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袁绍曹操之间的决胜之战役。战争始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双方于官渡(今中牟县东北;一说今河南省原阳县)发生战略决战,持续八个月的官渡之战以袁绍方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爆发前,袁绍占有冀(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西端及河南北端)、幽(今河北北部、辽宁省南部部分地区)、青(今山东半岛中部)、并(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保定市一带)等州,兵广粮足。曹操只有(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豫(今河南省大部分)、徐(今江苏省北部、山东省西南小部与安徽省小部)及司隶(今西安市洛阳市一带)等地。随着双方势力的扩张,矛盾日趋尖锐,最终爆发战争。建安五年,袁绍率军十万从河北南下,曹操兵约两万人(一说三四万)应战。两军对峙于官渡,曹操采用许攸之策,间道夜袭乌巢(在今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粮屯。袁绍只分少数兵往救援,以重兵攻曹操军大营,未攻下。曹操击败救援乌巢之敌后,又全部烧掉袁军重,击溃袁军主力。袁绍与子袁谭率八百骑渡河逃归冀州,自此一蹶不振。

经此一战,袁军受到重创,曹操基本上控制了中国北方,为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打下了基础。

战争背景

东汉末年董卓趁官宦外戚之争率武威郡兵进入洛阳,另立刘协为帝(汉献帝),自封相国,独揽朝政大权,开了历史上军阀依恃武力控制朝政的先河,也成为了后期军阀混战的导火索。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潼关以东)的一些军阀、豪强结成联盟讨伐董卓。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部下吕布与司徒王允合谋杀死。后李催、郭汜又攻入长安,杀死王允,由此拉开了群雄争霸、各方混战的序幕。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冬,曹操灭吕布,基本控制了河南省地区。四年春(公元199年),袁绍公孙瓒,拥有全部河北省之地。经过混战,在官渡之战发生前夕,形成了几个比较稳定的军事集团。即辽东公孙康渭河平原马腾韩遂南阳郡张绣汉中市张鲁。南方的军事集团主要有三个:益州刘璋荆州市刘表江东孙策中原地区,袁绍据有青、冀、并、幽四州之地,曹操据有司隶、豫、兖、徐四州,并占有荆州北部青州一部。

在这些所有的军团中,相对来说袁绍和曹操的势力最大,并且已经呈现出双方对峙的态势。同时袁绍、曹操二人都意图实现统一,双方积极准备讨伐对方。

战前形势

曹袁两方的客观条件对比起来看,袁绍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从主观条件看,曹操胜过袁绍。

地理形势

从曹操所处的地理形势来看,兖州是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渭河平原诸多势力以及南边的刘表张绣亦有所图谋,在官渡之战以前,兖州就发生了多次军事冲突,不如袁绍方有优势。

袁绍在河北省的形势则完全不同,几乎毫无后顾之忧。从地理位置上看,冀州进可攻,退可守,不像兖州是四战之地。且北边的乌桓和鲜卑,在这时实力不强,袁绍又采取利诱和亲政策,使乌丸和鲜卑不能构成边境上的威胁。因此袁绍以冀州为基地,以幽州为后方,以青、并二州为两翼,集中力量向南争夺天下。

地方财富

曹操所处的兖州与袁绍所据的冀州原本都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同属财富之区。但东汉末兖州及曹操所占的其他地区是黄巾军活跃地区,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口减损严重。董卓乱时,颖川、陈留郡一带居民多被其兵杀掠,使这一带更为残破。

冀州则为“天下之重资也”,是当时北方较强的一州。长史耿武、别驾闵纯、骑都尉沮授等人皆劝冀州牧韩馥不要将冀州拱手让予袁绍,并表示人口众多,农业基础较好,粮食充足。后曹操打败袁绍夺得冀州时,也称冀州为大州,可获三十万军队。由此可见冀州的富足。

兵力

关于袁绍投入的兵力,正史大多记载为数十万人。袁绍文士陈琳写的讨曹檄文,虽称袁军“长戟百万,胡骑千群”。但《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和《后汉书·袁绍传》皆称袁绍“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三国志·武帝纪》也说袁军开往官渡一线的有“众十余万”,连营“东西数十里”。

关于曹操投入的兵力,史书大多记载为不超过一万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称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历代史学家和军事家,大多据此说官渡之战,曹、袁兵力为一比十。除此之外,亦有观点认为曹操兵力少于袁绍是毋庸置疑的,但不过万的可能性很小,若曹操调往官渡的为其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应有三万多人。

战前准备

政治上

袁绍的政治声望与号召力本来远高于曹操,但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将从长安逃回洛阳市刘协迎接至许昌市(今河南省许昌市),并迁都到此处。这一角色转变对曹操政治势力的发展十分有利,汉献帝虽已无权,但名义上仍是汉朝天子。曹操有了献帝便可“奉天子以令不臣”,从而在后来与袁绍的决战中能够打出保卫朝廷的正义旗号。

此外,在治理政策上,因袁绍出身为四世三公的豪族,采取的措施也是维护豪强政治,使人民不得安生。曹操则相反,他重视法治,打击豪强兼并,赢得了百姓的支持。曹操评价袁绍在河北省的治理时也提到了袁绍维护豪族特权,藏匿罪人,在其统治下土地兼并严重,法令不明,下层民众贫困衰弱,失去民心。

经济上

曹操通过兴办屯田的方式恢复生产,较好地解决了劳动力与土地结合的问题,不仅为农业生产的恢复找到了一种较好的模式,而且还解决了军粮的问题。虽然由于河南地区破坏太严重,此时的恢复还是很有限的,但毕竟为决战准备了一定的物资基础。

军事上

董卓专权时,曹操从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起兵讨伐,夺得东郡(今河南省濮阳市城西南)、兖州,又平定张邈、陈宫叛乱,由此建立了根据地。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三攻并重创张绣,缓解了来自西南方面的威胁。同年秋,东征袁术,将其驱逐至淮南。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听从荀彧郭嘉的建议,先攻吕布,夺得徐州市青州市的一部分。经过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曹操的势力逐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经验也有所提升。

战争过程

白马与延津之战

白马之围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东征刘备许都空虚。袁绍发布声讨曹操的檄文,进行政治攻势。二月,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今滑县东北),夺取黄河南岸的战略要地,以保证主力渡过黄河,自己则引军进驻黄河北岸的浚县(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官渡之战由此开始。

沮授认为“颜良性格暴躁心胸狭窄,虽然勇猛却不能单独任用”,希望再派一个人和他同往,袁绍不从。此时,曹操已击败刘备夺取了徐州市,回军官渡。到了四月,荀攸为了帮助曹操解白马之战建议曹操分散袁绍的兵力,假装前往延津县(今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做出好像要把军队渡过河攻打袁绍后方的样子,袁绍一定会西去应战,然后曹操再用轻装部队袭击白马,乘袁绍没有防备发起攻击,这样便可活捉颜良

曹操最终采纳了荀声东击西的计策,袁绍见曹操兵趋延津,以为曹操要从那里渡河抄袭自己的后路,果然分兵,西趋延津迎击。曹操得知袁绍已分兵西下,即从延津急行军,斜趋白马。曹军距白马十余里时,颜良这才发现,急忙分兵迎战。曹操张辽关羽先攻入敌阵,打败了敌军,杀了颜良。于是就解除了袁军对白马的包围,迁移了当地百姓,沿着黄河西去。

延津之战

曹操解白马之战后沿黄河西撤,袁绍即率军渡河追击曹军。时沮授认为颜良被斩,曹军撤退,形势尚未明朗,谏阻袁绍:“留屯延津,分兵官渡,如果打胜了,再进军不晚,如果一旦受到挫折,大军还可以撤回来。”袁绍固执己见,不听劝阻,沮授见状借口有病,请求辞职。袁绍也因此怀恨在心,剥夺了沮授手中仅有的一部分军队,交由郭图统领。袁绍随后率大军过河,派大将文丑刘备率兵追击曹军

曹操则率大军驻扎在南山坡下,并派哨兵登垒瞭望,刺探敌情,探听到袁绍骑兵数不断增多的消息后,决定采用荀攸所提议的诱敌之策,下令骑手卸鞍放马、将从白马带来的辎重都散在路上。这时袁军将领文丑、刘备率五六千骑兵追到,随后袁军不断增多。但袁军纪律败坏,部分敌骑中计,开始抢夺曹军故意丢弃的辎重,阵势混乱。曹操这时率铁骑突然冲出,大破袁军,在延津南乘机又斩了文丑,大挫敌军锐气,袁军溃败,曹操胜利地回到官渡

官渡相持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七月,袁绍进军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东南),沮授根据当时双方的实力情况分析道:“我军虽然数量多,但果敢刚劲不如曹军;曹军粮食不足,论物资财富不如我军。曹军有利之处在于迅速决战,我军有利之处在于打持久战。我军应该从容不迫,拖延时间。”对于沮授的这一客观分析与建议,袁绍再次拒绝。

八月,袁绍率军自阳武进至官渡前线,依托沙堆扎营,东西宽约数十里与曹军对峙。当时曹操的兵力不到一万人,受伤的人占十分之二三。从八月到十月,袁曹两军在官渡相持了两三个月。曹军防守,袁军进攻。期间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营士兵皆持盾牌遮挡身体,后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

在相持过程中,曹操处境相对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百姓无法交纳沉重的赋税,纷纷背叛而降附袁绍。曹操大为忧虑,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写信与驻守许都荀彧商量,打算从官渡撤退许都。荀对当时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回信曹操,认为官渡一战正是夺取天下的重要关键,劝曹操不要放弃,并表示如今粮食虽少,但还没有到楚、汉在荥阳、成皋对峙时的困境。他看出袁军攻势已经减弱,力量几乎用尽,相持局面很快就会发生有利于曹军的变化。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一面坚守官渡阵地、一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

乌巢决战

曹操与袁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缺乏粮食。九月,袁绍运粮车数千乘送军粮到官渡,曹操采纳荀攸的建议,派徐晃史涣在路上截击袁绍方的运粮车,烧掉了袁军物资车辆。

袁绍见粮车被焚,遣部将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运粮车于十月到达前线,屯驻于离官渡绍营北四十里的乌巢。此时,袁绍谋臣许攸叛袁归曹,并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听从许攸的意见,亲自率步骑五千,乘夜打着袁军旗帜,从间道直奔乌巢偷袭,将袁军粮草全部烧毁。后淳于琼发现曹操人马不多,率兵迎战,结果战败,被迫退保营寨,等待援军到来。

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并未听取张郃先救援乌巢的建议,而是企图趁机夺取坚固的官渡阵地。袁绍一方面派几千轻骑救援乌巢,另一方面命令宁国中郎将张、大将高览率重兵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而曹操则鼓励将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死淳于琼,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得知乌巢被破后投降曹操。

至此,袁军败局已定。军中听得淳于琼被杀,张郃、高览降曹营的消息,全军大溃。袁绍和儿子袁谭仅带领八百骑仓忙渡过黄河,逃回河北省

战争结果

官渡之战,曹操出奇制胜,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击破袁军十万。袁绍仅带八百亲兵逃回河北,余下七万多(一说八万)袁军士兵被曹操坑杀。袁军主力在此战中消灭尽。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呕血而死。在以后几年中,曹操先后攻杀袁绍儿子袁谭、袁尚,外甥高干,占有了原来袁绍的全部地盘。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又征三郡乌桓,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至此,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官渡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为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打下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意义重大。

战争胜败原因

战前部署

曹军部署

在战役准备阶段,曹操听闻袁绍要南攻的消息后就迅速作出反应,变被动为主动。曹操的第一步动作便是勘查袁绍辖区的地形,由此决定放弃黄河天险,引袁绍兵至官渡,将防线设在以官渡为中心的渠水一线。曹操以中央正面防线为重点,兼顾左右两翼,于正面的前沿、官渡、许都设三道防线,其中以官渡为重中之重。面对客观条件占据优势的袁绍大军,曹操的这一总体部署是合理的,可以使袁军远离基地,在前后方机动不便的狭小地区进行决战。

袁军部署

再看袁绍的部署,并未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优势兵力从两翼突破曹军防线,而是被曹操的战略部署牵制,集中大量军队与曹军在官渡防线进行对峙。由此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陷入被动地位。田昭林认为袁绍在确定南下攻打曹操、直取许昌市的目标后,制定的战略部署方案是可行的,但行动上过于迟缓,军队集结时间过长。对于曹操在前方的部署也未进行有力的反击,直到曹操击败刘备,防御更为周密,防线更为稳固之后,才开始南下。

战略决策

战役实施初期,曹操用兵灵活,变化无方;作战实施中期,袁绍固执轻敌,不善权变;战役决战阶段,曹操擅捕战机,出奇制胜。袁绍依仗强势因冒进而失败,如在官渡开战之前,袁绍在白马、延津两次前哨战中连连失败,并损失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袁绍就应该有所收敛,休兵缓战,再议良谋,以操胜算。但他并未吸取教训,仍然急攻官渡,最终大败。

个人特点

从个人特点角度来看,双方都是东汉末著名的枭雄。但就度量而言,袁绍稍逊一筹。袁绍骄傲轻敌和刚愎自用,比如:袁绍及其部将皆认为己方兵力有绝对优势,在面临一些重大战略选择时,曾有谋士比如田丰、沮授进谏袁绍,袁绍并未采纳,一意孤行。 而曹操能不计前嫌,赤脚迎接许攸,使敌对阵营的人才愿为其用;同时善于听取谋士的正确意见,审时度势,把握战机。

从指挥才能来看,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都是以火攻取胜,火攻需要很强的执行力,还要结合天时地利。曹操通过火烧粮草,瓦解袁绍军心,从而扭转战局,展示了他的判断力与执行力。

战争评价

对于官渡之战的评价,学界总体上认为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之战。经过这场战争,曹操消灭了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袁绍集团,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北方,为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打下了基础。官渡之战是一次重要的战争,它影响了历史走向,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指出过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肯定了官渡之战的意义。学者张耕也肯定了官渡之战的重要意义,指出官渡之战是关系袁曹双方决定胜负的一场大战。

学者宋裕认为官渡之战的过程是复杂的,曹操也并非完全处于劣势。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最终虽然以完全恢复到战前局面而告终,但它影响了此后局势的走向。袁绍从此一蹶不振,而曹操的胜利则为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除战争本身外,同时期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曹操的胜利并非是因“天时”,亦在“人谋”,肯定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谋略手段。宋朝理学家范浚同样肯定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奇制胜的手段。

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官渡之战.微信公众平台.2025-03-06

善守者,捣其巢穴以牵之——以弱胜强的官渡之战.衡阳市人民政府.202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