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早成鸟

早成鸟

早成鸟也称早成雏,是晚成鸟的相对词。有的鸟类孵出后绒羽稠密,眼已睁开,可随亲鸟觅食,这类雏鸟叫早成鸟。大多数陆禽、游禽的雏鸟都属早成鸟,如环颈雉丹顶鹤、鸭类的幼雏。早成鸟的哺育工作相对容易,育雏方法基本与鸡的育雏相似。大多数地栖鸟类(如鸡)和游鸟纲(鸭)属于早成鸟。

特性

早成鸟在出生时身体就已经被绒毛所覆盖,双眼张开,而且出生不久后就可独立行走、觅食,甚至例如冢雉等在出生后就可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鸡、鸭、鹅、非洲鸵鸟都是很典型的早成鸟。相反的,晚成鸟在出生时全身裸露,几乎不具备羽毛,而且双眼也无法张开,只能依靠父母保温、喂食,比如乌鸦、麻雀、家鸽、燕子等。

生物学意义

一般早成鸟比晚成鸟蛋大,鸟卵中含有较为丰富的营养物质(卵黄与卵白),能为胚胎发育提供充足营养,孵化期一般也比晚成鸟长,孵化时发育较充分。早成鸟的巢一般比较简陋,雏鸟存在着被天敌捕食的危险。但由于发育充分,能随亲鸟离巢觅食,亲鸟整天不离开雏鸟,随时注意保护雏鸟不受天敌的侵袭,到了夜间和雨天还用双翼覆盖着雏鸟,使它们得到温暖。这又避免了许多灾难!不过早成鸟从出雏到获得飞翔能力这段时间还是有大量的雏鸟被天敌伤害,或由于其它不利的自然因素而死亡,活下来的只占产卵的极少数。大多数地栖鸟或游禽,如非洲鸵鸟、雉、鹑、鹤、雁、鸭等的幼鸟均属早成鸟,家禽也多属于早成鸟,幸运的是它们有了人类的庇护,就少了天敌的危害。

属早成鸟类的主要是较原始的走禽、地栖鸟类和游鸟纲,如鸵鸟、企鹅、潜鸟目鸡形目雁形目鹤形目等鸟类。幼鸟的早成性和晚成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凡筑巢隐蔽而安全,或亲鸟凶猛足可以护卫幼雏的鸟类,其雏鸟多属晚成性。早成雏是地栖种类提高成活率的一种适应,早成鸟卵与雏的死亡率均比晚成鸟高得多,因而产卵数目亦多。

特点

早成雏卵占体重的10%-15%,卵黄容量占总内容物的40%。雏鸭卵中含有较为丰富的营养物质(卵黄与卵白),孵化时发育较充分。一般早成雏孵出后虽然活动力强,但与卵型大小相似的晚成雏相比,早成雏的孵化期要比晚成雏的孵化期长。

早成鸟发育充分,能随父母一起出外觅食,所以巢是否安全对于它们来说不是很重要。夜间或雨天,早成鸟的父母会用双翼盖住雏鸟,让它们不挨冻。不过,早成鸟出壳以后,还要成长一段时间才能飞行或者具备较强的逃生能力,所以生活在野外的早成鸟,虽然有父母在身边保护,依然比较容易遭到天敌的伤害,能够活下来的只是少数。

印痕行为

印痕行为这个词是由奥地利动物学劳伦·伊斯里发明的,指鸟类生活中与它们的母亲耦联的那段时期。通常情况下,这一时期发生在小鸟孵出来之后不久。一旦耦联关系建立起来,就很难解除——这会影响幼鸟了解社会和学习生存技术的方式。

印痕行为在那些一孵出来就马上离开巢穴的动物身上表现最为强烈,如鸭子和鸡等。也由于这个原因,大自然似乎就用这种方式,来保证幼小而无防备的鸟儿不会走到离母亲太远的地方。当一只小鸭或小鸡从卵壳中出来并睁开眼睛的时候,它会认为它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物体就是它的母亲。它会一直跟随那个动物或物体,并模仿学习它的行为,如如何寻找食物或与其他动物打招呼等。

林鸳鸯身上,这种由于印痕行为导致的耦联关系尤其强烈。黑天鹅由于印痕行为,小鸟能辨别出它母亲的叫唤声。这些鸟把巢高高地筑在树上,母亲等着幼鸟孵出来,然后飞到地面上,向上叫唤它的孩子们。接着,幼鸟会一个接着一个地离开约15米高的巢穴,落到地面上,它们觉得在那儿就能够和母亲在一起了。

科学实验显示,如果印痕时期亲生母亲不在身边,一些鸟就会与其他的物体发生耦联关系人手里的一只木偶、一只狗,甚至是一个小女孩。1996年的电影《远离家园》(Fly AwayHome)里那些鹅就与小女孩发生了耦联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