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雁形目

雁形目

雁形目(黑枕黄鹂普通亚种:Anseriformes),为鸟纲下的一目,包括人们通常所说的各种鸭类、天鹅和雁等,该类群物种均为游禽。早在数千年前其就为人类熟知,如家鹅是人类驯养的第一种家禽,而家鸭则被认为起源于绿头鸭和印度斑嘴鸭东部亚种。截至2023年,在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的分类标准中,雁形目包括3个科,56个属,179个种。它们分布在除南极地区外的世界各地,栖息在各种水域中。雁形目鸟类经济价值高,野禽肉质多较肥,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部分鸟类具有观赏价值。以其为原型的民间故事很多,还经常出现在文学著作中。

雁形目鸟类属于中型至大型鸟类,体长30-180厘米,体重0.23克-22.5千克。喙扁平,颈长,翅长而狭尖,尾通常短,腿粗短,爪短钝,具4趾,后趾退化,体色从灰色或褐色至黑色和白色不等,大多数种类具有翼镜。雌雄同色或异色,雄鸟一般比雌鸟艳丽。它们为杂食性动物,主要以水生植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觅食昆虫、小鱼等动物性食物。大多数物种为候鸟,春季北迁,秋季南迁越冬。

2021年,雁形目中有17个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3个物种被评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4个物种被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雁形目中有177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7种灭绝(EX),6种极危(CR),8种濒危(EN),12种易危(VU),16种近危(NT),12种无危(LC)。

起源演化

雁形目鸟类是与恐龙一起存在于中生代的两种现代鸟类之一,是极少数在灭绝后幸存下来的鸟类之一。化石和遗传学证据表明,它们的祖先是现代鸟类进化中最早的谱系之一,可追溯到6500多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的老鸟科动物,被认为是鸭、鹅、天鹅的共同祖先。一些古新世化石被认为是鹅形动物的祖先,而最古老的鸭类化石可能是来自北美始新世沉积物的翅膀碎片。在北美,鸭科(Anatidae)鸟类化石在上新世和更新世的淡水沉积物中很常见。在比利时,Cygnopterus鸟类化石年代为渐新世早期。在法国,发现的雁形目鸟类化石可以追溯到渐新世早期。在阿根廷叫鸭科鸟类化石可追溯到更新世。

分类

雁形目鸟类包括人们通常所说的各种鸭类、天鹅和雁等,该类群物种均为游禽。截至2023年,在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的分类标准中,雁形目包括3个科,56个属,179个种。在中国,雁形目鸟类共有1科23属54种,分为天鹅、雁、潜鸭鸭亚科中华秋沙鸭等类群。雁形目鸟类的具体分类情况如下表:

不过,截至2023年,雁形目与其他鸟类分类群之间的进化关系尚未被解决,雁形目有几种不同的分类群假说被支持,例如雁形目与鸡形目(Galliforms)为姐妹群;雁形目是形目(鹤形目)的姐妹目等。鸭科内部的进化关系尚不清楚,几个亚科和部落的单系性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特征

形态特征

雁形目鸟类属于中型至大型鸟类,体长30-180厘米,体重0.23克-22.5千克颅骨呈索腭(口盖)型;喙扁平,叫鸭科喙短呈钩状,鸭科喙宽而圆润。尖端有“嘴甲”,喙缘具栉板以滤食。舌厚而富肉质,一些物种嘴基着生疣状突,一些物种具锯形细齿。颈长。翅长而狭尖,适于长途飞行;初级飞羽10-11枚,第5枚次级飞羽缺位。尾羽12-24枚,尾通常短,有的物种较长,例如针尾鸭。腿粗短,爪短钝,位于体后部,跗覆以网状鳞或盾状鳞;具4趾,前三趾间有蹼膜或半蹼,后趾退化,较前趾位高且短,有例外,例如鹊雁的前脚趾、后脚趾都很长。尾脂腺发达而被羽,雄鸟具交配器官。

雁形目鸟类全身羽毛紧密,绒羽发达,能适应高寒气候。体色从灰色或褐色至黑色和白色不等,大多数种类具有色彩艳丽且泛金属光泽的次级飞羽,即翼镜。雌雄同色或异色,雄鸟一般比雌鸟艳丽,例如疣鼻天鹅雌雄同色,翘鼻麻鸭雄鸟头与上颈黑褐色,具绿色光泽;雌鸟则颜色较淡且无光泽。幼鸟的羽毛与成鸟相似,但更暗淡。叫鸭科鸟类以其头部和颈部领羽而闻名,鸭科鸟类通常具有绿色、青铜色或蓝色的鲜艳羽毛。

生理特征

雁形目鸟类的水下呼吸与哺乳纲不同,在水下时,气囊被压缩,浮力减小,呼吸源于贮存在血色素与肌红蛋白中的氧气,并非呼吸系统。盐分的排泄是通过成对的鼻腺实现的,生活在海洋或咸水环境中的鸟类腺体会增大。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雁形目鸟类分布在除南极地区外的世界各地。其中,叫鸭科只分布在南美洲,鹊雁科分布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鸭科分布在除南极大陆以外的世界各地水域。有些物种分布广泛,例如针尾鸭与绿头鸭分布于北半球,有些物种分布范围较局限,例如夏威夷黑雁与马岛潜鸭(Aythya innotata)分布在几个岛屿上。

在中国,雁形目候鸟分布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但集中于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东北、新疆西部的天山以及青海省东部向东北至内蒙古中部;留鸟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地区与新疆天山以北、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的南部、台湾岛海南岛等中国边境地区。

栖息环境

从咸水至淡水、从内陆至远洋等各种水域均可作为雁鸭类的栖息环境,有时也栖息在近水地区。繁殖季节外,部分鸟类栖息在海洋环境。例如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栖息于富有水生植物的开阔湖泊、水库、水塘、河湾等水域,冬季也常出现在水流较缓的江河、河口和海湾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雁形目鸟类为杂食性动物,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叶子、茎、花、根、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觅食昆虫、浮游生物、软体动物门甲壳亚门和小鱼等动物性食物。在田野、湖泊及河流的缓流浅滩地带取食。例如鸿雁(Anser cygnoides),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觅食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方式为潜水,例如潜鸭喜欢在相对较浅的湖泊中觅食水草等植物;中华秋沙鸭在较深的海水中捕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第二种方式为涉水,例如鸭亚科在水面上觅食,或者通过翻转自己来获取水底食物,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主。第三种为吃草,例如鹅和天鹅在干燥的土地或沼泽中吃草,它们在陆地和地表下寻找植物的根,许多鹅已经适应了各种农作物。

迁徙行为

雁形目鸟类大多数物种为候鸟,春季北迁,秋季南迁越冬。早成雏羽翼未丰时,通常在迁徙中需要开辟自己的道路,但小鹅和天鹅在它们的第一个冬天会与亲鸟共同迁徙至越冬地。迁徙路径最长的鸟类可能是蓝翅鸭(Anas discors),它们在北纬60°筑巢,越冬在南纬30°以上,距离超过9600千米。

在中国分布的雁形目鸟类,留鸟仅11种,大多数物种有迁徙行为。留鸟例如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迁徙物种例如灰雁(Anser anser),3月末至4月初成群从南方越冬地迁徙至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等北部地区繁殖,9月末至11月初开始成群迁徙至南方越冬,徐徐而飞,成单列或“v"字形队形。飞行高度很高。

鸣唱行为

雁形目鸟类鸣唱声因物种而异。例如叫鸭科鸟类的俗名源于它们极其响亮、范围很远的叫声。鸭科动物在繁殖季节会大声鸣叫。叫鸭科的发声范围从喇叭声到鼓声,而鸭科动物则发出口哨声、喇叭声、咕噜声或嘎嘎声,例如大天鹅(Cygnus cygnus)叫声单调而粗哑,似喇叭声;而疣鼻天鹅(Cygnus olor)高兴时发出一种沙哑而低沉的“嘶嘶”声,它的名字由此而来。

社群行为

大多数物种为群居动物,例如雪雁(Anser caerulescens)是高度集群性鸟类,全年不同季节均成群栖息和活动,繁殖时亦成群在一起营群巢。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除繁殖期外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和越冬期间,常集成数十只、数百只乃至上千只的大群,在睡眠游泳,或栖息于水边沙洲或岸上。一些鹅形鸟类在繁殖季节与其他鸟类待一起。在一些物种中可以看到集体洗澡与相互整理羽毛。

其他行为

雁形目鸟类多善游泳,但停留在水面的姿态不同,部分物种精于水,例如长尾鸭(Clangula hyemalis)能潜入水下达60米深。它们大部分时间用于保持羽毛防水,通过将尾脂腺分泌的油脂涂布到羽毛上来达到疏水效果,因此能在水中保持体态。喙既用于刺激尾脂腺,又用于扩散油脂,在涂油的部位摩擦下巴和喉咙也有助于该过程。它们洗澡的动作包括将头浸入水中、在水面拍打翅膀、与高强度的潜水或翻筋斗。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雁形目鸟类大多数物种季节性繁殖,少数热带水鸟全年繁殖。多数物种为单配制,有的可能终生配对(如天鹅、雁等),但多数物种的夫妻关系只能维持一个繁殖季节,甚至在孵卵开始之后雄鸟就弃雌鸟而去。在某些物种中,配对持续时间可能持续数年或更长时间。求偶行为较为复杂,通常展示身体与鸣叫吸引异性。例如雄性棕硬尾鸭(Oxyura jamaicensis)将尾巴翘在背上,使其颈部膨胀,用亮蓝色的喙拍打,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最后以打嗝结束。交配行为仅限于繁殖期内,但常常在越冬集群时期便开始配对行为。大多数鸭科动物在水面上交配,而叫鸭科鸟类在陆地上交配。

筑巢与产卵

雁形目鸟类通常筑巢在沼泽、水边灌丛、芦苇、水草丛中,或近水的地面或岩石下;也有些种类在土洞、岩洞(麻鸭等),树洞鹊鸭等)营巢。筑巢工作通常由雌性承担,巢主要由植物材料制成,部分巢穴铺满了雌鸟掉落的羽毛。多数物种有部分巢寄生现象,例如黑头鸭(Heteronetta atricapilla)是雁形目中完全巢寄生者,寄主有其他鸭类、秧鸡、鹗类、鹭科等。

窝卵数2-13枚,卵白色、绿色或褐色,无斑。产卵通常发生在清晨,仅需要几分钟,但雌鸟会在巢中停留长达一个小时。叫鸭科产卵间隔约为两天,鸭科每24小时产卵一次。

孵化与换羽

孵育工作通常由雌鸟单独承担,例如鸭科鸟类;少数物种除外,例如叫鸭科鸟类。孵育期22-47天,例如叫鸭科孵化期为42-45天,鸭科孵化期22-40天。通常雌鸟会定期离开巢穴觅食,并用绒毛覆盖卵。某些雁形目鸟类会禁食,例如欧绒鸭(Somateria mollissima)会在四个星期内禁食。

雌鸟孵卵时,雄鸟通常会抛弃雌鸟并与其他雄鸟一起换羽,羽色暗淡,呈现出“蚀羽”(eclipse plumage)状态,在长出飞羽之前,它们无法飞行,持续时间约3-4星期,鸟类通常潜伏在厚厚的覆盖物中或停留在大片水域上。雌鸟的换羽在幼鸟羽化后,”蚀羽“在3-6个月内被新的繁殖羽代替。鸭亚科鸟类在冬季还进行一次不全换羽,仅换体羽,不换飞羽。

育雏

雁形目鸟类在喂食时陪伴幼崽,提供捕食者保护,亲鸟的照顾有时会持续数周。在部分物种中,一年以内的幼鸟会和亲鸟一起回到繁殖地例如加拿大雁(Branta canadensis)与黑天鹅(Cygnus atratus)幼鸟会一直与亲鸟待在一起,直到下一个繁殖季节分开。

生长发育

雏鸟早成性,被孵化后留下雌鸟视觉和听觉特征的印记,雁鸭类性成熟的时间长短不一。刚孵出时,身体被覆羽绒,眼睛睁开。24-48小时内离开巢穴,而后下水,它们可以自己觅食,但至少有一只亲鸟留在它们身边守卫、引导;如果天气恶劣无法离开巢穴觅食,雏鸟体内的食物储备可以维持两到三天。绒毛保留两周至六周,后逐渐被稚羽取代。飞羽最后发育,生长速度因物种而异,五周至五个月不等。六月龄时,早成雏羽毛与体型与成鸟相似,但鹅与天鹅即使成年仍然保留着一些未成熟羽毛。性成熟时间因物种而异,从一岁到五岁不等,例如鸭亚科的大多数物种9-10个月即能繁殖,而天鹅需要4-5年。

寿命

圈养的成熟雁形目鸟类较长寿,例如圈养的鸭子可以活20年,鹅、天鹅可活30多。有鹅年龄超过40岁、天鹅年龄超过50岁的报道。部分野生雁形目鸟类种群中雏鸟第一年死亡率可高达70%,成鸟的年死亡率为10%至50%,具体死亡情况取决于狩猎范围与自然因素,偶尔有鸟可以存活15-20年或更长时间。

人工养殖

驯化历史

雁鸭类早在数千年前就为人类熟知,开始被驯养为家禽。家鹅被认为是人类驯养的第一种家禽,中国家鹅和欧洲家鹅则分别由鸿雁灰雁驯化而来,而家鸭则被认为起源于绿头鸭和印度斑嘴鸭东部亚种。2000年,中国开始人工养殖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已经开发了17个品种。疣鼻栖鸭(Cairina moschata)已在哥伦比亚秘鲁被驯化。灰雁(Anser anser)驯化历史至少有4000年,那个时代的埃及壁画已表现出自然形态的形状变化,有8个主要品种。鸿雁(Anser cygnoides)也被驯化,分为三个品种。部分物种例如加拿大黑雁(Branta canadensis)、埃及雁(Alopochen aegyptiacus)等为了便于开发而处于半驯化状态,并未集约化繁殖。

养殖现状

养鹅业

世界养鹅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处于加速发展的趋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92年全世界鹅肉产量为87.1万吨,1996年世界鹅的出栏数为4.22亿只鹅肉产量为167.8万吨,是1992年的1.93倍。2001年,世界鹅出栏数达到502亿只,鹅肉产量达到199.9万吨,是1992年的23倍。

中国饲养鹅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考证距今大约有6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鹅种资源十分丰富,列人《中国家禽品种志及图谱》的就有12种之多。1992年全国鹅的存栏数只有132亿只,1996年鹅存栏数188亿只,到2001时鹅的存栏数达到208亿只。2003年更是达6亿只以上;2012年存栏数量近3.50亿只出栏数量近6.29亿只。

国外养鹅规模虽然不大,但管理与科技水平高,有专门的良种配套系。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养鹅业最发达,其培育的专门化品系主要有鹅肝专用型、肉用仔鹅专用品系和烤鹅专用品系。中国具有长期的养鹅传统,在鹅的种质资源方面,是世界鹅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已初步形成了能够满足多元化鸭肉鹅肉食品消费需要的良种繁育体系。

养鸭业

世界养鸭业起步于60年代,发展于80年代。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表明,1975年全世界鸭存栏数为0.69亿只;1985年为1.69亿只;1995年为7.15亿只。1985年鸭存栏总量是1975年的2.45倍,1995年鸭存栏总量是1985年的4.23倍,平均每年分别以24.5%和42.3%的速度递增。至1996年,全世界鸭存栏量为7.16亿只。

中国养鸭历史悠久,进入20世纪80年代,饲养量平均每年以5%~8%的速度递增。90年代初迅速发展,在1995年达到4.63亿只,居世界首位。2004年中国肉鸭的出栏量超过24亿只,鸭肉产量约530万吨,占世界肉鸭总产量的70%左右。2008年,饲养量平均每年以10%-15%的速度递增,鸭产品远销欧盟、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中国的蛋鸭品种也是独树一帜,例如绍兴麻鸭金定鸭、莆田鸭500日龄的产蛋量为240-300枚,蛋重64-72克/枚,在世界同类鸭中均处于领先水平。

养殖品种

肉鸭品种主要有:英国樱桃谷鸭法国奥白星鸭澳大利亚狄高鸭丹麦丽佳鸭、中国北京鸭、上海芙蓉鸭、高邮鸭建昌鸭大余鸭巢湖鸭桂西鸭等。

蛋鸭品种主要有:绍兴鸭、金定鸭、荆江鸭恩施麻鸭(川麻鸭)、莆田黑鸭等。

肉鹅品质有:乌鬃鹅太湖鹅豁眼鹅、浦鹅、雁鹅浙东白鹅皖西白鹅、马岗鹅、四川白鹅伊犁鹅、莱茵鹅、狮头鹅图卢兹鹅等。

疾病防治

养鸭业

养鸭常见疾病包括浆膜炎、大肠杆菌病、鸭霍乱等。鸭疫巴氏杆菌是浆膜炎由鸭疫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病鸭多表现为失眠、缩脖或喙触地面、不愿走动、走路打滑等,严重时病鸭出现仰卧、双腿滑动等症状。大肠杆菌病在养鸭业中的发病率较高,多发于2-6周龄的鸭群中,其症状与浆膜炎病鸭相似。鸭霍乱是危害性最强、最为常见的养鸭疾病,多发于4周龄的鸭群。病鸭表现为精神严重萎靡、消化不良、呼吸困难、摇头,粪便灰白色,偶尔出现便血

主要防治措施有,保持和控制鸭舍的环境卫生,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养殖标准设置鸭舍的养鸭密度,针对不同阶段的鸭进行分开养殖,育雏室需定期清洁消毒。为雏鸭及不同日龄的肉鸭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预防与抗生素治疗。设置科学的鸭群分舍,将不同日龄的鸭群进行分开饲养。一旦暴发疾病,需将病鸭及其同鸭舍、附近鸭舍的肉鸭隔离治疗、观察,对已经死亡的病鸭进行解剖观察后,利用焚毁、深埋方式处理,避免病菌扩散,并对鸭舍进行清洁与消毒。

养鹅业

养鹅常见疾病包括小鹅瘟、鹅蛋子瘟、鹅副粘病毒科疾病、鹅球虫病等。小鹅瘟多在雏鹅时期感染,死亡率可达到95%以上,患鹅精神不振,厌食,鼻内产生大量分泌物,死亡之会抽搐。鹅蛋子瘟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常发于成年母鹅。病鹅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产蛋率会逐渐下降,产软壳蛋,排泄物中混有蛋清,死亡率高达50%。鹅副黏病毒病多发于雏鹅,日龄越小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就越高。病鹅出现精神萎靡,呼吸困难、头部肿胀,体重快速下降等症状。鹅球虫病是由球虫引起的一种寄生昆虫疾病,3月龄以下的肉鹅高发,发病后致死率可达70%以上。病鹅会出现走路不稳、食欲骤降、羽毛凌乱、体重快速降低等症状。

主要防治措施有,做好预接种工作,使鹅体产生抵抗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根据气温来制定相应的降温,通过控制温度,降低夏季发生病害的概率,也可避免高温与冻伤。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的消毒流程,对养殖场周围环境进行检查,对动物进行定期的消毒。选择合理科学、安全有效且经济实惠的饲料原料,加强营养成分摄入量,保持进料新鲜与出料口清洁卫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止2023年,雁形目鸟类种群数量整体处于下降趋势,其中7个物种已灭绝;81个物种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例如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斑头秋沙鸭(Mergellus albellus)、斑脸海番鸭(Melanitta 绿头辉椋鸟);34个物种种群数量趋于上升,例如加拿大黑雁(Branta canadensis)、雪雁(Anser caerulescens)、翘鼻麻鸭;41个物种种群数量趋于稳定,例如冠叫鸭、红胸秋沙鸭(Mergus serrator)、奥克兰鸭(Anas aucklandica)。

处于“易危(VU)”状态的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2009-2018年间其欧洲东北与西北部的越冬种群数量减少了27-32%;2015年,孟加拉国日本韩国的种群数量正在减少。处于“极危”状态的物种中,种群数量最少的物种为冠麻鸭(Tadorna cristata)与粉头鸭(Rhodonessa caryophyllacea),2018年种群数量都预估为不足50只。

致危因素

栖息地被破坏

在雁形目鸟类中,有多个物种受到栖息地破坏的威胁。例如,2010年脸鸭(Sibirionetta formosa)由于农业、湿地开发和狩猎导致栖息地丧失,中国与韩国的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白翅栖鸭种群数量因其所依赖的森林生境的破坏与退化而下降。

环境污染

在雁形目鸟类中,有47个物种的生存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例如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石油和农药污染曾引发了大规模死亡;非洲硬尾鸭(Oxyura maccoa)因其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因此更容易受到污染物生物富集的影响。

人类狩猎

人类是水禽的主要捕食者,例如非洲黑鸭(Anas marecula)被捕鲸者猎杀到灭绝,毛里求斯鸭(Anas theodori)可能被猎杀到灭绝。赤颈鸭(Mareca penelope)在英国伊朗北部因商业与娱乐被猎杀。

气候变化

在雁形目鸟类中,有53个物种的生存受到候变化与恶劣天气的影响,例如斑背潜鸭(Aythya marila)的湿地栖息地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未来的海洋酸化可能导致软体动物门的减少,这些软体动物构成了斑背潜鸭大部分的饮食。此外,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可能会导致雁形目鸟类较高的死亡率,春季洪水对它们的生存也是灾难性的威胁,尤其是在没有重新筑巢的情况下。

疾病

在雁形目鸟类中,有55个物种的生存受到疾病的影响。例如脸鸭在冬季聚集这一习性使它们容易感染传染病,2002年10月,有1万只鸟因鹌鹑霍乱病而死亡。

保护级别

2021年,雁形目中有17个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3个物种被评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4个物种被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截至2023年,雁形目中有177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见下表:

2023年,雁形目中有18个物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详情见下表:

2023年,雁形目中有38个物种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包括印度斑嘴鸭东部亚种(Anas zonorhyncha)、绿翅鸭(Anas crecca)、琵嘴鸭(Spatula clypeata)、赤颈鸭(Mareca penelope)等。

保护措施

圈养繁殖

圈养繁殖增加了恢复已经减少的野生种群的可能性,例如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设立了褐秋沙鸭(Mergus octosetaceus)的繁殖中心,并启动了相关圈养繁殖方案;在英国印度部分地区启动了白翅栖鸭(Asarcornis scutulata)的圈养繁殖计划。

建立动物园与自然保护区

动物园与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鸟类的有效措施之一。例如脸鸭栖息地俄罗斯Bolob湖和Khanka湖,韩国锦江与日本片野鸭塘(Katano duck pond)已纳入保护区,每年部分地区会进行监测。此外,动物园和私人养鸟者饲养着不同种类的水禽,例如英国斯利姆布里奇野禽和湿地信托基金(The Wildfowl\u0026Wetlands Trust),保存了近200个物种,100多种已繁殖。

禁止狩猎

许多国家禁止市场狩猎雁形目鸟类,并努力控制运动狩猎,使年捕杀不超过年产量。例如褐秋沙鸭(Mergus octosetaceus)。

生态关系

雁形目鸟类哺乳纲捕食者包括人类、赤狐(Vulpes vulpes)、条纹臭鼬(Mephitis mephitis)、浣熊(Procyon lotor)和郊狼(Canis latrans)等。鸟类捕食者包括短嘴鸦(Corvus brachyrhynchos)、喜鹊(Pica pica)、贼鸥属(Catharacta)鸟类和猫头鹰等。

许多种类的寄生虫寄生于雁形目鸟类,通常处于耐受状态,只有当鸟类受到某种压力(例如食物短缺),寄生虫才会占据上风。对于真菌感染,例如曲霉菌感染亦是如此。细菌性感染例如肉毒杆菌、巴氏杆菌等会造成损失,有时会导致大规模死亡。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雁形目鸟类经济价值高,一些物种已被驯化用于生产肉、肝和蛋。例如1999年全世界鹅肉的进口量只有4.8万吨,进口数量最多的是欧洲,为3.76吨,占世界总量的78.05%;其次是亚洲,进口量为0.97吨,占世界总量的20.15%。中国鹅产量约占世界的90%以上,养鹅数量、鹅肉、羽绒制品等产量均为世界第一。

部分物种的羽毛被用于纺织工业,例如鸭绒是很有价值的羽绒服、羽绒被等的原料,轻、暖、薄的制品是人们所喜爱的冬季服装;鸭绒和羽毛还可制成被褥、枕垫、羽毛粉、纺织品等。例如中国肉鸭、蛋鸭和肉鹅产业每年为纺织工业提供5万吨的鸭鹅羽绒。

营养价值

雁形目野禽肉质多较肥,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富含水分、蛋白质、脂肪等,虽然蛋白质含量不及肉鸡,但营养价值更高。

鸭蛋富含维生素、矿物质、人体必需氨基酸等,且易于消化吸收,适合婴儿、产妇、病人食用。

鹅肥肝被誉为世界三大美味之一。鹅肝中脂肪含量高达6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60%-68%容易消化吸收。研究表明,鹅肥肝中的卵磷脂比正常肥肝高4倍。

观赏价值

雁形目部分鸟类具有观赏价值,例如三种天鹅(即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鸳鸯、雁类等都是十分著名的观赏鸟类,它们羽毛颜色丰富,体型优美,给园林或自然界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给人以精神文化上的享受和灵感,并成为古今中外诗画、音乐和文学艺术中的题材。

相关文化

象征寓意

雁形目部分鸟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例如鸳鸯(Aix galericulata),在中国是爱情、婚姻美满的象征,古今运用极其广泛。在以鸳鸯为题材的吉祥图案,最早在汉代就已出现。以驾鸯为名的织绣品有鸳鸯衾、鸳鸯被等。鸳查纹图至今仍广泛用于结婚用品,例如梳妆镜、脸盆、手帕等。此外,鸳鸯在古代也指志同道合的兄弟或贤者。

鸿雁(Anser cygnoides)是著名的候鸟,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次年春分后北返,古人引入文化生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鸿雁代书信;其二,古时以雁为贽(见面礼)。此外,“鸿”字有“巨大”的意思,例如鸿文、鸿图等词汇中的“鸿”都为此意,这也给鸿雁增添了一些正方向的积极意义。此外,唐代科举新进士有题名雁塔区之举,后世则以“雁塔题名”为科考高中的祝吉之语。

民间故事

雁形目鸟类的民间故事有很多。例如鸿雁传书,刘彻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禁后威武不屈,徙居北海牧羊十九年。后以雁足系帛书,告知汉室自己的处境,终于得归故国。例如流传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彝族撒梅人地区的关于天鹅的故事:相传撒梅寨里有个人见人夸的美丽姑娘丝撒洛,她与青年猎人阿朵成亲后过着美满而甜蜜的日子。赞美的话听多了她便想用白云纺线,彩霞裁衣,到天上与白云比美,为此她整日愁眉不展。深爱丝橄洛的阿朵为使妻子高兴,便登上高山去摘白云,却从高空坠入了滇池,再也没回来。失去了幸福的丝撒洛整日望着滇池呼喊“阿朵,阿朵”,伤心绝望的她化成了大天鹅飞上高空、落到湖边草地,到处寻找阿朵。

文学作品

雁形目鸟类经常出现在文学著作中,例如与天鹅有关的歌剧《罗恩格林》(Wagner's Lohengrin)和《帕西法尔》(Parsifal)。

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讲述了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的故事。

中国初唐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里写道:“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古诗十九首》有云:“文探双鸳鸯,裁为合欢被”。曹植的《赠王》言:“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中有孤驾鸯哀鸣求匹铸”。

《诗·小雅·鸿雁》云:“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国鸟

疣鼻天鹅(Cygnus olor)自1984年以来一直是丹麦的国鸟。

大天鹅(Cygnus cygnus)是芬兰的国鸟。

参考资料

Anseriforme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2-03

Anseriformes.ITIS.2023-12-03

Anseriformes - Order.IUCN.2023-12-19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3-12-03

The opera novice: Wagner's Lohengrin.telegraph.2023-12-03

The opera novice: Parsifal by Richard Wagner.telegraph.2023-12-03

Quail-like creatures were the only birds to survive the dinosaur-killing asteroid impact.science.2023-12-19

Anseriform.britannica.2023-12-03

The Delaware River: History, Traditions and Legend.google.2023-12-19

Anatidae.ITIS.2023-12-19

Anhimidae.ITIS.2023-12-19

Anseranatidae.ITIS.2023-12-19

Branta canadensi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2-19

Cygnus atratu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2-19

Aythya ferina.IUCN.2023-12-03

Pink-headed Duck.IUCN.2023-12-19

Crested Shelduck.IUCN.2023-12-19

Baikal Teal.IUCN.2023-12-19

Asarcornis scutulata.IUCN.2023-12-03

Maccoa Duck.IUCN.2023-12-19

Anas theodori.IUCN.2023-12-03

ergus australis.IUCN.2023-12-03

Eurasian Wigeon.IUCN.2023-12-19

Greater Scaup.IUCN.2023-12-19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12-03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12-03

Mergus octosetaceus.IUCN.2023-12-03

The mute swan.kongeaastien.2023-12-03

Whooper Swan.WWF.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