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渠
睢阳渠,古代渠道名。东汉建安七年(202年)曹操主持修筑。因在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县南)境,利用古睢水以沟通汴、淮两永,故名。
建安七年(202)一月,曹操亲率大军从谯郡(在今安徽亳州市)出发,进驻浚仪(在今河南开封市),为北渡黄河,消灭袁绍盘踞在河北的残余力量作战前准备。曹操打算从水路调集谯郡一带的粮草,随后以浚仪为中转站,完成进军河北的战略构想。曹操兴修睢阳渠,晋朝及南北朝分治时期又多次重修汴渠的不同航段,重新打通了面向淮河流域的航线。建安八年(203)十月,通过奇袭袁绍的乌巢(在今河南封丘县西)粮仓,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历史背景
建安七年(202)一月,曹操亲率大军从谯郡(在今安徽亳州市)出发,进驻浚仪(在今河南开封市)。为北渡黄河,消灭袁绍盘踞在河北的残余力量作战前准备。按照最初制订的作战方案,曹操打算从水路调集谯郡一带的粮草,随后以浚仪为中转站,完成进军河北的战略构想。在曹操进驻浚仪以前,浚仪作为漕运中转站,向西人非渠再人黄河,可沿黄河航线北上进人河北;向东可进人淮河支流泗水,从泗水进入淮河。与此同时,以浚仪为起点,经汴渠向南可进入鸿沟的南流蔡渠,自蔡渠经淮河支流颍水等可入淮河。浚仪作为联系黄河、淮河流域的节点,受到曹操的高度重视。在这中间,曹操以浚仪为前敌指挥部,既可获得大后方淮北市的后勤支援,又可为进军河北作积极的战事准备。遗憾的是,曹操进驻浚仪后发现,汴渠和蔡渠航道即联系淮北的复式航线已然淤塞,特别是从睢阳区到浚仪的航段损坏严重,根本无法承担起转运粮草及后勤补给物资的重任,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把兴修睢阳渠提上了议事日程。曹操自浚仪向睢阳方向开睢阳渠以后,又向西南进军官渡(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北)。建安四年(199)六月,曹操率大军在官渡区与袁绍相持。建安八年(203)十月,通过奇袭袁绍的乌巢(在今河南封丘西)粮仓,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睢阳渠是鸿沟东流阼渠和南流蔡渠入泗、入颍、入涡,远通淮河和北入黄河的补充航线,这条航线主要以东汉末年的水文地理为基础,以新开的航道重建了黄河与淮河之间的联系。在黄河迁徙及改道以后,从荥阳市到浚仪一带的水文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自黄河改道及汴渠取水口发生变化后,诈渠与东汉以前的鸿沟航线多有不一致的地方。通过兴修睢阳渠,曹操建立了将黄河、淮河水系相连的新航线,形成了一条沿黄河西行远控河北,沿睢阳渠东行连接江淮的航线。
工程概况
浚仪一带的汴渠和蔡渠航线遭受严重的破坏虽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有两个因素不可忽视:一是这一区域属于黄土地带,土质松软,在水流的冲击和浸泡下,堤岸容易坍塌,造成河道堵塞;二是从浚仪向东向南的汴渠和蔡渠航段,或以黄河为主要补给水源,或以黄河为间接的补给水源,受水文变化以及地形地貌的影响,汴渠和蔡渠经过这一土质松软的大平原时流速明显放缓,泥沙淤堵航道与堤岸坍塌交织在一起,直接影响航行。为了重新开通水上大通道,曹操决定利用睢水河道,建设一条自睢阳区西行经蔡渠人汴渠,经汴口再入黄河的航线。睢水是汴渠的别流,自浚仪西南从汴渠析出后,东行至睢阳南。历史上的浚仪曾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国迁都大梁后,在改造鸿沟旧道的基础上,提升了大梁这一水上交通枢纽的地位。在开睢阳渠之前,汴渠流经陈留、睢阳两地,然而,因水文变化等因素,两地之间的航道不再通行。如鸿沟的东流汴渠和南流蔡渠的补给水源取自黄河,航道淤沙十分严重。刘彻元狩元年(前122)升陈留为郡级建制,以陈留县为治所,其后在陈留县的基础上建浚仪县,因此,浚仪县是陈留县的别称。如果以“断故渠引水东南出以灌大梁”等语为参照,“睢水出陈留县西”,应在浚仪的西南。联系“睢水首受陈留浚仪茚荡水”等语看,浚仪的西南应指官渡,官渡是汴渠和睢水分流的地点。睢水自官渡经汴渠析出后,又东径睢阳县故城南,曹操兴修睢阳渠时,把重点兴修的对象放在官渡这一航段节点上。
出入河道情况
睢阳渠是曹魏最早开凿的一条运渠。建安七年(202)春,曹操带兵“至浚仪,治睢阳渠”。睢阳区渠,从官渡(今中牟县官渡镇)东向直到浚仪,开掘运河约40公里,然后利用睢水河道,经过杞县、睢县、宁陵县、睢阳、下邑(今夏邑县)、临濉(今永城市)、相县(今安徽濉溪县)、沛郡(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下邳(今江苏邳州市邳城镇),直到下相县(今江苏宿迁市宿城区),最终注人泗水,形成沟通黄河与淮河的重要水道,睢阳渠就是后来的汴渠。
水资源开发
睢阳渠是鸿沟东流阼渠和南流蔡渠入泗、入颍、入涡,远通淮河和北入黄河的补充航线,这条航线主要以东汉末年的水文地理为基础,以新开的航道重建了黄河与淮河之间的联系。在黄河迁徙及改道以后,从荥阳市到浚仪一带的水文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自黄河改道及汴渠取水口发生变化后,诈渠与东汉以前的鸿沟航线多有不一致的地方。胡渭论述道:“许慎曰:仮水受陈留浚仪阴沟,至蒙为潍水,东人于泗。则淮、泗之可以达于河者,以潍至于泗也。许慎又日:泗受秭水,东人淮。盖泗水至大野而合秭,然则泗之上源自秭亦可以通河也。渭按:前说即道汴人河之意,后说不知许氏所谓泗受秭者,沛即湖陵入泗之荷,而乃云泗水至大野而合沛,谬甚。盖泗水南流合菏,不西注大野也。上源亦可通河,仍是鸿沟为禹迹之说。”通过兴修睢阳渠,曹操建立了将黄河、淮河水系相连的新航线,形成了一条沿黄河西行远控河北,沿睢阳渠东行连接江淮的航线。
主要影响
睢阳渠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现了以低廉的漕运成本调集陈、蔡、汝、颍等地粮食及军事战略物资的构想。通过重建汴渠与蔡渠之间的联系,曹操解决了自谯郡经蔡渠入汴渠再人黄河,向河北调粮及转运军需物资的大问题,为进一步清除袁绍盘踞在河北的残余势力铺平了道路。睢阳区渠以睢阳为航段节点,一头经蔡渠联系泗水、颍河、涡水及淮河水系,可深入到曹操经营的大后方谯郡及淮北市;一头连接汴渠,可深入黄河及河北的腹地。打通了自淮北经蔡渠至官渡,自官渡至浚仪人汴渠,再从汴渠人黄河的水上通道,为曹操统一北方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支援。如自睢阳渠西人汴渠人黄河再人洛水,可深人中原的腹地河南等地;沿黄河入淇水、汾水、沁水等,向南北拓展可连接河南、河北、河东等地;沿黄河航线西行经三门峡市砥柱山可进人关中,随后经渭水可深人关中腹地。
睢阳渠为曹操将谯郡建设为大本营,进一步经营淮北市和淮南市,把军事斗争的矛盾指向孙权提供了必备的条件。睢阳渠是具有农田灌溉等综合功能的河渠,建成后提高了这一区域的农业生产水平。曹操在睢阳区设典农校尉,采取寓兵于农的办法在睢阳一带屯田垦荒,这一做法为保持军事上的优势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支持。进而言之,通过加强睢阳这一粮食基地的建设,为曹操以此为基点兼顾江淮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支援。其四,睢阳渠不但有为北征袁绍、统一北方提供后勤支援的重要作用,而且具有从不同的水路进军江淮、威慑孙权政治军事集团的能力。这一航线开通后,除了可以打通从淮北调集军需物资经浚仪中转人汴再人黄河的水上通道外,还可以打通人泗水、颍水、涡水再人淮河的水上通道,可以自睢阳渠可选择不同的航线进人淮河流域,进而沿淮河人邗沟再入长江,沿长江既可远接长江以南,同时又可借助于长江航道联系江汉以远的地区,甚至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