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鸡尾
小野雉尾金粉蕨,又称野鸡尾金粉蕨,属于中国蕨科植物的一种。其全草或叶可供药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包括河北省、甘肃省南部等地。小野鸡尾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的功效,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形态特征
小野鸡尾是一种高度约为60厘米的植物。其根状茎长且横向生长,直径约3毫米,覆盖有棕色或红棕色的鳞片。叶子分散生长,柄长约2-30厘米,基部带有鳞片,向上逐渐变为禾秆色。叶片形状多样,通常为卵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四回羽状细裂。羽片数量在12-15对之间,互生,柄长1-2厘米。小羽片紧密排列,末回能育小羽片或裂片长5-7毫米,宽1.5-2毫米。叶轴和各回育轴上有浅沟,不育裂片仅有一条中脉,能育裂片则有多条侧脉。叶干后质地坚硬,颜色多变,孢子囊群长3-6毫米,囊群盖膜质,灰白色。
栖息环境
小野鸡尾生长于海拔200-1800米的山坡路旁、林下沟边或灌丛阴处。
分布范围
中医药用价值
功效主治
小野鸡尾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咳嗽、咽喉痛、腹泻、痢疾、小便淋痛、湿热黄疸、吐血、咳血、便血、痔血、尿血、疮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烫火伤等多种疾病。
配方举例
1. 治疗感冒发热:野鸡尾草30克,短叶水蜈蚣9克,鱼秋串15克,忍冬30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2. 治疗腹痛腹泻:日本乌蕨、车前各9克。水煎服。
3. 治疗白痢:金粉蕨30克,算盘子根、臭牡丹各15克。水煎服。(2-3方出自《湖南药物志》)
4.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野鸡尾草、虎杖、茵陈蒿、金钱草各15克,木通12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5. 治疗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乌蕨30克。煎服。吐血加茅根30克,衄血加生枝子9克,便血加槐花9克,尿血加瞿麦15克。(《安徽中草药》)
6. 治疗腹痛(经痛):水金鸡尾15克,大血藤、小血藤、九龙盘、野肉桂各9克。泡酒服。每次15克,以痛止为度。(《贵州民间药物》)
7. 治疗打伤青肿:金粉蕨,凿栗树,松树毛。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用量加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炮制方法
采集加工
夏季或秋季采收全草,或割取叶片,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
去除杂质,用水清洗后略微湿润,切成9-12毫米长的段,晾干备用。
药材性状
小野鸡尾的根状茎细长,略带弯曲,直径2-4毫米,颜色为黄棕色或棕黑色。叶柄细长,呈方形柱形,表面为浅棕黄色,具有纵向沟槽。叶片收缩,展开后呈现卵状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度为10-30厘米,宽度为6-15厘米,颜色为浅黄绿色或棕褐色。叶片三至四回羽状分裂,营养叶的小裂片有齿;孢子叶末回裂片短线形,下面边缘生有孢子囊群,囊群盖膜质,与中脉平行,向内开口。材质脆弱,易于折断。气味轻微,味道苦涩。
相关论述
1. 《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治头风病,利大小便。”
2. 《广西中药志》提到:“治吐血,咳血,便血,尿血,黄疸,胃痛,红白痢疾,解毒。外用止血。少数地区治烫火伤。”
3. 《贵州民间药物》指出:“治痔疮便血,刀砍斧伤,汤、火伤,经痛。”
别名
小白玉凤尾蕨还有多个别名,如海风丝、草莲、井栏边草、线鸡尾草、金粉蕨、光棍药、黑蕨、火汤蕨、金粉蕨、中华金粉蕨、乌蕨、土黄连、日本乌蕨、水指叶凤尾蕨、金鸡尾、中华卷柏、虾虾猛、凤尾莲、孔雀尾、金花草、串鱼草、解毒蕨、人头发、乌韭、小叶野鸡尾、不死鸟标、小鸡尾草、小蕨萁、野鸡尾、细叶金鸡尾、野黄连、野雉尾金粉蕨等。
参考资料
小野鸡尾.中医中药网.2024-11-01
小野鸡尾的功效与作用.大众养生网.2024-11-01
小野鸡尾-中药词典.正保医学教育网.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