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海马
冠海马(学名:Hippocampus coronatus),海龙科海马鱼类。
形态特征
背鳍14;臀鳍4;胸鳍14。体环10+41。体长138毫米。体长为体高7.5倍,为头长5倍。头长为吻长2.1倍,为眼径5倍,为眼间隔5倍。体侧扁,背部隆起,腹部凸出,包含8节。尾部向后渐细,成四棱形。头和体轴略成直角形。枕骨部侧扁,冠突很高,约等于吻长,小冠顶端有4个小突起,顶端很长(有的有6个小突起,且突起上端有长丝)。吻细长,吻背面后端中央有小突起。眼中等大,侧位。眼间隔中央凹,两侧各有一眶上突起。鼻孔位眼前附近。口小,前位。鳃孔很小,位于鳃盖的上方。鳞为板状,作环状排列。体环第1、4、10、各节及尾环第4、10、15、各节上的突起较长。背鳍短,位于最后两体节及第一尾节上。臀鳍小。胸鳍短而宽。无腹鳍及尾鳍。体淡褐色,具暗色斑纹,有时亦呈黑褐色,背鳍亦具暗色纵带。
分布范围
冠海马主要分布于北海道至九州和韩国南部的浅海沿岸;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少见。秦皇岛市沿海,塘沽区外海,黄河三角洲。
栖息环境
冠海马系浅海近岸鱼类,栖息和运动因其拟态适应特性,习性也较特殊,喜栖于藻丛或海韭菜繁生的潮下带海区。
生活习性
冠海马属暖水性小型鱼类,生活在浅海。游泳能力不强,主要靠胸鳍、背鳍和臀鳍相互配合摆动而游泳。尾部有卷曲能力,缠卷在海藻和其他漂浮物上。主要摄食桡足类、蔓足类的藤壶幼虫、虾类的幼体和成体等。性甚懒惰,常以卷曲的尾部缠附于海藻的茎枝之上,有时也倒挂于漂浮着的海藻或其它物体上,随波逐流。即使为了摄食或其它原因暂时离开缠附物,游泳一段距离之后,又找到其它物体附着之上。海马的游泳姿势十分优美,鱼体直立水中,完全赖以背鳍和胸鳍高频率地作波状摆动(每秒钟10次)而作缓慢的游动(每分钟仅达1-3m)。海马的活动一般多在白天(上午和下午),晚上则呈静止状态。
繁殖
冠海马雌雄异体,雄性冠海马到性成熟时,肛门后端有一孵卵囊,成熟雌冠海马会将卵子产于孵卵囊内。繁殖季节为6月至11月。条件适宜的情况下,8-20天可孵出幼鱼。一年能多次繁殖,繁殖适温为20-30℃,怀卵量几十到几百粒不等。人工养殖下海马的繁殖常年3月-11月,水温20℃-30℃,是海马的繁殖季节;5月-9月,水温25℃-28℃是繁殖盛期。但由于越冬后的海马体质瘦弱,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差。因此,必须采取雌雄分养、疏养、一般每平方米放养25尾-30尾,给予充足的饵料,并注意控制水温、光照、比重等条件,促培育。
养殖鱼缸大小不限,只是要注意水体大小与养殖数量的关系要恰当,不要求特别的造景,但需要海草或人造海草作附着物。如要与其他海水鱼混养,需注意冠海马的安全,所以一般只能混养鰕虎鱼科、雀鲷科、天竺鲷科的小型鱼类。投喂浮游动物,活饵最好,冰冻的卤虫属或水蚤、糠虾、毛虾亦可。投喂方式是少量多次。
种群现状
中国:根据估计,本种过去10年逐年减少,种群数至少减少50%。世界:还没有专门针对冠海马的调查或种群数量估计(2015年)。据调查显示,2000年在韩国丽水市冠海马的密度为2.9只/平方公里(Choi等人 2012年)。在韩国东大湾,有渔民在一年的时间内(2006-2007年)共抓获164只冠海马(Huh等人 2014年)。
主要价值
冠海马体型、游泳姿式、繁殖都特殊,为一种观赏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