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丁村乡

丁村乡

丁村乡位于郸城县东部,东邻茨河南丰镇白马镇相望,北邻汲水乡,南邻秋渠乡并与太和县接壤,西邻宁平镇双楼乡,总面积72.6平方公里,下辖赵楼、大郭、李楼、毛寨、大刘、张白、崔堂、毛庄、大王、丁村、付楼、薛庄、王大庄、卢寨、洼吴、从楼、陶店、刘营、李黄楼、高小庙、杨庙、徐庄、王拱、朱楼、谢庄25个行政村,117个自然村,242个村民组,21171户,常住人口72399人,耕地面积73061亩。

丁村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四、五千年(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中原民俗园2008年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AA级旅游景区,并被有关部门定为民俗文化研究基地、中原农业文明博物馆、河南省百佳旅游摄影基地、周口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周口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园内收存的杵磨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并于2009年正式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丁村乡共有各类养殖户300余家,种类以猪、羊、蛋鸡、肉鸡为主。202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9.1亿元,粮食总产量超过1.2亿斤,比2019年提高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84元,增长9%。

历史沿革

丁村过去属太清宫镇鹿邑县,直到1951年5月,析鹿邑(大部乡镇)、淮阳区沈丘县3县部分区、在鹿邑郸城集设立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1952年8月,政务院正式批准置郸城县,丁村划属郸城县。1958年建跃进公社,1965年更名丁村公社,1983年改乡。1997年,面积72.6平方千米,人口5.6万,辖洼吴、从楼、陶店、刘营、李黄楼、高小庙、杨庙、赵楼、徐庄、王拱楼、朱楼、大刘、大王庄、付楼、毛庄、毛寨、洪山店、大郭庄、崔堂、张白庄、卢寨、谢庄、王大庄、薛庄、丁村25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丁村乡地处郸城县中东部,东隔茨河南丰镇白马镇相望,南与安徽省阳市太和县清浅镇交界,西南与秋渠乡为邻,西与双楼乡宁平镇毗连,北与汲水乡接壤,距郸城县城23千米,区域总面积73.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丁村乡地处黄淮平原黄河冲积扇南缘,地势平坦宽阔,海拔在36.7—39.0米之间,高差3.3米。

气候

丁村乡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暖夏热;年平均气温14.0℃,1月平均气温0℃,7月平均气温28℃;无霜期年平均219天;年平均降水量780毫米,7—9三个月雨量集中,占全年的50%。

水文

丁村乡境内河道均属淮河,四级河流茨河流经东部,东河流经南部,另有五级河流二龙沟、宁平沟流经境内。

自然灾害

丁村乡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大风、虫害等。1994年,丁村乡因降雨量严重不足,气温偏高,遭到特大旱灾,粮食减产85%以上;2003年7—9月上旬,阴雨连绵,造成严重水涝。

自然资源

2011年,丁村乡有耕地7.3万亩,人均1.25亩。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丁村乡总人口有5822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619人,城镇化率4.5%;另有流动人口2471人。总人口中,男性30801人,占52.9%;女性27423人,占47.1%。2011年,丁村乡人口出生率10.3‰,人口死亡率4.7‰,人口自然增长率5.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02.0人。

截至2017年末,丁村乡常住人口为38267人。

截至2018年末,丁村乡户籍人口为72399人。

截至2019年末,丁村乡户籍人口为73283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丁村乡财政总收入4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68.3元。 

截至2018年末,丁村乡有工业企业10个,其中规模以上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62个。 

截至2019年末,丁村乡有工业企业10个,其中规模以上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77个。 

工业

2011年,丁村乡工业总产值为7.6亿元;有工业企业4家。

2007年,全乡25个行政村全部通上柏油路,实行了村村通工程。乡里有35千伏变电站一座,边接华中地区,华东两大电网,乡直程控电话并入全国电话网,建有无线电视、广播转播塔。全乡村村实现了“四通”,即柏油路通、电通、电话通、无线电视和广播通,全乡农村劳动力充裕,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加之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有着得天独厚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农业

丁村乡是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乡之一;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1年,丁村乡生产粮食37313吨,经济作物有棉花、中药材等。 

该乡高效农业飞速发展,现建立5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JRC型大棚骨架蔬菜生产园区、药材生产示范园区、经济林生产示范园区,发展反季节大棚1386个,主要生产春起早辣椒、番茄、长春花、豆角、黄瓜、黑丽圆茄反季节蔬菜,大小弓棚6000个,地膜覆盖瓜菜面积3000亩,蔬菜复种面积13000亩,烟叶面积2000亩,三樱椒2000亩,药材5000亩,无籽西瓜10000亩,棉花15000亩,经济林700亩,食用菌生产专业村9个,发展食用菌156袋,其中花菇96万袋,平茹、金针菇50袋。建立一个高标准的豫哀花茹大市场和反季节蔬菜批发市场5个。

1、农业主要产品,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烟叶、红薯、蔬菜、瓜类。1998产量分别为25176.5吨,8362吨,933吨,1043吨和380吨,8044吨,4909吨,8647吨。

2、工业主要产品,石油化工厂的助排剂、活性剂年产量200吨以上,丁村面粉厂加工面粉3000吨;还有丁村马赛克厂生产马赛克、油毡厂生产的油毡等产品。

3、特色农业,主要是食用菌生产。乡政府已与县科委签订食用菌生产合同,全乡发展经营王拱、陶店三个行政村,10万余袋。

全乡四条公路纵横贯穿交织,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其中漯双公路,郸古公路从丁村北部、南部横穿而过,洼吴、王拱、刘营、付集公路纵穿丁村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全乡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并建有机站终转站,使BP机、移动电话在信号覆盖区内,通过农网改造全乡电价稳定实行同网同价。

文化

地名由来

丁村乡原名崇文集,后因丁姓迁入,改名丁村。

交通

2011年,丁村乡有县乡村级公路29条。丁村乡有漯双公路,郸古公路从丁村北部、南部横穿而过,洼吴、王拱、刘营、付集公路纵穿南北。

社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丁村乡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925人,专任教师17人;有小学24所,在校生6789人,专任教师304人;有初中3所,在校生817人,专任老师106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丁村乡有线电视安装率60%。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丁村乡有卫生院1个,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所25个;设病床33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5万人。

社会保障

2011年,丁村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16户,人数45人,支出8.7万元,比2010年增长15.6%;城市医疗救助99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2998人次,共支出61.4万元,比2010年增长26.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217户,人数2660人,支出229.8万元,比2010年增长2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05人,支出23.5万元,比2010年增长14%;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74人,支出23万元,比2010年增长6%;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3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62.3万元,比2010年增长18%;有敬老院1家,床位120张。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丁村乡有邮政网点1个,乡村通邮率100%;有固定电话用户1100户。

参考资料

丁村乡.郸城县人民政府.202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