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区
宿城区地处江苏省北部,位于东经118°10'07''~118°33'88''、北纬33°47'25''~34°1'16''之间,北和东与宿豫区接壤,南与泗阳县、泗洪县毗邻,西与徐州市市睢宁县相连,是苏鲁豫皖四省之通,属于陇海铁路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交叉辐射区。区域总面积854平方公里,总人口845147人(2020年11月1日零时)。宿城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宿城区历史悠久,据可考文字记载,已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辛亥革命时,废州府制,宿迁市直属江苏省公署。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宿城区是1996年9月伴随地级宿迁市组建而设立的行政区域。组建时辖5个乡镇。2018年3月区划调整,撤销宿城区双庄镇,设立宿城区双庄街道、支口街道,现辖8个乡镇、7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宿城区是宿迁市重点旅游县(区)之一,有丰富的的文化旅游资源。项王故里为项羽出生地,建筑古朴,宏伟庄重。位于城区的敕赐极乐律院(又称极乐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宿城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水产、畜禽种类繁多,“洋北西瓜”“花园酥梨”先后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宿城区是闻名中外的优质水产品基地,中扬镇享有“对虾养殖之乡”之美誉,是江苏省海洋渔业局和技术监督局青虾养殖标准示范基地。
历史沿革
宿城区历史悠久,据可考文字记载,已有3000多年历史。始为远古东夷族首领少昊活动地域。
春秋时为犹国、钟吾国一部分,后又相继为吴、楚国属地。秦时在此设下相县,属沛郡。
公元405年(东晋司马德宗义熙元年)于下相县东南置宿预县,治所在犹古城(今宿城区郑楼镇古黄河北岸)。
南北朝时又多次撤并、复设。公元550年,废下相县,其辖地归宿预县。
公元762年(李豫宝应元年),为避代宗李豫名讳,改宿预县为宿迁县。
唐、宋、元、明、清时,宿迁市的境域均有变动,隶属关系也多次变更,先后属泗州郡、下邳郡、淮安府、徐州府。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宿迁城周边建立宿迁县、宿北县、泗宿县、睢宿县和运河特区5个县级民主政权。
1945年8月,中共泗宿县委和县总队接管宿迁县城,在县城及近郊设立宿迁市。
1949年5月,撤销泗宿县和宿迁县,泗宿县部分地区和宿迁市并归宿迁县,隶属淮阴地区。
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宿迁县属淮安市。
1987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宿迁县改为宿迁市(县级),仍属淮阴市所辖。
1996年9月,地级宿迁市成立,原县级宿迁市分宿豫区、宿城区。
2023年6月,教育部公布《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名单》,宿城区在列。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北和东与宿豫区接壤,南与泗阳县、泗洪县毗邻、西与徐州市睢宁县相连,是、鲁、豫、皖四省之通衢,属于陇海铁路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交叉辐射区。
地形地貌
宿城区处平原地带,境内地面高程一般在20米左右。
气候特征
宿城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比较优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1℃,年均日照2315小时,太阳总辐射量约为11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数2271小时。无霜期较长,平均为211天,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降雪初日一般在12月中旬初,活动积温5189℃,全年作物生长期为310.5天。年均降水量为892.3毫米。受季风影响,年际间变化不大,但降水分布不均,易形成春旱、夏涝、秋冬干天气。
自然资源
宿州市矿产资源颇为丰富,非金属矿臧储量可观。目前已经发现、探明的矿种主要有土、瓷土、粘土、黄沙等。
宿城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水产、畜禽种类繁多,盛产水稻、小麦、蔬菜、黄花菜、花生、油料、蚕茧、木材、花卉、食用菌等,“洋北西瓜”“花园酥梨”先后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宿城区是闻名中外的优质水产品基地,全区水产养殖面积6353公顷,水产品总产量3万吨。中扬镇享有“对虾养殖之乡”之美誉,是江苏省海洋渔业局和技术监督局青虾养殖标准示范基地。
宿城区矿产资源颇为丰富,非金属矿藏储量可观。截止2017年已经发现、探明的矿种主要有硒土、瓷土、粘土、黄沙等。
2017年,宿城区共栽植各类树木130万株,其中成片造林38万株,新建(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15万株,村庄绿化41万株,四旁植树36万株,新建省级绿化示范村23个,林木覆盖率达28.62%。
土地资源
2022年6月,宿城区发布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区主要地类数据如下:(一)耕地38720.89公顷(580813.35亩);(二)园地1865.22公顷(27978.30亩) ;(三)林地4212.40公顷(63186.00亩);(四)草地442.38公顷(6635.70亩);(五)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4269.44公顷(364041.60亩);(六)交通运输用地3526.39公顷(52895.85亩) ;(七)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8200.02公顷(273000.30亩) 。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6年7月,原县级宿迁市析为宿城区、宿豫区,宿城区辖原县级宿迁市的宿城镇、井头街道、双庄乡、支口乡、果园乡、原种场。
2000年5月,撤销宿城镇、原种场、果园乡,设立河滨、幸福、项里、古城4个街道;撤销双庄乡、支口乡设立双庄镇;宿城镇的古城、魏井、道口3个行政村居整建制托管至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4年2月,宿豫撤县建区,其原所辖的耿车镇、龙河、南蔡、三棵树、洋北、罗圩乡、埠子镇7个乡镇和泗阳县的洋河、仓集镇、郑楼镇、屠园、中扬镇5个乡镇以及泗洪县的陈集1个镇划归宿城区管辖;同时,宿城区的井头街道析出纳入宿豫区管辖。
2005年,宿城区耿车镇的赵庄、徐圩新区、梨园3个行政村居以及双庄镇的朱圩、前庵2个行政村居整建制托管至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6年3月,三棵树街道整置制划入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
2011年4月,宿迁市为策应全省“强镇扩权”试点工作,洋河镇从宿城区析出与洋北街道的赵圩、卓码、桥北3个行政村,罗圩乡的葛罗、黄庄、马元3个行政村,南蔡乡的兴跃、果园、黄桥3个行政村,陈集镇的闸口、红庙2个行政村,成立洋河新城(后更名为洋河新区)。
2013年6月,宿迁市将王官集镇、蔡集镇由宿豫区划入宿城区;将南蔡乡由宿城区划入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宿城区郑楼镇镇、仓集镇镇(郑楼、仓集2镇在2017年已撤销与洋河镇合并)整建置托管至洋河新区。
2017年12月,撤销双庄镇,设立双庄街道、支口街道。
2021年3月,撤销罗圩乡、龙河镇,设立新的龙河镇;撤销洋北街道,设立洋北街道;撤销屠园镇,设立屠园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3月,宿城区下辖10个街道、8个镇(代管1个,计9个)、1个乡和2个乡镇级园区,宿城区人民政府驻双庄街道成子湖路1号。
人口民族
2019年末,宿城区户籍总人口74.08万人。其中:男性37.99万人,女性36.09万人,男女人口性别比为105(女性为100),常住人口60.53万人;人口计划生育率98.2%,人口出生率为10.21‰,人口死亡率为5.54‰,自然增长率为4.67‰。全区城镇化率64.18%,比去年提高0.5个百分点。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宿城区(包括洋河镇和苏宿工业园区,但不包括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为845147人,占宿迁市的16.95%;常住人口中男性423588人,占50.12%,女性421559人,占49.88%,性别比为100.49(以女性为100);常住人口中0~14岁占22.76%,15~59岁占60.34%,60岁以及占16.9%。
经济
综述
2019年,宿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09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92亿元,同比增长2.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0.5亿元,同比增长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4.67亿元,同比增长8.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986元,同比增长6.8%。
2019年,宿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79元,同比增长8.9%。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77元,同比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51元,同比增长8.8%。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8:1。2019年,宿城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19196元,同比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11844元,同比增长8.1%。
2021年,宿城区实现生产总值463.92亿元,同比增长9.5%。
第一产业
2019年,宿城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7亿元,同比增长5.3%(现价)。其中,农业22.47亿元,林业1.08亿元,牧业7.16亿元,渔业8.7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2.29亿元,占比分别为53.8%、2.6%、17.2%、20.9%和5.5%。实现农业增加值26.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
粮食生产
2019年,宿城区粮食播种面积77.37万亩,较上年增加0.06万亩,增长0.08%;粮食单产为459.1公斤/亩,比去年增加10.9公斤/亩,增长2.4%,创建区以来单产最高水平;粮食总产35.52万吨,较上年增加0.87万吨,增长2.5%。
蔬菜生产
2019年,宿城区全年完成蔬果种植面积10.99万亩,同比增长1.9%。
林业生产
2019年,宿城区全年新建成片林0.361万亩,农田林网1.46万亩。全区共打造10个省级示范村,其中省级绿化示范村5个,省级“三化”示范村5个。林木覆盖率达29.48%。
畜禽生产
2019年,宿城区全年生猪存栏2.98万头,同比下降79.26%;家禽存栏198.7万羽,同比下降23.81%;牛存栏1.27万头,同比下降3.05%;羊存栏0.52万头,同比增长8.33%。
渔业生产
2019年,宿城区渔业养殖面积9.4万亩;全年水产品产量3.09万吨,同比增长0.6%。
现代农业
2019年,宿城区全年共流转土地面积6.36万亩,建成高效农业面积5.1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新增10790亩;完成标准化池塘改造7320亩,新增高效渔业设施面积2450亩,建设长江2号万蟹楼大闸蟹良种繁育示范基地500亩。新增家庭农场153个,获批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个、市级9个;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家,获批省级示范联合体1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增3家农业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10个乡镇中102个村居达到市级“一村一品一店”标准,达标率82.26%。
第二产业
2019年,宿城区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84.5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增加值42.16亿元,同比增长10.5%。从6月份开始,产值和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7.02亿元,同比增长5.9%。
亿元企业
2019年,宿城区有42户企业产值过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11户。产值过亿元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39.84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75.8%,同比增长9.5%,对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4个百分点。
千百亿级产业
2019年,宿城区规上千百亿元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4.97亿元,同比增长8.6%,占规上工业总产值84.0%。其中,机电装备实现工业总产值20.4亿元,同比增长59.3%;家居制造实现工业总产值13.36亿元,同比增长18.7%;新材料实现工业总产值1.58亿元,同比增长44.9%;绿色建材实现工业总产值21.18亿元,同比增长27.9%;食品饮料实现工业总产值29.96亿元,同比下降6.0%;纺织服装实现工业总产值68.49亿元,同比下降0.8%。
2019年,宿城区列统的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77.20亿元,同比下降15.8%,较去年下滑14.6个百分点。其中建筑工程产值73.03亿元,同比下降16.6%;安装工程产值2.67亿元,同比下降2.9%;其他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15.3%。全年完成房屋施工面积506.1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0.1%,其中新开工面积290.1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7%。
第三产业
2019年,宿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58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0.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2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3.8个百分点。
2019年,宿城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44049万美元,同比增长1.66%,其中出口38981万美元,同比增长10.77%;进口5068万美元、同比下降37.7%。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43374万美元,占货物进出口总额比重98.4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67万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比重10.95%。
文化
地方方言
宿城地处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过渡带,古时又有北方居民迁宿定居,特殊的水土和特殊的风俗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方言。宿州市方言北片接近山东省、南片近于淮泗。其语言、语法、语汇系统与普通话较为接近。
饮食习惯
在生活上,因宿城区历史上为旱作物产区,居民以小麦、玉米、番薯等为主食,可加工做成煎饼、馒头、粉丝、曲酒等,以吃面食为主,但自大面积“旱改水”后,逐渐改为以吃大米为主,居民多喜葱、蒜、辣椒,冬季习惯腌制腊肉、结球白菜、萝卜、诸葛亮菜等备冬。酒文化底蕴犹为深厚,洋河大曲、乾天大曲久负盛名,凤凰泉啤酒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传统文化
宿城地处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过渡带,古时因战乱北方居民迁宿定居,特殊的水土和特殊风俗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方言。宿州市方言北片接近山东省、南片近于淮泗。因其方言声腔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主要有淮红戏以及琴书、大鼓、评词等曲艺品种。同时,旱船、高跷、花挑、跑驴、舞龙、舞狮、锣鼓、说唱等艺术形式也为群众喜闻乐见。长期以来形成的岁时、礼仪风俗很多,如祭灶、过年、庙会、二月二、六月六、七月十五等。在婚丧嫁娶、生育寿庆上仪式和席面也别有一番程式,如婚俗上要经过传喜订婚、要年庚、娶亲、双回门等。在饮食习惯上,因宿城历史上为旱作物产区,居民以小麦、玉米、番薯等为主食,可加工做成煎饼、馒头、粉丝、曲酒等,但自大面积“旱改水”后,逐渐改为以大米为主食,居民多喜葱、蒜、辣椒,冬季习惯腌制腊肉、结球白菜、青萝卜、麻辣脆等备冬。酒文化底蕴犹为深厚,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梦之蓝、海之蓝系列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古迹遗存
宿城区历史久远,古迹遗存甚多。境内有从春秋至明清留下的4座古城遗址、多处秦汉以来的古墓葬群。历史上地面古翊坤宫星罗棋布,但由于历经战乱水患,破坏严重,现仍存皇帝敕建、敕封的极乐律院、显佑伯行宫、孔子庙、灶君庙、道生碱店、耶稣堂、关坝台、通汇桥、通运桥、古下相县城遗址(郑楼)、三皇庙碑刻遗址、大王庙、凤凰墩墓群、前大庵等。尤其"极乐律院",曾是华东大禅院之一,庙内建筑仍完整,大雄宝殿、藏经楼、大方丈室、玉佛楼尚存,为人字梁全木结构,是研究古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项王故里修复重建,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王手植槐至今仍苍劲挺拔。清凉寺(俗称南大寺)已重建完成。境内还有清末抗日英雄杨公泗洪墓、刘江墓遗址。近现代历史纪念地有宿北战役马陵山革命烈士纪念塔,为纪念宿北大战中牺牲的烈士而立,碑名为陈毅元帅所题,马陵公园内建有宿北大战纪念馆。朱瑞将军纪念馆也已在家乡龙河镇建成开放。
文物保护
2020年7月,入选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划归淮北市片区。
交通
水运
京杭大运河、废黄河穿越宿城区。航运河流中运河途经宿城区,并在境内设有港口—宿迁港。
公路
宿城区交通便利对外联系主要道路有淮安-徐州高速公路、新沂-扬州高速公路、250省道、324省道、325省道、235国道等;对内主要有迎宾大道、人民大道、西湖路、项王路等。
铁路
社会
教育事业
截至2019年末,宿城区共有普通中学(无高中)18所,招生5878人,在校生15312人,毕业生3850人;职业中学2所,招生1584人,在校生4417人,毕业生1558人;小学18所,招生11761人,在校生67017人,毕业生8105人;幼儿园80所,招生9741人,在校生32592人,毕业生12424人;全区共有教职工数8209人,其中专任教师6440人。
2019年,宿州市区创建省、市“优质幼儿园”12所;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创建成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省智慧校园等5大省级品牌项目。
体育事业
截至2019年末,宿城区乡镇生态体育公园建设全覆盖。输送的运动员罗静、祁蕾在2019年场地自行车亚洲锦标赛包揽4枚金牌。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宿迁市共获8枚金牌,其中宿城区运动员获6枚。省十九届运动会总成绩三县两区排名第一。宿迁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运动会,宿城区代表团共获金牌192.5枚,团体总分4289.2分,位列全市第二。
文化事业
截至2019年末,宿城区共有表演团体3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图书总藏量70.2万册,电影放映单位7个,公共歌舞厅50个,广播电视站10个,获市以上评比获奖文艺作品22个。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0.4平方米,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100%,农村文化惠民活动完成942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全年农家书屋组织全民阅读活动1884场。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0.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文旅融合,参加苏州市国际旅游展、海峡两岸高雄市旅展、北方旅游交易会等展会10余次。举办第三届蚕桑旅游文化节、第十届洋北西瓜文化节、陈集葡萄节等文旅活动。
科技事业
2019年,宿城区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8家,列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企业22家。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24家企业进入公示名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49家,三县两区中增幅最高,达63%。新增专利授权121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6件。全区有效发明专利2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2件,超过既定目标2.88件。新增注册商标1462件,全区有效注册商标5673件。
医疗卫生
截至2019年,宿城区区共有卫生机构258个,比上年增长1.9%;卫生技术人员2152人,比上年增长8.5%;执业医师415人,比上年增长3.5%;助理医师496人,比上年增长68.7%;注册护士1241人,比上年增长90.0%;卫生机构床位数1457张,比上年增长1.25%。
2019年,宿城区投入21.6万元,开展结核病筛查947人,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05.2%。全年共发现辖区活动性结核病人173例,规范诊疗管理结核病人173例,规范管理率达到100%;区产前筛查率96%,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9.20%,有效减少了出生缺陷的发生;投入130万元,为全区35-64岁妇女开展免费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共检查15763人,完成任务数的107.23%;按照3万元/个母婴室建设标准,在市儿童医院、区人民医院、中央商场等17个公共场所建成“爱心母婴室”。
2019年,宿城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9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4.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5万人;全区符合条件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3.74万人,按100元/人/年标准,共计缴纳374万。
2019年,宿城区举办各类招聘活动99场次,进场招聘企业共200多家,达成用工意向1.2万人。就业技能培训6479人,城镇新增就业62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开展各类创业培训4276人,创办经济实体3966人,创业带动就业17000余人。
旅游
宿城名胜
宿城区是宿迁市重点旅游县(区)之一,有丰富的的文化旅游资源。项王故里为项羽出生地,建筑古朴,宏伟庄重,院中古槐为项羽亲手所植,古井、乌马、马槽和名树珍花,散发出久远的生活气息。位于城区的敕赐极乐律院(又称极乐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时就有“上有五台山、下有极乐庵”美誉,目前存有大雄宝殿。千年名刹真如禅寺已向游人开放,重现昔日风采。始建于清代乾隆敕封显佑伯行宫,为门楼上面带戏台的建筑,今已罕见。耶稣堂青砖墙、红瓦顶,多彩玻璃窗,是一座典型的近代西式宗教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美丽壮观。马陵公园、雪枫公园、水景公园、生态体育公园、人民广场、霸王举鼎像广场,是城区主要风景名胜区。京杭大运河城区风光带、古黄河森林公园风光带、马陵河风光带景色秀丽,风景宜人。
项王故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人文风景旅游区。宿迁市坐落于宿迁市宿城区的项里居委会,古黄河与大运河之间,徐淮路东侧。是为了纪念盖世英雄项羽于唐宋时修建。
项王故里,简称“项里”,又称为“梧桐巷”。是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拔山盖世”英雄、项羽项羽的出生地。项羽名籍,字羽,生于公元前232年,二十四岁时起兵反秦,率诸侯入关,自称西楚霸王。在与刘邦楚汉争战中失败,羞渡霸王乌江自刎而死,年仅3l岁。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在其出生地——下相梧桐巷立碑、建坊。项王故里为三进院落,整体布局前宫后院,建筑风格仿汉式。从石碑坊东下,走进子母阙,踏过石板道,迎面便是山门。山门横匾“项王故居”四字为末代皇帝之弟爱新觉罗·溥杰手书。通过山门就来到故里的核心院落,主体建筑英风阁坐落其中。英风阁为全木构架,青瓦覆盖,直方窗,紫柱白墙,古朴壮观。门匾为原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书。阁内尊置的项羽石雕像,身披战袍、腰佩宝剑,东西山墙上镶嵌着反映项羽生平重大事件的六幅壁画。院内有镌刻《项羽本纪》和颂扬项羽诗文的百米长廊。院中置霸王巨鼎。鼎高2.6米、直径1.9米、重8吨。鼎上铭文64个字,精辟地概括了项羽的一生。鼎四周草坪中分植槐树、橡树各两棵,寓意怀念项羽。英风阁后面便是故里的第三进院落。被外国一位植物学家喻为“天下第一槐”的项王手植槐,虽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仍然青秀挺拔。
汉口龙王庙行宫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宿豫区西北二十公里处的古镇皂河镇,因爱新觉罗·弘历多次临幸于此,故又名乾隆行宫。
该庙东靠京杭大运河,南临废黄河,东北、西北与骆马(龙马)黄墩两湖毗邻。龙王庙行宫始建于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后经雍正、乾隆、爱新觉罗·颙琰等历代皇帝的修复和扩建才形成今天的规模。行宫占地33亩,总建筑面积为1920平方米,坐北向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九进院落。有殿阁亭台20多处,系清代帝王为祈求‘龙王’“安澜息波,消除水患”而建的祭祀建筑,故命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经省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省文物保护专家多次对龙王庙行宫考察论证,认为“敕建安澜龙王庙”是全国众多乾隆行宫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持较为完好且具价值的清代北方宫式古建筑群。
行宫建筑古朴典雅,楼阁辉映成趣,布局对称,轴线分明,分列殿宇15座,重檐斗拱,气势雄伟,中轴线上建筑物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整个建筑群由六大部分组成,最南端为古戏楼,主要用于一年一度的农历正月初九庙会及清帝驾临看戏之用,现存1.4米高石基。古戏楼向北,为青砖铺设的宽阔广场,广场两边有两根六丈高的神杆(俗称旗杆)神杆两边有相对应的“河清”、“海晏”牌楼。广场北侧是山门,亦称禅殿,神殿大门两旁置放两尊清中前期的皇家石狮,石狮造型生动,用料考究。山门正门的正上方,青砖镶嵌着爱新觉罗·弘历御笔题写的7个镏金大字,“敕建安澜龙王庙”和一方“乾隆御笔印”。
禅门两旁有相对两明两暗的脚门,是皇帝和文武官员进出行宫的通道。过禅门进入第一道院落,中心位置是乾隆皇帝下旨建造的御碑亭,亭内御碑高5米,碑帽的正面镌刻“圣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圣旨全文,主要内容记述了康熙、雍正帝建庙的原由和修建的经过,御碑亭两旁,建有钟、鼓二楼,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建筑的形制、布局、尺度相同,每座建筑103平方米。御碑亭北面是怡殿,位于中轴第一道院和第二道院的相交处,占地面积66平方米。第二进院落是整体建筑的中心,主体建筑是“龙王殿”又称“绿瓦殿”,两侧对应有东、西配殿。龙王庙是该庙最具特色的主要建筑之一,占地面积435平方米,整个龙王殿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结构严谨,金碧辉煌,大殿正中供奉东海龙王贴金坐像,该院落是僧人日常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爱新觉罗·弘历5次下榻龙王庙,也是在这里朝政议事、敬神祭祖的。第三进院落是龙王庙行宫最后一进院落,也是乾隆皇帝的寝宫,二、三院落的相交处横向轴线上建筑分别是灵官殿和东西庑殿,庑殿是庙内僧侣们用来读书赋诗和研究佛学的场所,也是皇帝驾临时,文武官员用来处理政务和娱乐休息的地方,灵官殿正门上方悬挂“福靖灵波”横匾一块,乾隆皇帝驾临时,此殿又叫“分宫厅”皇帝皇妃进入后宫后,其他文武官员一律禁止入内。
骆马湖坐落在中心城区北部,通湖大道贯穿南北,蜿蜒如长龙沿湖堤向远方伸展,两旁绿树浓荫,花草吐香;高高的防洪挡浪墙巍然似钢铁屏障,屹立在湖岸边,守护着一湖碧水;湖面上波光荡漾,白帆片片,渔舟逐浪,鸥鸟盘旋;透过湖光远眺,马陵山葱郁如黛,横亘在苍茫的天际,更映出大湖的妩媚、秀丽和动人的灵气;身旁古老的大运河缓缓而流,船来帆往,百舸竞发,那悠悠的汽笛声仿佛从远古传来,尤为大湖增添了无限的神秘色彩。
骆马湖东依马陵山,西、南环绕京杭大运河,北与新沂市相连。东西宽15—20公里,南北长35公里,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湖底高程海拔19—21.5米,常年蓄水在23—23.5米,汛期高峰水位可达25米左右。骆马湖位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区南端,毗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气候温和,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4.1℃,年平均降雨量936毫米。土壤为黄泛沉积物发育的黄潮土。
骆马湖是江苏省第四大湖,苏北平原上第二大淡水湖。湖泊形成于宋代,因地壳构造运动形成湖盆,加之黄河数次决口,侵泗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横流,浩渺无际,千里共成一湖。枯水季节,湖中高地显现,草木繁生,禽兽出没,始有捕鱼捞虾者至,逐渐周围谋生的人聚集日多,便有了筑台庄逸居暇耕的群落。
清康熙,为“黄运分立”开凿中运河,改变航道,骆马湖为储水济运。由于地处沂泗水下游,水系紊乱,历代统治者无从治理,致使河床淤积,排泄不畅。每当伏秋沂蒙山洪水爆发,直泄湖中,造成水漫四溢,河湖无涯,遍地汪洋,灾害频仍。历史上骆马湖是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彻底改变骆马湖水患,变水害为水利,先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导沂整沭,加固湖堤,垫高台庄,又先后建造了皂河镇、洋河滩、宿迁市、嶂山等控制闸。1958年,根据中央、省、地、县指示精神,湖内5万多居民为了顾全大局,舍弃家园,作出牺牲,全部迁徙到外乡镇安家落户,腾湖蓄水,遂将骆马湖临时水库变成常年水库,将一个自然湖泊改变为集滞洪,灌溉、济运、养殖、旅游、度假休闲于一体的人工控制湖泊。
如果把京杭大运河比作一条彩练,那么骆马湖就是串连在这条彩练上的一颗璀灿的明珠。自明清以来,南北商品物资交流、官商行旅往来,主要靠大运河舟运载,水运交通十分繁忙。因此,大运河也给骆马湖地区经济、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留下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大大增强了骆马湖的魅力。康熙、乾隆多次南巡,均从此处路过。因此,沿湖周边地区名胜古迹及故事传说甚多。清代著名小说《施公案》里就有关于骆马湖捉秃子故事的描述,湖内的木连城、梅花桩、张墓墩、小官地、乾隆老荒处女地、北涧吐水龙、南涧喝水珠、九龙庙、秦琼拴马的沈公院等。虽然有的已无迹可考,有的已沉入水底,但至今遗存岸边的依然数不胜数。如湖东岩清凉院遗址、薛仁贵征东的锅灶台、霸王扳倒井、八仙洞、嶂山森林公园、湖西岸皂河、窑湾两个千年古镇,古风古韵犹存。特别是皂河安澜龙王庙,完全按照北京清王朝皇家宫庭样式建筑,一色琉璃瓦盖顶,辉煌壮观,至今保存完整。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骅此处,故又称乾隆行宫,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骆马湖畔同时还是解放战争中宿北大战的古战场,陈毅元帅亲临指挥,并留下千古胜迹和诗词绝唱。
悠久的历史和现代文明,不仅孕育了这块热土,也哺育了这里名垂千古的英雄儿女。秦末率众起义推翻秦朝的农民领袖项羽、宋代抗金英雄魏胜、清代守卫台湾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杨泗洪、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奠基人朱瑞将军,都出生在这块土地上,他们为这块古老的土地,增添了无限光荣和骄傲。
骆马湖变为常年蓄水湖后,这里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梯级站。特别是总装机容量1400千瓦、抽水流量195立方米每秒的皂河水站的建立,不仅保证了骆马湖水位,保证宿迁市、徐州、新沂市等周边市县工农业生产、市民生活用水,同时,对淮安市苏北灌溉总渠以北诸县的灌溉、排洪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保障大运河通航,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台山风景名胜
宿迁三台山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三台山森林公园”),曾名叫嶂山森林公园,位于宿迁市区北部湖滨新区,美丽的骆马湖畔,,距市中心7公里,属马陵山麓余脉。
三台山森林公园是一座以五彩森林景观、自然山水观光、文化艺术体验、森林休闲度假为特色,集历史文化、科普教育、运动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总用地面积约12.7平方公里。1997年经省农林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11年10月,经江苏省林业局批准,嶂山森林公园更名为“三台山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同年12月被省级旅游局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打造华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宿迁市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2月全面启动景区扩面打提质工程。
马陵公园位于宿迁市区的马陵山脚下,占地9万平方米(其中花园2万平方米)。公园内曾有中国9大道观之一的玉虚观(高台庙)和杨公亭、同方阁、图书馆、东西望河楼、三清殿、五皇阁、文昌殿等古典园林建筑,现有宿北战役纪念塔、纪念馆、纪念碑等20余处纪念设施及餐秀亭、映月桥、九曲溪、一勺湖、龙爪枣、义泉等景点,尤以马陵秋月为佳(名列宿迁八景之一),明诗人李翼臣题泳“马陵秋月”诗云;白露秋空净碧天,月华如水照初筵。北来山势连城举,东去涛声绕寺悬。放浪衣冠虚岁月,寂寥宫殿引神仙。清晖到处堪观赏,何必年年映井圆。
市民公园位于宿城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南侧,总面积11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2万平方米(水面平均水深0.8米),绿化6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4000余万元。该项目由南京明宇规划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苏州园林绿化公司中标承建。该项目自2006年初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市民公园的建成将成为广大市民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公园,成为宿城新区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市民公园是宿城新区重要公共休憩地之一。公园在设计上采用复合手法,在有限的场地上创造出多种活动空间,既有静态活动的观赏空间,又有动态活动的游憩运动空间;既有亲水、戏水的空间,也有山林野趣的空间;既有开敞、公共活动的空间,也有私密的空间;既有庄重、典雅体现文化活动的空间,又有活泼、休闲的空间,使之成为“城市客厅”。
宿城新区广场
宿城新区广场位于宿城新区的核心地段,是体现“现代公园、休闲世界、人和广场”为主题的城市客厅。金鸡湖喷泉、人造瀑布、小溪、儿童乐园、露天大屏幕电影、演艺广场、欧曼咖啡馆等充满时代气息的景观配套设施及诸多高科技元素的融入,使广场动力十足、妙趣横生,特别是夏日的夜晚,这里已经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
宿北大战纪念馆地处宿迁城区幸福路中心广场北端,是集瞻仰先烈、学习革命历史与旅游休憩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始建于1954年春,前身为宿迁市烈士陵园,占地167亩。内有陈毅元帅亲笔题名的"宿北大战马陵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塔高33.12米,基层坪台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于1963年4月落成。在纪念馆东大门的围墙上,29尊宿北大战群英塑雕雄姿各异,栩栩如生。每逢清明节或重大节日,地方党政机关、部队、学校等在此举行纪念集会。1978年建成总面积1920平方米宿北大战纪念馆陈列馆,分为序厅、战争厅、支前厅、胜利厅和英烈厅5个部分9个单元,大量陈列反映宿北大战的图片、油画、实物,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真实再现了宿北大战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朱瑞将军纪念馆位于宿迁市市宿城区古黄河景观带东段,北临滨河路,东靠振兴大道,南依古黄河河道,西眺黄河风景带主景区,规划用地7.2万平方米,主馆建筑面积8043平方米,建筑高度19.4米,地上三层,于2012年7月12日正式进行桩基施工,12月31日完工。他的外观与世博会中国馆造型相似,整体呈现出“八一”造型,简单大方,气势磅礴,馆名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题写。
整个展厅以朱瑞将军生平事迹为主线,分为“救国寻路、中国工农红军将领、抗日烽火、战地炮魂、民族长城”五大版块,收录大量的图片、文献、实物等,全面而客观地展现了朱瑞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对炮兵缔造所作的贡献。纪念馆是宿城新区“印象黄河”整体景观带中的一个重要人文景点,也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党性教育、廉政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纪念馆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廉政旅游专线、江苏省文明景区、宿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宿迁市青年文明号、宿迁市杰出青年文明号、市文明景区等,现成为宿迁市民及周边城市红色旅游的必选之处,深受游客和广大市民的好评
双塔
双塔是由九层的九龙塔和七层的七凤塔构成,两塔隔水相望,又倒影成双,嫣然一副古塔嬉水之貌。双塔取名龙、凤,一是纪念爱新觉罗·弘历“建高塔、镇水患”的勤政;二是寓意富贵吉祥,百姓安居乐业。故塔内陈列之物皆为祥龙瑞凤之物。到双塔祈福,为平安许愿,是游客游览观光的绝佳去处。
朱瑞红色文化旅游区
朱瑞红色文化旅游区位于宿城区龙河镇境内,是中国炮兵之父朱瑞将军的故乡,是国家AAA级景区。
景区以朱瑞将军红色文化为主题,围绕朱瑞故居、朱家陵园、朱瑞公园、乡贤馆等景点,充分挖掘人文内涵,弘扬朱瑞精神和红色文化。朱瑞故居用地10亩,由水景公园、纪念广场、故居和后花园四部分组成,整体格局为苏北民居式两进三排院落,以文案、图片、雕塑、实物、场景复原等形式展示朱瑞将军可歌可泣的成长历程和革命生涯。朱瑞公园用地20亩,主要建设有朱瑞雕塑、朱瑞事迹墙、展览中心、休闲广场、休憩廊架、步道、公厕等便民设施,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红色旅游和市民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景区自然条件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快捷,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是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红色旅游和市民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
中国粮食博物馆坐落在宿城区徐淮路东侧、运河七号桥南侧的宿迁市淮海粮食物流园内。展馆整体设计视觉独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以“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为主题,以丰富的实物资料和先进的展示手段向游客诉说着粮食的古往今来,是国内目前以粮食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被国家教育部、粮食局列为全国中小学生爱粮节粮教育实践基地,也是国家AAA级景区。
场馆占地30亩,内设置基本展区、专题展区、临时展区、学术报告厅等。基本和专题展区分为粮食发现发展区,粮食物种区,粮食机构、人物、票证区,粮食储藏区,粮食加工区等,展现包括粮食的发现发展、收割加工,以及千百年形成的粮食文化。
展馆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实物、模型等载体,借助声、光、电等高科技表现手段和现场体验等方式,全方位地展现粮食这一重要战略商品在生产、储藏、加工、流通等环节所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演进过程,展示粮食深刻而特殊的历史人文内涵,打造粮食产业的特色文化。
印象黄河景区
印象黄河景区东起迎宾大道、西至通湖大道,全程约4公里,占地面积3930亩,其中水域面积1500亩,绿化总面积约161万平方米,其中乔木(大灌木)栽植约50300株,绿篱约1050万株,树种逾百种,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旅游生态示范区、省级湿地公园。
景区通过对古黄河两岸进行改造、完善和提升,以古黄河风光带为景观特色,充分展示水文化、黄河文化,把古黄河打造成为流动的河、繁荣的河、清澈的河。景区内每年举办大型活动十余次,近年来多次成功举办了大美宿迁、“黄河古韵师生情怀”国画作品展、草坪婚礼、金秋送爽重阳登高等大型活动,每年接待游客逾20万人次,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游乐等多个行业的繁荣。
景区内主要建筑有朱瑞将军纪念馆、茗苑、中国宿迁市奇石馆、龙凤双塔(包含喜屋和乡贤馆)、水上乐园,沿途树种丰富,傍之红花绿草,假以园林式建筑风格,仿佛置身丛林幽境,是休闲旅游、观光度假的首选之地!
乾隆江南酒业文化旅游区
乾隆江南酒业文化旅游区位于黄淮名酒带的中国白酒之都,是国家AAA级景区、江苏省工业旅游区。
乾天酿酒,始于两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久负盛名于明清的“乾盛义”和“天和隆”烧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酿酒企业。现有“乾隆江南”、“乾天”两大品牌,六大系列,30余种白酒产品,芝麻、芝浓复合、清香和浓香四种香型。
旅游区追求“文化乾天”的品牌文化,注重弘扬酒道文化,积极倡导“饮酒健康、健康饮酒”的饮酒之道,并倾力建造三馆,即古法酿造展示馆、中国第一家VIP原酒窖藏馆、中国第一家酒道馆,全力创建中国乾天酒文化旅游体验园,传播中国白酒基本知识,展示白酒传统酿造工艺精髓,开发特色体验旅游项目,开创体验营销新模式。
宿城名品
宿迁市城西北、大运河南岸,支口是全省著名的“山楂乡”。一条山楂林,有10多千米长,达3500亩。山楂糕在全省全国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支口水晶山楂糕与众不同:色泽紫红,晶莹透明,而且粘性强,酸甜适中,甜而不腻,酸而不苦,清凉可口,生津健胃。
水晶山楂糕是支口的特产,是宿迁的特产,早在1927年的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上就得过金奖。1959年全国果品加工评比会上,“水晶山楂糕”被评为全国第一名。
厨师先拿出一块生猪油,用刀切成碎丁,拿些碎冰糖块和绵白糖,再抓点金桔饼、桂花糖、核桃仁、瓜子仁、红绿丝等,与猪大油一起拌匀,作为车轮饼的经典五仁馅。接着,取精面粉,加水加油揉成“水油面”;再取精面粉,用纯油和成“油酥面”。然后将两种面分别揪成酒瓶口大的剂子。接着将“水油面”擀成小碗口大的面皮,再把“油酥面”压在“水油面”皮上,卷成筒状,用刀从中间切为两段,垂直压扁。分别揉搓成为一体后,再擀成薄片。这时两种面组合在一起,因油、水不相溶,界限分明,面皮上便呈现出波浪式的花纹。然后将馅心放置在两片面皮之间,合起来捏紧,再把周围捏出花边。最后锅中倒入适量的荤油,烧热后放入包好的车轮饼,炸至表面金黄,内里熟透,发出扑鼻香味时,即取出装盘。
宿迁市老汤猪头肉始于1748(清乾隆十二年),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老汤猪头肉创始人黄德,原籍安徽滁洲人,时因水患逃难到宿迁,因具有善烹猪头肉特艺,在朝阳店外通岱街(今东大街)南首设摊点谋生,他制作的猪头肉肥而不腻,价廉味美。
有一年,爱新觉罗·弘历南巡到宿迁,宿迁知县贡上黄德烹烧的猪头肉。乾隆皇帝食之,连声赞叹“美哉!美哉!佳肴也!”黄德听到皇帝的赞美,得享“皇恩”、“圣誉”,遂将乾隆吃剩的猪头肉卤汤留下一碗,次日兑进新制的猪头肉锅里再兑,从此,日复一日,代复一代地传下来,故有“乾隆老汤猪头肉”专称。因黄德乳名“幼犬”,乡里食客昵称他“黄狗”,所以,黄德烹制的猪头肉有“乾隆卤汁———黄狗———猪头肉”之称。
1926年,宿迁“乾隆老汤黄狗猪头肉”已传到黄德第七世嫡孙黄友培手上,他继承猪头肉烹饪特技,在宿城东门外设摊经营。1956年,饮食业走向社会主义合作化,黄家摊点加入大众饭店,1979年转到青年饭店,继续经营猪头肉。1980年,宿迁饮食服务公司投资,在黄运路19号新建楼房,专设猪头肉馆经营,顾客盈门,声名远扬。
1992年黄培友病逝,黄德第八世嫡孙黄金亭成为“乾隆老汤黄狗猪头肉”正宗传人。1998年11月,黄狗猪头肉馆从黄运路迁至城区商贸中心的幸福中路10号。
宿迁煎饼
宿迁煎饼最常见的是小麦煎饼、玉米煎饼,还有地瓜煎饼、高梁煎饼、杂粮煎饼、混合煎饼,甚至还有旧社会吃的树皮草根煎饼,以及改革开放后人们制作的各种油炸煎饼、夹心煎饼、小煎饼……多达百余种。不同品种的宿迁煎饼因吃法的不同,口味也不同,比如:小麦煎饼最宜趁热吃,刚从鏊子上揭下来的煎饼又香又脆,津津有味。凉了就要变换吃法,用火烤着吃,用蒸气蒸着吃都别有风味。最妙的吃法是制作小麦煎饼时,撒少许芝麻和盐进去,制后晒干,再用火烤着吃,蹦腑喷香,让人垂涎欲滴。玉米煎饼最宜烤着吃,说来也怪,不烤不香,无论干的、软的,用火一烘,又香又脆。地瓜煎饼最宜蒸着吃,该煎饼的特点是甜、绵、软,只有蒸过食用,才能达到最佳味觉效果。高粱煎饼最宜冷时吃,一咬一个白痕,咬一点嚼满口,愈嚼愈香,只能细嚼慢咽,粗嚼快咽不但食而无味而且容易噎着。外地人由于食法不对,拿起就嚼,结果是嘶咬费力,嚼得两腮齿骨痛,他们戏称宿迁煎饼为“摇头饼”。
乾隆贡酥
乾隆贡酥是叶家烧饼的别称,得名于1757年2月,乾隆二下江南之时。其实叶家烧饼早在唐代就很有名气,那时叶家炉内功夫已达顶级,可以制作出60多个品种的名点小吃,如"一指饼"、"水磨镜"等,享誉一时,叶家烧饼传人曾被选人盛唐御膳房。后因战乱叠起,朝代更替,叶家烧饼又重返民间,但有许多炉内绝活已相继失传,唯"乾隆贡酥"流传至今。
代表人物
宿城区历史源远流长,很早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据可考文字记载,已有3000多年历史。宿城大地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哺育过无数英雄豪杰。主要有项羽、南宋抗金名将魏胜、明代抗击侵略东南沿海倭寇并被追赐为侯的刘荣。清代有率部在台湾抗日的民族英雄杨泗洪、乾隆老师徐用锡、著名女诗人倪瑞璇、社会活动家黄以霖。近现代抗日英雄孙明瑾,人民炮兵奠基人朱瑞,中科院院士胡宁、陈颙,蜚声中外的蛇医季德胜,水利专家吴康宁,航天专家潜成运,书画篆刻家窦燕客,书法篆刻家黄龙,书法家陈韶华、陈书樵,社会教育家陈经删,国画家苏葆桢、范子登,藏书家王其毅,作家朱西宁,京剧表演家黄孝慈,著名导演蔡淑兰,大德高僧释净一等都诞生于这一方热土。
获得荣誉
2020年6月,宿城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8月,宿城区获得江苏省2019年“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荣誉称号。
2020年11月,入选江苏省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
2020年11月,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0年12月22日,入选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
2021年6月,被评为2020年度“江苏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市、区)”。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2月7日,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2021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参考资料
宿城地理.宿城区人民政府.2021-10-22
政区沿革.宿城区人民政府.2021-10-22
人文历史.宿城区人民政府.2021-10-22
自然资源.宿城区人民政府.2021-10-2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和改革试验区遴选结果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3-06-26
关于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的公告.水利部.2021-05-22
宿城区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宿城分局.2022-06-21
(宿迁市)宿城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2022-07-08
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国家文物局.2020-07-06
名单来了!江苏38个县(市、区)获2019年“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称号!._新华报业网.2021-05-22
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 区) 名单的通知.农业农村部.2021-05-22
第31个土地日,江苏一批土地节约集约模范受表彰-新华网.新华网.2022-02-09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公布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的通知.-国家能源局网站.2022-02-09
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2021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的通知.农业农村部.202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