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新镇

中新镇

中新镇,是广州市增城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该镇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中西部、广州市东部,在山水新城、中新知识城、广州教育城和广州经济开发区的三城两区之间,东连朱村街,西接黄埔区,北靠从化区,南依永宁街道;是省中心镇和市示范中心镇。中新镇总面积232.3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中新镇共有常住人口110327人。截至2023年,中新镇下辖35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

中新镇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境内以丘陵为主,中部为相对低平的河谷冲积平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4℃。中新镇有有西福河、金坑河、大田河等河流,境内联安水库增城区库容最大的水库。

2023年,中新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33亿元,占全区比例12.64%,同比增长15.91%,增速排名全区第5;规上工业企业产值65.11亿元;完成工业投资15.34亿元;农业生产总产值预估14.03亿元,拥有绿天然、德权渔业、一衣口田等省级龙头企业3家,还有三星丝苗米、农科小镇黑米、荔枝、蓝莓等优势农业品牌。

中新镇明清两朝称“绥福都”,有200年以上较为完好的历史建筑和古迹60多处,是史载粤籍两大丞相之一的南宋清献公、右丞相崔与之,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郭继枚的家乡。中新镇曾获“全国卫生乡镇”“广东省乡镇人大工作示范点”“广东省森林小镇”等称号。

历史沿革

1955年,设中新乡。

1987年,为中新镇。

2004年2月,增城区调整行政区划,福和、镇龙镇两镇并入中新镇。

2005年8月,广州市调整行政区划,将中新镇内原镇龙镇全境划入萝岗区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中新镇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境内以丘陵为主,中部为相对低平的河谷冲积平原

气候

中新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4℃。

水文

中新镇地形属于丘陵地貌,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截止至2003年底,全镇有耕地76984亩,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金坑河、西福河大田河3条河流向西南流经新塘镇;镇内的联安水库增城区的第一大水库。

自然灾害

中新镇境内联安水库为增城区库容最大的水库,容量约2860万立方米;白洞水库是增城第四大水库,全镇水域面积12.54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镇域所在地区地层主要包括福和镇区周边的第四系,福和的寒武系八村群和其他地区的前寒武系,整个镇域地质构造稳定,无断裂带分布。地基燕山花岗石基岩埋藏浅,地基承载力强。

水资源

中新镇河流属东江水系,较大的河流有西福河、金坑河、大田河,其中西福河为东江一级支流,在本镇发源,金坑河、大田河为西福河支流。

西福河,原名绥福河,是增城区西部地区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大鹧鸪山,流经中新、朱村,为中新与朱村的界河,于巷头汇入东江。河长58公里,坡降1.6‰。流域面积580平方公里,增城市境内540平方公里,其余40平方公里分属从化区广州市白云区。多年平均径流量5.1亿立方米。

金坑河,为西福河支流,发源于帽峰山森林公园,于莲塘注入西福河,河长24公里,坡降2.08‰,流域面积127平方公里。

大田河,为西福河支流,发源于从化杨大岭,河长27.61公里,流域面积84.5平方公里。

另外,在中新分布有包括联安水库、白洞水库等众多水体,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自然条件。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中新镇下辖35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

中新镇下辖地区

经济

2017年,中新镇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8.0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31亿元,完成税收入库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2020年,中新镇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完成104.17亿元,总量在全区13个镇街中排名第二,连续两年超过了100亿元;实现全口径税收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29%,第一次突破了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53.19亿元,连续两年超过了50亿元;限上批发业商品销售总额完成21.23亿元,同比增长347.88%;限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完成7757.1万元,同比增长10.97%;实际利用外资5023万美元,同比增长4923.29%;限上住餐业营业额完成3811.9万元;工业用电量累计16720.08万千瓦时。

概况

近年来中新镇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都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工农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33.2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8.6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7.34%,其中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27.8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0.9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9.83%。2008年中新镇税收入库达2.09亿元,其中国税入库1.34亿元,地税入库7451万元(增长99.6%),市镇税收分成居各镇街首位。

2002年中新镇被广东政府定为中心镇后,中新镇党委、政府根据增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结合本镇实际、高起点、高标准地对中新镇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拟将中新镇建设成为广汕公路增城中部的工业新城。以此为机遇将会是广大客商投资、置业的好地方。

中新镇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据绝对优势,并且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05年到2008年,中新镇工业总产值每年的增长速度都达到20%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27.8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0.95亿元。2008年中新镇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88.8%。

中新镇经济以工业为主,主要的工业类别有汽车摩托车配件、五金、塑料、化工等。从经济增长的状况来看,中新镇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工业,而农业则多年来保持了较低的增长趋势。

2011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27.94亿元,同比增长21.7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8亿元,同比增长73.99%,完成年度计划的155.35%。完成外贸出口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0.31%。完成税收入库3.86亿元,同比增长33.64%,其中,国税1.71亿元,同比增长11.59%;地税2.15亿元,同比增长58.62%。

工业企业优化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7.88亿元,同比增长22.71%,完成年度计划的101.20%。慧谷新材料、新昌景纺织有限公司首期、标榜汽车护理用品、源辉化工有限公司首期等项目建设顺利完成,现已进入试(投)产阶段;世达橡胶密封件、双孖钢结构、三泰实业及中新塑料扩产等项目已完成土地出让,正在办理各项用地和建设手续,希美克增资扩产项目11亩用地已出让,正在办理用地手续,其余部分土地正在办理规划征地中;万绿达复合材料高新技术项目已签约落户。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房地产项目全年共建成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其中,中国恒大二期建成28万平方米并已销(预)售;侨建御溪谷二期建成23万平方米,别墅社区已全部封顶;中信香樟墅建成13万平方米并已开盘销售;恒福花园销售业绩喜人;景新四季花园正加紧施工。酒店餐饮业发展势头良好,君利大酒家业绩逐步提升;恒大五星级酒店建设已全面完成;侨建超五星级酒店正在抓紧建设当中。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田标准化、鱼塘标准化等农建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应用逐步推广,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农超对接”平台逐渐完善,“一衣口田”等农业龙头企业稳步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得到进一步扶持。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0.06亿元,同比增长11.17%。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市政服务设施建设。广汕公路和省道S118线中新段的改造升级工程顺利完成,广河高速顺利开通,市政道路和乡村道路建设稳步推进,为今后中新发展夯实了道路基础。福和变电站工程顺利完成并投入使用,中新镇城区污水处理系统工程积极实施,福和水厂扩容升级工程加快推进。

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坚持疏堵结合,大力实施城乡“精细化管理”工程和城乡“清洁美“工程,荣获2011年“广州市文明镇”称号。完善环卫和交通标志设施,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完善“户集、村收、镇运”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模式。加大城市主干道沿线和城乡“六乱”整治力度。完成363间农村泥砖房改造。深入开展清拆违法建设行动,拆除违法违章建筑近20000平方米。落实环境保护各项措施,加大生猪养殖的整治规范力度,加强对重点污染源和污染企业的监管执法。

加快推进中新医院扩建改造工程,门诊大楼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办9个“农村书屋”,实现村(居)图书馆的全覆盖。充分挖掘曲艺、山歌、醒狮等文化资源,打造“一村一特色”的文化品牌。充分依托中新广场、福和广场等阵地平台,深入开展广场健身、民间曲艺、歌舞晚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切实做好社会救济工作,帮扶困难弱势群体,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按时发放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助和高龄老人保健金。突出抓好贫困农村居民新农保参保工作,顺利实现35周岁以上的被帮扶农村居民100%购买养老保险。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各项优惠奖励扶助政策,人口计生工作得到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切实履行安全生产政府监管职责,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顺利通过“省特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与“城乡一体化档案工作示范镇”验收。

投资环境

中新镇地形属于丘陵地貌,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镇内的联安水库金坑水库分别是增城区的第一、第二大水库。镇内交通四通八达,广汕公路福州—昆明公路)横贯东西,坪中公路(S118线)纵贯南北,在建的镇新公路也已基本完成主体工程,每条村都通有水泥路,交通十分便利。镇内现有固定电话近20000户,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16门,移动通信、公用数据通信业务齐全。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均在镇内设有办事处,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在镇内设有代办点。镇内现有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现有中学6间、小学51间、大学1间(华中师范大学增城康大学院)。

全镇现有工矿企业369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65家,其中外资企业27家。镇内开办了坑贝、大田、福龙、金龙、三迳、永兴等6个工业基地。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并已对外招商引资,目前已引入45家企业。镇内有蔬菜批发市场3个、耕牛批发市场、杉木材批发市场、工业品批发市场各一个。

特色农业

新围村:冰糖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市场上的柑橘属以“沙糖桔”大领风骚,因其个小、味甜,一直保持较好的销路和价格。新围村人经过考察、研究后,在四五年前开始在山清水秀的村中坡地上从外地引入“沙糖桔”试种。

南池等村:小马蹄“踏”出大食品基地广州市的一家大型食品企业,其中一种名牌产品以马蹄为主料。

莲塘坑贝村:水晶沙葛畅销省内外莲塘、坑贝两村的古民居群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有的建筑艺术成为省内重要的文物资源。这两个村及周边村达10多年的水晶豆薯种植历史,也形成了传统。

在三星村形成较大数量的黄皮种植目前也显出可喜优势,有不断扩种壮大规模的势头。在钟岭、团结、坑贝等较有规模的花卉苗木种植,以其品种优良、技术成熟,也形成了各有数百亩近千亩的规模。另外,荔枝、龙眼、蔬菜的种植,马铃薯的冬种、禽畜类的养殖,都大致形成片区、村落的规模。

社会

教育

增城区中新中学创办于1958年,至今已有49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位于广州市中心城镇之一的中新镇内,广汕公路旁边,是增城区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完全中学,增城市一级学校。2006年9月,中新镇第二中学撤并到增城市中新中学,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学校分为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40012平方米,建筑面积13560平方米,有54个教学班,其中高中部16个,初中部38个。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培养和引进人才。目前,学校有教职工186人,专任教师169人,其中6位教师完成了研究生课程学习,有3位教师正在攻读研究生课程,有2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2位教师到新西兰学习。学校有高级教师6人,增城区学科带头人3人。增城市教育局和中新镇党委政府对该校的发展非常关心,并给予了大力支持。2001年教育局投入100多万元为学校新建了一幢教学大楼,并逐年为学校添置一些教学设备;2003年以来中新镇政府先后投入400多万元为学校征得了发展用地近50亩,新建了生物、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一间,完善了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平台、电脑室、物理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生物实验室、卫生室等专用场室,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学校场室装饰和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学校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根据新的发展规划,教育局和镇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的投入,为学校新建1幢综合楼、2幢教学楼、2幢学生宿舍和运动场。这些都将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更加理想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保障

镇内交通四通八达,广汕公路福州—昆明公路)横贯东西,坪中公路(S118线),镇新公路,纵贯南北,每条村都通有水泥路,交通十分便利。

截止至2004年底,镇内有11万伏变电站一座,供电网络完善,电力充足,供应着全镇及周边镇工农业生产用电和居民生活用电需要。

截止至2004年底,镇内建有2个自来水厂,并从增城区自来水公司铺设大型输水管到镇内,日产汽车公司自来水达4万吨,镇内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充足。

截止至2004年底,镇内有固定电话近20000户,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16门,移动通信、公用数据通信业务齐全。

2017年,中新镇完成全民参保登记入户调查任务1592人资料录入、审核工作,超额完成广州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工作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面任务。完成16家用工定点监测企业扩面工作,举办“春风行动”“零距离”就业社区招聘会,实现13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各类劳资纠纷99宗次,涉及人数517人,涉及金额1093.86万元。

基础设施

截止至2004年底,镇内有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有中学6间、小学51间、大学1间(华中师范大学增城康大学院)医院院,49个村级卫生站所;建有广州南华高尔夫球场(18洞标准)及多个度假休闲山庄。

交通

中新镇辖区内有东北客货运外绕线、新白广城际、穗深城际铁路二期等重大轨道交通,以及广河、北三环、花莞等高速路和广汕公路新新公路等道路,构成30分钟可达广州市中心城区、1小时左右可达珠三角任何一个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与中新知识城片区紧密相邻。 

旅游

名胜古迹

增城坑背古村落坑背古建筑群位于中新镇坑背村(广汕公路旁),建于明未清代,通面宽152.43米,通深53.96米,面积8225.12米。整体建筑分类10列5排,面向东北方向。房屋为硬山顶,碌灰筒瓦,锅耳封火墙,施彩绘,面阔均三间,排、列之间纵横青云巷。最右列为书房、花园前后各半的布局,中间列正中,建有“式谷毛氏祠”,作为整个建筑群核心大祠堂。左后角建有堡楼。碉堡楼长、宽均为16米,原五层20米高(现只剩2层),着层设有内隔墙、水井和粮仓,而二层多置较大枪眼,该碉堡楼防卫非常坚固,如遇敌情,全村人可同时登楼避险。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是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现还有些居民住在其中,高高的耳锅屋顶,也正说明这个村里曾有过高官。

崔太师祠中新镇坑背村的崔太师祠是为纪念宋明相崔与之所建,同时坑背村周围也是体现了明末清初岭南传统特色风貌村寨的典型。崔与之是广东省由太学取士的第一人,曾被赵昀拜为丞相,但他上书13次,坚辞回乡,潜心写作,开一代岭南宋词之风,为岭南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崔太师祠,和坑贝古村广汕公路对望。崔太师祠,是一间穿斗式木构梁架的平屋,砖墙黑瓦顶,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主面积约一百八十平方,两侧悬挂书法精品极多,是书香气重而府院味淡之筑。太师祠中供崔与之坐像,纱帽朝服,慈颜善目,作沉思状,凛凛然一身正气。八百年风雨过去了,人们仍追忆前贤,且作“岭南活佛,谯蜀福星”供奉,行焚香敬祭之礼,他故乡的人们以增邑大地奉献过这么一位历史人物而自豪。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94166人(2017年)。截至2019年,中新镇有户籍人口93455人。

110327人(2020年)。

文化

地名由来

因地处县境西部的石桥、坑贝、大同市、福新等几个圩场之中,故取名中新圩。 

方言

中新镇居民使用增城区客家语粤语增城话,其中客家语占63.89%,粤语占36.11%。

获得荣誉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决定命名中新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全国千强镇“。

2023年10月20日,中新镇入选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第695位。

2024年9月20日,中新镇入选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第498位。

参考资料

中新镇概况.www.zc.gov.cn.2024-01-05

广州市增城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二号).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 增城经开区管委会.2024-03-13

统计用区划代码 城乡分类代码 名称.国家统计局.2024-03-13

枣庄9个!2023年全国千强镇出炉.今日头条.2025-04-10

重磅:2024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出炉!昆山市玉山镇持续领跑全国.凤凰财经.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