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上高会战

上高会战

上高会战又称锦江会战、鄱阳扫荡战、上高战役、宜春会战,发生于1941年3月14日至1941年4月9日,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江西省上高县高安市境内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对日作战。

自1939年日军攻占南昌后,中国赣北守军为夺回南昌及其外围据点,不断袭扰日军。日军方面为巩固对南昌市的占领,打击国民党第19集团军主力,于1941年3月14日集结4.2万日军主力,兵分三路进犯江西上高、高安,上高会战自此打响。由于上高与高安是中国国民党在中国中南地区的重要基地,蒋介石非常重视此战,对第九战区进行了扩充。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也积极整训备战,在赣北防区布下了三道阵线,准备围歼西犯日军。上高会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1年3月14日至1941年3月20日,在此阶段中国军队面对日军的进犯,逐次抵抗退却,诱使日军第33师团北进;第二阶段为1941年3月21日至1941年3月24日,在此阶段中国军队的三路兵力逐渐汇合压缩,对日军主力进行了合围;第三阶段为1941年3月25日至1941年4月9日,在此阶段日军主力突围撤退,中国军队对其一路追击歼灭,先后收复高安、奉新县、西山万寿宫及安义县外围据点,而后双方恢复会战前相持状态。

上高会战期间中国投入兵力10余万人,日本投入兵力约4.2万人,在此战中中国守军以伤亡2万余人的代价伤毙日军1.5万余人,军马2800余匹,击落飞机1架,俘虏日军百余。上高会战是国民党在赣北战场上继万家岭战役之后的又一次胜利,也是国民党在正面抗战战场上打的著名胜仗之一,其战略战术应用之成功,被何应钦称为是“抗战四年来最精彩之战术杰作”。

战争背景

中日战争形势

1941年初,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英德决战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急于结束中日战争以解脱主力发动对太平洋和东南亚的侵略战争。为了逼迫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在中国东南沿海实施了大规模封锁作战,并在占领区发动了一系列“肃清讨伐”作战,而进攻上高县也是日军的一次“肃清讨伐”作战。自1939年日军攻占南昌市,中日双方为争夺南昌及其外围据点多次交锋。期间,中国守军一度夺回高安市,日军被迫据守靖安县武宁县一线,与在赣北的中国守军对峙。豫南会战之后,随着赣北的中国守军不断袭扰日军,守备南昌的日军第34师团备感威胁,遂向日军第11军总司令园部和一郎要求对中国第19集团军进行一次军事打击。1940年2月下旬,适逢“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将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上海市调往南昌,同时将日军第33师团于4月间由安义县调往华北地区。日军第11军便决定在第20旅团已经调来、第33师团尚未调走之际,组织一次针对上高县高安市的进攻作战。

上高战略地位

上高会战的发生地高安县与上高县是湘赣公路上的两个重要邦县。其中,高安县位于江西省南昌以西六十公里,上高县又位于高安以西五十公里,两地同为湖南省与江西之间的交通要道。由高安向东,通过西山可直达南昌市;北经奉新县、宜丰渡修河可俯九江之背,锦江南岸的荷岭山脉则是赣江西岸的江防堡垒,可确保赣中。此外,上高是国民党军在中南地区的重要基地,是第19集团军司令部及其主力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长期屯驻的所在地。故高安与上高县两县,既是赣东北战场的重要枢纽,也是赣西的屏障,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战前部署

日本方面

在此次进攻赣北的计划中,日军拟兵分三路,分进合击上高,其中以第33师团主力,约1.5万人为右翼(北路),由安义向西南进攻;以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约8000人为左翼(南路),由南昌市西南约15公里的望城冈沿锦江南岸向西进攻;以日军第34师团主力,约2万人为中路,由南昌西山、万寿宫沿锦江北岸向西进攻,从三面围歼赣西方面中国国民党第19集团军的主力,而后东渡赣江,扫荡新余市、清江、丰城市、鄱阳平原,横扫赣江抚河两流域的军事政治设施,并掠夺战略物资。为着手西犯,日军从1941年2月中旬开始加紧部队扩充,在赣北原有第33、第34两师团及独立混成第14旅团的基础上,又抽调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及第3飞行团至赣北战场。3月初,日军为集中兵力,缩短战线,加强作战的机动性,主动放弃了武宁县。同时,为了掩护西犯的企图,日军又一面佯装东攻临川区鹰潭市,一面征集民夫修筑道路,将赣江东岸的部队向连塘、上堪店等地移动。飞机、地面战车,也佯作东犯姿态。至3月14日,日军的西犯部队集结完毕。

中国方面

由于上高县中国国民党在中国中南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蒋介石非常重视这次战役的成败。国民政府军委为提高中南战区的战斗力,特将精锐部队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编为攻击军,又根据作战需要将原抗日战争第三战区的部分地域划入第九战区,将原守备赣江东岸的第49军划归第19集团军指挥。而第19集团军司令罗卓英为洗刷此前在修水战役中丧师失地之耻,在赣西防区由东向西布下三道阵线,准备诱敌围歼西犯之日军,同时又对各部队轮流整训,并在70军、49军中组编了突击师进行重点训练。这让部队战斗力明显提高,广大官兵也信心十足,士气大振。

1941年3月初,随着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运抵南昌市,南昌及锦江南北各点亦有日军开始集结,国民党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判断日军即将发动攻势,随即决定在赣西防区由东向西部署三道阵线,诱敌围歼日军,其中以市汉街、锦江南岸、祥符观、米峰、来堡、塘里为第一线阵地,以仙姑岭、老坑岭、龙团圩、华林寨、泉港为第二线阵,以钩石岭、石岗、泗溪、棠浦、上富、九仙汤为第三线阵地。具体部署为:第70军李觉部作为左翼,负责利用第一、第二线阵地的有利地形诱击日军兵团,逐次抵抗,待日军孤军深入后再穿插至其后侧背,截断日军后方;第49军刘多荃部作为右翼,从赣江东岸秘密出击,与左翼之军配合,对日军进行外线反包围;第74军王耀武部则为正面决战兵团,待左翼部队将日军吸引到第三线阵地后,再协同各兵团将日军合击歼灭。

战役经过

中国军队诱敌深入

3月14日,日军趁夜秘密集结第33师团、独立混成第20旅团、第34师团,使各部分北路、南路、中路,兵分三路向上高方向行进。15日,北路日军第33师团由安义县沿潦河上高县方向发起进攻,南路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则由河口夏渡江沿锦江南岸,向灰埠镇方向进攻。16日,中路日军第34师团由南昌西山万寿宫附近,沿锦江北岸向高安市方向进攻。中国国民党第70军按照原定计划,托潦河两岸有利地形逐次抵抗,实行离心退却以诱日军第33师北进。日军第33师很快占领奉新县,并继续西犯。至18日,日军第33师已进至上富,苦竹坳一带,日军第34师已顺利占领高安。至此,第33师团认为其配合第34师团压迫中国守军南下的任务已达到,加上该部准备在4月上旬换防,遂退回安义县。日军第34师则在失去右翼掩护的情况下还在继续西进。与此同时,南路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在沿锦江南岸西犯时遭到了国民党军第74军第57师、58师的顽强抵抗,国民党第49军主力也西渡赣江,对其进行追截。

中国军队包围日军

3月20日,日军第34师向国民党第19集团军主力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所在的官桥街、泗溪阵地发起猛烈攻击。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则在占领灰埠后北渡锦江,与第34师会合,并将一部兵力留置锦江南岸。21日,随着中路和南路日军合流,日军第34师团很快在数十架飞机的掩护下,向中国守军在官桥、泗溪的阵地向第19集团军主力国民党第74军发起猛攻。第19集团军考虑到日军倾巢西犯,赣江东岸兵力薄弱,迅速抽调赣北第30集团军之第72军由三都南移至甘坊附近增援。与此同时,留在锦江南岸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一部已被中国守军第49军及第74军第51师击破,退向江北。而后国民党第49军渡江向北,开始攻击日军第34师左侧背,锦江以北的中国守军第70军主力则在日军第33师撤退后,向南袭击日军第34师的右侧背。从22日至24日,日军猛攻上高县以东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阵地,并以飞机数十架支援,双方在激战中伤亡甚重。与此同时,国民党第70军主力已南下至杨公圩,官桥街之线,第72军也已进至水口圩附近,与由锦江南岸北上的第49军对日军形成了包围圈,并逐渐压缩。

日军突围与中国军队的追击

3月24日,日军第11集团军为接应被围的第34师突围,命已经退向奉新的第33师再次出动。25日,日军又令退至高安市的独立混成第20旅向龙潭街西进,掩护第34师后撤,日军第33师于是以一部再行西进,至棠浦附近与被围的第34师会合。25日,第74军主动出击,与第15师、新14师和新15师等援军一同消灭了锦河南岸残敌。而后中国国民党第19集团军又调集预9师、第19师、第57师、第58师、第17师、第15师、新15师、新14师,共计8个师从各路将日军主力压缩在了南北直径不满5公里的包围圈内。26日夜,日军倾尽全力由包围间隙向高安市突围退却。次日,国民党第74军克复泗溪,第19集团军遂下令乘势追截日军,其右翼兵力向高安方向追击,左翼兵力向奉新县方向追击,两路部队在官桥街、杨公圩、龙潭街等地各截歼溃散的日军一部。至4月2日,中国守军第49军逐次追占高安县城、祥符、西山万寿宫、赤土街,第72军逐次追占村前圩、奉新儒里温村,战斗告停。4月8、9日,日军退入安义县城,中国国民党军队数次攻击,均未取胜,双方转入相持,上高会战自此结束。

战役结果

上高会战从1941年3月14日至1941年4月9日,期间中国投入兵力10余万人,日本投入兵力约4.2万人,最终以日军溃败撤退南昌而告终。在此战中,中国军队以伤亡2万余人的代价,伤毙日军少将指挥官岩永,大佐联队长滨田以下1.5万余人,军马2800余匹,击落飞机1架,俘虏日军百余,缴山炮迫击炮10门及步枪千余支。

影响与评价

上高会战是国民党在赣北战场上继万家岭战役之后的又一次胜利,也是国民党在正面抗战战场上打的著名胜仗之一,其战略战术应用之成功,被何应钦成为是“抗战四年来最精彩之战术杰作”。上高会战的胜利是国民党统帅部与前线指挥官正确指挥和广大抗日军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反侵略战争经验。此战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同时也引起了国际上的舆论重视。美国各大报纸“多以显著地位登载赣北日军大败新闻”,英国特派驻华大使馆武官史丹尼少将还“前来参观战绩"。

战斗序列

日本军队

中国军队

后世纪念

上高会战遗址

上高会战遗址总计19处,分布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敖阳街道办、泗溪镇翰堂镇、新界埠乡、芦洲乡等地,包括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总指挥部旧址、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第58师战时指挥部旧址、第19集团军总部特务营旧址、第74军战时医院旧址、第72军新15师战时指挥部旧址、第19集团军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上高会战战时监狱旧址、第74军战时指挥部旧址、第74军第57师战时指挥部旧址、上高自卫队支前联络处旧址、军队战略物资储备处旧址、第74军指挥部旧址、后方征粮站旧址、驻军旧址群与日军第34师团指挥部旧址。2013年,上高会战遗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高会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上高会战抗日阵亡将士墓原址位于上高县城北敖岭南麓马帽山,其墓为圆顶,三座并立,墓前立有墓碑,正面为罗卓英手书的上高会战阵亡烈士墓,两侧及其后刻有阵亡烈士名单4000余人。1991年,为纪念上高会战胜利50周年,上高县政府在县城东郊的镜山重建上高会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陵园依山而建,布局仿中山陵格局,共分5个层次,128级台阶直通陵园顶部。陵园顶部为上高会战抗日阵亡将士墓,分别由3个坟墓构成。墓前矗立有原北京卫戍副司令张西尧手书的“上高会战阵亡将士墓”之碑。1987年12月,该陵园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