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欧体

欧体

欧体,书体论术语,指欧阳询的书体,由欧阳询创立于初唐时期,欧体的字形表现为端庄整齐而不呆板,紧密刚劲而不显局促,具有独特的风格,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典范之一。

欧阳询创造欧体的过程与隋唐书法史的流变历程同步并行。欧阳询深谙“六书”,在他的《三十六法》中,研究楷书的结字规律体现了“六书”的理论体系,他关注了先秦时的石刻文字、秦朝的篆书,汉代的隶书,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行书、草书、楷书,这些都为欧阳询创造欧体提供了参照系。在初唐时期,欧阳询完成了欧体的形象建构。欧体楷书的笔画比较细,方圆兼备。有的笔画还保留有隶书的特征。欧体作为楷书中的一种,结构上“紧”“稳”“匀”。章法上,欧体楷书的基本布局属于单点直线式,即字距相等,行距相等,字与字之间对齐,形成横向的行和纵向的列。

欧体是雕版印刷者刊印的首选字体,学习欧体有助于练习者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写风格。欧体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塔铭》《皇甫诞碑》《虞恭公温彦博碑》等,存世墨迹传有《卜商帖》《张翰帖》等。

命名

欧体,是书体论术语,指欧阳询的书体。欧阳询(557-641年),字本信,出生于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他在唐太宗时期担任弘文馆学士,官至太子率更令,因此被世人称为欧阳率更。

根据《唐书本传》记载:“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所传,人以为法。” 这意味着欧阳询最初模仿了王羲之的书法,但后来在书写时加入了更多的险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最终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种书体。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并称为“初唐四家”,而他的楷书技艺尤为出众。他的笔墨运用方圆兼备,具有劲险峭拔的特点,意态精密俊逸,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因此被世人称为“欧体”。

历史沿革

萌芽时期

欧阳询创造欧体的过程与隋唐书法史的流变历程同步并行。他主张“合乎古道”,所谓的“古道”主要指魏晋六朝的书法之道。然而,在建构自己的书史形象时,他并非仅止于魏晋六朝,而对魏晋六朝之前的书法之“古道”也给予特别关注。

欧阳询未曾见识甲骨文,但受到甲骨文艺术因素的影响,他有机会见识到出现在周代的金文。金文和甲骨文虽然在时序和形态上有差异,但它们在发展时期存在着交错,殷代有金文,周代也有甲骨文。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六书”理论体系逐渐成熟,从空间结构、审美观念两个方面确立了书法美学理论的基点。

“象形”“指事”“会意”构成了空间结构的三大基本元素,“转注”、“假借”、“形声”则成为了理论体系的根基。欧阳询深谙“六书”,在他的《三十六法》中,研究楷书的结字规律体现了“六书”的理论体系。关注了先秦时的石刻文字、秦朝的篆书,汉代的隶书,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行书、草书、楷书。这些都进入了欧阳询的关注范围,为他在书论中重法尚意、在书法创作中兼容南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过程使欧体在隋唐书法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定型。

随着政治一统的社会结构转变为诸侯割据的局面,中国社会经历了思想统一从“独尊儒术”向玄学思潮的自由宽松转变。同时,“止乎礼仪”的严格规范也发生了变化,魏晋时期的精神更注重于形而不拘泥于礼仪。政治对艺术的制约能力相对减弱,各种艺术门类开始自觉地强调审美价值,逐渐成熟。

在这个时期,一些书法家开始提出审美追求的理念。钟繇强调“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并将这一理念付诸自己的书法实践。卫铄在《笔阵图》中对书法的要素进行深入探讨,她的书法在当时也备受赞誉。晋朝时期涌现了大量的书势、书赋、书状,具体描绘和赞赏了书体的形态美。这些书家崇尚“通脱”的心态,通过书法形式表达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受到后代书家如欧阳询的推崇。

到了汉末魏晋时期,书写者在用笔、结字、章法上逐渐有了自觉的审美追求,书法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文士阶层遁迹山林,追求精神解脱。书法继承两晋的传统,成为抒情寄志的载体。中国艺术发展到南北朝后期,需要南北兼容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庾信在南北之间融合南北诗风,欧阳询则在南北书法兼容的任务上历史性地担当。魏晋南北朝书法的发展,尤其是南北朝书法呈现的不同艺术风格,为欧阳询兼容南北、重法尚意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

发展时期

隋朝,君主对书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的表现形态感兴趣。相比诗文,书法的表现形态更为含蓄,因此君主们尽管对南方文风不满意,却喜欢江南的法书,并花费重金广泛搜罗。杨坚在开国之初就收集了许多古帖,请求欧阳询的养父江总等人进行鉴定。

隋炀帝也对智永智果的书法表现出喜爱,认为“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这可以说是对其书法水平的高度评价。欧阳询亲身经历了隋代从建国到灭亡的全过程,并且生活在社会上层,因此直接体悟到隋代书法发展的趋势。他的《三十六法》和《八诀》等书论,以及对书法之法的探求,直接受到智果的《心成颂》的影响。在初唐时期,欧阳询完成了对自己书史形象的建构。

鼎盛时期

在中国书史流变中,晋、唐时期是书法的高峰。然而,在晋代,传世的法书有限,仅有陆机的《平复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等,其他的法书多为枣木石拓,辗转翻摹,或由唐朝书法家按己意临摹,因此晋代书法风格显得江左风流,宛如在镜中观花。相比之下,唐代书风炽盛,碑帖丰富,使人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可以心追手摹。欧阳询历仕三朝,既领略了南帖的娟秀之意,又熟悉了北碑的雄强之势,因而在书法上兼容南北,成为那个时代书风的代表人物。

在创作实践中,欧阳询完善了楷书的法度,为后代学书者确立了永久的楷模。在理论上,他总结出了“八诀”和“三十六法”,这标志着楷书的成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进展。

艺术特点

笔法

欧体楷书的笔画比较细,但是非常硬朗,有一股倔强之气,既有方笔,又有圆笔,方圆兼备。有的笔画还保留有隶书的特征。

欧体的横画平稳有力,有时中段粗于两端,得“中实”之趣,这是欧体独特之处。

欧体的竖画除常见的悬针竖、垂露竖以外,还有上尖竖,即露锋入笔,稍作转笔后径直竖下,这也是欧体的独创。

欧体的撇除常见的长撇、短撇、回锋撇、兰叶撇外,还有入笔强调停顿的屈头撇。

欧体的捺画通常较直,也有少数呈微弧状,至尾端顿笔前与顿笔后的过渡含蓄自然,一气呵成。

欧体的点结实有力,似方似圆。有些点画作出锋点,以顺势带出下一个笔画,显得生动多姿。

欧体的挑画短促、果断,不拖泥带水,但又显得沉稳、安祥。

欧体的折画即不作圆转,也没有过于外露的棱角,而是果断而又含蓄。

欧体的钩都不作回锋钩,除横折钩作顿笔钩出以外,其余的钩画都在前笔的基础上转锋顺势钩出,尤其是竖弯钩,履端边重按、边钩出,特征显著。

结构

欧体作为楷书中的一种,结构可以 用三个字概括,即:“紧”“稳”“匀”。“紧” 是指“紧凑”.即字不能散架。不论字体大 小结构离合变化如何.一个字总要统一 在一个字的固有的“方块”中:“稳”是指 “重心稳”,即字不能倒,不论字的重心偏 移敬正如何,一个字总不失重心;“匀”是 指“点画的间距相对均匀”.不论点的 穿插疏密变化如何.总得统一在相对均 衡里.不可杂乱。

独体字

横“斜”竖直,重心平稳

横竖为主要笔画组成的字,横要略右上斜,紧要写直,保持字的重心平稳。

撇伸展,左右对称

一个字当中同时出现撒画、捺画的,要写得伸展灵动,左右要对称呼应。

横长撒短,字形方正

写此类字的横画和撒画时,为求美观或求其变化,要将横写长,以求平衡。

横短撒长,字形伸展

此类字撇画要写得伸展一些,横画相对短小一些,以求美观。

横竖有序,疏密均匀

一个字内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笔画时,间距要大致相等,力求平行等距。

主笔突出,重心平稳

在独体字中,主笔突出就是将主笔写长一些、粗重一些,以求平稳。

合体字

左右结构

在临习此类字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左右宽、高之比例,然后要想到左部左放右收,右部左收右放笔画之“收放”在结构安排中尤为重要。

左右结构

在注重“收放”的同时还应理解笔画之间的“穿插”与“避让”“视”字右部的长横穿插于左部空白处,而左部点为避之而上提。

左中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三个部分横向排列,一般容易写宽,应注意将各部写得略窄而顾全大局,三部分比例因字而异,各有不同,应仔细观察分析。

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

如上部是两部分组成时,应注意合理搭配,不能写散。

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

此类字在掌握上窄下宽的前提下,还应注意观察两部分高度的比例。

上中下结构

写此类字时,在注意各部分所占比例的基础上,尤其注意掌握“中正”的原则,使各部分重心在一条垂线上。

半包围结构

半包围有左下包围,下包围。如“庶、周”等,临写此类字时,框内笔画应向其稍稍靠拢,不宜写散。

全包围结构

全包围又称四面包围,在欧楷中,多数将其左右竖状写成背势,而上下横状则向背不一,各具动势。

字形概括

正方形

汉字中,以方形为主如果我们将方形以外的字概括为几种典型的几何形便能帮助我们迅速抓住其结构特征。

长方形

字形窄长的字都是取纵势书写的,但要注意不得写得过于狭长。

扁方形

字形短的字都是取横势书写,但不要将横画拉得过长,而给人不舒服的感觉。

正三角形

此类字形似三角而上点于中线上,字势上窄下宽,极为稳重。

斜三角形

一般以斜钩为主笔的字呈斜三角,这提醒我们要突出主笔,写出欧楷挺拔险峻之美。

梯形

梯形的字一般分正梯形即上合下开,如“至”;倒梯形上开下合,如“四”。

菱形

菱形即中间开上下合。1第一种情况一般以撇捺为主笔于中间,左右舒展,上下较窄,构成菱形。

章法

欧体楷书是欧阳询的代表作,通常属于小楷,字形大小接近核桃大小。在欧体楷书中,字距多在每个字的字径的三分之一左右,行距和字距基本相等。由于欧体楷书的笔画相对较细,整体章法呈现出比较疏朗的特点,与王羲之的书风相承。

章法上,欧体楷书的基本布局属于单点直线式,即字距相等,行距相等,字与字之间对齐,形成横向的行和纵向的列。然而,每个字的写法服从整体章法,字形的大小、收放、斜正都富有变化。这显示了欧阳询在章法布局和笔墨技巧方面的高超能力。整体上,欧体楷书的章法布局清晰,疏密有致,展现了欧阳询在书法艺术中的卓越造诣。

风格流派

欧体书法可以概括为猛厉险峻的阳刚之美、典雅气派的庄严之美以及刚柔并济的中庸之美。首先,欧体表现出猛厉险峻的阳刚之美。由于欧阳询在隋朝时期生活,楷书笔法呈现出险峻的笔锋、刚劲的结构以及北碑之意。这种阳刚之美在一些字形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观”“光”等,其钩宛若利剑长枪,给人一种犀利、锐利之感。欧体在追求“骨力通达”的唐朝书法理念下,显得更加险峻。

其次,欧体展现了典雅气派的庄严之美。其结构方正、严谨工整,字里行间体现出楷书方正匀称的庄严典雅之美。这种庄严之美在欧体得到充分展现,冯班更在《钝吟书要》中称赞其“四面停匀,八方平正”,认为是其书法的妙处。

最后,欧体风格具有刚柔并济的中庸之美。欧阳询巧妙地将猛厉险峻的笔法和圆润含蓄的笔画相结合,形成了刚中带柔、柔中带刚的书法风格。在一些笔画的处理中,欧阳询表现得十分委婉含蓄,展现了中庸之美,如在写“钩”时强调用笔方圆、圆笔藏锋。这种刚柔并济的审美特征使得欧体楷书更为丰富和具有深度。

代表作品

《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泉铭》是唐朝的一块纪事碑刻,存于陕西麟游县博物馆,碑址在麟游九成宫遗址。该碑立于李世民贞观六年(632年),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碑高约247厘米,宽120厘米,碑文楷书,共24行,每行50字。

碑文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宫遗址避暑时发现醴泉的事迹。欧阳询在晚年亲自书写了碑文,其用笔沉实稳健,峻利含蓄,结体精确端庄,雍容婉丽,充满典雅安详之美,体现了欧体楷书的风格特点。

碑额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六字,左右两侧有宋、明两代各家题字。碑文中,科举考试及官场注重书法工整的明代开始,欧体楷书风靡天下,《九成宫醴泉铭》法度谨严,无丝毫苟且之处,成为学习范本广为流传。原碑因捶拓频繁,字迹磨灭尽,后经重新刻刻,但已失去原来的神采。现存原石拓本最早者为宋代的拓本。

《丘师墓志》

《丘师墓志》是唐朝的一块墓志碑刻,刻于贞观十五年(641年),由欧阳询亲自书丹。该墓志于2008年(也有说2010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现收藏于洛阳市的李氏藏品中。墓主人丘师李渊和唐大宗李世民时期的开国元老,于贞观十五年葬于长安县。

该墓志的高度和宽度均为85厘米,志盖的高度和宽度均为95厘米。四侧饰以宝相花纹,内嵌有十二生肖图。墓志文共36行,每行36字,总计1219字,详细记述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迹。

墓志保存完好,没有受到风化和断裂的影响,字迹清晰。欧阳询的书法表现出严谨工整、平正峭劲、笔力险劲的特点。结构独异,字体清秀,属于欧体楷书的晚期面貌。整体而言,该墓志展现了欧阳询在晚期书法上的独特风格,为后人研究欧体楷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仲尼梦奠帖》

《仲尼梦奠帖》是隋唐时期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杰作,被誉为中华第一楷书,列为十大传世名帖之一。这件帖子堪称欧体楷书的巅峰之作。

帖文内容讲述了孔子在梦中祭奠周穆王周公的故事,强调生老病死、善恶报应的不可避免。帖文如下:“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俱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寂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这件作品的书法表现出苍劲古茂的笔力,元代的郭天锡在跋中称赞其“劲险刻历”,形容如武库之戈戟。《仲尼梦奠帖》曾被南宋内府收藏,后来由南宋的贾似道、元代的郭天锡、明代的项墨林清代高士奇、清代内府等递相传藏。这件帖与《张翰帖》、《卜商帖》一起被归类为“史事帖”,因其内容涉及历史事件。

《皇甫君诞碑》

《皇甫君诞碑》是欧阳询甘肃省的忠臣孝子皇甫诞所写的经典之作。这块碑刻产生于唐朝贞观十年前后,由皇甫诞的儿子皇甫无逸为父亲树碑,邀请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为其题写。

在面对忠臣孝子的墓碑时,于志宁以辞藻华丽的文言文写下对皇甫诞的赞颂:“其有蹈水火而不辞,临锋刃而莫顾,激清风於後叶,抗名节於当时者,见之弘义明公矣……” 此时,欧阳询已步入晚年,回归纯粹,达到了平正之境。他蘸取朱砂,用不徐不疾的笔墨,为墓碑写下了正文。《皇甫君诞碑》展现了欧体书法的独特之处。

碑高268厘米,宽96厘米,原立于陕西咸宁鸣犊镇,后迁至西安孔庙,现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欧阳询在这块碑上采用了紧密内敛、刚劲有力的笔法,点画之间着重于提笔刻入,展现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的特点。

代表人物

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年)是唐朝书法家,出生于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他自幼聪颖,学富五车,通经史,隋朝时期,他的书法已经颇有声望,曾任太常博士。在李渊即位后,他担任太子率更令和弘文馆学士,封为渤海男。

欧阳询的书法风格在六朝朴茂峻整的基础上,远承魏晋之风,创造了独具个性的面貌。他的用笔汲取自古隶书,因此其作品表现出沉着、转折处工净利落的特点,结体紧结,方正浑穆,气度森严,兼具雍容大度和险劲之趣。欧阳询的书法以“险劲”为特色,当时已在国外广受赞誉,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一同被称为“初唐四家”。

他的书体被后世称为“欧体”,并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一起被誉为四大家。欧阳询的墨迹传世至今,包括《卜商帖》《张翰帖》、《梦奠帖》以及行书作品《千字文》等。其中,《梦奠帖》结体富于变化,最能展现出欧阳询书法的劲险刻厉和矛载森列的特色。他的碑刻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故僧禅师舍利塔铭》和《虞恭公温彦博碑》。此外,他的隶书碑刻还包括《宗圣观记碑》《房彦谦碑》等。

欧阳通

欧阳通,是欧阳询之子,字通师。他在书法学习上追随父亲的脚步,笔力险劲横轶,常常超越其父的风格。然而,相较于欧阳询方正浑穆、雍容大度的作品,欧阳通的作品显得欠缺这些特点。父子二人的书法风格被合称为“大小欧阳体”。欧阳通的传世作品包括《道因法师碑》和《泉男生墓志》。

传承与保护

欧体书法的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铭碑》,1957年,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被国家公布为全国书法艺术名碑、国家一级文物。

价值与影响

欧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后世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影响。欧体字形规整、笔法干练、线条匀称,成为当时雕版印刷者刊印的首选字体。宋体字,作为现代印刷和书写的主要字体,是从欧阳询的楷书中演化而来的。欧体的利落书写风格为现代汉字规范书写提供了借鉴,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减少了文化传播的阻碍。

其次,欧体影响了后世书法初学者的字体选择。初学者在接触书法时,通常通过临摹学习。欧阳询的楷书字体不仅结构方正、笔画均匀,而且灵活变化,适合初学者学习。欧体的选择为初学者提供了更多书写方式,培养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最后,欧体为后世书法练习者找寻自身风格提供借鉴。欧体博采众长,融合了多种书法风格,为练习者提供了理解不同风格之间联系的机会。学习欧体有助于练习者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写风格,促使他们在不同书法风格中灵活转换,提高书法水平。

参考资料

..2024-01-19

欧阳询楷书审美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手机新浪网.2024-01-19

书 法 ┆ 收藏!欧体基本笔画动态图大全(附:欧楷的正确写法).搜狐网.2021-08-18

《九成宫醴泉铭》.zgbk.2024-01-19

《丘师墓志》.zgbk.2024-01-19

鉴赏:欧阳询《仲尼梦奠帖》卷(图)——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1-19

《皇甫君诞碑》:欧阳询为甘肃的忠臣孝子而写.今日头条.2024-01-19

欧阳询.zgbk.2024-01-19

天下第一铭:《九成宫醴泉铭》.人民网.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