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1,3-丁二烯

1,3-丁二烯

1,3-丁二烯(1,3-Butadiene),别名丁二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4H6,摩尔质量为54.09g/摩尔,表现为带有轻微甜味、芳香味的易于液化的无色气体,其液体时的密度为0.6211 g/cm3、气体时的密度为1.84g/cm3,不溶于水但溶于多数有机溶剂熔点为-108.9℃,沸点为-4.4℃。

丁二烯是由卡文托(Caventou)于1863年热解戊醇而发现的。1,3-丁二烯被广泛用于制造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和尼龙等产品,如丁苯橡胶丁腈橡胶、ABS树脂、锦纶-66、己二腈聚氯乙稀塑化剂癸二酸等。其制备方法包括乙炔法、乙醇脱水法、3-氯-1-丁烯正丁烷脱氢法等。1,3-丁二烯可发生加成反应、双烯合成、聚合反应等。

1,3-丁二烯极易燃,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皮肤直接接触可能导致灼伤或冻伤,吸入可能引起头痛、乏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意识丧失和抽搐等症状。此外,1,3-丁二烯暴露或增加心血管疾病白血病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1,3-丁二烯属1类致癌物。

发现历史

丁二烯是由卡文托(Caventou)于1863年热解戊醇而发现的。1886年米勒(Miller)等鉴定丁二烯是从石油裂化出来的产物中的一个组分。不久发现多种化合物经过热裂解可生成丁二烯。

1909年,俄罗斯化学家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列别捷夫(ПётрНиколаевичЛебедев)发表了关于丁二烯聚合能力的报告,次年发现能够将丁二烯转化为橡胶。1928年,列别捷夫开创了用乙醇制取丁二烯的工业化生产,并成功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大规模生产丁钠合成橡胶的工厂。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采用乙醇法,成功开发了丁烯催化脱氢制取丁二烯。50年代中期,尤金·胡德利(Eugene Houdry)实现了丁烷一步催化脱氢制取丁二烯。60年代后,石脑油裂解制取乙烯的工艺发展为丁二烯提供了丰富廉价来源,可直接从C4馏分中抽提丁二烯的巴斯夫法(乙烯羰基化法)和GPB法(二甲基酰胺法)被广泛采用。与此同时,美国、苏联等国研究开发了丁、丁烯氧化脱氢制取丁二烯的方法,并于70年代实现工业化生产。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常温常压下,1,3-丁二烯为带有轻微甜味、芳香味的易于液化的无色气体,低于-4.4℃时液化,其不溶于水(20℃时,在水中溶解度为3.76g/L),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和苯等常用有机溶剂熔点108.9℃,沸点4.4℃,闪点-76℃,自然温度414℃,爆炸极限为2~12%,蒸汽压101.31kPa(-4.5℃),油水分配系数为1.99,其液体时的密度为0.6211 g/cm3、气体时的密度为1.84g/cm3。

化学性质

1,3-丁二烯属于不饱和烃,具有共轭双键,是最简单的共轭二烯烃,因此其化学反应既展现烯烃的共性,又有其独特之处。

加成反应

受共轭效应影响,1,3-丁二烯的键长趋于平均化,但电子云分布并不完全均匀,其C1和C2间、C3和C4间电子云密度较高,而C2和C3间的电子云密度则较低,键长亦非完全等同。因此,1,3-丁二烯稳定性较高,能够与氢、卤族元素卤化氢的加成反应。但是,1,3-丁二烯的加成反应比一般烯烃更容易发生,而且还能发生1,4-加成反应,这些都是由于其分子结构上的特殊性决定的。

在加成反应过程中,1,3-丁二烯存在两种主要的加成方式:一为1,2-加成,即选择性地作用在一个双键上,其加成机制与单烯的加成相类似;二为1,4-加成,该过程中试剂的两部分分别加至共轭体系的两端,即C1和C4两个上,导致原有的两个双键消失,并在C2与C3之间形成新的双键。加成反应特性在于1,2-加成与1,4-加成可同时发生,但哪一种加成方式占据主导,则取决于产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反应动力学以及溶剂的物化性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双烯合成反应

共轭二烯烃易与某些具有碳碳双键或三键的不饱和化合物发生1,4-加成反应,生成环状化合物,称之为双烯合成(狄尔斯-阿尔德,Diels-Alder反应)。这是共轭二烯烃特有的反应,在理论上和生产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它将链状化合物转变成六元环状化合物,也称环合反应。双烯合成是环合反应的一种。

在双烯合成中,共轭二烯称为双烯体,另一不饱和化合物为亲双烯体。以1,3-丁二烯乙烯的反应为例,该反应条件严苛,产率低。研究发现,当亲双烯体双键上带有吸电子基团(如-CHO、-COR、-CN、-COOH)时,反应更易进行。

聚合反应

共轭二烯烃可以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聚合物。1,3-丁二烯既可发生1,2-加成聚合,也可发生1,4-加成聚合,在1,4-加成聚合时,可顺式聚合,也可反式聚合。

共轭二烯烃聚合是合成橡胶的关键步骤。如,在卡尔·齐格勒纳塔催化剂(Ziegier-Natta)作用下,1,3-丁二烯定向聚合可得顺丁橡胶

1,3-丁二烯还可与其他不饱和的化合物发生共聚合,如1,3-丁二烯与苯乙烯共聚,生成丁苯橡胶。

应用领域

合成橡胶

1,3-丁二烯是制造合成橡胶原料的主要原料,如丁苯橡胶苯乙烯 butadiene 生胶,SBR)、丁腈橡胶( nitrile butadiene rubber,NBR)、氯丁橡胶氯丁二烯 rubber,CR)、顺丁橡胶等。其中,丁苯橡胶可代替天然橡胶或与天然橡胶掺用,主要用于制备轮胎、防水衣物、医疗和食物器具等。丁腈橡胶主要用于制作各种耐油制品,如一次性手套、耐油垫圈、胶管、软包装、电缆包覆材料等。氯丁橡胶主要用于制作汽车零部件、对耐老化性要求较高的电缆护套、各种耐化学腐蚀、防火的橡胶制品等。

合成树脂

随着苯乙烯塑料的发展,利用苯乙烯与1,3-丁二烯共聚,可生产各种用途广泛的树脂,如ABS(丙烯腈 butadiene - styrene copolymer,ABS)树脂、SBS(Styrene-Butadiene-Styrene Thermoelastomer,SBS)树脂、MBS(Methyl丙烯酸氰乙酯Butadiene-Stylene-Copolymer,MBS)树脂等。其中,ABS树脂可用来制造齿轮,泵叶轮、轴承,在电视机外壳和其他家电也有广泛应用。MBS树脂主要用来生产需要一定冲击强度的透明制品,如电视机、收录机、电子计算机等各种家用电器外壳,仪器仪表盘、罩,电信器材零件,玩具、日用品等。SBS树脂在建筑上主要用于石油沥青的改性。

化工原料

1,3-丁二烯也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乙叉降冰片烯(乙丙橡胶第三单体)、1,4-1,4-丁二醇(工程塑料)、己二腈聚己二酰己二胺单体)、环丁砜四氢呋喃等。

在精细化工领域,1,3-丁二烯可与缺电子亲双烯体通过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制备蒽醌,其衍生物应用于染料、杀菌剂和杀虫剂;与马来酸酐反应得到四氢苯酐,用作聚酯和环氧树脂的固化剂与增塑剂;四氢苯酐经硝酸氧化生成丁烷四羧酸,用于制造水溶性漆;加氢后制得六氢苯二甲酸酐,作为环氧树脂固化剂;与二氧化硫作用生成环丁烯砜,进一步氯化得环丁,用作芳烃萃取的选择性溶剂

结构

1,3-丁二烯分子呈现平面结构,其键角均趋近于120°,碳碳单键键长0.148 nm,碳碳双键键长为0.137 nm。而在CH3-CH3中,C-C键长为0.154 nm,H2C=CH2中C-C键长为0.134 nm。键长有平均化的趋势。

杂化理论指出,1,3-丁二烯中的四个C原子采用sp2杂化方式,通过交盖形成三个C-Cσ键及六个C-Hσ键,这些σ键的对称轴共面,从而确保1,3-丁二烯的十个原子亦处于同一平面内。

每个均保留一个未杂化的p轨道及一个p电子,这些p轨道垂直于碳原子平面且相互平行。因此,不仅C1~C2和C3~C4原子上的p轨道能重叠,C2~C3间也有一定重叠(但较弱),使四个碳原子的p轨道整体重叠,形成共轭大键体系。这种电子云扩展至整个分子的现象称为电子离域。大键的形成使1,3-丁二烯分子中的单、双键性质不同于普通的单、双键,而是发生了平均化。

1,3-丁二烯有两种构象:两个双键在单键的同侧或异侧。在室温条件下分子的热运动两种构象之间迅速转变。Diels-Alder反应要求双烯体必须s–顺构象。

制备方法

乙炔法

由乙炔制备1,3-丁二烯存在三种合成路径,包括奥斯特洛姆连斯基法、列泼法以及聚合加氢法。其中,聚合加氢法最为简洁,仅涉及乙炔聚合与加氢两个关键步骤。

乙醇脱水脱氢法

实验室中常用乙醇脱水、脱氢制备1,3-丁二烯。将乙醇蒸气于380~390℃环境下,通过氧化锌氧化镁催化剂,脱水并脱氢,可制备1,3-丁二烯

正丁烯、丁烷脱氢法

从石油中间产品出发,可实现1,3丁二烯的制备,常见的如正丁烯催化脱氢法、正丁烷催化脱氢法、正丁烯氧化脱氢法、乙烯生产的副产物抽提法等。其中,丁烯氧化脱氢法在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工业化,20世纪90年也是中国工业生产1,3-丁二烯的主要方法。

在石油加工副产物的C4馏分中,含有一定量的1-丁烯、顺-2-丁烯和反-2-丁烯,可用催化脱氢法(常以磷酸钙催化剂,并用2%三氧化二铬使之稳定),在600~700°C条件下脱氢而制得1,3-丁二烯。另外在C4馏分中还含有正丁烷,可用氧化铝为载体的氧化铬作催化剂,或以铋磷浸渍在硅胶上作催化剂,于500°C使之脱氢而制得1,3-丁二烯。

安全事宜

GHS分类

危险警示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危险声明

H220(100%):极度易燃气体[危险 易燃气体]

H280(41.09%):加压含气体;加热时可能会爆炸[警告 气体在压力下]

H340(100%):可能导致遗传缺陷[危险 配子致突变性]

H350(100%):可能致癌[危险 致癌性]

H361(28.49%):怀疑损害生育能力或未出生的孩子[警告 生殖毒性]

H412(28.49%):对水生生物有害并且有长期影响[长期危害]

危险特性

该物质极易燃,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能扩散相当远,遇到火源会燃着,并把火焰沿气流相反方向引回。通常加阻聚剂,以阻止自行聚合发热,以及生成爆炸性的过氧化物。但在火场高温下仍能产生聚合反应,使容器猛烈爆破

环境影响

1,3-丁二烯是一种高活性的挥发性有机物,大气中易与臭氧二氧化氮经光催化氧化生成甲醛和丙烯醛,进而刺激人眼,高浓度下可致窒息。其在大气中以气态存在,易被光化学引发的羟基、臭氧或硝基自由基降解。土壤中的1,3-丁二烯具有中等迁移性与高挥发性,易释放至大气。此物质对环境有害,对鱼类尤其需警惕,同时应关注其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及饮用水的潜在污染。一旦液态释放,会迅速蒸发并在阳光下分解。

毒理

1,3-丁二烯主要经呼吸道作用,脂肪与神经组织为其体内主要蓄积部位。在体内,它首先转化为1,2-环氧丁烯和二环丁烷等中间产物,随后进一步代谢。鉴于这些中间产物的毒性和刺激性显著强于1,3-丁二烯,尤其二环氧丁烷还具备拟放射作用,因此环氧化中间产物可能是造成慢性毒性的关键因素。

毒性

1,3-丁二烯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该物质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吸入1%浓度易致头晕、恶心、嗜睡和上呼吸道刺激。30%~35%高浓度下,症状加剧,包括耳鸣胸闷呼吸困难、意识丧失和抽搐。长期接触可能引发失眠、记忆力减退、头痛等症状,并增加肿瘤风险。皮肤直接接触可能导致灼伤或冻伤。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1,3-丁二烯属1类致癌物。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中界定大气毒性终点浓度分为1级和2级两种。1级限值内暴露1小时通常不危及人员生命,超过则可能威胁生命;2级限值内暴露一般不会造成不可逆的人体伤害或妨碍防护措施。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撤离并保持呼吸道畅通。呼吸困难时,应输氧。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心肺复苏并送医。密切接触者无症状也应观察24~48小时。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衣物,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就医。

眼睛接触:迅速分开眼睑,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5~10分钟并就医。

食入:饮用足量温水,催吐后及时就医。

消防措施

消防防护:需佩戴空气呼吸器,身着静电及全身防护服,站在上风向进行灭火。

灭火策略:切断气源,如无法切断,则禁止熄灭泄漏火焰。尽量将容器移至安全空地,利用喷雾状水冷却容器,但避免与水直接接触。

灭火材料:推荐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松软土作为灭火剂。

泄露应急处理

应急防护:需佩戴自给正压呼吸器与静电防护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

疏散与隔离:迅速疏散人员至上风安全区并警示周边,对泄漏区实施隔离。

应急措施:采取关阀、堵漏等措施切断泄漏源,并加强通风促进扩散。

消除方法:用泡沫覆盖减少蒸气危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设置围堤或挖坑收集废水。条件允许时,将泄漏气体引至空旷处或用喷头烧除。

泄漏容器处理:破损容器由专业人员处理,修复、检验合格后复用。

防治方法

为实现有效预防控制,生产过程应自动化,定期检修设备防跑、冒、漏、滴。车间需保持空气流通。作业环境人员须穿戴防护服、护目镜、手套,并佩戴供气式呼吸器。严禁吸烟,避免火源风险。进入罐内或高浓度区域,需严格监护,确保作业安全。

参考资料

1,3-Butadiene | CH2CHCHCH2 | CID 7845 - PubChem.PubChem.2024-03-29

1,3-丁二烯(钢瓶).国际化学品安全卡.2024-04-22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 1类致癌物清单(共120种).绍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