宽3-5(-8)毫米,顶端渐尖或具细尖,每个苞片内着生3朵花,无小苞片;花淡黄色,花梗长1-2毫米;花被直径2-4.5毫米,花被管长0.5毫米,花被裂片卵形,开展,顶端急尖;雄蕊着生于花盘的外侧,约与花被管等长,花药椭圆状,长0.5毫米;花盘杯状,具裂缺;雌蕊长约1毫米。核果橙红色,长9-16毫米,直径6-10毫米,基部具宿存花盘;果梗长2-2.5毫米。

生长环境

鳞尾木生长于海拔1200米山地密林中。在中国云南主要分布于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年均温15℃以上;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仅见于桂西南热带岩溶石山地区,年平均气温20℃以上。阴性植物,需湿润环境,自然生长于相对潮湿的沟箐、山谷或山坡密林中,生长地潮湿且含有一定石砾的壤土地带,主根非常发达,侧根很少,在山区经人工刨挖后移栽,成活率极低。生长于蚬木、石山樟、任豆、石山楠、岭南酸枣林下,多为带状分布,成片纯林少见。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锡金王国、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普洱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天等县扶绥县田阳区隆安县隆林各族自治县)。

栽培

繁殖方法

果熟期7-8月。鳞尾木果实属大粒种子,外形似大枣,果实成熟后金黄色。鲜果堆沤,极易腐烂变质,当天采收的鲜果如不采取相应措施自然堆放或水浸,第2天腐烂率约20%左右,第3天腐烂60-70%,第4天则几乎全部腐烂。采回后水浸2-3天,漂洗、脱皮,去除果肉等杂质,稍晾后即得净种。干粒重2800克。鳞尾木果实内含丰富的胚乳,蛋白质含量高,不耐贮藏、极易腐烂,宜即采即播,短途贮运需混湿沙进行。用清洁河沙层积催芽15-20天,待种子露白(胚根长至0.3-0.5厘米)时即可上袋培育。育苗点选择阴凉地,前期遮荫,10月后可去除荫网。半年苗高30厘米即可出圃栽植。

栽培技术

选地

造林地是决定苗木成活,生长的重要因素,一定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应以海拔,气候和土壤为主要因子综合考虑,造林区降雨量为700-800毫米,造林地宜选在海拔900-1400米地段,以红壤,紫色土的疏林地,灌木林地为宜(含石量约10-15%),并确保定植鳞尾木后有一定的自然遮荫环境和空气相对湿度。

整地

规模化种植鳞尾木的株行距以2米×1.5米为宜,每亩种植220株,这样的种植密度,可提早郁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整地时种植塘规格分为2种:撩壕整地以宽60厘米、深厚60厘米为宜(林下组);种植塘以60厘米×60厘米×60厘米为宜(自然组)。开挖时,要注意把表土和心土分别摆放。建议种植沟(塘)宜在种植前20天左右开挖。

定植

根据野生鳞尾木生长特性,最佳定植时间为每年的1-2月和6-7月,用木质化程度较高的袋苗定植,回填土要高于地表10-15厘米。定植时一般坚持浅栽浅植的原则,最好选择阴雨天气,早晚时分定植。移栽后及时浇1次透水。

管护

苗木定植后,若连续晴天,应注意每隔3-4天浇水1次;林外种植的鳞尾木在3个月内应就地取材插遮荫物,以减少阳光直射;林内种植的鳞尾木可采用疏林自然遮荫,在定植后的生长期内要有专人管护,禁止牛、马等牲畜进入,更要防止人为破坏。在每年进入雨季时,要特别注意排水,清除杂草,秋末冬初,要在苗木周围30厘米处松土浇水保湿,并将杂草或土皮覆盖在幼苗周围,注意防治病虫害。

主要价值

花序及嫩茎、嫩叶是一种优良的森林蔬菜,味鲜美可口,为不可多得的森林食用野菜,中国广西热带石山区群众有食用的习俗。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