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秉成

李秉成

李秉成,铁道工程专家、资深教授。参加了浙赣、黔桂、湘黔等铁路建设的技术工作。发展了中国的铁路选线设计学科理论,完整地提出了“按地形自然规律选线、工机配合”的选线设计思想。较早地提出国铁集团应向重载、高速发展,对制定铁路科技发展政策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高校铁道工程专业及铁路选线设计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经历

早期生活

李秉成,字集之,1908年3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区场口镇礼门村。尽管家庭条件良好,但在3岁时失去了母亲,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苦难。在他的父亲的教导下,从小就养成了刻苦、勤劳、勤奋、朴素的良好品质。11岁时离开家乡,立志求学。先后就读于宁波市三一书院和杭州市蕙兰中学。

教育背景

1926年,考入复旦大学土木系。在校期间,他勤奋自学,于1930年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获得学士

职业生涯

1930年,加入杭江铁路,开始担任练习工程师。凭借其卓越的能力,很快就晋升为工务段长。1933年杭江铁路建成后,铁路继续向江西省延伸,称为浙赣铁路。李秉成被调往浙赣铁路南萍段进行选线工作。面对两个方案,他注重实地调查,花了半年多时间测量了300多公里,最终选择了路线较短、工程难度较小的南线方案。此后,他被任命为赣江大桥桥基钻探队队长,在他的领导下,采用了穿心钻法获取河床底部的地层资料,为大桥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出国留学

李秉成意识到自己的铁路建设理论和技术水平有待提升。1936年8月,怀着“实业救国”的雄心壮志,自费前往美国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通过不懈的努力,仅一年时间就获得了土木工程硕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德洛瓦-胡特松、宾夕法尼亚铁路实习,考察了加拿大大西洋铁路。1938年转赴英国的道门朗桥梁厂、克利弗兰桥梁公司实习,并考察了伦敦东北铁路。此后,他还考察了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的铁路,广泛汲取了各国铁路建设的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

1939年3月,当祖国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时,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为祖国的铁路建设和抗日事业贡献力量。他穿越了沦陷区,跨越了封锁线,到达湖南省湘潭市,担任湘黔、黔桂铁路副工程师。但由于战事不利,湘黔铁路的建设计划被迫搁置。筑路队伍撤退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后,湘黔铁路改为黔桂铁路,他担任正工程师,准备开展黔桂铁路的建设。由于中国国民党军队的失败,湘黔铁路的建设计划很快就被迫放弃。因此,他在1940年1月辞去职务,北上至城固县西北工业大学,担任土木系教授,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工程建设人才。

回归铁路建设

由于无法忘记他对铁路建设的热情,两年后(1942年),他重新加入了黔桂铁路。1944年湘黔、黔桂铁路计划恢复,他被任命为湘黔铁路勘测队长,带领团队在山区、无人居住的地方、土匪出没的恶劣条件下,完成了湖南省境内约600公里的线路勘测。正当他们即将完成全线勘测时,日本侵略者又发动了衡阳会战桂林市也相继沦陷。日军先锋部队甚至深入到了贵州省南部的独山县都匀市。勘测队无法沿着原来的路线返回,全队翻越了湘西武陵山脉,辗转回到了后方贵阳市。在那里,他们整理了勘测资料,提出了详细的选线勘测报告,制定了复路计划。按照当时的估计,他们所选的线路可以节省大约1亿元的法币投资。由于战火不断蔓延,复路计划难以实施。当时政府在重庆市举行了“美国租借法案派遣赴美考察实习的铁路人员考试”,他参加了考试并成功入选。1945年6月进入美国B\u0026O铁路实习,担任中国政府驻美国物资供应委员会交通处技术专员兼铁路组组长,同时还兼任联合国救济总署工业局专员,负责处理联合国资助国铁集团建设的相关事务。同年成为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和美国铁道工程学会的正式会员。他的主要职责包括收集美国铁路技术资料,参与战后铁路复兴贷款和机车采购的谈判以及桥梁的监督制造等。然而,这些工作缺乏技术含量且不能过于认真,让他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与此同时,他振兴铁路的愿望更加迫切,最终在1948年6月正式申请回国。

再次回归

第二次从国外归来时,上海市已经是抗战胜利后的国土,再也看不到带有太阳旗的日本刺刀,这让他感到兴奋。然而,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行为却让他感到非常失望。时任交通部部长的俞大维邀请他在南京市担任官员,但他拒绝了这一提议。1948年9月,他选择回到他曾为之付出青春的浙赣铁路,担任顾问工程师。此外,他还兼任粤汉铁路的技术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浙赣铁路的同事多次劝说他去台湾,但他坚决不动摇,决心将自己的全部学识贡献给这片养育了他的土地和人民。

学术贡献

教材编写

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选线设计工作大多由外国人掌控。作为一个学科,从基础理论到包含的内容,以及设计方法等方面,长期以来在中国并未真正形成体系。20世纪50年代初,李秉成与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竹亭教授合作,组织两所学校教师翻译了苏联高林诺夫教授撰写的《铁路设计》,成为了解放初期国铁集团选线设计的主要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合中国铁路选线设计的人才,他不仅吸收了前苏联铁路选线设计教材中的精髓,还广泛吸取了美国、德国等国选线设计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编纂了《铁道路线勘测与设计》(第一卷、第二卷)。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铁路选线的基本理论、勘测方法、定线技巧、各种复杂地形下的定线(山坡线、山脊线等)、桥涵及桥渡设计、方案比较方法等,强调选线理论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强调机车动力与工程设计标准相结合,重视经济勘测及经济分析在铁路选线中的作用。这是中国最早被采用的铁路选线设计学科教材及专业书籍之一。

科研创新

李秉成非常关注国铁集团选线设计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料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中国铁路设计的实际需求。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对中国铁路曲线设计标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曲线半径、超高和最高速度”、“铁路缓和曲线长度问题”、“立方抛物型缓和曲线的误差分析与修正”、“铁道车辆在曲线轨道上通过的力学”等论文,系统地阐明了轮轨动力学上的诸多重要问题,其中一些观点、证据和数据至今仍被学者们引用。这些研究为建造适合中国国情的高速铁路奠定了理论基础。改革开放后,他更加勤奋地撰写文章,陆续发表了“迈进中的高速铁路”、“选线技术在中国铁路的应用”、“按自然规律定坡选线刍议”等文章,阐述了他毕生努力总结和概括的学术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有铁路的快速发展,应当根据国情尽快修建不同标准的铁路。他提出的观点和思想在中国铁道工程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国铁集团选线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府咨询

李秉成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认为科研不仅能促进教学,还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提交给铁道部等政府部门,为改善铁路建设决策的科学化做出了贡献,被铁道部聘为科学技术顾问。

设计理念

新型设计理念

针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铁路建设工程造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为了充分利用国家有限的资金,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对大量案例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了世界各国的铁路选线技术标准,完整地提出了“按地形自然规律选线,工机配合,利用机械能力协调自然”的选线设计思想,有利于缩短线路长度,节省工程投资,减少维护保养费用。经过多年实践验证,他提出的设计理念得到了铁道工程界的广泛认可,受到了铁路决策部门的重视。

发展方向预测

1983年,他在“三十年来铁路发展的新动向”一文中,较早地提出了国铁集团“重载化”与“高速化”的发展方向,对铁路决策部门制定科学的发展政策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他建议

1984年,他提出了“尽快修复苏州市至嘉兴铁路”的建议;1986年,他提出了“建设中国第二轨距系统,在西南及西部地区推广米轨系统”的构想,以及“先通后备”、“固本简末”的节约建路思想。这些观点和想法是在他晚年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并融合了一生的知识和经验综合而成的。在他八十多岁的高龄,他双手颤抖,握笔困难,视力下降,难以辨认文字,但他仍然坚持拿着放大镜,低下头几乎贴在桌子上,艰难地阅读和写作。每当孩子们来看望他时,都会被拉去做“工差”,要么抄写稿件,要么绘制插图。从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情怀、追求真理的决心,以及为祖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参考资料

湘黔铁路建成通车档案一、中央决策与规划在线免费阅读.番茄小说.2024-08-26

学科人物|李秉成先生小传 发表时间:2020-10-05 阅读次数:809.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24-08-26

铁道路线勘测与设计 (第二巻).百度学术搜索.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