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蛋化石
恐龙蛋化石,是恐龙类产的卵历经几千万、上亿年沧海桑田演变而成。是生物和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标本,是世界上珍贵的科学和文化遗产。
恐龙蛋因具有坚实的外壳,故可保存为化石。恐龙蛋大小不一,形状通常为卵圆形,少数为长卵形或椭圆形,可成窝保存。蛋体已石化,但腔内充满了由结晶他形——半自形的微晶方解石互相嵌镶组成,方解石品粒远比蛋壳中方解石粗大。当蛋壳破裂后,又侵入了大量沉积物,次生矿物如氧化铁、水云母等均有出现,在特殊地质条件下也可出现石英质的充填。
恐龙蛋化石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旅游价值,可用于探索恐龙的繁殖行为、恐龙蛋壳的起源和演变,复原恐龙时代的生态环境,研究恐龙的出现、繁盛和绝灭,划分和对比白垩纪地层以及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研究古气候、古地理和古生物的变迁,提供找矿的启示等。
历史沿革
约1万年前蒙古带有最古老的恐龙蛋化石物件,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些古人,把恐龙蛋壳作为项链饰品。
1859年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蛋化石圆圆的,直径约20厘米。1922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了一个“中亚考察团”,考察中国和蒙古国一带的古脊椎动物,意外地发现了几窝保存比较完好的蛋化石,每窝有10多个蛋,蛋的形状像小玉米,长直径约10~20厘米,短直径约5~10厘米。这些蛋是原角龙的素食恐龙,因为在产蛋的地层中找到了很多原角龙的骨骼化石,而且什么年龄的都有,在两个破壳的蛋内,竟保留有未孵化出来的原角龙的胚胎骨骼。发现恐龙蛋化石后,人们才知道,恐龙是卵生的动物。法国人开始研究100多年前在普洛旺斯发现的那些圆溜溜的蛋化石,原来这也是恐龙蛋。
1980年《化石》杂志刊文,中国的恐龙蛋化石,比较完整的估计有360多个,可分两大类,包括至少16个属,近40个蛋化石种。80年代后期,在广东始兴县出土了大量的恐龙蛋化石,保存完好的有200多枚。1993年,河南南阳市西部三县(内乡县、西峡县、淅川县),发现了大量恐龙蛋,仅西峡一县就挖出5000枚以上,被专家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所发现的蛋化石分4科、8属、12种。1995年5月,中国文物工作者在湖北郧阳区青龙山一带,发现罕见大型恐龙蛋化石群,该化石群长3000米,宽150米,仅裸露地表的恐龙蛋化石就有1000余枚。
化石形态
恐龙蛋化石的形态有杨氏蛋、蜂窝蛋、圆形蛋、椭圆形蛋、似滔河扁圆蛋、安氏长形蛋、瑶屯巨形蛋、长形蛋、似金刚口椭圆形蛋等九种类型。一般可呈黑、黄、青、灰、褐、红等不同的颜色。恐龙蛋化石大小悬殊,小的与鸭蛋差不多,最小直径不足10cm;大者的长径超过50cm。蛋壳的外表面光滑或具点线饰纹。
蛋体已石化,但腔内充满了由结晶他形——半自形的微晶方解石互相嵌镶组成,方解石品粒远比蛋壳中方解石粗大。当蛋壳破裂后,又侵入了大量沉积物,次生矿物如氧化铁、水云母等均有出现,在特殊地质条件下也可出现石英质的充填。
西峡
西峡盆地恐龙蛋类型全,种类多,有如鸡蛋大小的,直径4厘米~6厘米,有的直径达40厘米~50厘米,以扁圆状占多数,有的形如橄榄,直径能达50厘米以上。以广东始兴县为例,一个恐龙蛋化石长约15厘米,一端有裂口,内含一个胚胎。
莱阳
山东莱阳的恐龙蛋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短圆蛋,蛋形成短形,长径为8~9.5厘米,短径为6 ~ 7.4厘米,壳厚2 ~ 3毫米壳面具小丘状的凹凸;另一为长形蛋,蛋形长而扁,一端钝,一端略尖,长径可达17厘米,短径约为6厘米,壳厚1~2毫米壳面粗糙,具虫条状刻纹。
乌拉特
1989年,在乌拉特后旗白垩纪砂岩地层中,发现一窝共13枚完好的恐龙蛋化石呈放射状排列。排列方向是大头朝里,小头朝外(与赣州市发现的一窝13枚的恐龙蛋化石排列方式相似)。蛋形与吉尔泰所发现的不同,为长形蛋,长径17 ~ 18厘米,短径7~ 8厘米,壳厚1~ 2毫米,蛋的两端大小接近,一端稍圆,略大些,一端稍尖,略小些。
二连查干诺尔和阿拉善吉兰泰盐池
内蒙古二连查干诺尔镇和阿拉善吉兰泰镇盐池一带,素有“恐龙公墓”之称,不仅出土了门类众多的恐龙骨骼化石,还有恐龙蛋出土。20世纪70年代,在吉兰泰盐池北部毛尔图鄂博、查汗敖包等地找到三窝27枚恐龙蛋化石及大量蛋壳碎片均埋藏于白平纪紫红色砂岩中,每窝相距100~200米。蛋的排列没有一定规律与现代的龟鳖类相似。蛋呈短椭圆形,长径14.2厘米,短径13.8厘米,蛋壳厚1.12 ~1.68毫米,大小相差不多。
赣州
江西赣州市信丰盆地的恐龙蛋在上白平纪红砂岩层中保存有较多的散碎蛋壳化石亦有单个完整的和20多枚成窝的。以壳饰为粗糙丘点状(粗皮蛋) 和点线状(长形蛋)为主。1976年在赣州郊区采获两枚带胚胎的长形蛋化石,长径18厘米,短径7.5厘米,壳厚1.8毫米。粗皮蛋是肉食类恐龙的蛋,观赏价值较高。
始兴
始兴县发现的恐龙蛋化石,保存完好有2~3枚至10多枚、20多枚,甚至30多枚一窝的。历年已挖掘出的恐龙蛋在200枚以上。恐龙蛋有圆形和长圆形两种个体大小各异。据统计,圆形蛋占蛋总数的70%左右,长椭圆形蛋占30%左右。
圆形蛋:形状如“铅球”,有的因埋藏过程中受到挤压略呈扁圆形,表面光滑,呈褐红色。蛋的直径7~13厘米,大多为7 ~9厘米。蛋壳厚薄不匀,从1~ 3毫米不等其中,发现保存较好、排列规则、数量较多的有两窝,一窝有33枚,另一窝35枚。
长圆形蛋: 外表有凸出的长条纹或点纹,蛋的直径范围,长径8 ~ 19厘米(大多8~13厘米),短径5~7厘米,蛋壳普遍比较薄,厚1~1.5毫米。其中,15枚一窝的保存得最完整,呈内外分层放射状排列。
南雄
广东南雄市盆地是中国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位于南雄盆地西端的始兴县所发现的化石,分布于沿汝江两岸长约20千米,宽约4千米的连绵起伏的小山上。到目前为止,已列入登记的化石点有113处,其中恐龙化石点32处恐龙蛋化石点73处。
分布范围
恐龙蛋化石的分布具有分布面积大、呈集中条带状分布和成层分布的特点。
世界
在空间分布上,除了南极以外(有在南极发现恐龙骨骼化石的报道),在世界其它各洲均已发现有恐龙蛋化石分布。法国东南部的圣维克图瓦尔,是世界著名的恐龙蛋化石遗迹之一,到1990年该地区已发现数百个恐龙蛋化石,其中一部分是完整的恐龙蛋化石,其地质年代大约相当于中生代早白垩世,距今约1.3亿年。
1958年在法国发现第一个有病理的恐龙蛋,据报道发现了有多层外壳的蛋,这是一种鸟类和爬行动物的蛋在压力下发生的异常现象;吉尔吉斯斯坦在西亚发现的第一个兽脚亚目恐龙蛋壳;1966年美国北美洲西部第一兽脚亚目恐龙蛋,卡氏蛋(现为卡氏巨型长形蛋)发现于犹他州,它曾被称为伯乐图蛋。1977年乌兹别克斯坦亚洲东部第一枚完整的中生代鸟卵,在亚洲西部仅找到一些蛋化石的碎片,直到在亚洲东部发现了完整的蛋。1980年乌拉圭南美洲南部第一枚兽脚亚目恐龙蛋,由于长塔夸伦博蛋是椭球形状,因而最初被划分为鸟臀目恐龙蛋,但现在它被认为是兽脚亚目恐龙蛋。有人曾尝试将其名字改成塔夸伦博蛋,但未成功。
1984年秘鲁南美洲北部发现第一个兽脚亚目恐龙蛋,几片兽脚亚目恐龙或鸟类的蛋壳化石在秘鲁被发现。1985年巴西南美洲北部第一个兽脚亚目恐龙蛋,一个原先被认定为可能是角龙类的蛋的化石后来被重新鉴定为兽脚亚目恐龙蛋。1989年美国北美洲第一个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蛋,在犹他州发现的科罗拉多棱柱形蛋(现为前棱柱形蛋)与异特龙有关;1991年蒙古亚洲东部第一个中生代鸟蛋,索氏光滑蛋和微结核细小蛋被鉴定为是反鸟蛋。1992年葡萄牙欧洲西部第一个兽脚亚目恐龙蛋,报道称发现了一些棱柱形蛋未定种的蛋壳。
印度亚洲南部(印度斯坦)第一个中生代鸟卵,克钦细小蛋是一些鸟蛋壳化石。1997年葡萄牙欧洲第一个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蛋,前棱柱形蛋未定种是一些被鉴定属于安氏卢雷亚楼龙的蛋化石。之前发现的另-个蛋化石有可能属于兽脚亚目恐龙,但目前对此仍有疑问。1998年西班牙欧洲第一枚鸟蛋?范特隆阿氏蛋是几片可能是大型鸟类的蛋壳化石,它与现代鸵乌蛋非常相似。1998年巴西南美洲北部第一枚兽脚亚目恐龙蛋壳,在巴西北部发现了一些蛋化石的碎片。1998年 印度亚洲南部(印度斯坦)第一枚兽脚亚目恐龙蛋,凯达圆形蛋是一些完整的蛋,在一些巢穴中发现了足足13枚。预计它们可能是阿贝力龙科的蛋。
2001阿根廷南美洲南部第一枚中生代鸟,发现了一些反鸟的蛋壳和完整的蛋,其中一些里面有胚胎。2003年摩洛哥 北非第一枚兽脚亚目恐龙蛋蛋壳,报道称发现了三种类型的蛋壳:阿里乌鲁道夫蛋蛋壳、蒂布尔伪壁虎蛋蛋壳和阿克鲁伊尖蛋蛋壳。
2012年阿根廷南美洲南部第一只与蛋在一起的兽脚亚目恐龙,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第一次同时命名了兽脚亚目恐龙与其蛋化石,即发现了阿瓦拉慈龙的新波氏爪龙时与两枚蛋在一起,这些蛋化石被称为巴塔哥尼亚加达蛋。2012年罗马尼亚欧洲西部第一枚中生代鸟卵,发现的几枚反鸟的鸟蛋化石被鉴定为马丁鸟所留。2012年罗马尼亚欧洲西部第一个巢,这个巢中有非常多反鸟的鸟蛋、蛋壳和骨骼化石,包括胚胎、幼体和成体化石2014年巴西南美洲北部第一枚鸟蛋,一枚保存非常完好的反鸟的蛋被发现于圣保罗。
中国
中国的恐龙蛋化石最初是在内蒙发现的,这已是50多年前的事了,后来在辽宁、山东、广东、江西、湖南、安徽、新疆、浙江、湖北、河南、黑龙江等地也陆续找到了许多蛋化石。奇怪的是,在盛产恐龙骨骼和足迹化石的四川省却一直没发现恐龙蛋化石。
河南南阳市西峡盆地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恐龙蛋化石产地,地质时期相当于白垩纪早期,距今一亿年左右。出土了5000余枚恐龙蛋化石,埋藏数量达数万枚,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原始状态保存之好,世界罕见。这里的恐龙蛋化石群具有数量多、结构原始的特点。
在中国广东省发现的一个恐龙蛋化石的地质年代,大约相当于晚白垩世末,距今约0.65亿年。可见,在时间分布上,世界已发现恐龙蛋化石的地质年代,大约相当于中生代时期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末,距今约1.3~0.65亿年。
浙江恐龙蛋化石遍及整个白垩纪陆相盆地,其中以浙东浙江天台盆地分布最广泛、产出数量最多、类型最为丰富而著称。天台盆地在早白垩世晚期的阿普特(Aptian)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的赛诺曼(Cenomanian)期天台群赖家组和赤城山组已发现数以千计的恐龙骨骼及蛋化石。通过对恐龙骨骼及蛋化石地层剖面实测,首次精确厘定了天台盆地恐龙动物群的出露层位。化石研究显示,恐龙生物群包括蜥脚类(Sauropods)、鸭嘴龙类(Hadrosaurs)、慢龙类(Segnosaurs)、甲龙类(Ankylosaurs)、盗蛋龙类(Ovira ptorids)、伤齿龙类(Troodontids)及暴龙类(Tyrannosaurs)等恐龙,天台盆地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恐龙生存,使天台盆地白垩系成为世界上恐龙蛋化石最丰富的地层之一。天台盆地恐龙蛋化石群基本上可分为7蛋科、12蛋属和15蛋种,代表了中国晚白垩世早期的恐龙蛋化石组合。
中国河南省西峡地区恐龙蛋化石群分布面积达40平方公里;埋藏集中,成条带状ⅡI型分布,宽约2公里,长约10公里;从局部的发掘剖面上看,可观察到三个化石层位,化石镶嵌在褐红色软石层中。恐龙蛋化石常常是多枚堆聚在一起成窝出现。每窝恐龙蛋化石一般有几个至30几个,甚至更多,发现一窝恐龙蛋化石最多达79个。在一块50厘米见方的石盘上,嵌有一个恐龙骨骼化石和3个恐龙蛋化石。恐龙蛋化石一般可呈黑、黄、青、灰、褐、红等不同的颜色。其形状扁圆如胆,俗称“石胆”:看上去像倒扣的龟盖。它的表面有一层指甲厚、略带线纹的光洁皮壳,敲一块皮壳拿至鼻前可闻到一股淡淡的鱼腥气味。
2024年10月,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江西地质博物馆组成的研究团队,在赣州市赣县区梅林镇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蛋化石类型,刷新了保存完整的全球最小恐龙蛋化石记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上。
化石价值
恐龙蛋化石是历经几千万、上亿年沧海桑田演变的稀世珍宝,是生物和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标本,是世界上珍贵的科学和文化遗产。恐龙蛋化石对于探索恐龙的繁殖行为、恐龙蛋壳的起源和演变,复原恐龙时代的生态环境;研究恐龙的出现、繁盛和绝灭;对于划分和对比白垩纪地层以及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研究古气候、古地理和古生物的变迁,提供找矿启示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而且,恐龙蛋化石群及其集中产地还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旅游地质资源,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天赐良机。因此,恐龙蛋化石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旅游价值。
恐龙蛋中最珍贵的品种是含有胚胎的恐龙蛋。完整恐龙蛋(特别是含胚胎恐龙蛋)的发现,对研究恐龙的生态、生殖习性和灭绝原因,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科学研究
中国的恐龙蛋化石由于数量多,保存完好,埋藏状态原始,因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郑州大学物理系的鲁祖惠和张希兰,采用伽玛线CT断层扫描技术,从河南西峡县出土的一枚恐龙蛋化石中发现了恐龙胚胎,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恐龙胚胎化石的头颅、脊背及前后肢。这是世界该领域研究中的首次发现。
壳内的成分
郧阳恐龙蛋化石产地内,至今未发现未孵化的恐龙蛋化石和蛋壳未破裂的蛋化石。因此,现今蛋壳内的物质均是从蛋壳破口进入围岩内(砂、含砾砂及含泥砂)的物质,其物质成分与蛋壳外的围岩物质完全一样,其壳内物质成分随围岩物质的变化而变化,至今没有发现原始的壳内物质。
蛋壳的成分
在郧县盆地内分两次采集了9个蛋壳样品,经X衍射分析,得出恐龙蛋壳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其次为石英、长石、绿泥石、水云母等。方解石含量变化在80%~93%,石英含量为3%~8%,长石的含量≤2%,绿泥石含量为0~5%,水云母含量为2%~5%。恐龙蛋壳原本由钙质(方解石)组成,后来因为外力作用,使蛋壳发生破裂,一些长英质溶液沿破裂缝中进入,并充填在壳内保留下来,另有一些黏土物质直接填充在裂缝中,或黏染在蛋壳的表面,当清洗样品时,不可能把这些后来物和黏染物全部清洗干净,样品粉碎时,这些外来物就混入其中,造成样品的污染,矿物成分随污染物的多少而发生变化。
科学释疑
发现的恐龙蛋能否孵出恐龙
苏联科学家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西伯利亚北部找到了几个恐龙蛋。其中一个在46厘米的冰层下埋藏了6500万年。这些恐龙蛋在莫斯科的一个化学实验室进行了孵化实验。其中一个恐龙蛋已出现微弱的心跳声,用X光透视可见其中有看似龙状的东西。不过,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对此持不同看法。有专家指出,在实验室里保存精子、卵子、受精卵和胚胎是有条件的。例如,冷冻精子需先加保护剂,然后以每分钟0.5℃至1℃的速度降温至-30℃,再以每分钟5℃~10℃的速度降温至液氮温度(-196℃)。然而,由于恐龙蛋在自然环境冻存,既无保护剂,又不能以合理速度降温,因而复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恐龙蛋化石的研究能否揭开恐龙灭绝之谜
中国科研人员对广东南雄市盆地的恐龙蛋进行研究后认为,由于在晚白垩世最后20~30万年间,南雄地区恐龙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突变”,严重的干燥气候以及微量元素的污染,锰、锌、等微量元素不足或过多,影响了恐龙蛋壳的正常发育,形成了病态蛋壳结构,因而恐龙蛋不能正常孵化,最终导致了恐龙的绝灭。他们利用扫描核探针,对恐龙蛋化石进行的扫描分析结果,证实了这一新说法。还有古生物工作者也认为,由于某种原因,恐龙蛋不能孵化或只有少数恐龙蛋能孵化,使保存在地层里成为化石的恐龙蛋愈来愈多,而恐龙则愈来愈少,最终导致了恐龙的绝灭。
相关事件
1993年7月,河南省西峡地区发现恐龙蛋化石,上海国际微电子总公司郑州分公司经理顾进萌动用公司资金,召集业务员周建勋、姜纬收购恐龙蛋化石28枚,以每枚550元的价格收购8枚恐龙蛋化石,并以每枚950元的价格卖给公司,之后被告人顾进将收购来的恐龙蛋化石33枚转移至上海家中,另3枚赠送他人。同年11月,顾进秘密将化石经他人偷运出境。案发后,公安机关追缴了上述36枚恐龙蛋化石。被告人姜纬退赔了赃款人民币2800元。
参考资料
江西发现全球最小恐龙蛋化石.百家号.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