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尔河
乌拉尔河(英语:Ural River;俄语:Река Урал),是欧洲的第三长河,被认为和乌拉尔山脉共同构成了亚、欧两洲的自然分界线。该河发源于乌拉尔山东北坡,流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两国,全长2428千米,流域面积23.1万平方千米,在哈萨克斯坦西北部注入里海。
乌拉尔河主要靠乌拉尔山脉的融雪水补给,上游从克鲁格拉亚山河源处起,沿南乌拉尔山地东麓南流,到奥尔斯克止,全长750千米,属于山地河流,水流急湍;中游从奥尔斯克起,折向西流,河谷展宽,进入平原,至乌拉尔斯克止,全长850千米;下游自乌拉尔斯克起,再次折向南流,流经半荒漠和荒漠地区,至乌拉尔河口止,全长约500千米。因下游流经沙漠区,无支流汇入,降水很少,为缓解河道缺水,修建了引伏尔加河水的运河。河口处形成三角洲,年流入里海水量80亿立方米。乌拉尔河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11月至次年4月结冰,封冻期长4-5个月。乌拉尔河流域有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河口附近的鲟、、、鲈鱼等渔业资源丰富。
自10世纪起,沿河建有多处水库与运河,同时分布有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两国最大的工业中心。该河在乌拉尔起的下游流域皆可通航。乌拉尔河沿岸主要城市有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奥尔斯克、新特罗伊茨克及奥伦堡等。
名称由来
乌拉尔河的名称几经变化,直到18世纪末,它才以“乌拉尔”之名示于人前,并沿用至今。
公元2世纪,该河被古希腊天文学家克罗狄斯·托勒密称为Δάϊκος(Daïkos),俄国历史学家尤利安·库拉科夫斯基(Yulian Kulakovsky)将其解读为突厥语的“Jajyk”或“Яик”。
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在其著作《帝国行政论》(De Administrando Imperio)中,将该河称为“Geich”。
该河在后来的欧洲文献中有时被称为“Rhymnus fluvius”,1140年的俄国编年史中则称之为“Yaik”。
直到1775年普加乔夫起义被镇压后,叶卡捷琳娜二世用俄语将这条河更名为乌拉尔河。
位置境域
乌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脉的克鲁格拉亚山附近,向南平行,向北流淌的托博尔河以西,穿过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在乌拉尔山脉的南端流淌。乌拉尔,穿过奥尔斯克,向西转约300公里,到达奥伦堡,萨克马拉河在那里汇合。从奥伦堡出发,它继续向西,进入哈萨克斯坦,然后在奥拉尔再次向南转弯,蜿蜒穿过广阔平坦的平原,直到到达里海在阿特劳下方数英里处,它形成了一个精细的“digitate”(树状)三角洲。该河全长2428千米,流域面积23.1万平方千米。
历史成因
二叠纪时期,乌拉尔河与乌拉尔山脉一起出现。在冰川期和间冰期,乌拉尔河流域及其河谷的位置、形态和流态经常变化,而后随着东欧平原上冰川的融化,排水量增加,乌拉尔河也从季节河变成了永久性河流。与此同时,里海向北扩张,湖水淹没了现在乌拉尔三角洲的部分地区和下游河道。晚更新世初期,里海淹没了整个前里海低地,并向乌拉尔河上游扩张,直至与乌特瓦河、伊尔特克河和金德里亚河支流汇合处。在瓦尔代冰川(the Valday glaciation)时期(距今约22000-18000年),里海水位消退,在里海水位最低时,乌拉尔河与恩巴河(Emba River)共同形成三角洲。
流域水系和特征
主要支流
乌拉尔河的源头地区位于乌拉尔山脉南部的褶皱地带、南扎乌拉利丘陵地带和低山丘陵地带的穆戈日里(东部平原的一部分),流域内有800条长度大于10千米的支流和29条长度大于100千米的支流,其中最主要同时也是最大的支流有伊列克河(Ilek River)、萨克马拉河(Sakmara River)等。
伊列克河
伊列克河是乌拉尔河流域内最长的支流之一,全长600千米,流域面积42000平方千米。河源市位于穆戈扎里山(Mugodzhary mountains)西坡350米处,在奥伦堡下游汇入乌拉尔河。其河床沉积物从上游的鹅卵石-砂土转变为中下游的砂-黏土,并形成了大面积的浅滩和极易被侵蚀的两侧河岸。伊列克河河道与河谷都逐渐展宽,上游宽度为10-15米,中游为20-30米,下游为30-60米;上游河谷宽度为2-4千米,下游展宽至5-7千米。伊列克河河岸高3-5米,流域内形成有多个牛轭湖,其中的伊列克斯基(Ileksky)牛轭湖更是整个乌拉尔河流域内最大、最深的牛轭湖。从11月中旬到次年4月中旬,伊列克河都被冰雪覆盖,冰雪最大厚度达0.5-0.8米。
伊列克河是乌拉尔-里海盆地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化工厂尾矿池中高浓度的硼和铬通过地下水进入河流,造成伊列克河沿岸硼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是前阿克纠宾斯克基洛夫(Aktubinsk Kirov)化工厂,该厂直接向伊列克河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另一个主要污染源则是阿尔金斯克化学工业联合企业,该企业向河流中排放六价铬。
萨克马拉河
萨克马拉河是乌拉尔河流域内最长的支流之一,全长750千米,流域面积29500平方千米。河源市位于乌拉尔-陶(Ural-Tau)山区600米处,在奥伦堡市附近汇入乌拉尔河。萨克马拉河流域地质复杂,有石膏层和喀斯特地貌,包括许多深达5米、宽15-25米的大型喀斯特陨石坑。一月的平均气温为-15~-17℃,七月的平均气温为17~20℃。年降雨量在400到700毫米之间。除萨尔米什河外,萨克马拉河的其他支流都是山区河流。萨克马拉河的上游河谷宽2-5千米,在尤鲁克(Yuluk)支流的下游有一条穿过结晶片岩的狭窄峡谷。萨克马拉河具有冰雪融水径流特征,同时地下水也是萨克马拉河水量补给的组成部分之一。萨克马拉河流域内森林茂密,以桦树、杨树和松树为主。
水文特征
径流量
乌拉尔河主要依靠乌拉尔山脉融雪补给,降水对之的贡献相对较小。春季流量最大(占全年流量的80-90%),其余时间流量较小。乌拉尔河年平均总流量为10.6立方千米,但年际变化很大。年平均总流量从上游集水区——伊里克林斯基水库(Iriklinsky reservoir)的1.77千立方米/年增加到奥尔斯克的2.68千立方米/年,与萨克马拉河汇合后为7.73千立方米/年,与伊列克河交汇后为9.24千立方米/年,最后增加到乌拉尔的10.6千立方米/年。俄罗斯联邦境内的乌拉尔河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72%,但这部分径流量仅占流域面积的36%。
乌拉尔河的季节和年流量波动最大。其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之比(河流状态系数)约为1300,比大多数大陆河流高出一到两个数量级。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流量为1942年春季,数据为18400立方米/秒。春汛期间,河水在上游可横向扩展1-2千米,在中游可扩展18-20千米,在下游可扩展35千米。而在一年中剩下的时间内,乌拉尔河排水量降至小于50立方米/秒。洪水期的平均水流速度为每小时10千米,枯水期为每小时4-5千米。河谷的冲积特征(水饱和层深度:8-20米)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流的大量交换。右岸支流的季节性流量变化最小,因为它们主要由地下水提供水源。与此相反,左岸支流的流量变化则比较大,春季为高峰期,其余时间为枯水期。
乌拉尔冰冻期为4.5至5个月。由于气温迅速上升,春季冰层会在几天内破裂。在蜿蜒弯曲的外侧会形成冰塞,但由于春汛期间水位迅速上升,冰塞只能持续几天。冰盖的最大厚度为1.5米(平均0.8-0.9米)。在上游,大面积底冰的形成也会导致冰塞,甚至在冬季流量较小的时期也会造成较大的流量波动。在下游河段,0.6-0.8米的冰盖可持续长达120天,破冰往往是由强风造成的。
春汛期间,乌拉尔河上游水位上升到3米,奥伦堡区域乌拉尔河水位上升到6米,乌拉尔斯克区域乌拉尔河水位上升到9-11米。低地和三角洲地区的乌拉尔河平均水位波动低至2.5米。春汛持续15到25天。春汛流量约占全年流量的70%,而6月和7月为12-20%,其余时间约为8-18%。伊里林斯基水库的修建极大地改变了乌拉尔河下游至奥尔登堡的季节性水流状态。乌拉尔河流域季节性水位波动从修建前的5~8米下降到现在的0.5~1.5米。此外,与调节前的4-5月相比,现在的最大季节性流量出现在11月至次年1月。
含沙量
乌拉尔河上游底部为岩石,中下游以粘土和沙质为主。河口的泥沙径流约为300万吨/年。乌拉尔河总悬浮固体(TSS)的长期平均浓度为310克/立方米。在春季洪水期间,总悬浮固体浓度会增至2400克/立方米,但在冬季可低至0.5克/立方米。夏季和秋季的降雨会导致总悬浮固体的短暂增加。乌拉尔河的高浊度是由于易于侵蚀的黑土以及春汛期间大规模的河岸侵蚀造成的。在春汛期间,大量泥沙(占年总通量的97%)被输送到下游,从而降低了水体透明度和初级生产力。
水质
乌拉尔河水质污染严重。在俄罗斯联邦,主要污染源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州和奥伦堡的工业综合体。在哈萨克斯坦,乌拉尔斯克市和阿特劳市向乌拉尔河排放城市污水。1990~1999年的数据显示,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边境,铜和苯酚的浓度比最高浓度高出10-12倍,而六氯环己烷等的浓度同样严重超标,比标准水平高出1-18倍。其他污染源包括地表水径流,尤其是在洪水期间,污水渗透带来的污染物以及污水池的渗漏。里海沿岸石油开采地的地表径流将石油产品带入河流。
其他地理特征
气候
乌拉尔河流域属于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4.9℃(三角洲地区为9.1℃)。气温的季节和日变化幅度较大,风频且强。年平均降水量为320毫米,蒸发量至少是降水量的两倍。乌拉尔河上游和萨克马拉河上游流域位于西伯利亚针叶林带。上游流域(韦尔奇纽拉尔斯克镇)的无霜期为104天,下游流域(古里耶夫镇)的无霜期为184天。乌拉尔河11月至次年4月结冰,封冻期长4-5个月。在上游和中游流域,积雪覆盖平均持续4-5个月。下游流域冬季大部分时间都没有积雪。
地形地貌
乌拉尔河初沿南乌拉尔山地东麓南流,支流较多,水流急湍,属上游的山地河流;从奥尔斯克以下折向西流,进入平原,在赤卡洛夫有最大支流萨克马拉河汇入;乌拉尔以下又折向南流,因流经干旱地区,无支流注入,属过境河;卡尔梅科沃以下流经滨里海低地,河口附近形成三角洲。
乌拉尔河口位于哈萨克斯坦州,该分支已经属于里海低地。天然河床的终点是通往指定城市群的入口,继续是一条人工运河。它将河水输送到里海56千米处。
乌拉尔河上游从克鲁格拉亚山河源处起,沿南乌拉尔山地东麓南流,流经松林和森林草原带,到奥尔斯克止,全长750千米,属于山地河流,支流较多,水流急湍,平均深度为0.5-0.6米,最大深度为3米。上游河流750千米海拔下降450米,平均1千米海拔下降1.3米。
乌拉尔河中游从奥尔斯克起,折向西流,河谷展宽,进入平原,在赤卡洛夫有最大支流萨克马拉河汇入,至乌拉尔止,全长850千米。下游自乌拉尔斯克起,再次折向南流,流经半荒漠和荒漠地区,流速显著下降,至乌拉尔河口止,全长约500千米。乌拉尔河主要的支流都在这段流域之内。
乌拉尔河下游自乌拉尔斯克起,再次折向南流,流经半荒漠和荒漠地区,至乌拉尔河口止,全长约500千米。因该段流经沙漠区,无支流汇入,降水很少,为缓解河道缺水,修建了引伏尔加河水的运河。河口处形成三角洲,年流入里海水量80亿立方米。
然后,它向南流动进入亚伊克沼泽(Yaik Swamp),出沼泽后河面变宽达5千米。河流穿过乌拉尔山脉南端东侧的工业城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在奥尔斯克市转向西方,流经古伯林斯克山脉中长达45千米的峡谷。乌拉尔之后,河流自北向南流经哈萨克斯坦的西哈萨克斯坦州和阿特劳州。
生物多样性
乌拉尔河沿岸广阔的河漫滩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其中不乏珍稀濒危与地区特有的动植物,例如北鲑(Stenodus leucichthys)就是里海地区的特有物种。另外白尾海雕(Haliaeetus leucogaster)、俄罗斯麝鼹(Desmana moschata)、欧洲海狸(Castor fiber)、野猪(Sus scrofa)、水獭亚科(Lutra lutra)、赛加羚羊(Saiga tartarica)等许多动物种群生存在乌拉尔河沿岸地区。
动物
在乌拉尔河三角洲和附近地区生活着大约48种动物,隶属于7个目;最常见的是啮齿动物(21种)和食肉动物(12种)。主要物种有麝鼠、欧洲野兔、小家鼠、褐家鼠和野猪。2000年,野猪的密度为每公顷1.2-2.5头,是商业猎物。其他动物包括麋鹿、狐属、狼、大沙鼠、北方鼹鼠和萨加羚羊。
乌拉尔河三角洲及其附近的湿地对候鸟尤为重要,是亚洲迁徙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这些湿地栖息着许多特有和濒危物种,如白鹈鹕、达尔马提亚鹈、侏鸬鹚、牛背鹭、白鹭等。侏儒在1999年之前被零星地观察到,1999年之后被更经常地观察到。自1990年以来,每年4~9月间都能观察到牛鹭(与这一地区的大多数其他候鸟一样),总数量为几十对。它以青蛙、软体动物门和小鱼为食。上游有更多的留鸟物种,如松鸡、鸠鸽科和鹧鸪。
乌拉尔河(包括其三角洲)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包括59种本地鱼类、3种非本地鱼类和1种已灭绝鱼类。乌拉尔河鱼类动物群组成与伏尔加河的鱼类动物群相似:中上游的重要商业鱼种包括鱼、魣属、鳊鱼和其他𩾌𩷕白鱼;在下游河段,里海鳊鱼(拟鲤属 rutilus caspicus)等溯河鱼类是重要鱼类。乌拉尔河最重要的鱼类是鲟鱼。里海鲟历史上曾在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捷列克河和苏拉克河产卵,但除了乌拉尔河中下游沿岸外,其他地方都修建了水坝,限制了洄游和散布。
昆虫估计有5000到10000种,其多样性和生物量超过了该地区所有其他动物。陆生和水生昆虫在鸟类的食物中占很大比例。许多种类的昆虫寄生在鸟类身上并传播感染。河流中的其他主要生物有原生动物界、轮虫。软体动物门主要是腹足类动物和瓣鳃纲。
植物
乌拉尔河流域中下游主要是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主要植物多分布于上游地区。乌拉尔河上游兰科物种组成丰富,在草原和森林草原地区,兰科植物的分布较少,而这与气候和人为影响有关。
在对2000-2011年乌拉尔中游盆地植物区系的研究中,有509种植物被记录在案,这些物种分为3个分支:马尾藻(0.9%)、多肉植物(0.3%)、木兰(98.8%),共73科292属。其中绝大多数植物是被子植物门,包括16%的单子叶植物和84%的双子叶植物纲。最大的10个科占研究区总植物群的60%。植物区系以草本植物为主,有428种(84%)。根状茎性、吸根植物和草坪草在修复斜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削弱了侵蚀过程。
自然保护地
乌拉尔河流域沿岸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国家纪念碑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网络。其中为保护高原间生物群落而建立的基尔萨诺夫斯基保护区面积为61000公顷,保护区中心是乌拉尔河蜿蜒曲折的狭窄河漫滩,宽3~7千米。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对古代墓葬遗址和定居点的考古研究表明,乌拉尔古地貌在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受到人类的强烈影响。被掩埋的古土壤的特征表明,在那个时期曾有森林存在。人类活动以及最后一次冰川期后逐渐干燥的气候将昔日的森林变成了现在的草原景观。数千年来,欧亚大草原一直是重要的迁徙通道和人类与文化的大熔炉。乌拉尔河走廊是亚洲人进入欧洲的大门。
公元前6~4世纪,游牧民族萨尔马提部落居住在乌拉尔河下游流域,而乌戈尔斯基部落则居住在上游。关于乌拉尔河的最早记载出自希腊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上,乌拉尔河的名称不断变化。
13世纪初,蒙古族出现在乌拉尔河畔。1236年,乌拉尔河流域成为蒙古帝国解体后建立的钦察汗国的一部分。16世纪中叶,在诺盖部落后期,乌拉尔河沿岸出现了新的游牧部落,此时乌拉尔河被称为“亚伊克河”。卡尔梅克人建立起来了第一批哥萨克骑兵定居点。1552年和1556年,伊凡四世征服了位于伏尔加河三角洲的哈赞和阿斯特拉罕汗国,俄罗斯帝国开始向中亚草原扩张。顿河和伏尔加哥萨克是乌拉尔河上的第一批俄罗斯殖民者。哥萨克的主要防御工事雅茨基镇于1614年在查干河口建立。
乌拉尔河流域的历史与文化混乱和人类起义的历史息息相关。斯捷潘·拉辛和埃米利安·普加乔夫曾将军队驻扎在乌拉尔河畔。1775年,在镇压了普加乔夫的起义后,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将亚伊克河命名为乌拉尔河。与此同时,乌拉尔河下游的重要城镇雅伊茨基被改名为乌拉尔斯克;苏联解体后,由于雅伊茨基位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境内,又被改名为奥拉尔。
经济活动
乌拉尔地区有着独特的社会与河流互动的历史。乌拉尔哥萨克人的全部生活方式都集中在乌拉尔河和对鲟鱼的可持续利用上。当时有渔业法、渔业指挥官,鲟鱼还被印在哥萨克的盾徽上。商业鱼类包括鲟鱼、鲈鱼、鲱鱼、鲷鱼、鲤鱼和鲶鱼。乌拉尔河三角洲约占哈萨克斯坦鱼类集水区的一半。农业也很普遍,尤其是甜瓜和西瓜的种植。
乌拉尔河是流经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和奥伦堡地区,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西哈萨克斯坦和阿特劳地区)境内的最大跨境河流之一。在面积23.1万平方千米的流域,有15个大型水库和1000多个池塘。两国最大的工业中心都位于这里,大规模农业生产和灌溉农业正在发展,约有400万人居住。
阿特劳位于乌拉尔河口,阿特劳市还是哈萨克斯坦石油加工业城市,阿特劳炼油厂在哈萨克斯坦同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阿特劳市还有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和轻工业。鱼品加工业是该市较有特色的产业。
交通运输
乌拉尔以下可通航。早在15-16世纪,乌拉尔哥萨克人就从雅伊茨基镇通过水路航行前往阿斯特拉罕。1640年后,当地居民开始通过使用“波兹卡”号和“斯特鲁加”号两艘海船向阿斯特拉罕运输鱼类及其产品。1869年,第一艘货船从古里耶夫出发,经海路前往阿斯特拉罕。1879年,奥伦堡商人成立了一家股份公司,然而,该公司因没有得到沙皇政府的支持,乌拉尔哥萨克部队的保守领导层以其对渔业有害为由阻止了航运的发展。
乌拉尔山前地带的南部和和北部采矿和冶金企业多分布在卡马河流域,18世纪末乌拉尔中部地区生产的70%生铁、48%的铁和5%的铜先沿瑟尔瓦河—丘索瓦亚河—卡马河航行,后转至伏尔加河。伏尔加河水域完全能够保障重要工业产品的运输,如铁、生铁及铁制品。所有的金属货流向乌拉尔河的北部和南部沿岸汇聚,经过伏尔加河运往中部和西北部省份。乌拉尔以下可以通航。
共和国国营企业阿特劳航运公司提供从英德区阿卡拉乌尔(1999年之前为戈里)到乌拉尔-里海运河出口浮标(海上部分)的航运条件,全长333公里。2008年,阿特劳河港转由伊斯科(Isker)财团管理。主要业务包括海运和河运货物的运输、中转、运输、储存,海运模块化建筑的组装,海运业务的支持。港口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接收各种类型的船只,提供仓储区和大型模块组装场地,还可以参与重大石油和国民经济项目的实施。
环境问题和保护
自17世纪以来,乌拉尔河一直在俄罗斯渔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伏尔加河进行严厉整治,特别是修建伏尔加格勒大坝之后,乌拉尔河为鲟科提供了最重要的产卵场。20世纪70年代末,乌拉尔鲟鱼捕获量占全球鲟鱼捕获量的33%,同时,该地鱼子酱产量占全球黑鱼子酱产量的40%。1991年苏联解体后,过度捕捞、非法狩猎和贸易导致鲟鱼数量大幅下降。河口的泥沙沉积和水质污染导致鲟鱼的产卵区减少了50%。
乌拉尔河近几十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沿岸城市排放的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对乌拉尔河的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使得该河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在过去15年间,乌拉尔河水位下降了57厘米,同时河中的鲟鱼种群也岌岌可危亟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乌拉尔流域的沉船。沉船在水体中会对流域生态系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破坏,给航行和鱼类及时产卵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这种情况同时也对乌拉尔河和里海流域之间货物运输的恢复和逐步增加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为人为堵塞和污染的来源,它们对乌拉尔--里海流域水域的水文和水化学状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针对乌拉尔河环境问题,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下属的俄罗斯科学院水问题研究所启动了一项与哈萨克斯坦的联合国际项目,以保护和回复乌拉尔河流域生态系统。
风景名胜
欧亚边界碑
乌拉尔河最上游到处都是苏联时期留下的石碑,欧亚边界碑(Eurasian Border Monument)用以提醒人们正处于欧亚边界。
另外在2011年5月25日,一群来自叶卡捷琳堡和新乌拉尔的爱好者在科特尔山上竖起了“欧洲亚洲”的边界标志。这个标志由金属制成,看起来像一根柱子,上面有一个双面标志,上面刻有“亚洲”和“欧洲”字样。在这之上是用喙互相接触的两只白鸽,象征着亚欧之间的友好与情谊。
宝藏海岸
宝藏海岸(Treasure Coast)是乌拉尔河上的一处悬崖,位于奥伦堡佩列沃罗茨基区中心南部,当地人称之为“Яр-Буе-Байлыке”(塔塔尔语中“宝藏海岸”之意)。它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是山底侵蚀和山体滑坡共同作用的结果:砂质黏土沉积物从山坡上滑落。形成了一个长约800米的地质剖面。其独特之处在于,在这里可以同时看到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沉积物,以及二叠纪的岩石。在一个地方有不同年龄(从5000万年~1.3亿年)和成分(砂岩、灰色和白色粘土、泥灰岩、钙质凝灰岩)的岩石。在悬崖上部,可以在红褐色砂岩的露头中发现刷状方解石晶体。此外,在这里还可以发现黄铁矿、青金石和其他矿物以及许多昆虫与动植物的化石。
阿蒂什瀑布
阿蒂什瀑布(Atish Falls)的名字在巴什基尔语中的意思是“射击”,而这与该瀑布在春季洪水高峰期时,水流仿佛从岩石中喷射而出的景象尤为贴切。阿蒂什瀑布是由于阿特什河和阿古伊河的活动而形成的,这两条河流的河谷位于下石炭统易溶石灰岩地带。阿蒂什瀑布下的湖水呈碧绿色,透明度很低。湖面直径约20米,最深处达7米,湖岸遍布翠绿树木。
相关文化
文学
诗歌
亚历山大·普希金、达拉斯·舍甫琴科、达尔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诗人和作家都曾描述过乌拉尔的美丽和伟大,维克多·赫列勃尼科夫的《我游过苏达克海湾》、特瓦尔多夫斯基的《山外青山天外天》等作品都曾有过对乌拉尔的描绘。俄罗斯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卡缅斯基描写乌拉尔河卡姆自然风景的诗歌非常成功。
故事
苏联作家巴若夫(П.П.Бажов) 创作的乌拉尔山区的民间传说《孔雀石箱》,后李民先生把加上对巴若夫和“乌拉尔传说”的研究文章一同编合起来为《乌拉尔传说集》,于1953年在国内出版。其中的故事有《铜山娘娘》《孔雀石箱》《宝石花》《可爱的名字》等等。
参考资料
乌拉尔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29
Ural River.Britannica.2024-03-29
Река Урал или Яик: описание, особенности, притоки, города, интересные факты..СНЕГИРЬ.2024-03-29
Ural River Delta, Kazakhstan .(NASA Earth Observatory).2024-04-16
Ural River.WorldAtlas.2024-03-29
Kulakovsky, Yulian.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Ukraine.2024-04-01
Река Урал.GoToNature.2024-03-29
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2004–2017.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2004–2017.2024-03-29
Река Урал (Яик).УРАЛВЕД.2024-03-29
АНАЛИЗ ФЛОРЫ ПОЙМЕННЫХ И БАЙРАЧНЫХ ЭКОСИСТЕМ БАССЕЙНА СРЕДНЕГО ТЕЧЕНИЯ РЕКИ УРАЛ.ИНСТИТУТ СТЕПИ УРФЛЬСКОГО ОТДЕЛ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2024-04-02
Рекомендации ученых позволят восстановить экосистемы бассейна реки Урал.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НАУКИ И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2024-03-29
800 km on Ural River .Hibaratxt.2024-04-16
История судоходства на реке Урал.PANDIA.2024-04-03
Гора Котёл и знак «Европа – Азия».УРАЛВЕД.2024-04-02
Берег Сокровищ на реке Урал.УРАЛВЕД.2024-04-02
Водопад Атыш – самый красивый на Урале.УРАЛВЕД.202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