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荀彧

荀彧

荀(公元163年—公元212年),字文若,川郡颍阴县(今许昌市)人,东汉末年名臣、战略家,曹操帐下重要谋士

荀彧出身颍川郡世族,早年被举荐为孝廉,担任守宫令。时逢董卓之乱,荀彧出任亢父县令,不久弃官回乡,带领宗族迁居冀州。冀州牧袁绍礼待荀彧,但荀彧却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担任帐下司马,负责出谋划策。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荀彧建议曹操迎接天子,建都许昌,荀彧被提拔为侍中,代理尚书令,负责处理内政事务;曹操征伐在外,军国大事都要与荀彧筹划。荀彧建议曹操先平定张绣吕布,再举兵与袁绍争雄;曹操攻破张绣、擒杀吕布,平定徐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曹操因为军粮不济打算退军,荀彧劝阻,主张与袁绍展开决战,最终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进而攻占冀州,平定北方。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上表朝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董昭等人上表劝进曹操晋爵魏公;荀彧反对,曹操因此不满。时逢曹操南征孙权,于是任命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职务,随军参谋军事;曹操大军抵达濡[rú]须,荀彧生病留在张伯苓,不久病逝,终年五十岁,追谥为敬侯,他的儿子荀恽袭爵。

荀彧劝谏曹操奉迎汉献帝,又举荐贤能,出谋划策,辅佐曹操统一北方,功勋卓著;同时,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锺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其反对曹操加九锡,忠心汉室。时人及后世对荀彧评价颇高,曹操称其为“吾之子房也”;汉末名士何颙[hé yóng]称其“王佐之器”。荀彧死后,潘勖[pān xù]及曹植为其撰文,称赞其德行操守;余者如曹魏大臣鱼豢、陈群、司马懿都称赞荀彧才略过人,算无遗策。后世史家如裴松之、范晔、司马光,学者如苏轼、苏辙、王夫之等人认为荀彧辅佐曹操本意是匡扶汉室,最终因反对曹操加九锡而身死殉节,可谓忠义。

人物生平

择主而事

荀彧出身颍川郡世族荀氏,祖父荀淑曾担任朗陵县令,在东汉末年很有名气。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xún gǔn],曾担任济南国相;叔父荀爽,官至司空,位列三公。刘协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荀彧被举荐为孝廉,担任守宫令。时逢董卓之乱,荀彧请求出任地方官员,被任命为亢父县令;不久,荀彧弃官归乡。

荀彧对家乡父老表示,颍川是四面受敌之地,如果天下发生变乱,往往成为兵家争夺的要地,不宜久居在此。同乡人怀念故地,犹豫不决;碰上同郡的冀州韩馥派遣骑兵前来迎接,没有人愿意跟随前往,只有荀彧带着宗族迁居到冀州。而这时袁绍夺取了韩馥的官位,以上宾之礼仪接待荀彧;荀彧的弟弟荀谌[xún chén]和同郡人辛评郭图,都被袁绍任用;荀彧却认为袁绍难成大事。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曹操时任奋武将军,率部驻扎在东郡,荀彧于是离开袁绍去投奔曹操,被曹操委任为司马,这一年荀彧二十九岁。董卓专权乱国,曹操询问荀彧对此有什么看法;荀彧断言,董卓暴虐,必将败亡。不久,董卓派遣部将李傕[lǐ jué]等人出兵关东,所过之处大肆掳掠,直到颍川陈留郡二郡才返回;荀彧乡里人留下来的,果然大多都遭到杀害掳掠。次年,曹操兼任兖州[yǎn zhōu]牧,后来又升任镇东将军,荀彧常常以司马的身份跟随左右。

安定兖州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率兵征讨陶谦,攻打徐州,委任荀彧主持留守县的事宜。碰上张邈陈宫在州反叛,暗中迎接吕布。吕布到了兖州,张邈派人通知荀彧,诈称吕布前来协助曹操攻打陶谦,让荀彧调拨军粮;众人疑惑,荀彧这才识破张邈反叛,当即指挥士兵防备,又飞马通知东郡太守夏侯惇前来救援;而兖州各城都响应吕布叛乱。

曹操率领大军进攻陶谦,留守兖州的兵力很少,而督将、官吏大多与张邈、陈宫通谋。夏侯惇率兵赶来,当夜杀了谋反者几十人,众人才安定下来。豫州刺史郭贡,率领数万人马兵临城下;有人说郭贡与吕布是同谋,大家都很恐惧。郭贡提出要在城外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劝阻,荀彧认为郭贡与张邈等人交谊不深,现在他来得快速,主意未定,现在去说服他即使不能为己所用,也能让他保持中立;如果让他产生怀疑,反而会与张邈联合。

荀彧前往见了郭贡,郭贡看到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县不容易攻下,于是领兵离去。荀彧又与程昱计议,让他去说服范县东阿县,终于保全了三座城,等待曹操归来。曹操率大军从徐州市返回,在濮阳市[pú yáng]进攻吕布,吕布向东逃走。

建言献策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夏天,曹操率军驻扎在乘氏县,碰上严重饥荒。此时徐州牧陶谦病逝,曹操想要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兵平定吕布。荀彧劝谏,认为应该固守兖州,平定后方,首先派人抢收即将成熟的麦子解决军粮问题,再挥兵平定吕布;打垮了吕布,接着联合据守扬州市刘繇[liú yáo],共同讨伐袁术,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如果现在攻打徐州,徐州一时难以攻下,吕布趁机袭击后方,如果兖州有失,就将进退无据,陷入危险。曹操听从荀彧的建议,中止攻打徐州的计划,大量抢收麦子。再率兵进攻吕布,又分兵平定各县;吕布败走,兖州平定。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击破黄巾军;此时汉献帝从河东郡返回洛阳市,曹操商议迎接献帝,迁都许昌市。有人劝阻表示时机不成熟;荀彧却非常支持,他认为世事变乱,天子避乱在外,此时派兵前往奉迎天子,就是顺应民心、匡扶汉室,不仅能使天下英雄豪杰归服,而且还能借此招揽英才俊杰。此时不尽快作出决定,如果被其他人抢先迎接天子,以后再谋划此事就为时晚矣。曹操于是派人前往洛阳迎接汉献帝,迁都许昌。汉献帝升曹操为大将军,荀彧也被提拔为侍中,代理尚书令,负责处理朝政事务。

曹操虽然征伐在外,军国大事都要与荀彧筹划。荀彧又向曹操推荐了荀攸钟繇两人,协助出谋划策;又推荐了戏志才作为谋士,后来戏志才去世;荀彧又推荐了郭嘉作为谋士。曹操称赞荀彧有知人之能,他所推荐的人都很称职,只有扬州市刺史严象后来被孙策部属李术所杀,武威郡刺史韦康马超所杀,未能善终。

谋取袁绍

自从曹操迎奉天子,冀州牧袁绍心中一直不服。袁绍兼并黄河以北地区,天下人都畏惧其强盛。曹操东边又担心吕布,西边又要防备张绣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境内)被张绣击败;袁绍听说后,更加骄横,写信给曹操,言辞荒唐傲慢。曹操大怒,举动反常,众人都认为这是败给张绣的原因。荀彧推测,曹操心中一定有其他忧虑;于是询问曹操原因。

曹操对荀彧表示,自己希望讨伐袁绍,但是有心无力,不知如何是好。荀彧为曹操分析局势,认为当今能够与曹操争夺天下的人,只有袁绍;古来成败的较量,并非取决于力量的强弱,而是依靠才略变弱为强,战胜对手,比如刘邦与项羽。荀彧又从任用人才、谋略决断、用兵征伐、赏罚严明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曹操与袁绍各自的优劣,认为曹操都胜过袁绍。

曹操听了很高兴,荀彧又建议先攻打吕布,再征伐袁绍。曹操又担心自己在与吕布作战时,袁绍趁机攻占渭河平原,然后联合益州牧刘璋进攻自己。荀彧认为,关中地区的将领有数十人,没人能够统一,其中以韩遂马超的力量最强。他们各自拥兵自重,现在如果派遣使者安抚,首先和他们讲和,虽然不能长期保持安定,但是可以保证在击败吕布之前,不会发生动乱。安抚关中诸将的大事可以交付给尚书仆射钟繇去处理,这样就没有忧虑了。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

计定河北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攻破张绣,又向东进军,擒杀吕布,平定徐州市,于是北面进兵与袁绍对抗。孔融认为袁绍兵多将广,谋士田丰许攸智谋卓绝,审配逢纪为之尽忠职守,武将颜良文丑勇冠三军,恐怕难以战胜。荀彧则认为,袁绍虽然兵马众多,但是法令废弛;田丰刚愎自用,许贪婪无德,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独断专行;袁绍派遣审配与逢纪两人留守后方,如果许攸的家人犯法,必然不会纵容宽恕;不宽恕许攸的家人,许攸必定会叛变;而颜良、文丑只是匹夫之勇,完全可以战胜。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袁绍官渡(今中牟县)两军相持。当时曹操的军队粮草即将耗尽,曹操于是写信给荀彧,商议撤军返回许昌市,以引诱袁绍军队深入。荀彧回信劝阻,认为决不能率先退兵,如今敌强我弱,两军相持已经半年有余,敌军锐气已经衰弱,正是使用计谋袭击的机会。

曹操听从荀彧建议没有撤兵,又派出奇兵袭击乌巢(今延津县),烧毁袁绍军队的粮草,并斩杀敌军大将淳于琼,袁绍败退。袁绍的谋士审配因为许攸家属犯法,逮捕其妻子儿女,许攸一怒之下背叛袁绍,投奔曹操。曹操指挥大军追击袁绍,又斩杀其大将颜良文丑田丰因为劝谏袁绍,反而被袁绍诛杀。局势的发展,正如荀彧事先预料的那样。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率军向北继续追击袁绍,但因为粮草缺乏,难以长期在河北省与袁绍对抗。曹操本想趁袁绍新败,率兵讨伐荆州刘表,以解决粮草的问题。荀彧劝阻,认为袁绍战败,部众离心;应当趁其困难之时,一举平定河北。如果此时离开兖州,远征荆州,袁绍收集残部袭击后方,就会功败垂成。曹操听从,于是再次进兵到黄河北岸。

次年五月,袁绍病逝;曹操北渡黄河,继续进攻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袁尚派遣部将高干郭援率兵进攻河东郡,关右地区百姓震动;曹操派钟繇带兵平定山西省,斩杀郭援。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根据荀彧前后的功绩,上表请求封荀彧为万岁亭侯。

深受倚重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八月,曹操攻占邺[yè]城(今邯郸市临漳县),自领冀州牧。有人建议恢复古代行政区划,设置九州;冀州所控制的地面将进一步扩大,天下人必然归服。曹操即将采纳这一建议,荀彧劝阻,认为恢复古代九州,冀州就会占据河东、冯、扶风县、西河四郡以及幽州、太原市部分地区,必然会引起当地官员和百姓的不安。袁谭袁尚还未消灭,何况关右地区各将领拥兵自重,如果他们得知土地被夺走,必然联合袁谭、袁尚叛乱;荆州市刘表也会趁乱起兵进攻北方。曹操听从荀彧的劝谏,搁置了恢复九州的打算。

荀彧深受曹操倚重,他的侄子荀攸时常充当曹操的主要谋士,他的哥哥荀衍也担任监军校尉,驻守邺城遗址,因功被封为列侯。曹操还把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结为姻亲。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表奏朝廷,增加荀彧的封邑一千户,合计封邑二千户;又打算授予荀彧三公的职位,荀彧多次辞让,才没有任命。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征讨刘表,向荀彧询问计策,荀彧表示,如今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可以出兵宛城区、叶城,从小路袭击荆州。曹操听从,率领大军进攻荆州,大军还未抵达,刘表就病逝了;曹操按照荀彧的计策,长驱直入抵达宛城、叶城一带;刘表的儿子刘琮被迫投降,献出荆州市

抱憾离世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该晋升爵位为公爵,加授九锡,彰显功勋。众人以此事秘密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曹操发兵平定天下,是要匡扶汉室,安定国家,应该保持忠贞谦让的品质,不宜加授九锡。曹操得知荀彧的意见后,从此对他感到不满。

同年十月,曹操南征孙权,上表请求朝廷派遣荀彧到谯[qiáo]县(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市)慰劳军队;荀彧到了之后,曹操乘机擅自留下荀彧,让他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职务持有节杖,参与丞相府的军事。曹操的军队抵达无为市(今安徽无为市北),荀彧生病留在寿县(今淮南市寿县);不久,荀彧忧愤而死,终年五十岁,追谥为敬侯。荀彧死后,他的儿子荀恽继承爵位,官至虎贲[bēn]中郎将咸熙二年(265年),魏帝曹奂追赠荀彧为太尉

人物成就

荀彧的个人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辅佐曹操统一北方。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首先平定徐州市宛城区、淮南,消灭吕布张绣袁术等以稳定兖州后方,再出兵与袁绍相争,逐步统一北方。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有退兵的打算,荀彧极力劝谏,最终一战而胜,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最终消灭袁绍,攻占河北省

其二,劝谏曹操奉迎刘协迁都许昌市。曹操奉迎汉献帝前,江东孙策以及河北的袁绍都有奉迎汉献帝的打算,荀彧劝谏曹操迅速行动,将汉献帝从洛阳市迎接到许昌,实际上掌控中央政权,在政治上获得对其他割据军阀的绝对优势,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三,向曹操大力举荐北方士人。荀彧从袁绍处转投曹操后,先后举荐了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等人,这些人才全都得到曹操重用,各尽其能,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主要作品

全后汉文》辑录有其文数篇:《迎驾都许议》《散斋得宴乐议》《田畴让官议》《报赵俨书》《报曹公书》。

历史评价

时人对荀彧评价很高,曹操评价荀彧“吾之子房也”“忠正密谋,抚宁内外”,自己得以平定天下,都是荀彧的功劳;汉末名士何颙评价荀彧“王佐之器”。

荀彧死后,汉末大臣潘勖为其撰写碑文,称赞荀彧:“主忠履信,孝友温惠,高亮以固其中,柔嘉以宣其外,廉慎以为己任,仁恕以察人物,践行则无辙迹,出言则无辞费,纳规无敬辱之心,机情有密静之性。”意为荀彧高风亮节,秉持忠义,待人接物皆无可挑剔,为人处世都堪称完人。曹植曹植为其撰写悼文,称赞荀彧:“如冰之清,如玉之絜[xié],法而不威,和而不亵。”意为荀彧德行高尚,如冰之清明,如玉石之纯洁,为人有原则而不让人感到畏惧,性格亲和而不让人感到轻浮随意。

余者如曹魏名臣鱼豢称赞荀彧“折节下士,坐不累席”;钟繇称赞荀彧“能备九德,不贰其过”,深受曹操倚重;司马懿称赞荀彧“书传远事”,自己耳闻目睹,百十年间没有超过荀彧的贤才。

晋朝史家陈寿评价:荀彧清高优秀,通达文雅,具有帝王辅佐的风范;然而他对人对事的洞察和预见能力都有所不足,使得他振兴汉室的志向未能充分实现。

晋朝书法家王羲之将荀彧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认为两人都是辅佐国家朝政的命世大才;曹操晋爵魏公,荀彧因劝谏不成,抑郁而终,遭到曹魏之人讥讽;但荀彧忠于汉室,其心可嘉。

晋朝史家裴松之不认可陈寿对荀彧的评价,认为荀彧为了匡扶汉室,辅佐曹操称霸北方是不得已而为之,其目的是在天下大乱之时延续汉室宗庙,并非不知道曹操的志向。曹操既然成就霸业,剪除汉臣,荀彧亡身殉节,以对后世彰显自己对汉室的忠心,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

刘宋史家范晔评价:考察荀彧的举动,他为曹操建言献策,匡扶汉室,挽救国家于危难。荀彧的本意,是为了解救百姓于水火,董昭劝进曹操晋爵为魏公,荀彧劝阻,最终招致死亡;我认为对于荀彧的操行,不能求全责备,他秉承忠义,只是事情的成败,不是自己所能左右而已。荀彧的才略虽然足以解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但曹操势力强盛,荀彧无力纠正曹操的做法,唯有杀身成仁以彰忠义。

唐朝诗人杜牧评价认为,荀彧早年间为曹操出谋划策,攻占兖州,又拿汉高祖刘邦攻占渭河平原刘秀攻占河内的事迹来比喻曹操;官渡之战时,荀彧建议曹操不要率军退回许昌市,拿楚汉战争时的成皋之战来劝谏曹操。等到帮助曹操建立功业之后,荀彧又希望得到忠于汉室的名声,身死殉节,但却算不得忠臣。

北宋史家司马光评价:汉末天下大乱,荀彧要匡扶汉室只能倚仗曹操;荀彧辅佐曹操而让他强盛,举荐贤能,训练军队,决断大事,制定策略,征伐四方,连战连克;于是曹操得以转弱为强,化乱为治,统一北方,十分天下而有其八,荀彧的功劳不在春秋名臣管仲之下;而荀彧最终能为汉朝殉节,他的仁德又在管仲之上。

北宋学者苏轼评价: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荀彧可谓圣人之徒,他认为曹操必然能平定天下,因此站出来辅佐曹操,为之出谋划策,成就王霸之业,并非是为了让曹操造反。以仁义而救天下,天下平定,王位自然而来,届时不得不受之,王位不来则不可强求,这是周文王的道义,荀彧的仁心。等到曹操接受九锡,荀彧却以死劝谏,因此我认为荀彧是圣人之徒,他的才略可比张良,但德行更像伯夷。

北宋学者苏辙评价:荀彧对于曹操而言,就像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一样。董昭建议曹操接受九锡,晋爵魏公,荀彧劝阻,曹操心中不平,以致荀彧身死,令人惋惜。荀彧辅佐曹操平定中原,摧灭群雄,成就帝王之业,朝廷内外都认为天下已经属于曹操,虽然不加九锡,曹操也掌握天下。荀彧的意思,是希望曹操能等待天下归心之日,再行晋爵称王之事,以免因强取横夺而被天下人唾弃,而声名受损。可惜曹操志在速得,不愿等待数年,虽然加九锡,但以魏代汉,直到其子曹丕才完成。这是曹操的见识不到之处,并非荀彧的过错。

南宋学者陈亮评价:荀彧虽然智谋百出,但是不足以知晓天下大计,只看到荆州市四通八达,是英雄必争之地,而巴蜀地区道路艰险,不是图谋天下所急切攻占的地方。等到曹操平定袁熙袁尚之后,荀彧建议南征荆州,以刘表不向朝廷纳贡作为借口;却不知道具有大智慧的谋士通常会留下必争之地以诱敌,而率军攻占不是急切攻占的地方,作为后备。

明朝学者袁宏道评价:就算是面对刀枪剑戟,就算是死也不会后悔,没有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就不会停止,就是张良、荀彧和贾诩这样的人。

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评价:荀彧的智谋可谓算无遗策,其深知曹操的本性;反对曹操加九锡,必然被曹操所不容。姑且托正论以自我开解,获得虚名却招致祸患,智者不为,愚者也不为,荀彧为何如此。劝进曹操加九锡的议论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刘氏聂氏宗祠社稷已然沦陷;当此之时,良心未泯的人,无不悲痛哀叹;荀彧天良未泯,情不自禁,因此就算是死,也不能就此作罢。这也是人性的善良所致,怎么能够自我压制呢。荀彧的过错,是委身曹操而为他多加谋划。

清朝史家赵翼评价:荀彧也知道曹操有越的心思,而始终不愿附和,姑且以忠义之说劝谏曹操,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身死殉节。其忠于汉室的心意,足以大白于天下。

当代学者孙明君评价:“从理性出发,从现实出发,荀彧清醒地认识到汉不可为,于是他拥护曹操重造天下的大业,并建立了赫赫功绩。同时,他与旧王朝之间在情感上又有藕断丝连的联系,封建伦理纲常礼教的阴影亦笼罩在他的心头,让他难以挣脱。”

重要争议

忠汉与忠曹

荀彧被曹操视为极其重要的谋士,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在战略上制定蓝图,还在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大量人才。荀彧对汉室的忠诚是其争议的核心。他提出奉迎刘协,使汉室朝廷得以存续,但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荀彧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特别是在曹操意欲进爵国公时,荀彧表达了反对意见,认为曹操应保持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

荀彧之死

荀彧的死因至今成谜。有说法认为荀彧因为反对曹操的野心而遭到疏远,最终在张伯苓去世。一种流传的说法是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的食盒,荀彧理解为曹操要他自行了断,于是选择了服毒自尽。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荀令留香:《襄阳耆旧记[xiāng yáng qí jiù jì]》记载,荆州刺史刘弘喜爱香薰的味道,就连上厕所都要准备一个香炉。他的主簿张坦说:“我听说大家称你是个俗人,今日一见,果然非虚言也。”刘弘很坦然地说:“荀令君(指荀彧)到别人家里去,他坐过的地方,香气都要萦绕三天,我哪里比得上他呢。”

赏识杜:《三国志·魏书·杜畿传》记载,太祖既定河北省,而高干举并州反。时山西省知府王邑被征,河东人卫固、范先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干通谋。太祖谓荀彧曰:“关西诸将,恃险与马,征必为乱。张晟觳、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河东被山带河,当今天下之要地也。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彧曰:"杜畿其人也。"于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纪念场馆

据清光绪《寿州志》中记载,“荀彧墓,俗传在州南门外南关坊”,墓碑上写着“汉荀彧墓”。如今,这块石碑收在千年古刹报恩寺中。

寿县的一些文史研究者指出,荀彧墓在今寿县南关大转盘寿霍路以东500米处。这一说法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中也有较为详实的描述,据说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能看见垒土。后来因为兴修水利、搞农田基建而被夷为平地。

研究书目

《三国志·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后汉书·卷七十》

《名人璀璨·根在河南》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罗贯中所著《四大名著无障碍阅读大字本:三国演义》中,荀彧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但却忠于汉室,反对曹操受九锡晋爵魏公,是典型的忠臣形象,其事迹与正史大体相当。曹操在兖州招贤纳士,荀彧与其侄荀攸一起前往投奔,荀彧才略过人,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荀彧劝谏曹操迎接刘协,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东征西讨期间,荀彧往往留守后方,负责征集粮草、招募兵马等后勤工作,让曹操毫无后顾之忧,顺利平定袁术吕布袁绍刘表等人。后来曹操野心渐露,打算晋爵魏公,接受九锡,荀彧劝谏;曹操因此怀恨,在南征孙权时暗示荀彧自行了断。荀彧自知在劫难逃,服毒自尽。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历史文化.寿县人民政府.2024-04-25

散落在寿州的三国遗迹.淮南网.2024-04-09

荀彧与寿州那块最美石头.中安在线.2024-07-01

华佗与曹操.猫眼电影.2024-04-16

金缕歌 (1987).豆瓣电影.2024-04-16

金缕歌.猫眼电影.2024-04-16

《三国演义》(1994年).猫眼电影.2023-06-27

《曹操》(1999年).猫眼电影.2023-06-27

《洛神》(2001年).猫眼电影.2023-07-15

《三国》(2010年).猫眼电影.2023-06-27

《回到三国》(2013年).猫眼电影.2023-06-27

《曹操》(2015年).猫眼电影.2023-06-27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2017年).猫眼电影.2023-06-27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2018年).猫眼电影.202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