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斑背潜鸭

斑背潜鸭

斑背潜鸭(学名:Aythya marila)体长42-47厘米,翼展68-75厘米,体重750-1350克,是中等的体矮型鸭。雄鸟体比凤头潜鸭长,背灰,无羽冠。雌鸟与雌凤头潜鸭区别在于嘴基有一宽白色环。与小斑背潜鸭甚相像但体形较大且无小潜鸭的短羽冠。飞行时不同于小潜鸭处在于初级飞羽基部为白色。求偶炫耀时雄鸟发出咕咕轻声及哨音;雌鸟回声生硬粗哑。其他时候极安静。多在沿海水域或河口活动;有时光顾淡水湖泊。合群且以群栖居。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北极冻原带、苔原森林带和西伯利亚地区北部开阔的泰加林带。分布范围包括全北界,繁殖于亚洲北部,越冬在温带沿海水域包括东南亚及菲律宾。是罕见冬候鸟。

外形特征

斑背潜鸭雄鸟头和颈黑色,具绿色光泽,上背、腰和尾上覆羽黑色;下背和肩羽白色,满杂以黑色波浪状细纹,翅上覆羽淡黑褐色,具棕白色虫状细斑,外侧初级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的外侧近白色,羽端和内侧仍为黑褐色;次级飞羽白色,具黑褐色羽端,形成明显的白色翼镜和黑褐色后缘;胸黑色、腹和两胁白色,下腹杂有稀的暗褐色细斑,尾羽淡黑褐色,尾下覆羽黑色,尾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雌鸟头、颈、胸和上背褐色,具不明显的白色羽端,形成鱼鳞状斑,下背和肩褐色,有不规则的白色细斑。翅与雄鸭相同,翼镜也为白色,但较小。嘴基有一白色宽环;腹部灰白色,肛周杂以乌褐色,两肋、浅褐色,羽端具明显的白斑,尾下覆羽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虹膜亮黄色,嘴蓝灰色,跗和趾铅蓝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730-1100克,♀600-1020克;体长♂750-485毫米;♀425-465毫米;嘴峰♂72-47毫米,♀40-43毫米;翅♂215-230毫米,♀198-219毫米,尾♂50-58毫米,♀47-59毫米;跗蹠♂34-36毫米,♀32-35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北极冻原带、苔原森林带和西伯利亚地区北部开阔的泰加林带。常在富有植物生长的淡水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带活动.冬季主要栖息和活动在近海岸浅水处,河口、海湾内陆湖泊、水库和沼泽地带。

生活习性

斑背潜鸭为迁徙性鸟类,每年秋季于10月初开始迁来中国越冬,春季于4月初至5月初迁离。繁殖期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有时也与别的潜鸭混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起飞需两翅急速拍打水面,在水上助跑一会才能飞起,行动显得笨拙,但飞行却很快而有力。

主要捕食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水生昆虫、小型鱼类等水生动物为食。也吃藻类、水生植物叶、茎、种子等。觅食活动主要是通过潜水。通常潜水深度在2-3米。通常白天觅食。休息时常成群地在海上或湖面游荡,或一动不动地飘浮在水上随波逐流。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安提瓜和巴布达奥地利阿塞拜疆巴哈马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百慕大、波黑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丹麦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印度、伊朗伊拉克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墨西哥黑山、缅甸、尼泊尔荷兰、荷属安的列斯群岛、北马里亚那群岛挪威巴基斯坦菲律宾波兰葡萄牙波多黎各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乌克兰英国、美国、越南

旅鸟: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巴巴多斯、塞浦路斯、直布罗陀海峡格陵兰岛香港特别行政区以色列牙买加马耳他、蒙古、摩洛哥、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突尼斯、维尔京群岛。

不确定:埃及格鲁吉亚、关岛。

繁殖在亚洲欧洲极北部、冰岛和北美西北部,越冬在日本、朝鲜印度地中海黑海沿岸、欧洲西部沿海、不列颠群岛、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太平洋大西洋沿岸以及中国长江以南、东南沿海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台湾。迁徙期间经过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等省。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通常在冬末即已成对,常以对为单位成群到达繁殖地。营巢于湖泊或河流外边干燥地上,通常紧靠水边,巢多置于枯草或新鲜草丛边地上,或置于小柳树和灌木下,巢隐蔽较好。通常用枯草构成,内垫绒羽。每窝产卵7-10枚。通常一天一枚。卵为灰橄榄色或褐色,大小为54.5-68.1×40.7-48毫米;平均62.7×71.5毫米,重57-72.5克,平均60.7克。刚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7-28天,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即离开雌鸟,同其他堆鸟集聚于水边换羽。早成雏雌性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跟随亲鸟活动,在亲鸟带领下大约经过40-50天雏鸟期生活后即能飞翔。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0年10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通知,明确对64种在养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其中,对斑背潜鸭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引导养殖户在2020年12月底前停止养殖活动,并按有关规定完成处置工作。确需适量保留种源用于科学研究等非食用性目的的,要充分论证工作方案的可行性,并严格履行相关手续。

参考资料

19种野生动物允许非食用目的养殖,专家提醒谨防“洗白”漏洞.新京报网.20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