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县镇
蕲县镇,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市管辖,距宿州市区21公里,南眺蚌埠市,北抵宿州,东连固镇县,西接濉溪县。距宿州市区21公里,南眺蚌埠,北抵宿州,东连固镇,西接溪。全镇总面积为101平方公里,人口8.36万人,下辖14个行政村,蕲县镇工业企业数为251个。蕲县镇行政区域代码为:341302113。
东周时期,属沛郡之楚邑,秦秦灭六国之战时置蕲城县,南梁改设蕲城郡,隋朝复称蕲县,元代废县迁至宿州,建国后先后为区、乡、公社、镇所在地,境内纪念陈胜吴广而建的三贤庙、庙前陈胜手持的红果树历历在目,名优特产马蹄烧饼、浍河鲤鱼闻名遐迩。
1988年蕲县古城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区;2018年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乡镇”、“安徽省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安徽省植树造林先进单位”、“安徽省五个好乡镇党委标兵”,连续多年被评为“宿州市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宿州市经济运行考核十强乡镇”、“宿州市劳动保障十佳乡镇”等系列表彰和奖励。
历史沿革
西楚,为蕲邑,《史记》载楚王负刍四年(前224年),秦将王翦破楚师于蕲南,杀楚将项燕。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蕲城县,属沛郡。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在蕲县大泽乡镇(今大泽乡镇)爆发。
刘知远四年(前203年),属沛郡。征和四年(前89年)六月丁巳,为田千秋富氏侯国。本始三年(前71年),国除仍为蕲县。汉宣帝地节元年(前69年),属彭城郡。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改蕲县为蕲城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旧名蕲县。刘协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沛郡分置谯郡,蕲县属谯郡。
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改名蕲阳县。嘉平五年(253年),属谯郡。晋泰始元年(265年),复旧名蕲城县。刘宋,蕲县属谯郡。南梁中兴二年(502年),置蕲郡领蕲县,属西徐州。北朝东魏武定六年(548年),改蕲郡为蕲城郡,改蕲县为蕲城县,蕲城郡领蕲城县。北朝北齐,蕲城郡领蕲城县,改属仁州。南陈,蕲城郡领蕲城县。北朝北周,蕲城郡领蕲城县。
隋开皇六年(586年),废蕲城郡,改蕲城县为蕲县,蕲县属仁州。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仁州,蕲县属徐州市;大业三年四月,改徐州为彭城郡,蕲县属彭城郡。
李世民贞观年间,蕲城县属徐州。李治显庆元年(656年)将毂阳(固镇县,今固镇县南)并入蕲县。天宝(742年),改徐州为彭城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彭城郡复名徐州。蕲县先后属之。李纯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市,蕲县属宿州。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废宿州;太和七年(833年),复置宿州,迁治埇桥区(今埇桥区),蕲县属宿州。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为加强宿州的军事地位,设置保靖军节度,宿州属淮南路。赵顼熙宁五年(1072年),宿州属淮东路。南宋时期,宿州沦陷,赵昚隆兴年间,北伐中原,宋朝在宿州战败,史称符离兵。南宋宝二年(1254年),置怀远军。宋金在淮河长期拉开割据战,南宋在宿州蕲县荆山镇设置荆山县,属怀远军(今怀远县)(元析蕲县南地置怀远县《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读史方与舆纪要》、《蕲县镇志》、《嘉庆怀远县志》)。
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废蕲城县,并入宿州市,宿州属归德府。
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宿州(辖灵璧县)先后改属临府、中立府、凤阳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置江南省,宿州改属江南承宣布政使司,蕲乡隶属宿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宿州改为埇桥区。蕲县为宿县16个辖区之一。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宿县湖沟设第六区署,蕲县集属宿县第六区署。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国、共、日伪多种政权并存,归属错综复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所辖蕲城县地区先后归宿蒙、宿灵、宿怀县领导。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蕲县属宿南区抗日民主政府管辖;日伪政权蕲县归属湖沟。1945年宿怀县的蕲县区划归宿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蕲县属国民政府宿县湖沟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蕲县属宿怀县宿南区,区洽蕲县集。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怀远县与宿怀县合并。
1958年9月,蕲县人民公社成立,公社管委会治所设在蕲县集。
1961年10月,重建蕲县区,驻地蕲县集。1969年2月,区划调整,新的蕲县人民公社建立,驻地蕲县集。
1992年3月,撤销埇桥区,并入县级宿州市,蕲县镇隶属县级宿州市。撤区并乡建蕲县镇,驻地蕲县集。1998年,蕲县镇隶属宿州市埇桥区。
行政区划
明在蕲县集设立乡署,下辖:蕲县集、南坪集、罗家集、大营集、小刘村集、褚家集、张家集镇、杨集、袁家集、太平集、湖沟集、任桥集、棠棣铺集、陈沟集、李家沟集、蒿沟集、初兴集。
清光绪时蕲乡所辖37集:桃园集、东坪集、南坪集、忠义集、蕲县集、小刘村集、双堆集镇、高家口集、芦沟集、永镇集、尚庙集、单家口集、官沟集、大营集、罗家集、公平集、湖沟集、陈家集、项桥集、绘河集、杨家集、洪沟集、双桥集、赵家集、清忠集、褚集镇、姚家集、瓦町集、蒿沟集、南义兴集、棠棣铺集、涧铺集、兴隆集、水池铺集、花庄集、任桥集、三里湾集。
中华民国(1912年)成立,蕲城县是国民政府宿县16个区之一。
1934年蕲县是国民政府宿县第六区(区署驻地湖沟集)下辖的一个保。日本侵占湖沟后,湖沟伪政权仍控制蕲县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宿南区,下辖蕲县乡、蕲南乡、袁楼乡、官沟乡、桃园乡、浍北乡、浍南乡、刘圩乡。
1945年8月至1948年11月,蕲县是国民政府湖沟区下辖的一个乡,即蕲县乡。
1949年2月宿县解放,成立蕲县区,下辖:桃园、刘村、蕲县、蕲南、浍南、浍北、刘圩、袁楼、尚庙、大营、朱庙、方店、奶奶庙、宋桥、阎店、永镇等乡。
1949年6月至9月,蕲城县区区划有所调整,下辖:桃园、刘村、蕲县、蕲南、浍南、浍北、刘圩、袁楼、永镇、尚庙、大营、朱庙、方店、奶奶庙、阎店、宋桥、东南、西南等乡,另外还有现属固镇县的2乡1镇。
1949年10月,蕲县区区划调整,下辖:浍南、浍北、蕲南、蕲县、尚庙、朱庙、永镇、大营、方店、袁楼、刘圩、桃园、刘村、奶奶庙、西南、东南、宋桥、阎店、漕坊、赵庙等20个乡。
1950年9月,将所属桃园乡、刘村乡、奶奶庙乡、西南乡、浍北乡等5个乡划归新建的桃园区;宋桥乡、闫店乡、东南乡划归新建的二铺区。
1951年10月,蕲县区增设石桥、三官、龙王庙、瓦坊4个乡,至此蕲县区下辖14个乡。同年12月乡合并,设立大营、永镇、蕲城县3个大乡。桃园撤区后,桃园、刘村、东坪3个大乡并人蕲县区。后又将原宿县城郊所辖的东南、西南两乡并人蕲县区。
1958年9月,蕲县人民公社成立,辖原蕲县区的蕲县、桃园、东坪3个乡。
1960年,蕲县人民公社同大营人民公社合并成立新的蕲县人民公社,下辖蕲县、灯塔、团结、袁楼、戴庵、白衣庵、东坪、王湾、桃园、光明、耿湾、韩圩、永镇、方店、瓦坊、关湖、大营、陈里、狼湖、孙白等20个大队。
1961年10月,重建蕲城县区,下设蕲县、大营、永镇、桃园、东坪、浍南6个公社。
1969年2月,蕲县区撤销,原蕲县区所辖的蕲县、浍南2个公社合并为蕲县人民公社,并将浍南公社的常湖大队、张许大队划归新建的大营公社;将东坪公社的许寨、李寨、白衣庵、忠义大队划归蕲县公社。
1979年12月,原蕲县人民公社改建为蕲县区,下设蕲县公社、浍南公社、团结公社、白衣庵公社。
1981年1月8日,中共宿县县委决定撤销蕲县区设蕲县公社,浍河以南归属大营区,白衣庵公社4个大队及浍河以北地区归属桃园区。蕲城县公社管辖蕲县、邱园、沈寨、徐桥、灯塔、龙王庙等村。1981年1月2613复设蕲县区,辖蕲县公社、周寨公社(团结公社)、白衣庵公社和浍南公社。
1984年5月,公社改称乡。蕲县区下辖蕲县乡、白庵乡(原白衣庵公社)、浍南乡、团结乡。
1992年撤区并乡,置蕲县镇,下辖29个行政村:蕲县村、灯塔村、徐桥村、邱元村、龙王庙村、沈寨村、单寨村、团结村、石桥村、曹塘村、袁桥村、周王村、吴谢村、白陈村、八里村、戴庵村、王楼村、刘圩村、袁小寨村、大江村、袁楼村、袁大桥村、马桥村、许寨村、李寨村、白庵村(原白庵乡)、新王村、忠陈东村、忠陈西村。
2019年,蕲县镇辖许寨村、白安村(原白庵乡)、忠陈村、徐桥村、灯塔村、袁小寨村、团结村、大江村、刘圩村、白陈村、周王村、代安村、邱元村、蕲县村。
截至2020年,蕲县镇辖1个社区、14个行政村:蕲南矿社区、蕲县村、邱元村、灯塔村、徐桥村、白安村、许寨村、忠陈村、团结村、周王村、大江村、袁小寨村、白陈村、刘圩村、代安村。镇人民政府驻蕲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蕲县镇地处宿州市埇桥区南部,东南与蚌埠市固镇县、湖沟镇接壤,南与永镇乡、大营镇毗邻,西连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镇、南坪镇,北接桃园镇,东北同大泽乡镇相连,北距城区22千米。区域总面积10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蕲县镇地处黄淮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20.8—23.2米。
气候特征
蕲县镇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一般年份日照时数较多,最高气温达40℃以上,最低气温在一20℃以下。年平均气温14.4°C,无霜期210天左右。一般年份夏季炎热多雨,多盛行东南风、南风和西南风。冬季寒冷,雨雪较少,多盛行西风、西北风和东北风。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最高可达1500毫米左右,最低不足600毫米。由于受冬夏季风强弱影响,气温、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容易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
水文
蕲县镇境内浍河属天然河道,多弯曲,从准北市濉溪县在许寨村入境,自西北流向东南,在团结村小沈庄流入蚌埠市固镇县,境内总长25千米。
自然灾害
蕲县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风灾、虫灾、霜冻、冰雹等。最严重的一次洪涝发生在1954年7月26日,河水泛滥,两岸房屋倒塌1500间,淹没农田3万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06年蕲县镇有耕地面积77387亩,占总面积的51%,人均耕地1.4亩,道路、交通用地2825亩,占总面积的1.8%。2006年底随着蕲南、蕲东两大煤矿的开采,塌陷区逐年扩大,耕地减少。
生物资源
蕲县镇生物资源丰富。植物资源主要有林木、花卉、农作物、野生植物等,动物主要有野生动物、家畜家禽、鱼类、昆虫纲等。
矿产资源
蕲城县地下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高岭土(耐火粘土)和煤矸蕲县镇(2张)石。煤炭资源丰富,至2014年,境内煤炭探明储量5.4亿吨,境内年产260万吨的蕲南煤矿、年产200万吨的蕲东煤矿。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蕲县镇辖区总人口69878人。总人口中,男性36016人,占51.5%;女性33862人,占48.5%;14岁以下14011人,占20.1%;15~64岁49809人,占71.3%;65岁以上6058人,占8.6%。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81416人,占98.9%。2011年,人口出生率13.4‰,人口死亡率3.3‰,人口自然增长率10.1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79人。
截至2019年末,蕲县镇辖区户籍人口为80209人。
民族
蕲县镇人口中有汉族、回族、苗族、白族、哈尼族、土家族、布依族、黎族、佤族、藏族、壮族、彝族等12个民族,主要是汉族,少数民族多是来自外地同本地青年结婚的人。
交通
公路
蕲城县镇境内,206国道纵贯镇区南北,合徐高速公路飞跨蕲县西部。2006年后蕲县镇陆续修建了206国道至袁君圩;206国道至小寨;206国道至袁大桥;蕲高公路至周寨、北张家;蕲高路至袁桥;206国道至邱寨;206国道至吕楼;门南至文城等乡村道路。除了塌陷区外,都修建了水泥路面,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庄庄通公路,初步改变了乡村交通晴通雨阻的状况。
铁路
随着蕲南、蕲东、桃园等煤矿的建成投产,为解决煤炭外运问题,1992年开始,国家投资兴建从涡阳青町车站到津沪铁路芦岭车站的青芦铁路。青芦铁路在白庵村人蕲县镇,穿过新王、忠陈西、沈寨、邱园、龙王庙等六个村,在忠陈西和沈寨村两村之间跨越浍河铁路大桥。为运煤方便先后又修建通往蕲南、蕲东、桃园三个矿的运煤支线,总长约18公里。在蕲城县境内设立宋庄、蕲南、前邱寨三个车站。
经济
综述
蕲县镇自古以来是以农业为主,只有少量的手工业作坊为人民蕲县镇(4张)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比较著名的是新王村宋庄的陶器制造业。第一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小麦亩产一般在800斤左右,最高达1000斤;玉米亩产一般在1000斤左右,最高可达1500斤;黄豆一般亩产200斤左右,最高达300斤左右。有50%以上农户既经营粮食作物又栽培蔬菜,已有40户渔民集捕捞、养殖、水上运输为一体,成为新型渔民。林业产值已上升到占农业总产值的5%。第二产业到2007年底,全镇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50个,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1个。第三产业截止2005年7月末,一般性存款余额已超亿元大关。存款余额达915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6900万元。2006年至2011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5.5亿元增加到35亿元,年均增长23%;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386万元增到2011年的1500万元,年均增长25%。
第一产业
20世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机械化程度迅速提高,各类化肥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粮食产量同解放前相比翻了几翻,蔬菜栽培在蕲城县是很有特色的产业,蕲县集周围多个村庄有50%以上农户既经营粮食作物又栽培蔬菜,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浍河里只有3户渔民以捕鱼为生,已有40户渔民集捕捞、养殖、水上运输为一体,成为新型渔民。林业在解放前没有形成规模,农民只在房前屋后栽植很少的树木,1978年以后,随着高产树种引进,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林业有了较大发展,林业产值已上升到占农业总产值的5%。
第二产业
蕲县镇20世纪50年代合作化开始后出现集体所有制的社办企业。社办企业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20世纪70年代出现现代工业,有代表性的如蕲县镇农具厂。该厂利用机械生产,主要产品是空气锤、弹棉花机、汽车拖挂等。改革开放以后,蕲县镇充分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招商服务力度,保持乡镇企业的良好发展势头。20世纪90年代以后,蕲南、蕲东两大国营煤矿相继建成投产,实现了采掘机械化、装备现代化、办公自动化。到2007年底,蕲县镇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4.2亿元,创利税3000多万元,全镇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50个,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1个。
第三产业
1952年6月,宿县以南设一个人民银行流动服务组。1956年该组固定在蕲城县。1963年,服务组改为蕲县营业所。1980年,改名为中国人民银行宿县支行蕲县营业所。1999年11月以后,称中国农业银行埔桥区支行蕲县营业所。蕲县信用社始建于1956年,是一家面向“三农”服务,依法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合作金融机构,所辖一个营业部,一个分社,职工18人,截止2007年末各项中国建设银行宿州市分行蕲县分理处,于1995年5月18日经宿州市人民银行批准,对外开办规定的金融服务业务。截止2005年7月末,一般性存款余额已超亿元大关。存款余额达915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6900万元。
社会
教育事业
20世纪末,柳元小学、曹塘小学、团结小学各建教学楼一栋总计1900平方米,袁楼小学建校舍21间525平方米。1999年蕲城县中学建教学楼一栋4000平方米,至2005年底总共建4栋教学楼、3栋学生宿舍楼和3栋教师宿舍楼,总面积26000平方米。2006年蕲县初级中学新建教学楼一栋5500平方米。2007年7月,蕲县镇中心幼儿园自筹资金20万元,改建校舍建一栋二层教学楼20问528平方米,当年11月竣工交付使用。进入21世纪,各校教学设施逐步完备。每所中学和蕲县小学都有实验室、电脑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器材室。蕲城县中学还配有语音室。另外蕲县中学、蕲县初级中学还配有医疗室。一般小学都有图书室、仪器箱和体育器材室。至2007年,全镇各学校拥有藏书50万册、电脑200台、投影仪100多台、广播器材27套、电视机25台,校校有录音机、VCD、幻灯机:中学短侍英语教师都配备录音机。
文化事业
1990年区站购设一台50W调频发射机,使四个乡使用了区站发出的调频信号,各乡调频接收区站信号。1992年撤乡,区改镇,29个行政村成立广播放大站,镇往各村传送广播信号。1996年有线电视开通,至今全镇已安装有线电视1200多户。2007年安装一台发射机、498只喇叭,建成无线调频广播台,实现村村通广播。
2011年,蕲县镇有文化广播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14个;文化专业户12个,各类图书室29个,藏书30万册;书法、摄影、美术创作队伍,170人。学校有体育场地22处。1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5%。
医疗事业
1998年8月18日,辖区内蕲南矿医院开诊,现有床位62张,医务人员56人。医院主要为矿职工服务,同时也面向社会为蕲县乃至周围各乡镇患者服务。截止到2007年底,全镇有个体诊所70多家,从集镇至农村遍布全镇。个体诊所医疗技术参差不齐,大多是经过蛹桥区卫生局考核批准的合法经营者。
2011年末,,蕲县镇有门诊部(所)1个;病床12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5张,固定资产总值167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20人,其中执业医师16人,执业助理医师34人,注册护士14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3万人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3052人,参合率86%。
社会保障
2011年,蕲县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4户,人数60人,支出125160元,比上年增长84%,月人均173元,比上年增长40%;城市医疗救助12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2980人次,共支出149000元,比上年增长59.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87户,人数2376人,支出295.2946元,比上年增长62.1%,月人均103.6元,比上年增长32%。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1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92317元,比上年增长30%。敬老院2家,床位10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74人。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收入合计3126701元,比上年增长31%;基金支出合计4891920元,比上年增长45.6%。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8926人,参保率97.6%
邮政电信
2011年末,蕲县镇有邮政网点1个征订报纸、期刊2000份(册)。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6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2000门,固定电话用户7600余户;移动电话用户11000余户,宽带接入用户3960户。
旅游
西上航
西上航,位于蕲县老街南头,沿浍河北岸向西约100米至200米处,是一处新石器时期遗址,遗址面积约有1000平米,上面叠加着各个时期的生活遗物。自新石器之后还发现有西周公国,春秋战国,秦汉的生活遗迹。据考证得知,古代先民多傍水而居,西商行遗址就位于浍河北岸,即浍水之阳,浍河是一条天然河流,水面宽阔。过去的陆路交通不便,交通都以水运为主,河流相当于古代运输的主动脉。这里曾经是蕲县城南一古代延续数百年的码头,因而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货物集散地,像集市一样可以进行贸易往来,影响很大,形成一定的行市。因而称作“行”,即随行就市。至于称为另外一“航”,据说货物都是船舶从这里运出运入,出航归航而来,所以西上行也叫西上海航空。
观星台
观星台,位于蕲县大街北头,内城东南角。观星台,是古代先民用来观测天文现象,预测天气的一古老的气象建筑设施。下面用土夯成高台,台上有阁楼一座,阁内设有观测天象的古老仪器。阁楼上有一木制圆台,人可以站长在圆台上,观星斗,望日月。据说建于西周公国末年诸侯国时期,是诸侯王国的天文设施。传说为备垓下之战,刘邦驻军蕲县时,经常与军师一同登临观星台,观测星象,预测天气。有一天刘邦观星回来,下令军民备足一月的柴草,众人不解其意。萧何问曰:大王,这是为何?刘邦说:天机不可泄露!依令照办即是。果然没两天,秋雨连绵,一直下了一个多月。这个故事,后代也有古体诗佐证。诗曰:浍水滔滔西北来,汉王基业步云开,盖世英雄今已负,空留昔日观星台。观星台历时两千余年,阁楼设施都不复再,而今遗址尚存,遗址上建有蕲县变电所。
隐王庙与红果树
隐王庙,位于蕲县集浍水南岸的戴庵村,与蕲县古城隔河相望。庙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隐王庙虽不复存在,但遗址尚存。
遗址上有棵红果树,据说已经一千多年,还很茂盛生长着,被当地人尊奉为神树,也是蕲县著名的景点之一。1958年,苏联史学家来蕲县考察古城,专程到隐王庙观赏红果树。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也慕名专程到隐王庙观赏红果树。
象窝
象窝,位于蕲县古城西徐桥南靠近浍河的地方。传说是范王坐蕲县时,交趾国(越南境内)供来一头大象。大象是热带动物,喜水源充足的地方,所以范王就遣人把大象散养于县城西门浍水岸边。大象擅掏洞戏水,河湾一带被大象掏了许多窟窿,人们便把这一带称为象窝。象窝周边水草丰茂,岸柳成行,河滩上白鹭与丹顶鹤成群。有古诗云:往事如烟岁月寒,赏今怀古意缠绵,千秋胜迹知多少,象去窝空不复还。
文化
地名由来
蕲县镇因镇政府驻地位于蕲县古城之内而得名。
参考资料
蕲县镇历年主要指标统计数据.欧维数据.2024-04-02
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人民政府.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2023-12-22
【千年古镇】埇桥区蕲县镇简介.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202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