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顶子遗址
在太和县宫集镇有一处名为“殿顶子”的地方,当地人称这是楚国宫殿的旧址。
“殿顶子遗址即为楚国晚期首都钜阳城。”长期以来,省市部分专家对此说法予以认可,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有力证据。目前,太和县委、县政府已作出决定,计划拨付专项经费对殿顶子遗址进行深入钻探、发掘,并进一步确认城垣、城门、城壕、宫殿区、作坊区等与楚都直接关联的遗迹遗物。
建设背景
殿顶子遗址出土大量文物
宫集镇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楚国境内。据相关资料记载,殿顶子遗址群位于宫集镇境内,北临西淝河,南邻界洪河,当地盛传为“楚考烈王定都12年的楚王故城”。
建国后,省、市、县文物部门先后对该遗址进行过普查和局部抢救性发掘工作。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地表可见城垣痕迹。
2003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殿顶子遗址局部进行调查钻探,遗址平面略呈正方形,面积约289万平方米,地层文化堆积厚0.9至2.5米,遗址内沟渠纵横交错,古井众多。
2015年12月份的一场大雨后,当地又发现大量建筑构件、陶器残碎块、楚国蚁鼻钱币等。
据安徽省文物局专家介绍,现有的资料和调查显示,“楚王城”的宫殿背北面南建设,但是经过2500多年的沧桑变迁,早已夷为平地。遗址中部有一个高出地表约4至5米的台基,台基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
深度发掘寻找相关证据
1983年《安徽日报》在“安徽36处名胜古迹集锦”一文中载:楚都钜阳城遗址在太和县宫集区朱庄乡。1993年,由黄山书社出版的《太和县志》记载:朱庄故城址,在县东北地区35公里朱庄乡,东临淝河。
省文物局专家称,殿顶子遗址一旦确定为楚国故都遗址,将对发展地域文化、提高全省文物保护水平和太和县域知名度有里程碑式意义。
1月20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安徽大学考古学专业兼职教授宫希成一行3人,到太和县宫集镇对殿顶子遗址进行发掘前调研勘察。
考古专家们先后参观了楚都钜阳文物馆,实地勘察了殿顶子遗址内的古坟墓、古井、东城墙、宫殿区、北城门等,并在勘察结束后召开了座谈会。
近年来,太和文化文物部门和广大群众对殿顶子遗址钻探发掘、抢救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并积极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申请派驻专业人员进行勘探发掘。春节后,该县拟拨付专项经费对殿顶子遗址进行深入勘探、发掘,并进一步确认城垣、城门、城壕、宫殿区、作坊区等与楚都直接关联的遗迹遗物。
长期以来,太和县流传着殿顶子遗址即为楚国晚期首都钜阳城的说法,省、市部分专家对此也予以认可,遗憾的是没找到有力证据。日前,安徽省考古专家、省文物鉴定站副站长叶润清公布太和殿顶子城址调查钻探成果:这是一处由楚人建造和开始使用并沿用至两汉时期的特大型城址,具备作为楚国国都的条件。
“殿顶子”的传说
殿顶子遗址位于太和县宫集镇,当地人称为“楚王城”。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遗址区域内发现诸多东周至汉代的遗物,周边伍奢冢、东殿、阴阳城、干溪沟、灰角寺等相关遗存也被发现。同时,民间还有许多传说,诸如王子坟、太子坟等。
这些,引起了太和县文化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浓厚兴趣和高度重视。经过专项调查和研究,他们认为殿顶子遗址就是《史记·六国年表》所载之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年)“徙于钜阳”之楚都钜阳城遗址。楚考烈王是否徙都钜阳?殿顶子遗址又是否即书中所载的所徙之钜阳?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学术课题。
多年来,学术界高度关注这一问题。由于没有系统考古材料的支持,学者们重点从文献角度展开了热烈讨论,也有颇多著述,但始终未有定论。
与此同时,太和县委、县政府,县文化、文物部门,宫集镇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关注殿顶子遗址的保护和钜阳楚都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先后在东殿等地点发现陶器、石器、铜器等各类文物1500余件,砖5000多块,时代涵盖龙山文化时期、夏商周时期、两汉和唐宋。
200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利用配合亳州市—阜阳高速公路建设的契机,对遗址进行了专项调查,并做了局部钻探和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楚人建造延用至两汉的特大型城址
今年初,值安徽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之际,太和县文物部门将殿顶子遗址位置、范围的界定问题作为一个专门的项目,希望通过专项调查结合局部勘探的方式解决这一长期困扰他们的基础问题。
考古调查人员通过对局部城墙的调查及勘探确认,同时结合其与重要遗存“殿顶子”及周边水系的位置关系分析,初步划定了城址的位置和范围。
根据初步划定的范围,殿顶子城址含城墙在内范围大致为:北边为侯寨、屠园、李庙自然村一线;西边为梁庙、高寨自然村一线;南边为大靳庄、靳楼自然村一线;东边为张营、靳楼自然村一线。南北长约3.8km、东西宽约3.4km,面积约12.92km2,如果加上护城河和城外建筑设施,面积就更大。
通过对多年来当地村民采集的大量文物标本的整理,一方面,对出土地点及其分布地域特征有了清楚的认识,文物标本的分布地域在上述初步划定的城址范围内。
另一方面,通过对文物标本横向比较和认真研究,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主要器类如仿铜陶礼器豆、壶、,日用陶器罐、杯、勺、,铜兵器剑、戈,钱币蚁鼻钱,贝形器等,与湖北、河南及我省同时期楚墓出土遗物形制基本相同,均为非常典型的楚文化性质的遗物。其时代总体特征为从春秋中期延续到两汉,文化序列完整,中间几无缺环。
再通过对周边早期已经发现的如灰角寺、伍奢冢等遗址的复查和重新采集标本,可以基本清楚地看到,遗址所在区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周直至两汉,文化序列完整清晰。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认定,殿顶子遗址是一座由楚人建造和开始使用并延用至两汉时期的特大型城址,具备作为首都的基本条件。
遗址与楚徙都钜阳有多重吻合
“就客观材料而言,该城址与作为楚国都城遗址有相吻合地方。”叶润清表示,包括时代吻合、文化内涵吻合、规模吻合、环境吻合等。
另外,地理位置与楚都迁徙路线吻合。楚国都城明确记载的有纪南城(纪郢)—淮阳区(陈郢)—寿春(寿郢)等,该城址位于战国晚期楚都陈郢和寿郢之间和过度地带,在陈郢迁寿郢路线适当的位置上,符合楚都正常的迁徙路线。
叶润清表示,尽管有以上多重与楚都相吻合的地方,但并不能就此认定其即为楚考烈王所迁徙之首都钜阳,还需要继续从考古和文献研究两个方面继续做大量的工作,考古工作尤为关键。钜阳楚都遗址的最终认定是考古和研究工作的目标。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设立殿顶子城址与钜阳楚都遗址考古研究大课题,并在其下设立考古、文献、科技研究等系列子课题,建立长效机制,以考古工作为引领,同时进一步深入发掘可信度高的相关文献史料,多学科合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综合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将殿顶子城址的真面目揭露出来。
太和县宫集镇有一处殿顶子遗址,当地称为“楚王城”。今年年初,太和县委、县政府拨付专项经费,邀请省文物鉴定站专家对殿顶子遗址进行深入钻探、发掘,旨在确认城垣、城门、城壕、宫殿区、作坊区等是与楚都直接关联的遗迹遗物。
经过近半年的专项调查和研究,得出初步结论:殿顶子遗址就是《史记·六国年表》所载之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年)“徙于钜阳”之楚都钜阳城遗址。
本次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的成果丰富:城址的范围南北长约3.8km、东西宽约3.4km,面积约12.92k㎡;根据遗址出土的605件(套)文物标本横向比较分析,初步推测城址建造年代或可早至春秋中晚期,使用时代从春秋中晚期建城开始一直延续到两汉,东汉之后渐被废弃,是一座由楚人建造和开始使用并延用至两汉时期的特大型城址;城址所在区域文化序列为: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与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相近的夏时期文化—与中原地区二里岗文化相近的早商文化—安徽淮北地区中商西周公国至春秋早中期淮夷文化—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楚文化—大一统时期的秦汉文化;通过研究,该城址与楚国首都遗址在时代、环境、地理位置、文化内涵、规模等方面有相吻合地方。
据悉,此次调查钻探先后完成了遗址专项调查、以往发现各类文物标本鉴定整理、遗址局部重点勘探等一系列工作,并顺利完成了调查报告的撰写,是迄今关于殿顶子遗址及楚徙都钜阳等相关问题的考古与研究成果的汇总。下一步,将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墙、护城河、城址内大型建筑遗址以及城外墓葬进行发掘,进一步确认它与楚都钜禹都阳城遗址的关系。
太和县殿顶子遗址考古考古工作概况及方案
一、殿顶子遗址考古工作概况
殿顶子遗址,位于太和县宫集镇,当地称“楚王城”。50、60年代以来,遗址区域内发现有大量东周至汉代遗物,周边还发现有伍奢冢、东殿、阴阳城、干溪沟、灰角寺等相关遗存。经过相关调查和研究,认为殿顶子遗址疑是《史记·六国年表》所载之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年)“徙于钜阳”之楚都钜阳城遗址,但由于没有系统考古材料的支持,遗址性质问题争论不休。多年来,太和县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殿顶子遗址的保护,并十分关心遗址与楚都钜阳相关问研究,当地群众和文物爱好者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2003年,安徽省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了专项调查,并对遗址进行了局部钻探和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2017年4-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文物鉴定站会同我县文物部门和宫集镇政府,对城址进行了专项调查和勘探,初步确认了城址的位置、范围、规模、年代和性质,认为这是一座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由楚人建造和使用并延用至两汉的特大型城址,含城墙在内面积近13平方公里,具备作为首都的基本条件,同时在时代、性质、规模、环境、地理位置与楚都迁徙路线等多方面与楚徙都钜阳的文献记载相吻合。
2018年1月12日,太和县政府向省文物局发送“关于申请设立殿顶子城址国家考古课题的函”,
2018年10月24日,安徽省文物局向太和县下发“关于太和县殿顶子遗址考古工作的意见”,明确委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具体负责殿顶子遗址考古勘探、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
2019年2月,太和县政府县长办公会议决定:2019年度拟投入150万元,正式对殿顶子遗址进行前期钻探和试掘。
2019年3月,太和县文广新局、县文物管理所正式启动殿顶子遗址前期勘探和试掘招标工作。
二、工作方案
(一)组织机构
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和县文广新电局、中标高校共同组建殿顶子遗址考古调查、发掘领导小组和科研团队。
(二)工作内容
1、考古调查
通过对历史文献、自然环境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出土文物的整理和研究,探索研究殿顶子遗址与文献记载“钜阳”的关系,提供成果文本。时限:贯穿全过程
2、航拍与测绘学
空中机器人航拍与谷歌地图及历史地图做比较研究,确定遗址分布范围及重要遗迹分布区。运用RTK与全站仪相结合的方法,测绘出精确的地形图,并标注出重要遗迹分布范围,提供完整的影像和测绘资料。时限:15天
3、考古勘探
采用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法、探地雷达勘测,以及洛阳铲人工钻探相结合的方法,对遗址分布区进行全面和重要遗迹分布区进行勘探。前者,对整个遗址区进行布控勘探,探明地下遗址大致分布情况,确定护城河、城墙、大型建筑基址等位置。后者。采用十字布孔法,验证前者勘探结果,并对重要遗迹分布区进行普探和密探,确定遗迹重要遗迹的规模和范围,提供完整的勘探资料。时限:5个月。
4、试掘
采用清理暴露地层断面、开挖探沟和探方法,了解文化层堆积情况及遗址文化内涵和性质,提供完整的发掘工作报告。时限:1年。
5、考古发掘
根据遗址调查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考古发掘方案,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规程》执行。时限:2至3年。
6、保护规划
根据调查、钻探及考古发掘情况制定保护规划。2019年3月12日太和县文广新局回复
参考资料
殿顶子遗址-阜阳市太和县殿顶子遗址旅游指南.博雅文化旅游网.202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