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发现之旅

发现之旅

《发现之旅》是2012年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托尼·赖斯。

图书简介

发现之旅是一部迷人的视觉记录,收录了10次最重要的自然历史考察探险故事。本书介绍的众多冒险故事和伟大科学发现包括有:汉斯.史隆爵士在1687年的牙买加之旅、詹姆斯.库克惊险万分的太平洋航行,以及查尔斯·达尔文著名的历史性航程。伦敦自然史博物馆收藏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自然历史文献和相关的艺术品,它拥有 50万的艺术品,以及超过一万册的文献数据,其中也包括许多罕见的古卷宗。本书搜集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里的数百幅艺术品,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藏品,其中大部分是专门介绍在这10次状阔的旅行。这些三个世纪以前精美的艺术品及素描、照片资料等都是自然科学领域最伟大的收藏之一,这些图像背后的故事,是这些探险家、生物学家、艺术家和摄影师,将人类的成就与自然奇观连结成一幕幕迷人的冒险旅程。

内容简介

《发现之旅》,绝对值得您珍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十次自然探险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300余帧精美的珍藏画作/视觉上的一场盛宴/

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探险家、科学家、艺术家联袂演绎/一幕幕迷人的自然历史冒险故事 /三百年历史的时间隧道,携您加入未知领域的探险/与历史伟人一起遨游世界

这本书实在很难让人(剪)刀下留情,它太美了,几乎每张素描画作都在低语诉说:“将我剪下来,贴在墙上吧!”——《国家地理

《发现之旅》是一部迷人的视觉盛宴,蒐集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里数百幅珍贵藏品,收录了历史上十次最重要的自然探险故事,叙述了那些世界知名探险家、生物学家、艺术家在深入海洋深处挖掘深海秘密时的一幕幕冒险旅程。

本书以过去三百年间最有趣也最重要的自然科学探索之旅为题,聚焦在航程中搜集到的艺术与图像材料。每一趟旅程都累积了极其重要的标本收藏,产生了重要的科学新知。书中的许多博物馆收藏也是第一次面世,它们绝对值得读者悉心鉴赏。过去一代代的科学家与历史学家都曾深深地为这些故事与图像着迷,并从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这本书的出版提醒我们,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自然艺术家在自然科学演替过程中的贡献不容忽视。我们若有机会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可以说每一次都是开启视野、航向未知世界的新探险。最好是随身携带这本书,在车上或飞机上随意翻阅,说不定它会给您新的领悟与启示。

译者简介

林洁盈,台湾大学动物界学士,伦敦大学博物馆学硕士。现定居意大利,为独立接案的自由工作者,从事翻译与博物馆规划的工作,译作包括《博物馆行政》、《艺术经理行销手册》、《威尼斯》、《设计之都 米兰—— 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美感天堂》等。

目录

专家推荐 / 1

前 言 / 3

绪 论 / 5

大自然的艺术 / 9

第一章:航向牙买加(1687~1689)

汉斯·斯隆爵士 / 2

第二章:探索斯里兰卡(1672~1757)

保罗·赫尔曼、约翰·吉迪恩·洛顿、彼得·迪贝维尔 / 40

第三章:居游苏里南(1699~1701)

玛丽亚·梅里安 / 74

第四章:漫游北美洲(1753~1777)

威廉·巴特拉姆 / 104

第五章:横跨太平洋(1768~1771)詹姆斯·库克、约瑟夫·班克斯爵士、悉尼·帕金森 / 128

第六章:回到南太平洋(1772~1775)

詹姆斯·库克、约翰·福斯特、乔治·福斯特 / 156

第七章:勘测澳大利亚(1801~1805)

马修·弗林德斯、费迪南德·鲍尔 / 184

第八章:小猎犬号航行(1831~1836)

查尔斯·达尔文 / 214

第九章:深入亚马孙雨林(1848~1862)

阿尔弗雷德·华莱士亨利·贝茨 / 242

第十章:深海探测(1872~1876)

挑战者号探险 / 272

后 记 / 300

传记精粹 / 306

参考书目 / 313

索 引 / 316

谢 辞 / 324

图像版权 / 325

书评

我从海淀图书馆借了一本《发现之旅》回来,没花多少时间就看完了。顺手把一些植物名记下,从网上搜了图片后,存在自己的植物图片库里。

多年以来,我都是用这种笨拙的方式在认识植物。把听说的、看到的每一种植物图片都存在一个巨大的文件夹中。渐渐地,那个文件夹里有了几千张图片。而我对科属也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于是又建了一个文件夹,把它们按科分。

过去,在我只认识几百种植物的时候,我很愿意帮别人鉴定,遇到植物能斩钉截铁地说出它的名字,尽管现谬误颇多。但现在,我会去翻《中国植物志》,越看越搞不清,于是,“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更早的时候,我每一次知道一种童年常见植物的名字都欣喜万分。紫云英紫花地丁半边莲喜旱莲子草乌蔹莓萱草、泽漆、蓬、紫堇……每一个名字都那么好听,更重要的是,它们通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在知道植物正式的中文名之前,我只知道它的宜兴市土话名字。知道方言中的名字,并非没有意义,它对了解某地风俗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只是,它往往局限在某一块极小的地方,你能跟当地人交流,谈论某种植物,却无法与更多人讨论,因为他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巴别塔就建不成了。

在那些欧洲的探险家发现澳洲大陆之前,它就存在着,那些袋鼠科树袋熊,也都在没有正式名字的状态下生活得活蹦乱跳。只是,无法把它们介绍给全世界的人认识。

所以,我无比膜拜林奈大人。他朝着混乱的世界吹了一口仙气,万事万物瞬间归位,一切变得井井有条。而在他的二名法出现之前,植物学上用冗长的描述性拉丁文句子来作为植物的学名,大家各自为政,真是“贵圈真乱”。

到如今,没有被命名的植物少之又少,一个博物爱好者可能穷尽一生都无法命名一个新的种,如果以此来衡量,那么博物就没什么搞头了。但是,博物的乐趣不在于你为世界提供了什么,而在于你从博物那个大池子里舀了多少水到自己的小罐子里。以我个人浅见,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愈是深入细致,自然展现给我们看的愈是丰富多彩。自然宏大而精微的美,不含功利,没有目的,只是出于本来。

植物学很适合不需要太多人际关系的人。喜欢植物的人独自深入密林的时候,并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一草一木都是朋友,了解它们的习性,观察一朵花的形状,这些事情并不枯燥,而是充满乐趣。也只有在沉默的时候,才是能听到更多的声音。

除了走遍山川,博物爱好者还可以独自踏上另一条发现之旅——从书页开始,在文字中一点点追上十七世纪的博物学家,以一个隐形人的样子登上航船,越过海洋,去牙买加尝一尝可可,在世界认识它之前。

参考资料

发现之旅.豆瓣读书.201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