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祥
董福祥(1839年-1908年),字星五,固原州(当时属宁夏固原)人,被授予“阿尔杭阿巴图鲁勇号”,清末将领。
同治初年(1862年),西北回民大起义时,董福祥组织民团抗官以自卫。同治六年(1867年),董福祥投降左宗棠部湘军大将刘松山,所部被改编为“董字三营”,追随刘松山和继任湘军统领刘锦棠,参加镇压回民起义。甘肃省平定后,董福祥又随湘军西征新疆,在收复乌鲁木齐市及讨伐阿古柏,规复南疆的一系列战斗中,“董字三营”充当先锋队。董福祥屡立战功,从一名下级军官一直提拔到总兵和提督大员,所部成为镇守新疆的一支劲旅。光绪五年(1879年)调防北京,董福祥任新建陆军武卫后军统领,成为北洋政府大臣瓜尔佳·荣禄的亲信,是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的军事后盾。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董福祥在义和团运动中,又指挥军民围攻北京外国使馆区,英勇抗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京城失陷后,董福祥即护驾撤往西安市。董福祥后被联军指控为“首凶"而革职。光绪末年(1908年),病故于宁夏金积堡宫保府(俗呼董府)。
董福祥在反击俄罗斯帝国入侵的同时,也为发展新疆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董福祥出生于农家,父亲是董世猷,天性开朗且胸怀坦荡,喜欢救济他人的急难,是当地哥老会的首领。他们家兄弟有三人,董福祥排在第二位。董福祥在幼年的时候家道就衰落了,没能完成学业。在青年时期,董福祥行为放纵不羁,强悍且好争斗,常常留连在赌场,在帮会中往来,喜欢谈论军事、练习武艺,还乐于结交豪迈侠义之人。
反清斗争
同治初,董福祥借助父亲在哥老会的社会关系以及自己的人际交往,与张俊等人组织汉人民团,以此来保卫家乡。董福祥对地方官府的苛刻政令不满,发动起事,被安化县(现今庆阳市)的把总王霭臣捕获,被拘禁在囚笼里,遭受开水灌顶的酷刑。狱卒不忍心,谎报董福祥已经死了,然后把他丢弃在荒野,董福祥被一位老妇人救回家里,老妇人给他提供饭食,为他治疗创伤。痊愈之后,他又号召四方,重新振作民团。同治二年(1863 年),陕西省的白彦虎回民义军占领了董志塬,董福祥率领民团与回民军和官军作战。同治三年(1864 年)二月,为了解决所部的给养问题,董福祥接受环州知县翁健的邀请,防守环县城。
同治三年五月,翁建离开了环县,董福祥的民团粮草没有了希望,于是董福祥就统领众人自行独立,转而反抗清朝。庆阳市地区各个民团推举董福祥担任团总,李双良和杜乃子为团副,拥有数万民众,把安化一带当作根据地,提出了“反抗清朝、抗击暴政,保卫家乡,有饭一起吃,有难一起受,有福一起享,有祸一起当”这样的口号,并且和白彦虎的军队达成协议,相互配合,共同与清军作战,成为了陕甘交界地区一支势力强大的汉族反抗清朝的武装力量。七月,董福祥率领部队在强家沙窝去阻击清雷正绾的部队,以此来增援回民义军。同治四年(1865 年)六月,清军进攻金积堡,董福祥率领部队配合进行作战,大败清军,缴获大量物资。同治五年(1866 年)十月,张宗禹率领西捻军打进陕西省之后,董福祥的军队和捻军联合起来作战。同治六年(1867 年),董福祥的军队相继攻占了甘泉县、安塞区、延长等县城,实力影响到陕甘十多个州县,队伍扩大到二十万人之多。董福祥将大本营迁移到靖边县的镇靖堡,自封为“陕甘自卫总团元帅”。
投降清军
同治七年(1868 年)十一月,陕甘总督左宗棠筹划安排从南、北、中三路去进剿陕甘的回民军,把刘松山率领的湘军当作北路,从山西永宁(如今的山西离石)渡过黄河进驻绥德县,先平定“土匪”(指董福祥军队等汉族民团),之后再剿灭“回匪”的军事行动。到了十二月,击败了董福祥军队的主力李双良、张俊的部队。刘松山亲自监督马步的主力径直逼近镇靖堡,董福祥的父亲董世猷和哥哥董福禄打开城门投降,并且传递信息严厉要求董福祥归顺朝廷。十二月二十四日,董福祥率领张俊、李双良等各个部众大约十万人向清军投降。经过左宗棠的批准,刘松山挑选董福祥部队中精壮的人员,按照湘军的编制改编为三个营,授予董福祥、张俊、李双良三个人都为五品军功,董福祥统领中营,张俊统领左营,李双良统领右营,号称“董字三营”。
同治八年(1869)八月,刘松山开始征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战役。在攻打吴忠堡一带的战斗中,改让董部担当正面主攻的任务。十一月,在波浪湖大战中,董部冒死绕至长墙卡后偷袭回军,为夺取胜利起到关键作用。董福祥在肉搏战中,右肘被枪弹洞穿。九年(1870年)二月,刘松山战死,他的侄儿刘锦棠接统湘军,董福祥辅佐。攻克金积堡后,董福祥由五品军功超授都司,赏戴花翎、加副将衔。
征剿义军
同治十年(1871)十二月至光绪元年(1875)一月,董福祥跟随刘锦棠,参与对河州、西宁市、酒泉市等地回民义军的征剿行动。在同治十年(1871 年)十二月,到达河州,驻扎在康家崖。同治十一年(1872 年)七月,抵达碾伯。八月,在峡口作战,大败陕西回民义军禹得彦、崔伟的部队,解除了西宁的围困。董福祥升职为游击将军。同治十二年(1873 年)正月,围攻向阳堡,董福祥冒着枪林弹雨和礌石率先登上城头,攻破其中一个堡垒。九月份,攻克肃州。同治十三年(1874 年)十一月,率领马步九营到达河州,攻打闵殿臣的义军,战斗结束后,董福祥被提升为参将并且被“保荐提督”。
收复新疆
光绪元年(1875 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安排部署西征事宜。光绪二年(1876 年)正月,董福祥率领军队作为先锋,跟随刘锦棠进行西征。首战天山,董福祥统领冲锋在最前面,一鼓作气歼灭了敌人。接连攻破木垒河、古牧地,攻克收复了乌鲁木齐市,攻打并夺取了玛纳斯县城。新疆北路大致平定,董福祥被赏赐记名总兵,并授予“阿尔杭阿巴图鲁勇号”,并加上提督的职衔。
在光绪三年(1877 年)三月,董福祥率领马步九营攻克了达坂城,擒获了安集延的大通哈(大总管)爱意德尔呼里,并斩杀了两千多人。三月十一日,到达白杨河,直接攻打阿古柏的老巢托克逊县。八月份,董福祥率领三个步兵营,从阿哈布拉、榆树沟行进至曲惠。到了九月份,董福祥先后收复了喀喇沙尔、库尔勒、库车市、拜城县、阿克苏市、乌什县,被赏赐穿上黄马褂,授予提督的职衔。十一月,董福祥跟随刘锦棠夺取喀什噶尔、叶尔羌汗国、英吉沙尔。十一月二十四日,董福祥率领部队向南渡过戈壁大漠,平定了和田。除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仍然被俄罗斯帝国占领之外,全疆收复。董福祥加封云骑尉世职。
戍边生涯
光绪四年(1878 年)一月,董福祥率领部队从和田转移驻扎到喀什噶尔,统领南疆西四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的各支军队,开始了长达16年的戍守边疆的生涯。沙俄支持阿古柏、白彦虎的残余部队不断地进行侵扰,董福祥多次组织进行反击,在布伦可追歼战中斩杀了两千多人,董福祥被赏赐头品顶戴。光绪五年(1879年)调防北京,任新建陆军武卫后军统领,成为北洋政府大臣瓜尔佳·荣禄的亲信,是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的军事后盾。光绪十二年(1886 年),新疆建立了行省,在阿克苏市设立了军镇,任命董福祥为镇守总兵官。光绪十六年(1890 年),董福祥升任为喀什噶尔提督。光绪十八年(1892 年),调到乌鲁木齐市提督并驻扎在喀什噶尔。在驻守新疆期间,董福祥在治理军队和防御边疆的同时,带领众人治理喀什噶尔河、葱岭南河、叶尔羌河,疏通渠道,大兴水利工程,开垦屯田,发展养蚕和缫丝,恢复生产,并且对南疆的各个城池进行修整、扩建以及重建。
进京任职
光绪二十年(1894 年),清廷为慈禧大规模举办六十岁寿典,赏赐给董福祥加上尚书衔。五月份,清廷命令董福祥督办甘肃省军务。十一月份,董福祥由乌鲁木齐提督调任为甘肃提督。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二月,董福祥请求解除西宁市之围,攻克了上、下五庄,收复了大通、多巴。十月份,董福祥被加授太子少保衔,赏赐都骑尉世职。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清廷再次调动董福祥所率领的甘军转移去防守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重新出来“训政”,由瓜尔佳·荣禄负责领导组建武卫新军,武卫新军总共编为五军:甘军被列为武卫后军,董福祥担任统领,驻守在蓟州,同时兼顾通州,保卫京城。
保卫京城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董福祥奉命率甘军进京,甘军编入北洋军武卫军,任武卫军统领,驻防直隶、山西省。光绪二十五年,董福祥再任甘肃提督。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5月13日,董福祥奉命率部进人北京,驻守永安门。7月19日,八国联军自通州逼近京师,董福祥率甘军在广渠门英勇拼杀,击毙俄罗斯帝国军团长安宁科夫,击伤其将军。7月20日,北京陷落,慈禧西逃,董福祥担任随扈大臣。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后,董福祥被侵略者指控为“首凶”,强令清政府将其诛杀。慈禧因其护驾有功,素有劳绩,着即革职。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4日)夜,日本兵自广渠门入。十五日,英美兵抵永安门,俄兵攻齐化门。董福祥督守城甘军同敌人展开激战,董福祥面对气势汹涵的洋人,没有临阵脱逃,亲督将士奋勇杀敌。部将马福禄等都战死在侵略者的枪下。八月十五日,两宫西行,董福祥“充随鹰大臣”,由京城日夜兼程,于二十九追上那拉氏母子。“自沙河西去,道路廖从,深得甘军之力”。董福祥将马队“以一半队伍在前行走,仍以一半队伍在后行走。”两宫在西安市期间,其安全护卫,仍由董福祥部管带五人轮流值班。至此董福祥已基本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
晚年生活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01年2月13日),董福祥被清廷革职。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 年),董福祥由西安市回到金积堡,耕田隐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正月初九卒于宁灵厅(今金积堡),终年69岁。9月,董福祥遗体安葬于固原南乡十里墩官山,同时在南乡官道竖立“董少保故里碑”一座。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董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铜峡市峡口镇任桥村,占地14391平方米,是清末著名将领、甘肃省全省总提督董福祥的府邸,因董福祥曾官加“太子少保”衔,又称“宫保府”。董府建成于1905年,由护城河、外城、外寨、内城和城内四合院等组成。历经百年,现仅存内城和城内四合院。距今已有115年历史的古文化大堡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唯一保存完好的达官府邸,在西北清末建筑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董府内宅为长方形,主体建筑的三路六院,共116间房屋,以中院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形成三组双四合院。南北中院又分为前后两院,共六个院落。在建筑上运用了雕刻、彩绘等手法,又以碑匾、书画、楹联、棂格等点缀装饰,精雕细琢,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传统居住审美情趣与礼制习俗,是研究宁夏百年以上建筑史的实物例证。
人物争议
董福祥的民族身份存在争议。部分当代辞书中记载其为“回族”,但经过学者考证,董福祥实际为汉族。其曾孙董敏在提供的墓志铭和神道碑底本中明确称董家世代为汉族。此外,历史资料也显示,在回民起义时期,董福祥被清廷称为“民匪”或“土匪”,与对回族起义者的称呼“回逆”或“回贼”有明显区别,这进一步证明了董福祥的汉族身份。董福祥之所以被误认为回族,可能因为他生于回族聚居区固原市,并在陕甘回民起义中起事,其军队中也有众多回族士兵,这些因素导致了他民族身份的混淆。
董福祥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带有悲剧色彩的近代历史人物。他是由一个农民起义首领蜕变并被摧升为清廷武将大员的。其前后经历比较复杂,既有镇压回族起义的罪过,也有收复祖国领土、抗击外国入侵的功绩。
人物评价
董福祥是反帝的民族志士。年画,对董福祥、义和团、红灯照的反帝斗争予以了颂扬。(潍坊日报王永海 评)
在董福祥的历史上,除了清军收复新疆之战领地外,“庚子之役第一恶战”也是他之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得以立足的根本原因之一。“当联军夺据京城之际,最称奋勇者,为董福样一军。”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从另一方面来说,“庚子之役第一恶战”,也是导致他个人悲剧及其命运的因素之一"。(薛正昌 评)
董福祥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特别是后期,他虽表面官高势重,但他终久是被朝延看中而暂且得以依菲的一支力量,本身与朝野无牵挂。实质董福祥成了清廷内部明争暗斗的双方的挡箭牌、牺牲品。(薛正昌 评)
相关诗词
民谣
三府登、莱、青,
年年来盼冬,
一到杨家埠,
办些新样画,
客人把才生,
全家老少喜盈盈。
相关书籍
参考资料
晚清名将董福祥.环县人民政府.2024-06-10
畅游吴忠.吴忠市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2024-06-10
董福祥.中国知网.2024-04-26
杨家埠年画与民谣.淮坊新闻网.2024-06-10
清史稿(全四十八册).豆瓣读书.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