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系
土木系,又称陈诚系,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派系之一,由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创立。
土木系的名称来源于“土”“木”二字,木指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土则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十八军中的基本力量十一师,另一说法是指陆军大学十一期。陈诚于1929年担任十一师师长,1930年担任十八军军长。此后的十余年中,无论是在江西省“围剿”红军,还是在第三、第七、第九、第六战区抗击日军,第十八军没有离开过陈诚的麾下。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陈诚官职的高升,不再直接指挥某一支部队,但长期战火中形成的亲缘关系,使得第十八军始终是他的嫡系部队。这便是以陈诚为首领,十八军为基本力量,陈诚麾下主要出身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第十一师的军官为组成人员的土木系。
随着陈诚的地位越来越高,土木系将领也不断增多,抗战结束时,土木系控制下的部队达到了十个军。土木系将领主要有罗卓英、周至柔、胡琏、黄维等人。解放战争中,十八军曾整编为整编第十一师,是中国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在山东省、江苏省等地作战。1948年冬,十八军转隶于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兵团,由土木系将领黄维指挥参加了淮海战役,最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歼灭,土木系的基本力量覆灭。
名称来源
一种说法认为,土木系的名称源自陈诚军事集团的基本力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和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土”字拆开为“十一”,“木”字拆开为十八。土木系则指以陈诚为首的国民党军队派系,其中成员多为第十八军、第十一师出身的将领,以及在人际关系接近陈诚的将领。但还有一种说法,木字代表十八军没有问题,但土字并非指十一师,而是陆军大学正则班十一期,这一期的学员多进入陈诚的十八军,成为陈诚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
历史沿革
陈诚发迹
陈诚,原名德馨,字辞修,青田县人。1917年,陈诚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第二期。1918年10月,陈诚进入保定市军校第八期就读,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战火波及到了保定,军校停课,陈诚遂南下广东省,在粤军第3师第3团服务,第3师的师长邓仲元,是孙中山的亲信。陈诚随后在广东加入了中国国民党。1921年8月,保定军校复课,陈诚回校继续学习,并于次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八期炮兵科。
陈诚毕业后,分配到绍兴市浙军第2师第6团第3营第3连任见习官,见习期满后,补为少尉排长。陈诚认为自己在浙军中难以发展,于是决定另寻他处。1922年,陈诚跟随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老师、建国粤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邓演达前往广东省参加革命。1923年,陈诚在该团担任上尉副官,后调为中校团副兼第一营营长。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陈诚在校长办公室任上尉特别官佐,并担任教育副官一职。1925年-1926年,陈诚跟随蒋介石进行了两次国民革命军东征,得到蒋介石的赏识。1926年6月,陈诚担任第一补充师筹备处主任兼第三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4月,陈诚被任命为第二十一师少将副师长,6月任师长。二十一师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至此陈诚成为蒋介石的嫡系高级将领。
“土木系”成立
1929年初,陈诚担任第11师副师长,随后参加了蒋桂战争,陈诚率部进攻襄阳市,不久后正式升任第11师师长。1930年,蒋阎冯大战爆发,陈诚率11师北上讨伐反蒋军,此时11师下辖的32旅、33旅旅长分别为罗卓英、周至柔,都是日后“土木系”的重要成员。陈诚率领11师多次击败反蒋军,最终攻入济南城,被蒋介石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上将军长。此后的十余年中,无论是在江西省“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还是在第三、第七、第九、抗日战争第六战区抗击日军,第十八军没有离开过陈诚的麾下。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陈诚官职的高升,不再直接指挥某一支部队,但长期战火中形成的亲缘关系,使得第十八军始终是他的嫡系部队。以陈诚为首领,十八军为基本力量,十八军各级军官为组成人员的陈诚土木系成立。
陈诚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上将军长后,便开始投入“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的战争。1933年,在中国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陈诚被任命为“进剿军”中路军总指挥,指挥第1、第2、第3三个纵队。在随后的“围剿”中,陈诚所部遭到中国工农红军重创,陈诚的第52师和第59师在黄陂一役中主力被击溃,第一纵队指挥官罗卓英和第十一师师长肖乾所部被歼。蒋介石和陈诚因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失败而关系险些破裂,直到陈诚的夫人谭祥出面斡旋,带陈诚请来宋美龄方才化解前嫌。随后,陈诚重整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将第11、第14、第43三个师各分编为两个师。此后,陈诚率部又参与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以及在红军长征后对陕北红军的进攻。
抗战时期的“土木系”
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诚被任命为抗日战争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后又被任命为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诚先后参与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鄂西会战等战役,官职也逐渐升至战区司令长官的级别,不再直接指挥某支部队,但其嫡系部队十八军仍在“土木系”将领的指挥下,成为陈诚指挥的历次战役中的重要力量。
淞沪会战中,十八军军长罗卓英率部与日军第11师团在罗店镇血战,罗店几度易手,六十七师师长黄维亲自率领部队与日军血战。在罗店战役中,中国军队重创了日本军队,充分展现了中国军队抗击倭寇的决心和英勇。因中日双方均伤亡惨重,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也被日军及国际媒体称为“血肉磨坊”。
鄂西会战中,陈诚及土木系将领指挥第六战区部队与日军第11军作战,其中最关键的石牌保卫战则是由第十八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指挥。十一师在周围友军相继撤退,阵地失陷的情况下死守石牌要塞,孤军奋战,一直坚守到中国军队全面反攻。在保卫石牌要塞一战中,中国军队共计打死打伤日军7000余人,缴获枪械弹药无数,而石牌战役的胜利也决定了鄂西会战的大捷。
除了陈诚与十八军直接参与的战役外,其他土木系将领也在各自职位上对抗战作出了贡献。1941年,时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的罗卓英率部参加上高会战,取得全面胜利,伤毙日军1.5万多人,被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任十八军副军长的土木系将领周至柔在抗战爆发后担任国民政府空军前敌总指挥,率领中国空军参加了淞沪会战。此后周至柔率领的中国空军在保卫华中地区、华南、大西南的多次战斗中,都有力地配合了陆军部队,给日军造成极大杀伤。
1944年,陈诚担任军政部长,他利用职权不断扩军,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时,属于陈诚土木系控制下的国民党军已达到10个军,分别是:十八军(军长胡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四集团军(军长阙汉骞)、六十六军(军长宋瑞珂)、七十五军(军长柳际明)、七十九军(军长方靖)、八十六军(军长朱鼎卿)、八十七军(军长罗广文)、九十四军(军长牟伍廷芳)、九十九军(军长梁汉明)、暂编第二军(军长沈发藻)。
解放战争中的“土木系”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中央军进行整编,土木系控制下的十个军也进行了整编,八十六、八十七、暂编第二军三个军被裁撤划归到其他部队。1946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国防部,陈诚担任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掌握了全国军事大权,统率陆海空三军,随后陈诚奉蒋介石之命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8月20日,陈诚被任命为东北地区行辕主任,同年年底,中国国民党军队在东北优势已失,陈诚也因胃病辞职。次年,陈诚辞去参谋总长和海军司令职位,后被蒋介石派往台湾省,于1948年12月受任为台湾省政府主席。
1946年,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胡琏任师长,被称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内战爆发后,整编十一师便投入进攻解放区的战斗。1946年9月,整编11师进攻鲁西解放区,在巨野战役中被解放军击败,首次交锋便被歼1个团。1947年春,整编11师又调到山东省,被华东野战军两次包围,后在友军的掩护下脱困。
淮海战役“土木系”的覆灭
1948年8月,整编第十一师恢复第十八军番号,杨伯涛任军长。十八军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兵团,陈诚的老部下黄维任兵团司令。十二兵团下辖四个军,分别为:第十军(军长覃道善)、第十四军(军长熊绶春)、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第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淮海战役中,十二兵团奉命向徐州市进发,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的层层阻击,最终中计进入解放军伏击圈,被解放军围困在双堆集。黄维自恃实力雄厚,准备突围,但关键时刻第110师师长廖运周率部起义,黄维的突围计划遭挫。1948年11月25日到12月2日,中原野战军部队逐步压缩十二兵团,完成了严密的封锁包围阵地。12月5日,中原野战军发起总攻,激战至15日,黄维被俘,十二兵团全部被歼。中国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土木系的基本力量、陈诚赖以起家的十八军也就此覆灭。
主要人物
土木系成立后主要成员为陈诚核心部队十一师、十八军的军官,随着陈诚的职位提高,其掌握的部队也不断增多,到抗战结束时,陈诚系部队已多达十个军,属于土木系的高级将领也有数十人之多。在陈诚的土木系成员中,有在抗战时期牺牲的,如吴继光;也有因贪污被蒋介石处决的,如莫与硕;以及在解放战争中阵亡、被俘、起义投诚的,如戴之奇、黄维、罗龙文,还有一部分跟随蒋介石、陈诚逃往台湾。潜伏在中国国民党的中共地下党员郭汝瑰在明面上也是土木系的一员。
罗卓英
罗卓英(1896-1961),字尤青,号慈威,广东省大埔县人,1896年3月19日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中华民国陆军上将,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罗卓英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先后担任十一师师长、十八军军长、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中国抗日战争中,他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重要战役。1941年,罗卓英指挥上高会战,歼灭日军15000余人,被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抗战胜利后,罗卓英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1946年晋升为陆军上将。1947年8月罗卓英任东北地区行辕副主任,协助陈诚经营东北。1948年2月,陈诚奉命调离,他也离开东北,担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协助陈诚经营台湾省,改编整训败逃的中国国民党军队。1961年11月6日,罗卓英病逝于台北市。
周至柔
周至柔(1899-1986),原名周百福,字至柔,浙江省台州府临海县(今浙江省临海市)人,国民党空军创始人之一,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周至柔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先后在陈诚任师长的二十一师担任团长、参谋长等职,后任十八军副军长,后在陈诚推荐下投身空军建设。中国抗日战争中,周至柔担任国民政府空军前敌总指挥、航空建设委员会委员兼主任参事和中华民国空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培训空军指挥人员。解放战争中,周至柔指挥空军配合陆军部队进攻解放区,但无法挽回中国国民党败落局面,后随蒋介石撤退到台湾省,先后担任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兼空军总司令、台湾省主席等职务。1986年8月29日,周至柔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台北市。
胡琏
胡琏(1907-1977),原名胡从禄,字伯玉,华州区人,国民党高级将领。胡琏1925年加入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党军第十八军的营长、团长,曾参加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抗战开始后,历任陆军第六十七师第一一九旅旅长、陆军第十八军副军长和军长,参加了淞沪会战,赢得了石牌保卫战的胜利,抵抗日寇侵略。抗战胜利后,历任整编第十一师师长、整编第十八军军长、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中国国民党退居台湾省后,任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官、第十二兵团司令官,1949年10月指挥国民党军队与人民解放军激战于金门县,后任“金门防卫司令官”。1977年6月22日,胡琏病逝于台北市。
郭汝瑰
郭汝瑰(1907-1997),原名郭汝桂,四川铜梁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国民革命军七十二军中将军长,红色特工,中国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兼成都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是第四至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事历史研究会副会长。
郭汝瑰先后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四期工兵科、陆军大学第十期、陆军大学研究院第三期等处学习并毕业。1928年5月,他由袁镜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脱党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1930年左右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7年5月,郭汝瑰离开陆军大学,进入陈诚所属第十四师任参谋长。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汝瑰先后参与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郭汝瑰曾任十八军十四师参谋长,第五十四军参谋长,第二十集团军总部参谋长等职务,1946年起任参谋本部办公厅副厅长、国防部第五厅厅长,国防部第三厅(作战厅)中将厅长,第二十兵团中将司令官兼第七十二军军长等职务。自1945年5月起,郭汝瑰成为一名红色特工,累计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提供了100多次核心的军事情报,为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争以及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特殊贡献。1949年12月11日,郭汝瑰率万余人在四川宜宾起义。后任川南行署委员兼交通厅厅长,南京军事学院合同战术教授会教员、军事史料研究处副处长等职位。1989年12月起任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兼成都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1980年4月,郭汝瑰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至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历史研究会原副会长。1997年10月23日,郭汝瑰在重庆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