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仓
陈宝仓(1900年4月5日—1950年6月10日),字自箴,生于北京,籍贯遵化市,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工兵科毕业,革命烈士。
1937年,陈宝仓初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教育科长兼武汉城防指挥所主任,193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八集团军参谋长,1939年春任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代理参谋长,1940年秋,陈宝仓兼任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靖西指挥所中将主任,1945年8月,陈宝仓任国民政府军政部胶济区特派员,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兵站中将总监,1948年春加入中国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底任“国防部”中将高参,1949年,陈宝仓赴台湾开展情报工作,1950年6月10日,陈宝仓因“吴石情报案”被捕,在台北市被国民党杀害。
1952年,陈宝仓被授予陈宝仓革命烈士称号。他的骨灰辗转从台北运到北京。1953年举行公祭,由国家副主席李济深主祭,宣读祭文《悼陈宝仓同志》骨灰安葬于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陈宝仓,1900年4月5日生于北京,字自箴,籍贯遵化市石门镇大辛庄,其父为松宝斋古玩店高级雇员,家境初尚宽裕。同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京遭劫,陈家衰落。因经济困窘,陈宝仓小学时学习刻苦,常获第一以减免学费。14岁,陈宝仓父母双亡后,入读免费的清河军官预备学校,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转至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工兵科,期间成绩优异,连年获奖。
工作经历
在抗日烽火中倾向革命
1923年夏,陈宝仓保定军校毕业后,与郭宗汾等好友赴太原市投奔阎锡山,从排长逐步升至司令部上校教育科长。军阀混战令他厌倦,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投身民族解放战争。
1936年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陈宝仓受陈诚调遣,参与国防工程培训,后任武汉分校教育科科长兼城防指挥所主任。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负责武汉城防,并在淞沪会战期间参与指挥防务。后主动请缨前线,身负重伤后仍坚持抗战。1938年,他担任张发奎第二兵团参谋长,参与德安战役并取得大捷。在武汉期间,他接触共产党人,受到革命思想熏陶。1939年春,他继任第四战区代理参谋长,支持中共广东省委创办的刊物,并撰写《天寒岁暮敌之总崩溃战》《我们怎样击退进犯粤北的敌人?》《我对广东青年的期望》《中国战争与反对妥协讨击汪派汉奸的斗争》等文章拥护中共的抗战口号。他还参与编写游击战教材和举办训练班,与中共地下党成为盟友。而在1939年11月17日至1940年1月30日期间,陈宝仓参与指挥了粤北抗战,历时40天,歼敌一万多人。1940年,他参与指挥桂南会战中的灵山战役。
帮助越南革命者
1940年5月,纳粹德国攻陷法国,法国政府投降,日军趁机占领越南战略要地,中越边境局势紧张。为保第四战区安全,广西靖西县成立第四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所,陈宝仓任主任,全权处理边境事务。他组织军民备战,改组民团,打击走私,建立通讯情报网,与乡民订立《国民抗敌誓约》。同时,邀请抗敌演剧宣传队开展抗日文化活动。越南各党派也到靖西市活动,请求支持。越南共产党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至中越边境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1941年4月,“越南民族解放同盟会”在靖西成立,陈宝仓积极支持其工作,并开办培训班帮助培训越南军事人才。1941年底,李光华被捕,陈宝仓密令部下优待。
1942年8月,胡志明在广西天保被捕,被指控为日本间谍。张发奎将其押至柳州市处理,但因其敬重胡志明,将其留在第四战区。1943年,陈宝仓与胡志明深谈,对其高度评价,认为应释放其回国抗日。1944年春,陈宝仓探望获释的胡志明,并转交其亲笔信至越南,澄清胡志明去世谣言,鼓舞越南革命者。因陈宝仓对越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活动的支持,被中国国民党特务告发,指责其违抗指令,军事法庭传讯其至重庆市。
受党指派赴台
1945年夏任陆军总司令部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张发奎)部(参谋长吴石)副参谋长等职,随部在广州市参加日军受降及接收事宜。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陈宝仓被举荐为山东胶济区特派员到青岛市受降,之后调任第四兵站总监部总监。但因故意遗失物资给解放军被免职。他与吴石在工作上有交集,通过吴仲禧的联络,1948年春陈宝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决定投身革命。同年卸任后,党组织派吴仲禧与其联系,他表示愿赴台湾为统一祖国做工作。年底“资共”嫌案撤销后,他调回“国防部”任中将高参。1949年春,受中共华南局和民革中央派遣,陈宝仓赴台湾配合吴石开展情报工作。
慨然就义
陈宝仓到台湾后配合吴石获取重要情报并送往党组织。1950年,因蔡孝乾叛变,吴石、陈宝仓等人暴露。吴石家中搜出的陈宝仓手写情报导致其被捕,虽受酷刑但拒不认罪。6月10日,陈宝仓与吴石等人被判处死刑。就义前,他留下遗言给老友。遗体由友人冒险领回火化,骨灰由女儿同学殷晓霞偷渡带至香港特别行政区。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追认陈宝仓为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同年7月,李济深证明陈宝仓为从事祖国统一工作而牺牲。1952年,陈宝仓被授予陈宝仓革命烈士称号。他的骨灰辗转从台北市运到北京。1953年举行公祭,由国家副主席李济深主祭,宣读祭文《悼陈宝仓同志》骨灰安葬于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
个人生活
陈宝仓的妻子是师文通,两人育有1子4女。
相关祭奠
2020年6月10日一场由烈士后代发起的特殊祭奠活动在此举行。年过七八十岁的老人们顶着北京六月的晴空烈日,只为在先辈英勇就义70周年的特殊时间节点,为至亲敬献花篮,以表哀思。
主要作品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在青岛市档案馆保存的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宝仓的飒爽英姿。将军身穿中将呢子军装,身材魁伟,英俊威武,典范的中国军人风貌使人感到扬眉吐气,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半岛网评)
“陈宝仓同志原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旧式军官,他在幼年所受的是军国主义教育,他也曾为封建军阀长期服务。可是他所处的时代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他在中国社会大转变中,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与改变,也逐渐改造了他的主观世界。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战争中,因负伤而失去了右目,已写下了光荣的一页。以后他又在军队中接触了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革命影响,因而日渐倾向革命,对中共地下工作同志的支援与掩护不遗余力。最后还参加了民革的地下组织,在统战工作中有了极端英勇的表现,自动要求前往台湾协助吴石同志进行策反工作。向壁垒森严的匪巢内搜集有利于我方的情报。当他坚决要求深入匪巢,肩负起十分危险而艰巨的任务时,我想: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了。不幸事机不密,终以身殉国,所谓‘求仁得仁’,在陈宝仓同志为革命而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正如同万千个革命烈士临危受命,临大节而不辱的奋斗精神是一样,他是死而无憾的。古人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陈宝仓同志之死,是重于泰山,是光荣的!我们的同志和祖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抗日战争纪念网评)
作为革命家,陈宝仓的工作作风和中国国民党的一些军阀或官老爷不同,他反对国民党军队中的打兵制度,反对克扣军饷,从不吃空额,他爱护士兵、爱护老百姓;他带的军队,军风纪很严,从不祸害老百姓,故能团结军民共同对敌;他没有官架子,尊重各界人士,深得百姓的爱戴;他的军队可以高唱“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兄妹开荒”等,这在国民党军队里较为罕见。(红船专访评)
参考资料
陈宝仓:从旧式军官到革命烈士.抗日战争纪念网.2025-03-05
红船专访丨陈宝仓外孙女李敏:外祖父牺牲后,“忠骨还乡”历经波折.红船专访.2025-03-05
陈宝仓:从旧式军官到革命烈士.人民网.2025-03-05
陈宝仓:抗日名将接收青岛.腾讯网.2025-03-05
中共隐蔽战线四烈士在台牺牲70周年,后代相聚悼念盼统一.中共隐蔽战线四烈士在台牺牲70周年,后代相聚悼念盼统一.20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