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绝望

绝望

《绝望》(俄语:Отчаяние,英语:Despair)是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第七部小说,最初于1934年在巴黎流亡白俄罗斯文学期刊《当代》(Sovremennye zapiski)上连载。1936年,全书出版。1937年,纳博科夫将其翻译成英文。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部分1937年英文版本在德军空袭中被毁,现存仅数本。1965年,纳博科夫出版了第二本英文译本,这是目前在发行的唯一的英文译本。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绝望》的中文版。

创作背景

纳博科夫在1932年7月居住在柏林时开始创作《绝望》,并于同年9月10日完成了第一稿。1932年对德国来说是动荡的一年,德国国会大厦倒塌,总统保罗·冯·兴登堡要求举行选举,纳粹党和共产党之间发生暴力冲突,纳粹党变得越来越显赫,阿道夫·希特勒将于1933年被任命为总理。这加剧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极权主义政府的憎恶,这种厌恶在《绝望》中有所体现,更突出地体现在他的下一部小说《被斩首的邀请》中。

作者介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十月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法国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尼玛病逝。

内容简介

《绝望》和我的其他作品一样,不含有对社会的评价不公然提出什么思想涵养。它不升人的精神品质,也不给人指导出一条正当的出路。它比艳丽、庸俗的小说有少得多的“思想”,那些小说一会大吹大擂,一会儿又被哄赶下台。热情很高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学说的信奉会认为他从我的置已久的文稿中发现了形状新奇的东西,或者维也纳炸小牛肉式的梦,然而,如果仔细看一看和想一想,原来只不过是我的经纪人制造的一个嘲弄人的幻景。让我再补充一句,防万一,研究文学“流派”的专家们次应该聪明地避免随意给我加上“德国印象派影响”:我不懂德语,从没有读过印象派作家的作品——不管他们是谁。另一方面,我懂法文,如有人把我的赫尔曼称为“存在主义之父”,我将会兴趣盎然。

文学评价

《绝望》通常被誉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较好的俄语小说之一,与《被斩首的邀请》和《礼物》一起,受到了相当多的文学批评。英国作家马丁·阿米斯将其列为纳博科夫最佳小说的第二名,仅次于《洛丽塔》。然而,纳博科夫的传记作者布莱恩·博伊德对《绝望》持有矛盾的态度,指出尽管“纳博科夫的纯粹智慧在每一行中都闪耀……但这本书的风格……在结构上似乎有所欠缺……它从未完全说服人,而在其他情境下会让人兴奋的一页页内容在这里只能偶尔克服人对一个中心前提不值得悬念的故事的疏远感”。

影视改编

1978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绝望》,由德国导演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执导,由德克·博加德主演。电影的剧本由汤姆·斯托帕德改编。2015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了轻小说《弹丸论破十神白夜》,由佐藤裕也编写,重点关注白夜叉丸在布拉格遇到自己的明显的影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