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亚历山大·列别德

亚历山大·列别德

亚历山大·列别德(又名: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列别德),男,1950年4月20日出生,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曾任俄罗斯人民共和党领导人。

1989年任图拉空降师师长。1990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同年作为军队代表,被选为苏共第28次代表大会代表。1991年任苏联伞兵部队副司令,主管备战和军事教学。1997年3月成立俄罗斯人民共和党并担任该党领导人;7月“第三力量”政治联盟在莫斯科宣告成立,担任该联盟主席。1998年5月担任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行政长官。1996年和2000年曾两次参加总统竞选,分别败给鲍里斯·叶利钦和普京。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50年4月20日出生于俄罗斯罗斯托夫地区的一个哥萨克骑兵军人家庭。父亲原是木匠,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名中士;母亲在邮局工作。有一个弟弟阿列克谢·列别德,后来成为哈卡斯共和国政府总理。

1969年考入苏联红军梁赞空降兵指挥学校。

1975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进入军队并迅速得到升迁。

1981年至1982年赴阿富汗作战,在空降兵345团担任营长,当时的团长正是格拉乔夫。

1982年在一次战斗中负伤,伤愈后被推荐到军事学院深造。

1985年从学院毕业的列别德被分配到106空降师第137团任副团长,几个月后升任团长,授予中校军衔。此后,先后担任副师长、师长,转战于阿富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地。

1989年任图拉空降师师长。

1990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苏联红军中最年轻的将军之一。同年作为军队代表,被选为苏共第28次代表大会代表。

1991年任苏联伞兵部队副司令,主管备战和军事教学。八一九事件中,被紧急状态委员会派往“白宫”去捉拿鲍里斯·叶利钦,却临阵倒戈,旗帜鲜明地站到了叶利钦一边,与格拉乔夫一样成了叶利钦的恩人和亲信。

1992年6月任俄罗斯摩尔多瓦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第14集团军司令,不久后成为中将

1995年4月格拉乔夫下令改组14集团军,为他提供了4个可选择的不同职位。5月30日他提出辞职。6月14日叶利钦总统发布命令解除列别德职务,担任西伯利亚地区副司令。同月与斯科科夫一道组建了俄罗斯公众大会,被格拉乔夫以军人不能从政为由逐出军界。结束了25年的军人生涯,从此开始全力投入政治活动中。

从政经历

1995年参加了国家杜马选举,由于得票未超过5%,没能进入议会,却以图拉州的单一席位候选人当选为国家杜马议员。

1996年6月参加总统大选,得票率名列第三位,因而成为风云人物。鲍里斯·叶利钦在力压列别德成功蝉联总统后,任命他为国家安全会议秘书、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及俄总统驻车臣的全权代表。他大马金刀的全力促成了于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的和平谈判,却得罪于主战的内务部系统的将领,激化了一系列矛盾,连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也和内务部长库利科夫联手反对他。4个月后解除了列别德的职务。

1997年3月成立俄罗斯人民共和党并担任该党领导人。7月“第三力量”政治联盟在莫斯科宣告成立,担任该联盟主席。

1998年5月参加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行政长官竞选,最后以57.04%的选票当选。

2000年俄罗斯总统大选,因在1999年12月国会下院改选期间遭受媒体大力丑化而退出总统竞选。

弗拉基米尔·普京上台前后,俄罗斯地方主义表现得十分严重,许多地方实际上成了“独立王国”。在1998年8月金融危机之际,各地方利用危机形势纷纷采取自救措施,加强独立地位,摆脱中央控制,列别德领导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宣布决不再向联邦中央提供任何资金。

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后,针对鲍里斯·叶利钦时期遗留的积弊,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同地方势力进行斗争。他把俄罗斯分为七块,建立七个“联邦区”,任命七个总统“全权代表”,力求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要求改组联邦委员会(上院),使地方长官不得兼任上院议员,使中央有权解除地方长官的职务,并有权解散地方议会。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2002年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长官任上飞机撞山而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