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刺蜂
无刺蜂(StinglessBee)别名蚁蜂、小酸蜂、无蜂,属于蜜蜂属总科(Apoidea)、蜜蜂科(Apidae)、蜜蜂亚科(Apinae)、无刺蜂属(Trigona),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是热带地区植物的传粉昆虫之一。在中国,无刺蜂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海南和台湾等地,国外分布于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巴西、澳大利亚、墨西哥、美国等地。无刺蜂活动的最适宜温度在20度以上,以25度以上活动性最强;无刺蜂营群体生活,能泌蜡筑巢常把蜂巢筑在地下洞穴中,也有一些无刺蜂在树枝上筑巢。每年的3-4月是无刺蜂的繁殖盛期。
形态特征
无刺蜂体长3~5mm,少数可达10mm。体呈黑色、体表光滑。头大、多数宽大于长。口器发达,中唇舌长,触角短,复眼内缘稍微弯曲,唇基宽大于长。中胸小盾片侧面观凸出,遮于后胸上。翅长明显大于体长,翅痣小,翅脉退化,无亚缘室。工蜂的后足胫节宽,外缘具长毛,形成花粉筐。基跗节宽扁,内表面具整齐排列的毛刷,适于对花粉的采集。腹部末端无螫针。
无刺蜂,正如它们的名字一样,它们无刺,所以它们无法像大多数蜂类一般使用整针蜇人进行防御,但它们的防御方式更为独特且高效--释放“毒气”、“毒液”,驱赶敌人保卫自己,利用蜂胶,粘住敌人,通过撕咬制服敌人。
无刺蜂的释放的“毒气”是通过难闻的气味以及遮挡敌人视野的烟雾达到震慑的作用进而驱赶敌人保卫自己。而它们分泌的“毒液”则具有腐蚀性,且喷射范围广极具杀伤力。无刺蜂还会充分利用其特性-一采胶能力强,且后腿的胶体球结构可--随时携带有高粘性的蜂胶,遇到敌人时便分泌蜂胶黏住对方,再进以储存蜂胶-行撕咬制服。
生物学特性
蜂王个体大,专职产卵。雄蜂个体较大,交配后不久即死亡。工蜂多达上万只,专司采集花粉、花蜜和哺育后代。无刺蜂营群体生活,能泌蜡筑巢、采集和贮存蜂蜜、花粉。营巢于树洞、墙缝、岩隙,巢门口有一由工蜂分泌的蜡质和采集的树胶筑成的喇叭管,蜂巢由产卵区、贮粉区和贮蜜区三部分组成,育虫的巢房较小,贮蜜和粉的巢房较大,工蜂和雄蜂都能外出采集蜜、粉和树胶。
据在云南昆明的驯养和观察,黄纹无刺蜂活动的最适宜温度在20℃以上,以25℃以上活动最强;13℃时出现冻僵现象,常在飞行中掉落地上。夏天活动高峰期为11:30-15:30时。对光十分敏感,如用灯光照射巢门,气温低于10℃以下,也会飞出巢外。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曾从海南岛引进无刺蜂在广州市饲养,第二年产生分蜂,说明无刺蜂也可适应亚热带气候。
利用情况
黄纹无刺蜂体小、灵活,可以深入花管采蜜,充分为农作物、果树和中药材授粉。一些热带国家已人工饲养并利用无刺蜂为农作物授粉。据在昆明市观察,常采访油菜、女贞、玉米及一些瓜果类等20多种植物。利用无刺蜂为砂仁授粉,增产效果十分显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工饲养无刺蜂已成功,今后可以驯养作为专业授粉蜂种,用于农作物授粉。其蜂胶的产量较高,也可开发利用。无刺蜂不蜇人,经人工繁殖后,可以深入花管采蜜,充分为农作物、果树和中药材授粉,可向城市中的社区家庭推广,为社区植物授粉,收获蜂蜜,也可作为观赏昆虫。同时,无刺蜂蜂蜜的药用价值,已经在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分布范围
2023年6月,墨脱县首次发现无刺蜂蜂种,为西藏自治区的蜜蜂属种类增加新成员。国家现代蜂产业技术体系拉萨综合试验站团队已经在墨脱县开展无刺蜂人工驯养研究,已经初步完成无刺蜂人工分蜂技术。
参考资料
这种蜂不会蜇人,身型小巧还盛产蜂胶.360个人图书馆.2024-08-08
西藏首次发现!在墨脱.今日头条.2024-08-08
蜜蜂大全——无刺蜂(18).微信公众平台.2024-08-08
西藏首次发现无刺蜂蜂种.人民网.202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