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又称长沙保卫战,是指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日军前三次进攻长沙市,均被中国军队击退到原阵地。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以优势兵力发动猛攻,中国军队被迫撤退,长沙城被日军占领.

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湖南省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日军第11军于1939年9月14日发起第一次长沙战役,从赣北、鄂南、湘北三个方向进攻长沙,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抗击,至10月15日,日军主动撤退,双方恢复战前原有的对峙线。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后,中日双方在湘北仍隔新墙河对峙,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冲突日军第11军对中国第9战区的战力一直想寻机击破。1941年9月,日军第11军发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国守军以“长沙为军事、经济要地,应尽量确保”为前提,发起反击。至10月9日,日军第11军各部队陆续撤回新墙河以北,改为守势,双方再次以新墙河为界,隔河对峙。两个月后,日军为策应南下进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动,发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分8路强渡新墙河,中国军队逐次抵抗。此后中国军队在长沙外围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战,日军伤亡重大,被迫后撤,双方恢复原态势对峙。1944年5月,日军为打通中国南北交通线,再次对长沙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因协同作战不力等因素,迅速溃退,截至6月18日长沙城沦陷。

战争背景

抗日战争形势转变

1938年10月,日本在侵占广州市、武汉以后,作战人员、物资消耗巨大,补给线拉长,兵力、火力分散,其“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已经破产。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极大地损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军方被迫调整其侵华方针,准备在中国战场长期作战,同时寻找战机通过歼灭战消灭中国军队主力。

湖南地理位置

在武汉失守以后,湖南成为中日双方势力的突出部,中日两军进攻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国民政府保卫重庆的最后一道屏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湖南还是中国著名的谷仓,在失去了较为富庶的华东、华南地区以后,湖南已经成为国民政府粮食、兵员及工业资源的重要供给基地。作为湖南省会的长沙,不仅是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指挥所所在,还是粤汉、浙赣、湘桂黔铁路之要冲,连接中国各个战区的枢纽,“毂南北,控制东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兵家必争之地

如若长沙市沦陷,不仅陪都重庆将受到日军的威胁,国人的抗战信心也将因此受挫。当时,国民政府已经意识到长沙的重要性,在长沙地区做了大量的军事工作。负责该地区防务的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在长沙及其周围地区派驻了52个步兵师及其他世界十大特种部队和游击队,占全国各战区总兵力的四分之一,“兵力之多,居当时中国各战区之首。”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15日)

战前形势

随枣会战以后,日军在4个月的时间里补充了其前线兵力,准备再次发动战略性进攻。1938年11月,日军攻陷岳阳市,湘北地区门户大开。1939年9月1日,德国波兰发动“闪电战”,世界第二次大战全面爆发,日本方面认为英美诸国此后将无力顾及中国局势,决定乘机集中力量解决“中国事变”。在经济上,攻下长沙市可以扩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补充国内战争损耗;在政治上,有利于扶持汪兆铭的亲日伪政权,打击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在军事上,占领长沙既可以打击国民政府抗战主体——第九战区,实施日本政府以打诱降的计划,还可以破坏中国军队的补给线,并且对重庆市构成威胁。

1939年8月,日本新上台的首相阿部信行想要尽早结束中国战争,以便抢夺英、法等国在太平洋的领土及利益。为此,他在南京市成立了统帅驻华陆军的中国派谴军总司令部,加强对侵华日军的组织指挥,全盘负责对华行动,而第一个军事行动就是部署进攻长沙市。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制定了旨在消灭中国第九战区主力部队的作战计划,决定“在最短期间,捕捉敌第九战区主力部队,将其歼灭于湘赣北部平江县修水县周围地区”。

战前部署

岳阳市沦陷以后,长沙以北无险可守,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认为仅凭新墙河、罗江、捞刀河浏阳河等天然屏障难以阻滞日军进攻,而长沙东西两侧的幕府、九岭、万洋等山岭地区有利于作战。1939年9月1日,第九战区根据战前形势判断出日军即将南下,因此向各个部队下发了作战计划,其要领是利用多条战线逐次抵抗,消耗日军的进攻势头,相机歼灭日军。在湘北方面,各部队沿新墙河、汨罗河、浏阳河构筑数道阵地,于幕阜山湘江西岸构筑侧面阵地;在赣北方面,也指示各集团军在各自防区内构筑至少三线阵地。

1939年8月10日前后,日本海军开始在洞庭湖东侧侦察袭扰、探测航道;日本空军也在战区上空侦察,窥探重要目标。8月下旬,日军地面部队开始集结兵力,调动频繁。9月1日,第11军发出进一步准备的命令,命右侧翼的上村支队在城陵矶附近进行登陆训练,准备登陆营田,将第九战区主力部队分割开。9月13日,第11军司令部战斗指挥所从汉口前推至咸宁。第六师团于9月18日前向新开塘附近开进,准备强渡新墙河,向南突进;奈良支队于9月17日向桃林以南地区开进,准备协同第6师团向南突进;第33师团于9月19日在通城县附近集结完毕,准备向通城东南进攻;左侧翼的第106师团及第102旅团于9月13日集结完毕,准备奇袭当面之敌,从奉新县以西突破守军阵地的左翼,深入至守军防御正面之侧后,将守军歼灭于高安西北地区。第11军在检查各部队准备情况后,于9月10日确定:第106师团方面(赣北)于9月14日夜开始进攻,第六师团方面(湘北)和第33师团方面(鄂南)于9月23日开始进攻。

会战经过

赣北方面

赣北方面是日军为隐蔽主攻方向的行动而实施辅助进攻的方向,进攻兵力由第106师团主力及配属的第101师团派出的佐枝支队(第102旅团)组成。

9月14日夜,日军第106师团首先向国军第184师阵地进攻。9月15日,第184师阵地被日军突破,只能向潦河右(南)岸转移。16日,第184师再度遭到日军猛攻,第183师前来增援。17日,日军第106师团一路南下,逼近高安。到了第18日,日军已占领高安周边的多个阵地,从三面包围了高安,并且与第102旅团从东北两面夹击高安。国军第32军在抗击1天后,于19日奉命撤出,向高安以西和锦江右岸转移。

高安战略位置很是重要,因此薛岳调派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前往增援。第74军在到达指定位置后,立即攻打高安附近的据点,切断了日军退路,和第32军形成对高安的夹击之势。9月19日,中方反攻高安,最终于22日收复高安。9月23日,日军第106师团主力转向西北,在攻下上富后向修水、三都转进。日军第六师团也向西进攻,占领了横桥、甘坊试图切断中国第30集团军和鄂赣挺进军的后路。为粉碎日军企图,薛岳调集了第184师、第15师、第183师围攻甘坊,同时收复上富以切断日军退路。日军第6师团在飞机的掩护下突破了包围圈,并且继续向西进攻,接连攻下了大街、石街。但由于第106师团被中国军队阻击,而湘北战场上日军也开始后撤,因此第6师团主动向武宁县方向撤退。

日军第106师团在后撤途中受到中国军队的层层阻击和侧击,行动困难。日第11军急令第33师团从长寿街折回修水,接应第106师团,日第106师团才得以从三都修水撤退。10月13日,赣北日军撤回其在武宁、奉新、靖安的据点。至此,赣北方面战斗结束,双方恢复战前前态势。

湘北方面

日军主要进攻方向是湘北,由第六师团、奈良支队、上村支队对阵中国第九战区第15集团军所属3个军。

9月18日,日军第6师团及奈良支队开始向新墙河以北第52军前沿阵地攻击,为渡河总攻扫清障碍。守军坚决抵抗。激战至22日,第52军除仍固守新墙河北比家山据点外,其余均撤回新墙河以南。薛岳于9月19日将位于浏阳附近的第70军和位于修水附近的第73也拨归第15集团军指挥,以加强湘北的防御。第15集团军以第70军部于汩罗江东(南)岸增加第二线防御兵力;以第73军为总预备队,控制于平江县附近。

9月23日拂晓,日军第6师团和奈良支队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强渡新墙河,分别突破守军主阵地。上村支队则提前于9月22日晚在岳阳市登舰启航,进入洞庭湖,利用夜暗,隐蔽向南航行80公里,于9月23日6时20分与其正面主力开始总攻的同时在罗江口(汩罗江与湘江横岭湖交汇处)的营田附近实施登陆。中国军队进行拦截,但兵力、火力都不足。上村支队在舰炮、飞机支援下登陆成功,随即溯汩罗江向东突击,企图切断汩罗江以北中国军队的退路,企图割裂第九战区战役布局。

9月24日,第15集团军各部继续抵抗日军。但由于正面主阵地已被突破,日军自营田登陆威胁守军侧后,第九战区遂令第15集团军以一部留于新墙河与汩罗江间占领中间阵地迟滞日军,主力即刻向汩罗江以南转移,占领第二线阵地。25日,日军乘第52军向汩罗江左(南)岸转移之际跟踪追击,其一部且乘隙偷渡汩罗江,袭占新市。26日3时,日军在炮火、飞机支援下,向汩罗江左岸猛攻,守军凭既设阵地坚守,激战竟日,双方均遭受重大伤亡,形成对峙。

9月28日,日军第6师团由汩罗江向南突进,上村支队沿粤汉铁路南进,因不断受到守军的阻击和伏击,进展缓慢。奈良支队由瓮江转向平江,企图策应第33师团夹击中国第27集团军及第79军。但日军进攻各部处处陷入困境、战线延伸、补给困难,已无力再战,遂于9月29日撤退。

10月1日,进至长沙市附近的日军第6师团一部停止攻击,撤回捞刀河以北。第九战区立即下令进行追击。10月3日,中国守军追至福临铺、金井,4日克复罗新市。日军退至汩罗江以北。5日,中国第54军新编第23师袭击了位于营田附近的日舰,使之退往岳阳市。8日,日军全部退回新墙河以北。第52军第195师追过新墙河,恢复前进阵地,并先后乘夜袭击西塘、桃林的日军至10月16日双方恢复战前态势,湘北作战结束。

鄂南方面

鄂南方面是日军正面主力的次要进攻方向,进攻兵力为日军第33师团,任务是配合右翼主攻的军队团围歼平江以北的守军并策应左侧翼第106师团的作战。中国在此担任守备任务的部队是第27集团军第20军、第15集团军的第79军,其右侧为负责策应的鄂边挺进军所属第8军。

9月22日,日军开始进攻第79军第140师的阵地,迅速占领了高冲、锦港,于23日攻占麦市。此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向西与第140师在盖文岭交战,一路向南与第134师在包家岭交战。日军多次进攻包家岭,但均未能突破该阵地。9月27日,日军第33师团以一部分兵力向西南突进,先后攻占龙门厂、朱溪厂。

9月28日,第134师向日军发起反击,截断了日军的退路。9月30日,日军第33师团与奈良支队会合于三眼桥。10月1日,日军以小部分兵力驻守龙门厂、朱溪厂,其主力继续向西南突击,占领长寿街、献钟。但在浆市街遭到国军第82师的侧击,伤亡惨重。由于日军此时在各方面均处于不利态势,不得不下令撤退。10月2日,奈良支队经平山上塔市向通城撤退;第33师团奉命向赣北的修水县、三都转进,接应第106师团于10月11日退回通城。而后第79军、第20军追击日军主力,收复阵地。10月10日,国军第133师抵达麦市镇,与通城的日军对峙,恢复战前态势。

战后结果

伤亡结果

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国方面动用了24个步兵师、3个挺进纵队24万人;日第11军出动4个师团、2个炮兵联队、2个步兵联队、1个工兵联队加上海空军,共约10万余人。中方伤亡失踪者有40293人;日方伤亡约在3万以上,各种损失均惨重。双方完全恢复了原有的对峙战线。

战后形势

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局有着重要的影响。会战结束后不久,国民政府于1939年10月下旬召开了第二次南岳军事会议,主要研讨第一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此后,蒋介石要求各战区在对敌方略上做出改变,要开始反守为攻,积极采取攻势。在新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军队不久后就发动了军事反攻行动——冬季攻势。按照计划,第九战区在行动中的目标为:向粤汉北段正面之敌攻击,重点指向蒲圻、咸宁市一带,并向武昌挺进;同时攻击南昌市及南浔铁路,进击瑞昌市、九江之敌。最终,第九战区攻克了崇阳县、靖安等地,并对日本第11军造成一定杀伤。

战役影响

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国方面利用兵力优势,利用战区广大、地形有利等条件,运用阵地防御与运动攻击、游击袭扰相结合的战法,给予日军相当大的消耗。日军集中兵力10万之众,劳师南征,未能达到歼灭第9战区第15集团军的作战目的,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击、侧击,部分日军陷于包围,损失惨重。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军队既保存了主力,又未丧失空间,且使日军消耗了大量人员、装备。是一次成功的战役。经此一役,中国军队认识到日军兵力不足,由此加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广大官兵的士气。战役也打击了日军迅速摧毁中国抗日战争信心的企图。

战斗序列

中方序列

日方序列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7日—10月9日)

战前形势

1941年初,日本大本营制定了《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确定了侵华日军的作战以维持治安及占据地区肃正为主要目的,不再进行大规模进攻作战。日本大本营计划通过短时间的奇袭作战,或者等待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向国民政府施加压力。阿南惟几在就任日军第11军司令官后,发现军队士气普遍低落,于是决定发动一次军事行动来提高军队士气,同时也对第九战区施加压力。7月,苏德战争爆发,日本为了准备北上攻击苏联,将第11航空舰队和第3飞行团于9月上陆续调走,减少了海军和空军的支援,并且搁置了第11军的作战计划。但是在阿南惟几的强烈请求下,日本大本营最终还是批准了第11军的作战计划,并要求其尽快结束作战。

战前部署

日方部署

日军方面,自8月中下旬起,第11军开始向湘北集结作战兵力。第11军用于长沙市方面进攻作战的地面部队总兵力为步兵45个大队,炮兵26个大队,另有若干海军及航空兵协同部队,总兵力约10万人。阿南惟几派遣飞机侦察湘北地形以及军队部署情况,多次召开军事会议,最终确定了代号为“加号作战”的计划(9月29日改称“长沙作战”)。该计划的主旨为第11军主力于9月中旬开始从新墙河一线南攻,在汨罗江以南长沙以北地区消灭第九战区主力,10月上旬结束战斗。

中方部署

中国方面,第九战区自1939年秋第一次长沙会战后,继续在横跨湘、鄂赣三省的长江以南地区与日军第11军形成对峙。1941年3月,第九战区制定了《第9战区反击作战计划》,计划日军主力由杨林街、长乐街、福临铺道及粤汉铁路两侧地区向长沙市进犯时,将他们诱导至汨罗江以南、捞刀河两岸地区打歼灭战,并且利用赣北、鄂南兵力侧击日军,或切断日军退路。

会战经过

大云山地区战斗

9月7日晨,日军为掩护主力集中的作战意图,在攻击湘北前对大云山进行扫荡。第六师团分别从桃林、忠坊出发,三面围攻大云山,与中国军队发生激战。两日以后,日军夺取了大云山区的大部分,因此第九战区从新墙河南岸抽调部队前往增援。10日,日军第40师团前来换防,与国军新编第10师发生遭遇战。第40师团在南下途中,接连遭到阻击,到17日才到达指定地点,完成集结。当时已有4个师团以上的兵力集结于湘北,第九战区为防备日军进攻长沙市,遂令各军主力向新墙河以南转移。

汩罗江两侧战斗

9月18日拂晓,日军发起全线攻击,在炮兵航空兵火力支援和战车协同下强渡新墙河。第4军各师凭借既设阵地抗击日军,但几个小时以后就被日军突破,只能后撤到第二线阵地,放弃新墙河防线。当天下午,第4军阵地再度被日军突破,已无法正面抵抗,转移至关王桥以东山地。日军第3、第4师团及早渊支队沿粤汉铁路两侧地区迅速向南突进,第3师团一部迁回至第4军侧后,日军平野支队穿越洞庭湖至湘江口的青山附近登陆,与主力部队夹击中国守军。

同日22时30分,第九战区为加强湘北方面主战场力量,令第72军从修水县、三都地区西进至通城附近,并指挥暂编第54师准备担任该方面的反击作战;令第20军主力进至王安屋朱公桥方面,协同第58军、第4军向西侧击渡河南省进的日军。

19日,第20军由桃树港向朱公桥疾进,黄昏到达指定位置。第58军在高家桥附近与当面日军激战。第4军第59第60第90师阵地均遭到日军第40师团攻击,激战竟日,双方仍在对峙中。日军第4、第3、第六师团快速向南突进,傍晚分别到达汩罗江北岸的石头铺、长乐街附近;第6师团还以一部从磨刀石渡河,与南岸守军第37军在颜家铺活口一带交战。

9月18日,薛岳根据预定的在汩罗江两岸与日军决战、反击而歼灭日军的计划,命令第37军(欠第60师)守备口至骆公桥之线;第99军的第99师守备络公桥以西营田至湘阴之线;第92师推进于二姐桥以北,占领阵地,统归第37军军长指挥,坚决阻击日军;第26军主力即由浏阳开赴金井附近;第72军改调平江县,准备作战。随后,第九战区又命令第27集团军各军向汩罗江以北日军侧背的长乐街磨刀石归义新市等地攻击,迟滞其南进;命令第26军由金井向江推进;令在衡山泳口的第10军即向高桥金井一带开进。

9月20日,日军第4、3、6师团及早渊支队从骆公桥、新市磨刀石、语口等渡河点强渡汩罗江,突破第37军前进阵地。守军向主阵地撤退。日军第40师团配属荒木支队,击退第4军侧击后留江藤支队掩护补给线,主力转向新官桥、江以东地区,预定经平江县迂回南进。9月22日,日军在航空兵支援下向第37军主阵地攻击。双方激战3天。至24日,日军第3、4师团突破守军主阵地,将第95、140师包围。第37军奉命向麻林市突围转移,伤亡甚重。

这时从衡阳市、口北上的第10军(辖第3师预备第10师第190师)已到达战场,奉命在高桥、金井、福临铺一线占领阵地。9月24日,由口附近突围南进的第37军第140师转移到金井附近,日军第3师团沿长岳公路尾追而来,日军第6第40师团也绕过第26军右翼进至金井附近,与第10军遭遇。24日上午,日军第3师团、第六师团航空兵支援下分别向第10军的预备第10师第190师发起攻击。25日,日军第3师团占领福临铺。第4师团早渊支队也已赶来,开始向第10军第3师展开进攻。战至26日,第10军各师阵地先后被日军突破,金井、桥失陷。该军一部向金井东北日军后方转进,主力奉命向捞刀河以南梁梨市转移,收容整顿。

9月20日,日军第4、第3、第6师团及早渊支队从骆公桥、新市、磨刀石、活口等渡河点强渡汩罗江,突破第37军前进阵地。守军向主阵地撤退。9月22日,日军在航空兵支援下向第37军主阵地攻击。双方激战3天。至24日,日军第3、第4师团突破守军主阵地,将第95师、第140师包围。第37军奉命向麻林市突围转移,伤亡甚重。

9月21日,日军第6师团从语口向江北侧转进,与刚刚到达战场的中国第26军遭遇。各部不敌日军优势兵力,伤亡较大,被迫后退。25日夜,日军从东正面和南正面突入第26军阵地。第26军又奉战区命令向金井东南地区转移,与由平江南下的第72军协力作战。

9月26日,第10军各师阵地先后被日军突破,金井、栗桥失陷。该军一部向金井东北日军后方转进,主力奉命向捞刀河以南转移,收容整顿。至此,第九战区预定在汩罗江两岸(主要是汩罗江以南)与日军决战、击灭日军主力的企图不但没有实现,在此方向担任守备的各军反被日军各个击破,损失惨重。

捞刀河和长沙附近的战斗

日军在汩罗江以南接连击破中国第37军、第26军、第10军等部队后继续向南突进,于9月25日前后陆续进抵捞刀河北岸,迫近长沙。9月25日晚,薛岳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从长沙撤往湘潭,同时将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布置在捞刀河春华山一线阻击日军。日军在破译了薛岳的电令以后,抢先进占春华山。第74军先头部队第57师占领捞刀河南岸天鹅山,与占领春华山日军对峙。在军长王耀武的命令下,第57师、第58师强攻春华山,将日军击退,收复春华山阵地。

27日晨,第57师向日军第3师团发起攻击,日军第4师团一部则攻击第57师左翼。57师顽强抵抗,伤亡近3000人,仍坚守不退。与此同时,第58师猛攻日军第六师团,一度攻进夏家塘、伍家渡一线。在日军第3师团主力参战以后,第58师被日军分割包围。等到第51师赶到战场后,立即向日军第6师团发起攻击,双方陷入苦战。9月27日夜,第九战区命令第74军撤出战斗,东向洞阳市、横江至浏阳河南岸转移,准备侧击日军。日军在强渡捞刀河以后直趋长沙市,其第3、第6师团则由长沙以东向株洲市方面突进。

日军的早渊支队在长沙以北的三窑堂、白茅铺一线与第98师遭遇,双方展开激战。在日军航空兵火力的支援下,早渊支队突破第98师第一线阵地,逼近长沙。28日,日军早渊支队再攻破第98师第293团阵地,突进长沙。刚刚到达岳麓山的第79军暂编第6师奉命进入长沙,与日军展开巷战。至9月30日,日军第4师团也到达长沙,其第3师团一部突入株洲,与暂编第2军先头部队发生战斗,暂编第2军随后撤出。至此,日军第11军认为已完全达到了预期作战目的,加上中国军队第六战区正在攻打宜昌市,因此停止了攻势。

10月1日,日军第11军下达返转命令,所属各部开始返转。薛岳侦知日军退却行动后,立即命令位于捞刀河、汩罗江南北地区的各部队依照所在位置对日军进行截击和侧击日军,使其不能安全渡过新墙河。但由于各军均遭到重大打击,已无力展开大战。至10月9日,日军全部退回新墙河以北,恢复战役前态势。第二次长沙会战至此结束。

会战期间,在鄂南、赣北的中日军队为配合湘北主战场的作战曾互有攻防。但这些作战规模都很小,未能影响双方在主战场的行动。

战后结果

伤亡结果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由于指挥失误及情报被破译,中国军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根据第九战区9月9日到10月8日的统计数,中国方面的损失:军官负伤1310人、阵亡760人、失踪421人,合计2491人;士兵负伤33793人、阵亡22667人、失踪11066人,合计67426人,湘北战场总计损失官兵达69917人。如果连第六战区的损失计算在内,则损失共约10万人。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的第58师伤亡55%,第57师伤亡40%;第37军的第60师伤亡50%,第140师伤亡30%;第4军的第102师伤亡45%;第10军的第3师伤亡35%。日军方面的则损失要明显少很多,根据日方公布的材料,日军战死1670人(内含将校122人),负伤5184人(内将校272人),军马死伤2260匹。

战后形势

日军主力部队在第二次长沙会战并未遭到重创,得以在回师以后迅速向宜昌市方向增援。当时第六战区部队正在围攻宜昌,城内日军面临覆灭的局面,日本守军师长已写下遗书准备自杀。但早渊支队从长沙市返回后就立即增援宜昌战场,最终中国军队未能攻下宜昌。

1941年10月中下旬,国民政府召开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蒋介石重点批评了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国军暴露出的问题,将第58师师长廖龄奇予以枪决。蒋介石在会议上还强调了战略方针是以持久战对抗日本的速决战,要以空间换时间。第九战区在蒋介石责骂之后,加强了长沙的防守兵力配置,并修建了许多防御工事。

战役影响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日双方虽然又恢复了战前对峙的阵地,但日军完全掌握着会战主动权,第11军在湘北重创第9战区主力,攻占长沙市,并追击到了株洲市。这次惨败,使第9战区在对长沙市区的防御兵力配置和工事修筑上不敢再掉以轻心,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战斗序列

中方序列

日方序列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24 日 – 1942年1月16日)

战前形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日军为加强南方作战的进攻能力,从中国战场抽调5个师团参加南方军的作战,另以驻上海的第4师团作为大本营的预备队。由于兵力的减少,日军的作战方针也变为:“与帝国海军协同,保持现在之态势,同时扫灭美英中国的势力,使用政略、谋策,努力对敌压迫,以使中国屈服。”

1941年12月8日,驻守广东的日军第23军向香港发起攻击。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让各个战区发起军事行动,牵制日军对香港的攻击,配合英军作战。第四战区向广州市进攻,第九战区抽调第4军和暂编第2军南下支援。日军第11军在发现第九战区的动作以后,决定再次进攻长沙,牵制中国军队南下的行动,以配合日军第23军进攻香港。

由于日军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击败了多支中国军队,因此第11军上下普遍轻视第九战区的战力。当时距离第二次长沙会战仅过去了两个月,日军部队的补充休整尚未完成,但阿南惟几仍然决定发起攻击。相反,中国军队方面在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中及时检讨得失,总结了第二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加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更让中国军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对抗战前途充满信心,部队战斗力恢复较快。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还根据前两次会战的经验教训,编写了《天炉战》一书,作为未来的作战指导。在判断出日军准备进攻湘北以后,第九战区立即着手谋划备战。

战前部署

中方部署

中国军队方面的作战部署即围绕着薛岳提出的“天炉战法”展开,在湘北设置了三条防线:第一道防线为新墙河,守卫新墙河的是 第20军和第58军;第二道防线是汨罗江,防守汨罗江的部队是第37军和第99军;第三道防线是捞刀河浏阳河,即第10军负责守卫的长沙市及其外围的阵地。该作战部署的核心是将主力兵团配置在外翼,同时命第十军死守长沙,将日军诱至浏阳河一捞刀河之间,包围歼灭。

具体的部队部署情况为:(1)第26军、第79军和第194师从上高进驻浏阳。在日军进攻长沙时,第26军从东向西,第194师从南向北反击。(2)第78军和第72军从修水进驻平江县,在日军进攻长沙时第78军协同第37军从东北地区向西南反击。(3)第20军及第58军在稳固平江阵地以后,第20军向关王桥,三江口侧面阵地转移,侧击或尾击日军;第58军进入关王桥以北阵地,侧击或者尾击日军。(4)第37军在巩固汨罗江南岸阵地后,可向杜港市,更鼓台和金井间的山中转移,在日军进攻长沙市时从东北向西南反击。(5)第99军在巩固归义以西阵地后,在日军进攻长沙时从西北向东南反击。(6)第10军死守长沙;第73军进驻宁乡市益阳市,作为战略预备队,可协助第10军反攻。

日方部署

日本方面,12月15日,日军第11军确定12月22日前后开始进攻,计划在汩水两岸击歼守军第20军和第37军后结束作战。预定作战时间为两星期左右。其进攻的方案为:第六师团、第40师团于新墙河东南地区击败新墙河左岸地区的中国军队,尔后击溃汨罗江左岸地区的中国军队;第6师团在突破新墙河以西地区的防线后,向三江口一带挺进;第40师团在突破潼溪街东方地区的防线后,向关王桥一带挺进;第3师团协助第40师团,在突破潼溪街阵地后向第6师团右侧移动,渡过新墙河后向归义一带挺进。

会战经过

新墙河地区的战斗

1941年12月14日,阿南惟几令参加进攻的日军开始向岳阳市以南预定的地区集中。第六师团于20日在新开塘附近集结完毕,第40师团于21日在托坝附近集结完毕。第3师团于25日到达龙湾桥附近。为了掩护其主力部队集结和展开,第6、第40师团的先头部队自18日起即各以一部兵力向新墙河以北中国守军的前进阵地攻击。

中国第九战区第一线守备部队为第27集团军的第20军。沿新墙河南岸,设置前进阵地及据点。12月24日,日军第6师团全部进至新墙河北岸,占领了渡河进攻出发地位。左翼第40师团首先发起进攻,在猛烈炮火掩护下,于当日14时,强渡新墙河。遭到守军第134师的坚强抗击。傍晚时渡过新墙河,突破守军罗袁阵地,向潼溪街攻击前进。第27集团军急令第58军的新11师由黄崖市向杨林街前进,由东向西侧击敌人,策应第20军的作战。第134师右翼方山洞附近的部队亦向南撤退,与主力靠拢,参加战斗。

日军右翼第6师团于24日傍晚开始进攻,当夜强渡新墙河后突破守军第133师阵地,攻占了新墙七步塘等据点。第133师除留置一部兵力守备纵深内各据点外,主力向南岳庙、洪桥以南转移:第134师退守十步桥东西之线。

25日晨,日军第3师团随第6师团之后徒涉过新墙河,从右翼投入战斗,沿粤汉路东侧攻击前进。此时,守军第58军的新11师由杨林街附近向日军第40师团右侧后攻击。激战至晚,日军进至黄沙街、大荆街、三江口关王桥以北一带。守卫傅家冲洪桥两据点的第398团第2第3营顽强抗击,终因兵力悬殊,第2营营长王超奎和第3营副营长吕海群及所属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26日,日军以一部兵力围攻第20军阵地纵深内的各据点,抗击第58军之侧击。主力向汩罗江北岸地区突进,在攻占关王桥三江口、大荆街及东沙街等主要据点后继续向南攻击前进。当日晚,日军右翼第3师团进至归义汩罗江北岸,中路第6师团进至新市罗江北岸,左翼第40师团进至长乐街。

27日晨2时,薛岳令第37军加强汩罗江南岸的防守,阻止日军渡过汩罗江:令第20军第58军向东南山区撤退,准备尔后反击。此时留置日军后方防守据点的各部队已大多突围撤走,与主力会合。

汩罗江以南战斗

防守汩罗江防线的部队为第99军(2个师)及第37军,沿汩罗江南岸,由左至右为:第99军的第99师防守湘阴至营田以东之线,第92师防守归义东西之线,第37军的第95师防守新市伍市镇之线,第60师防守秀水、口张家渡之线,第140师控制于金井地区,为军预备队

12月27日,日军第3师团的骑兵联队于11时左右首先由归义镇附近渡过汩罗江,突破守军第92师阵地进至栗桥以北掩护其主力渡江。第6师团及第40师团在击破第37军在罗江北的前进阵地及据点后,其先头部队于傍晚先后在兰市河和长乐附近强渡汩罗江,占领了滩头阵地,但在第37军的坚强阻击下,未能进展。

12月28日日军第3师团主力全部进至汩罗江南沿粤汉铁路两侧,向南突进,18时前后进至八里、金鸡山大娘桥等地。守军第99师等退至牌楼一带。第6师团及第40师团遭到纵深阵地内依托既设工事和据点顽强防守的第37军的阻击,进展缓慢。

12月29日,日军第3师团于凌晨进至新开市附近,向退至新开市的第99师发起攻击。此时守军第140师亦已到达李家以西,薛岳遂令第140师接替第99师防守新开市附近阵地令第99师退守湘阴和营田。日军第3师团及第40师团主力当晚已全部进至汩罗江南,与守军第37军相持于童家、西山庙、秀水、清江口一线。

12月30日,日军在航空兵及炮火掩护下全线发动猛攻。日军第3师团除留一部兵力仍在铁路附近继续攻击守军各据点外,主力在攻占新开市后向东南急进,当晚进至福临铺,先头进至麻林附近。日军第6师团及第40师团亦在攻占长岭、口等地后于当晚分别进至福临铺和金井一带。

薛岳得知日军第3师团已突进至第37军后方,立即令第37军向金井以东的山区撤退,转至外线待机实施反击。

长沙地区的战斗

日军在迅速到达且得知长沙城防守的空虚后,遂决定改变原作战目标,准备渡过汩罗江后继续南下,攻占长沙。日军第3师团接到进攻长沙的命令后立即发起追击,昼夜兼程前进。30日夜到达枫林港,主力渡过捞刀河浏阳河,经东山向长沙东南郊前进。第六师团担任警戒,并作为第二梯队。第40师团进至金井一带牵制东面山区的中国军队掩护第3第6师团的后方。独立混成第9旅团29日到达岳阳市立即向关王桥前进,以保障进攻主力的侧背安全。

12月31日,日军“已进入预定包围圈中”第九战区令各集团军于1942年1月1日子夜开始攻击,限1月4日到达第一次攻击到达线。1942年1月1日8时,日军第3师团于市南的磨盘洲附近全部渡过浏阳河以第18联队和第68联队并列向长沙城东南郊区前进,11时许,向阿弥岭南北之线的预第10师阵地发起进攻。激战到16时,阵地被日军突破预第10师退守半边山左家塘一带的既设阵地。18时左右,阵地再被突破,守军第29团第1营伤亡尽日军继续进攻,遭到守军坚强抵抗,被阻于军储库、家山阵地前。

此时,日军破译了中方电报,得知中国军队准备围歼日军,阿南惟几急令第3师团加紧进攻,企图在第九战区形成包围以前攻占长沙市。第3师团当即将师团直属的第6联队第2大队由第68联队左翼投入战斗。日军增强力量后,于21时攻占军储库、邬家山附近阵地,第2大队大队长加素一率一部兵力乘势突人至白沙岭。22时,预第10师在岳麓山重炮兵支援下组织反冲击,收复了军储库家山阵地,并包围了白沙岭日军第2大队。从1日夜至2日凌晨,双方在长沙东门南门外地区展开激烈争夺战,中国军队最终守住了阵地,击退了日军。日军加藤素一和其副官桥本光义以下全部被歼。

1月2日,日军第3师团继续组织进攻,将攻击重点由南门方向移向东门,集中炮火,并令工兵第3联队逐次爆破守军的堡垒群,猛攻第190师四方塘南元宫一线阵地。守军顽强抗击(有些阵地曾多次反复争夺),以手榴弹刺刀进行白刃格斗,日军的多次进攻被击退。守备南门外修械所高地的预第10师葛先才团(第28团)战至仅剩58人,终于保住了阵地。第30团还以一部兵力密机动至南门外侧击日军第68联队,将其第7中队击歼大半,中队长丸山信一以下所有军官全被打死。

经过2天的激烈战斗,日军第3师团伤亡惨重因后方交通被切断,补充困难,而携带的弹药又将近用完,所以已无力组织强有力的攻击,将全部兵力投人第一线,亦毫无进展,被迫改为守势作战。此时,守军第4军已由广东车运到达株洲市,第19第27第30集团军亦按照计划正向长沙市合围。

阿南惟几见第3师团攻击受挫,而第九战区外线兵团正向长沙合围,形势严峻,但仍企图在守军外线兵团到达前攻下长沙,遂下令第二梯队的第六师团投入战斗,第40师团负责后方警戒。第6师团留第45联队守备梨市及附近渡口,其余连夜进至长沙东北郊。

1月3日拂晓,日军第6师团及第3师团同时发动攻击,第6师团进攻北门至东门间阵地,第3师团进攻东门至南门间阵地。激战终日,日军除第6师团第23联队的第12中队曾一度由城北向西突至湘江岸边外,其余部队全被击退。第3师团第68联队的第2大队在向东瓜山阵地冲击时遭到守军预10师的密集火力和以手榴弹白刃战进行的反击,在6时30分前后该大队被击退,大队长横田庄三郎以下被打死、打伤百余人。当日晚,薛岳为加强长沙市防守和反击力量,令第73军的暂第5师接替第77师荣湾市一带的防务,而令第77师渡过湘江至长沙城内,归李玉堂指挥,为第10军的预备队,控制于南门口附近。

围攻长沙城的日军第11军部队粮弹将尽,死伤惨重,攻势屡遭顿挫,且处于被中国军队包围状态下,处境危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乃于3日夜间决定撤退。1月4日晚。第3师团及第六师团于当晚乘夜暗脱离战场。长沙地区战斗结束。

追击战

4日晚,第九战区获知日军撤退后,立即命令原准备在长沙附近合围日军的各部队改变任务,转为由不同方向堵击和追击撤退的日军。日军第6师团因有第45联队留守㮾梨市及渡口,所以撤退较为顺利,5日凌晨即退至㮾梨市。第3师团开始向东山撤退时,第79军已进至东山附近浏阳河东岸,并将渡桥炸毁。5日凌晨2时,第3师第4军一部亦由长沙城南向㮾梨市迂回,遂从侧面向日军第3师团实施侧击。在第79军和第4军的夹击下,日军第3师团陷于混乱死伤甚众,被迫沿浏阳河南岸向磨盘洲退却,但遭到北岸第79军密集火力的堵击,死伤及溺死者达500余人因而再次改向第6师团所在的㮾梨市退却。6日凌晨退至浏阳河北岸,与第6师团会合。此时,第4军第79军及第26军也跟踪追至㮾梨市附近,向日军发起进攻。日军两个师团并列向北退却,中国军队在后追击。该两军于7日凌晨退到捞刀河北岸、枫林港地区。

日军第40师团由金井向春华山前进时,沿途遭到第37军的多次阻击与侧击,其第236联队伤亡惨重。到达春华山地区时,又遭到第78军的攻击。7日夜脱离与第78军的战斗,经罗家冲向学士桥退却。

1月8日日军第3、第六师团由捞刀河北岸继续北退沿途不断遭中国军队截击、侧击。进至青山市、福临铺、影珠山地区时,遭到第73、第20、第58、第37军的拦截阻击和第4、第26、第78军的追击,第3、第6师团被包围于该地区。

阿南惟几令独立混成第9旅团南下解围。8日晚,该旅团对影珠山发动进攻。在该地担任堵击的第20军第58军立即进行反击。经彻夜激战,将该旅团击溃,并将其1个大队包围于影珠山附近。战斗至9日10时该大队除1名军曹逃脱外,大队长山崎茂以下全部官兵被歼。1月10日,第六师团企图向北突围,其第13联队被第20军和第58军的猛烈围攻。虽然第1飞行团出动全部飞机支援,第13联队仍无法突出重围。1月11日,日军第6师团及第3师团陆续突出拦截线,第40师团亦从春华山东侧北撤。第99军、第37军再在麻石山麻峰嘴等地进行截击。日军一面抵抗、一面撤退。至12日,日军退至汩罗江北岸才得以收容、整顿。第20军、第58军、第73军、第4军第37军和第78军尾追至汩罗江南岸后,第78军于13日从活口渡过汩罗江向长乐街以北实施超越追击。

1月15日,日军退至新墙河北原防地,第20军、第58军、第78军等中国军队一面寻歼汩罗江以南的残留日军,一面向新墙河以北日军阵地实施袭击。至16日,基本上恢复了会战开始前的态势。第11军指挥所也撤回汉口。

战后结果

伤亡结果

第三次长沙市会战,据中方资料,国军伤亡29217人,失踪超3000人;日军伤亡56944人,其中有大队长、联队长以上军官10人,负伤4029人,被俘者139人。被俘人数之多,为历次会战所罕见。

战后形势

第三次长沙会战大捷以后,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反响。美国立即给中国贷款5亿美元,并让蒋介石担任“中印缅战区”最高统帅。美英两国随后又废除了一系列对华不平等条约。在日占区后方,中国共产党也受到鼓舞,通过“地道战”、“游击战”、“麻雀战”等形式对日军和伪军进行骚扰,打击日军的后勤补给。第九战区因为在此次战役中成功重创日军,得以在“浙赣会战”中派兵支援抗日战争第三战区。日军方面,由于三次进攻长沙都未能取得胜利,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更是被中国军队彻底击败,因此在此后两年后都没有对长沙发起过大规模的进攻。

战役影响

第三次长沙市会战,中国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国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提高反法西斯主义战争盟军的士气,支援美、英在太平洋战争作战也有一定的作用。

战斗序列

中方序列

日方序列

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5月27日—6月18日)

战前形势

1943年,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另一方面德国在苏联战场和北非战争上都遭到重大打击,意大利贝尼托·墨索里尼政权被推翻,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面临海路交通随时会被美国切断的困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敌后向日军反攻。日本军方急于打通大陆交通线,为此制定了一号作战,再次向长沙地区发起进攻。第四次长沙会战是豫湘桂战役中长衡会战的第一阶段。

战前部署

日方部署

1943年8月份起,日军大本营开始策划豫湘桂战役,其中攻占湖南省是战略部署的重点。日军集中了中国派遣军的全部力量,并从日本国内、关东军调兵加强兵力,其作战规模打破了日军侵华以来的空前纪录。日军参谋部根据以往几次长沙市会战中国军队侧击日军的经验,制定了“一举纵深突破”的战略思想。1944年初,日军第11军的主要作战部队共有8个师团又1个旅团,即第3、第13、第34、第39、第40、第58、第68第116师团及独立混成第17旅团。为了发动长衡会战日本大本营从关东军调来第27师团,从国内调来第47师团,从其他战场调来第37师团和第64师团,并增调战斗机、轻轰炸机、重轰炸机各3个中队。

具体战略部署是将初步投入作战的兵力分成二线:第一线约5个师团,并列在华容、岳州南部、崇阳县一带,第40师团在湘江以西,最精锐的第3、第13师团和第116、第68师团在湘江以东,分别展开。第二线约3个师团,部署在监利、蒲圻西南和崇阳一线,准备扫荡中国残兵和修补道路。

截至5月25日,日军各作战部队部署完毕。其中一线作战部队为5个师团:湘江东岸方面,第68师团、第116师团分别从蒲圻、岳阳向汨水、新墙河突进;左翼方面,第3师团位于通城、大沙坪以北地区,第13师团位于崇阳以南20公里的堰市、龙泉渡一线;湘江西岸方面,第40师团以及另外3个步兵大队集中于石首市华容县之间。第二线兵力为第34师团、第39师团、第58师团等3个师团,分别集结于蒲圻、沙市区监利市一线。

中方部署

豫中会战以后,国民政府判断日军会继续南下向粤汉路进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起初不认为日军将会再次进攻。等到战场态势越发清晰之后,他认为日军还会从岳阳市等处发动正面攻击,便依照以前长沙会战的方案,制定作战部署。

第九战区部队的部署为:新编第3军之新12师、第183师及地方部队担任梁家渡、高安市奉新县、东堡之线的警备;第58军之新10师防守樟树、樟树市一线。第72军之第34师、新13师及地方部队担任大港、武宁、九宫山、塘口、通城、麦市、九岭、保定关一线警备;新15师在修水整训。第20军所属之第133师、新20师担任黄岸市、杨林街、新墙河一线警戒。第99军所属第99、第92师担任营田、湘阴、芦林潭、江南咀小港、汉寿之线的警戒。第37军集结于瓮江铺、浯口、汨罗市一带;第4军驻守长沙市;第44军集结于浏阳;暂编第2军在株洲市、渌口整训;第10军防守衡山、衡阳市

此外,薛岳还从其他战区抽调部队,补充前线兵力:从第6战区将王耀武第24集团军调往益阳、宁乡一线;从第4战区和第7战区分别抽调黎行恕第46军、黄涛第62军赶赴衡阳,加上驻守衡阳的方先觉第10军,组成李玉堂兵团;从第3战区抽调丁治磐第26军赴株洲,同罗奇第37军、沈发藻暂编第2军组成欧震兵团。

第九战区下令让各个部队在湘江东岸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泳水之间,在湘江西岸资江、水、涟水之间节节阻击、消耗敌人,控制主力于两翼,在水、涟水北岸地区与日军决战。

作战经过

1944年5月23日,日军第11指挥所从汉口推进至蒲圻。5月25日、26日,日军第1飞行团空袭长沙,并与中、美空军在荆门市上空进行了空战。5月27日,日军兵分3路南下进攻。左翼为精锐的第3、第13师团,自通城方面南下,第27师团随后推进;湘江东岸方面为第68、第116师团,分成6路强渡新墙河,第34、第58师团逐次跟进;湘江西岸方面以第40师团为主力,从华容县石首市一带出发。

日军的左翼部队在28日兵分两路向通城方向进攻,遭到国军第72军新15师、新13师的阻击。在连续进攻两天以后,日军突破中国军队防线,攻占通城。此后又迅速击溃长寿街守军,迫使第72军及第20军退往平江一线。6月1日,日军抵达平江,向守军发起进攻。在日军空军的轰炸下,守军伤亡惨重,其中第20军第133师遭到日军第3师团的围歼。

日军占领平江后,第11军司令部于6月2日下令湘江东岸的主力部队兵分两路,向南、西两个方向分路突进,计划“要在汨水南岸至捞刀河北岸地区内歼灭敌军”。同时命令左翼部队继续向浏阳方向进攻,右翼部队向益阳市方向进攻。日军发动总攻后,迅速突破守军第一线阵地,强渡过新墙河,向纵深攻击前进。国军第20军退守汨罗江南岸,第37军留一部兵力防守汨罗江阵地,主力南撤至上杉市。日军第40师团及独立混成第17旅团一部、独立步兵第5旅团主力先后攻占南县安乡三仙湖市,进至赤山半岛;守军第100军的第63师及第99军的第92师被迫西撤。

第九战区见浏阳方面情况紧急,急令第183师、第26军策应浏阳方面作战,并且试图围歼日军左翼部队。由于6月4日至7日连下大雨,战场道路泥泞,日军放缓了进攻速度。从6日起,日军第3师团开始向浏阳发起进攻,驻守浏阳城的第44军顽强抵抗。日军第13师团在占领桥以后,向浏阳实施夹击。第44军在与日军激战八个昼夜以后,残部从南郊山地和城西突围出城,浏阳沦陷。

6月2日,日军的右翼部队第40师团在海空军的配合下强渡洞庭湖,突破中国军队第99军的防线。6月8日,第40师团接连攻占沅江、花湖口,迫近益阳市,并派一部分兵力切断益阳与宁乡市之间的交通。6月11日,日军开始围攻益阳,两日后攻陷城池,守军第77师和第19师突围,其中第77师遭到日军重创。随后日军主力离开益阳,向宁乡前进。第19师于14日收复益阳,将城防再交第77师,第19师尾随日军,南下宁乡。

日军第40师团由益阳进攻宁乡时遭到守军第73、第79军的坚强抗击。第九战区为策应宁乡之战,令第99军转移至宁乡东南的金马桥附近作为机动部队,准备适时侧击进攻宁乡的日军。日军于6月15日晨突入宁乡城城内,与守军第73军第58师展开激烈巷战。18日,守军仅余200余人,但仍据守核心阵地。日军第40师团久攻宁乡市不成,于是在19日凌晨转向湘乡市进攻,由益阳市尾追日军的第19师进入城中与58师残部会合。

中路的日军第116师团及第68师团在突破汨罗江防线后,于6月4日继续南下。日军第116师团分成两部,一部直扑长沙市,一部在攻下永安以后向长沙正南20公里的易家湾突进;第68师团主力由金井向东南挺进,直逼长沙东北20公里的春华镇,第34、第58师团主力也于8日攻下湘阴,主力南下,并对长沙西面的岳麓山、马厂、龙潭一线发动进攻。

中国军队第20、第37、第99军等部队依托小青山、大摩山等阵地逐次抵抗,但未能完全阻滞日军进攻势头,长沙已处于被日军合围的态势。日军第116、第68师团分别渡过汨水、捞刀河后,击退守卫长沙的第4军警戒部队,于14日进抵株洲市及其东南的石亭附近。守军暂7师退守渌江南岸。此时日军第34师团已渡过湘江,进抵岳麓山东、北两面,第58师团进至长沙市东面。6月15日晚,日军第116师团第133联队渡过湘江,准备进攻位于长沙后方的湘潭,而湘潭守军第26军未作任何抵抗就主动后撤,日军于16日进占湘潭。至此,长沙已被日军包围。

防守长沙的守军为第4军,下辖第59、第90、第102师,是战区直辖部队。此外,炮兵第3旅也驻守长沙,配备榴弹炮野战炮山炮、战车防御炮50余门。在日军即将围攻长沙之际,薛岳将战斗指挥所由岳麓山移至朱亭,且并未指定长沙守军的最高指挥官。第4军军长张德能、炮兵指挥官王若卿互不统属,不能统一布置长沙防务,指挥混乱。

6月16日,日军在航空兵直接支援下,对岳麓山及长沙市发动总攻,第34师团当天攻占了岳麓山东、西的虎形山和牛形山。黄昏时,日军第58师团突破国军第59师阵地,迫使59师撤守天心阁。17日晨,日军在航空兵掩护下再次向岳麓山主峰、长沙城区发动攻势,并施放大量喷嚏性毒气,交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日军第68师团的一个支队在迂回至岳麓山南麓以后,攻占了金牛岭、仙人山一线阵地,岳麓山主峰云麓宫及炮兵阵地岌岌可危。

由于岳麓山是长沙市城的制高点,加上拥有强大的炮兵火力,不容有失。张德能留下两个团的兵力死守长沙,让其余部队于入夜时渡过湘江支援岳麓山。但是渡河部队在夜间行动仓促,秩序混乱,加上日军的袭击,损失十分惨重。18日晨,渡河部队到达湘江西岸时,岳麓山全部阵地已被日军攻占,只能被迫退出岳麓山,其后又被日军追击,向衡阳市方向溃逃。留于长沙的2个团,在日军猛攻下也无法支持,仅有千余人由北门突围,退至茶陵县后归27集团军收容,长沙遂于18日15时被日军占领。

战后结果

伤亡结果

第四次长沙市会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根据日军第11军的统计报告:中国军队死35400人,被俘111300人,日军缴获重炮10门,野山炮51门、机关炮29门,迫击炮69门,重机枪152挺。日军死1503人,伤3662人。

战后形势

第四次长沙会战是长衡会战中的第一阶段。在攻陷长沙以后,日军继续南下,与中国军队在湘江两岸展开激战。第九战区试图诱日军深入后夹击他们。但在日军的穿插进攻下,中国军队处处告急,未能形成有效的反击,株洲市、湘潭等周围地区相继被日军攻占。日军在渡过湘水和耒水以后,又对战略重镇衡阳市形成包围之势。第10军在与日军抗衡47天以后,衡阳失守。至日本投降前,中国军队都未能收复长沙。

战役影响

第四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由于高级将领消极抗战,企图保存实力以及军队腐败,使得日军占领了长沙,中国军队不仅未能打破日军攻略长沙、衡阳市,控制粤汉、湘桂铁路的企图,而且损耗自己大量军队及武器装备,并丧失湖南省大片国土。

战斗序列

中方序列

日方序列

相关评价

叶剑英:“长沙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是抗战三年来第一个伟大的胜利”,“给全国将士以战则必胜的兴奋,给全世界援助中国的友人以满意的答复,给一切反对侵略的人们证明中国军队英勇的作战,是可以把侵略军击退的。”

蒋介石:“湘北(第一次长沙市会战)打了胜仗,捷电传出,大家心理为之一变,国际上的观感也就焕然一新。”

日军在第二次长沙会战后承认:“没有给予重庆军以应有的打击,相反地,更加促进了在这块大地上掀起了全民防御的高潮。”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发表文章《中国之胜利》:“长沙伟大之战绩,非仅为中国之胜利,抑且为所有同盟国家共同之胜利。”

英国泰晤士报》对第三次长沙会战评价道:“十二月七日以来,同盟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

后世纪念

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

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清风峡一处洞穴内。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地区进行了三次会战,第九军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中国军队积极防御,日军惨败。位于岳麓山山坡中的山洞就曾为当时第九战区司令部的指挥所。

三战三捷石刻

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位于岳阳县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原国民党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第27集团军司令杨森为纪念湘北三次会战的胜利,在大云山留下的大型石刻。它刻于1942年12月,选址于大云山隆兴宫西侧200米处的一块大石崖。整个石壁90平方米,“三战三捷”四个大字。注解碑文下方还刻有“三捷泉源”四字,由杨森部第20军第133师师长夏炯题。抗战胜利后,王翦波树了一块“大云山抗战胜利纪念碑”,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石刻一直保存完好。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湖南的几次重大战役.抗日战争纪念网.2025-04-27

..2024-01-15

试论长沙会战的历史意义.湖南省文史研究馆.2023-12-25

..2024-01-05

..2024-01-05

..2024-01-05

..2024-01-05

1939年冬季攻势.中国抗战胜利网.2024-01-15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国抗战胜利网.2024-01-15

..2024-01-10

..2024-01-10

豫湘桂战役和敌后局部反攻打响.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4-01-07

豫湘桂战役.中国抗战胜利网.2024-01-08

湖南长沙市国军抗战遗迹:岳麓山第九战区长沙会战指挥部旧址.新浪博客.2023-12-25

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岳阳市情网.2023-12-25

长沙保卫战 (2014).豆瓣电影.2023-12-25

战长沙 (2014).豆瓣电影.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