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山西南山寺

山西南山寺

山西省南山寺,是一座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南2公里山腰间的禅宗寺院,始建于元成宗铁穆耳元贞二年(1296年),昔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佑国道场、皇家寺庙园林。

南山寺最初由元成宗铁穆耳赐名为大万圣佑国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建。爱新觉罗·旻宁九年(1829年)扩建,称极乐寺,民国年间,东北姜福忱等人进行改建,总称南山寺。现存建筑为明至民国年间遗构。2009年6月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2019年10月7日,南山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寺依山而建,坐东朝西。共有院落18处,亭台楼阁、殿堂房屋300余间,总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整个寺院共由七层三部分组成,下三层为极乐寺,寺左侧四合院内,大雄宝殿位居正中,中层为善德堂,上三层为佑国寺,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形式,轴线布设主体建筑,两侧布设附属建筑。

南山寺内主要建筑及造像均出自元代著名建筑及造像大师阿尼哥之手,虽经后世多次补塑重装,但题材内容及样式风格仍保持元代基本面貌特征,是研究认识元一代皇家彩塑像设及寺院文化的罕见实物遗存。同时研究南山寺也具有探讨中国古代朝廷、帝王与佛教的关系的重要意义。

命名

南山寺坐落之山位于台怀镇的南面,称为南山。在此建立的寺庙,故称南山寺。

历史沿革

南山寺是元代在五台山建成的第一座寺院,是元成宗铁穆耳铁穆耳为其母徽仁裕圣太后敕建。因世祖曾尝试在五台山建立佛寺未果,成宗继承先祖意愿建成该寺庙,最初赐名为大万圣佑国寺。裕圣皇太后在该寺开建当年即至五台山,其主要意图应不仅是赏赐施工建造人员,还包括亲临现场检查、督导寺院规划设计、施工质量和进度。她也因此成为史上第一位亲登五台山的皇太后。元大德元年(1297),万圣佑国寺建成,裕圣皇太后再次亲登五台山礼佛祈福,并于当年二月改元大赦。

因五台山万圣佑国寺是元代皇室的重要佑国道场,故有元一代此寺院住持多为皇帝或朝廷选定的国内高僧。如大德元年(1297)万圣佑国寺落成,成宗元成宗铁穆耳亲自挑选真觉国师为此寺第一代开山住持;此寺第四代住持弘教大师,更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朱祁镇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文宗四朝皇帝及多位皇太后、皇后礼遇器重。元至顺年间(1330~1333),真慧国师对此寺有过较大规模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法亨禅师又重修此寺,始称其名为“万圣”,后又称“佑国”。清乾隆(1736~1795),奎衷禅师再次较大规模整葺此寺。爱新觉罗·旻宁十年(1830)、咸丰六年(1856),玄化、圣伏二僧人,分别对此寺进行修葺。清光绪三年(1877),本兰教化和尚再次较大幅度修葺此寺,并将寺名扩称为“万圣佑国南山极乐寺”。清光绪元年(1875),普济和尚于南山寺出家,此后在民国二年(1913)圆寂前的几十年中,不仅再次大规模兴修南山寺,并与弟子们在五台山修建寺院达十八座之多。光绪年间,慈禧曾亲书“真如自在”牌匾,对普济和尚予以表彰,此匾现挂于南山寺极乐寺大雄宝殿。

民国年间,由东北善人姜福忱继续修建,将原来的极乐寺、善德堂和佑国寺联为一体,统称南山寺。这次扩建举世罕见,动工历时二十三年仍未竣工。现存建筑为明至民国年间遗构。

地理环境

五台山分别是由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环抱组成,峰顶都非常平坦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及所处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景观与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的印度灵鹫山极为相似,从而被赋予了丰富的宗教含义。

方位布局

建筑布局

南山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2公里山腰间,寺址依山而建,坐东朝西。共有院落18处,亭台楼阁、殿堂房屋300余间,总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

南山寺由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为极乐寺,中一层为善德堂,上三层为佑国寺。三寺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形式,轴线布设主体建筑,两侧布设附属建筑。此外通过排叠、聚敛、偏正、围合、隐现等多种组合方式,形成寺中有寺、院中套院,既有寺院布局的宏敞,又有园林布局的幽深。

建筑特色

南山寺的三座寺庙现存18座多种形态院落是有机排叠手段的体现,灵活应用起伏不平的地势,布设方形、长方形以及不规则形院落,院落内或纵深或横向营造殿堂、房舍,最终形成丰富灵巧、曲折深邃的整体形态。上海南山古寺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是借助主体建筑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来体现的,具体表现在建造位置、建筑体量、外观造型、艺术构件、附属文物等多方面。如山门前相继建造的“大方光明”照壁、“信天由命”石牌坊、禅定钟楼,连续的排列体现震慑,巨大的体量构成恢弘,不同的造型避免单调,通过照壁的引导、牌坊的铺垫到钟楼的收受,完成了南山寺向心力和内聚力的初步引导。偏正手段的应用则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建造场地。各寺主体建筑沿轴线布设,极乐寺主轴线上布设观音殿大雄宝殿;善德堂主轴线上布设五进院落的全部正殿;佑国寺主轴线上建造天王殿、大雄宝殿和雷音殿。轴线两侧或附近灵活布设其他建筑,如朝阳洞院、五官堂院、比丘尼院等院落和建筑均是偏置布设手法的体现。正置建筑起到了表征封建伦理秩序的作用,偏置建筑不但对正置建筑起了烘托作用,而且还改变了平面形态的单调。

南山寺采用的围合手段首先是围墙的建造,体现了寺庙的封闭性和私密性。内部结构的围合则通过墙体、门、影壁等进行组织,以取得大围合下的小围合。隐现手段相辅相成,顺山势建造108级台阶,分三段铺筑砌就:上段36级,下段72级,暗喻了道家的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是南山寺佛道相融的体现。顺台阶攀登。寺内亭子、墓塔、门洞、墙体、石碑、栏杆、平台、树木等彼此之间的巧妙结合,不但达到了“并思合而自逢,非研虑之所求也”的效果,还增添了寺庙的活力和情趣。

南山寺具有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所不具备的宗教性、公共性等特征。此类园林从发展的开始就与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有所区别,因其功能上与百姓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所以具有典型的公共园林的特征,如拜佛及各种祭祀祈福活动等。

主要景点

照壁

照壁矗立于山门之外,面宽三间,长18米,高8米,厚1.6米。当心间高大凸起,次间偏低。座为石砌束腰须弥座,砖磨壁身,壁身中央,正面镶嵌汉白玉雕刻题字三块。中间一块题字是:“当初以来,混元一气。天地回覆,日月光明。分形变化,大道虚空。万赖圣人,性中觉灵。迷悟解决,善德无穷。悬机高钓,老主无生。”落款愚居士。左边一块题字是:“风化神中梦,迷路天作合。”右边的一块题字是:“了道心圆地,真光上明天。”壁身背后中央镶嵌砖雕题字:“大方光明。”照壁顶部是砖磨斗拱,单檐五脊,青色通板瓦盖顶。

一百零八级台阶

照壁对面是砖砌拱形门,门的额上前后均嵌一块砖制牌匾。正面为:“化日光天”,背面为“万象维新。”跨入拱门,抬头仰望是一百零八级石阶。坡度很大,陡峻挺拔,仿佛似一架天梯,从人间通往九霄。石阶由青石砌成,平展宽阔,洁净无垢。石阶分三组砌就,每组三十六级。

汉白玉牌坊

一百零八级石阶上面,耸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牌坊。牌坊面宽13米,厚1.6米,高8米,下三个门洞,上方形成三个楼檐,中高旁低,每个楼檐又分三层,层层内缩。中间楼檐由六块整石组成,两旁楼檐由四块整石组成。椽、飞、瓦、脊俱全。牌楼的正背面、由内向外,皆雕有题词与对联。正面对联是:“山色远,海月空,圆顿分明同上帝;青天望,水镜中,悬真法正性光灵。”“万圣今朝清真地,五岳光中自在天。”背面对联是:“善真无德,完成礼乐修大道;明哲则贤,振动朝元独一天。”“道德灵圆居仙境,心泼性祝乐天明”。横题是“上天有应,善德良心,清凉五台山地生;苍松无毁,智转云中,飞腾万里山水平。”“生死因果修先定,善恶同须今日好;后天不老落成真,他贤我愚未来明。”“万缘之分以德为名,未必成加;事应虚心劳动苦尽,非理判清。”“信天由命”、“月色天空”、“大理方明”、“不灵有神”等。上面还刻有此牌楼的完工时间,即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十五日,西历一千九百三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

钟楼

钟楼,亦为门楼,面宽11.6米,进深9米,外观二层,实为一层。下层为石券门洞。门洞正面,嵌有“大法无生”的石刻,洞门口饰以汉白玉浮雕,刻着“二龙戏珠”、“福禄寿三星”、“八洞神仙”等。两旁嵌有石刻对联,联曰:“元明天,清凉地,安阳市心正;万圣寺,性空门,极乐家乡。”额上嵌两块石匾,一块刻着“禅定”,一块刻着“光玄天”。门洞背面的门洞两旁又砌有两个小石洞,内筑二十六级石阶,通往二层楼上。后门洞装饰与正面一样。只是对联、石匾的内容不同。后面的对联是:“明仁德,达地天,高明化悬空界;大法船,回月宫,慈大灵圆光中成。”石匾上的题字是:“善性同缘”、“灵山地”。上层为木构建筑,二檐歇山顶,四出廊,围以汉白玉栏杆。

极乐寺

穿过钟楼,向右拐,就来到极乐寺。极乐寺计有院落十余处,其中大雄宝殿院、祖堂院内的殿堂集中,塑像最多。极乐寺大门对面是一座砖砌照壁,壁身中央装着一块用汉白玉制做的竖匾,上刻“佛国善地”四个大字。大门内额悬一块木匾,上刻“敕建极乐寺”。蓝底金字,巨龙走边,显得华丽庄严。

千佛殿院

进了极乐寺大门,是一处四合院,正南建千佛殿,五开间,16.2米,进深6.8米,单檐硬山顶。前檐下嵌一块石匾,刻着“为善修德”,为阎锡山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题。殿内有新雕的释迦牟尼佛1000尊,高30厘米。正东是十方堂,上房下洞。洞有三间,洞门额上嵌一石匾,刻“十方堂”三字。门旁有石刻对联,联曰:“十方善,十方缘,十方结果;同修道,同修德,同修成仙。”上有五间木构房屋,为僧舍。院中心立着一个高3米的新铸铁香炉。正西有房五间,其中一间为通道,是去天王殿院的必经之路。

天王殿院

正南有天王殿,殿两旁建掖门和钟、鼓二楼。钟、鼓楼由砖砌而成,小巧玲珑。天王殿前立有石狮一对,木旗杆一对,清代光绪九年(1883)立的印公碑一通。这通碑虽立于大清光绪九年,但碑文是元至元五年(1339)写的。其内容是记叙弘教大师的生平事迹。这块石碑是研究南山寺历史、弘教大师生平的重要资料。天王殿面宽3间,12.3米,进深12.6米,单檐硬山顶,前后出廊。前廊门额悬挂木匾一块,上书“性空门”三个大字,蓝底金字,十分醒目。空门是三解脱门之一。空门与无相门、无作门,合称三门。三门俗称“山门”,是修道的门径。天王殿内,正面是悬塑,塑的是弥勒佛龙华树下说法的场面。佛教传说,弥勒佛是从佛受记且继承释迦牟尼佛位的未来佛,与过去的燃灯佛,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并称“竖三世佛”。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讲,弥勒出生在印度南天竺一个大婆罗门家庭,后为佛门弟子,先于佛入灭,上生到弥勒净上——兜率天,经56亿7千万年以后,弥勒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佛,广传佛法。弥勒佛背后塑的韦驮菩萨,两壁塑的四大天王、哼哈二将,合称六天王。

大雄宝殿院

过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宝殿院。该院是南山寺的主院,是僧人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游人喜欢的游览观光景点。院内中心有一砖石构建的舍利塔,高10.5米,澡瓶式塔。这座塔是该寺僧人曹魁祖的墓塔。大雄宝殿位于正东,面宽3间,20.2米,进深13.5米,单檐硬山顶。檐下六色彩绘,金碧辉煌,巍峨壮观。殿前檐下,悬木匾一块,上题“大雄宝殿”,柱上挂木刻对联:“万法皆空,无我无人观自在;一尘不染非空非色见大日如来。”这副对联是台湾的一位居士赠送的。大雄宝殿内,垂吊着锦缎横幅和条条宝幡。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18罗汉等众多佛像。两壁还彩绘壁画,上部为佛传故事,下部彩绘的是《西游记》故事,描绘了唐僧取经的全过程。

殿内悬挂清代慈禧皇太后赐予普济和尚的一块御匾。匾为横匾,横1.73米,高0.82米,上刻“真如自在”,上款为“慈禧皇太后御笔恩赐”,下款为“大清光绪十八年谷旦”,中上方有御印“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中刻“真如自在”四个大字。字为0.4米见方,气势雄健,笔力老成,为书法艺术珍品。

祖堂院

位于大雄宝殿院的上边,院长28米,宽7.8米。院内主要建筑有罗汉殿、接引佛殿、光中天楼、衣钵法塔、三光楼、六角亭。罗汉殿,面宽5间,15.4米,进深7.3米,单檐硬山顶,前出廊。前檐柱间的木制券口缕空雕刻“二龙戏珠”,精细华丽。门额上悬横匾一块,上刻“大光明藏”四个大字。殿内原无佛像,1997年改为五百罗汉殿。殿内墙上,新砌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的汉白玉石板500块,上刻五百罗汉。五百罗汉的来历说法不一,《法华经·五百罗汉授记品》中,有佛为五百罗汉授记之事。晋朝竺法护所译《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载,佛灭度次年,摩诃迦叶尊者与五百罗汉最初结集三藏。《舍利佛问经》云,弗沙密多罗王毁灭佛法后,有五百罗汉重兴圣教。五百罗汉名号的最早记录有两件:一件是北宋元符元年(1098)的《供养释迦牟尼如来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碑》刻;一件是南宋绍兴四年(1134)所立《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近代佛寺所塑五百罗汉,多依之列名。五百罗汉造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有降龙伏虎,有跏趺端坐,有横眉怒目,有笑容可掬,喜怒哀乐,情态迥然不同。衣摺条文,清晰分明,无一雷同。接引佛殿为五间,面宽17米,进深6米,单檐硬山顶,前出廊。内塑接引佛立像,高约3米。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并称为横三世佛。阿弥陀佛是佛教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净土宗教徒认为阿弥陀佛能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西方净土,故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衣钵法塔位于接引殿的前面,砖石结构,底座两层,石砌四角,边长3.9米,上为圆形塔身,塔高7米。塔前立有小石碑,刻有“衣钵法塔”四字。碑文记载了普济禅师功德,立于1913年,是研究普济和尚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光中天楼位于衣钵法塔的东北角,上房下洞,各五间,门额镶嵌石刻横匾,上书“光中天”,为姜福忱题。门两旁亦镶嵌石刻对联,联曰:“月象光悬清风露;白云飞升乐地天”。内无佛像。祖堂院内的六角亭、三光楼皆因地势而建,既美观、又实用。

朝阳洞

该洞位于大雄宝殿的西南角,洞坐北朝南,建在陡壁悬崖上。因地形关系,太阳从出山到落山整日照射于内,所以朝阳洞里有冬天冻不死的花草,形成五台山的一大奇景——冬天里的春天。朝阳洞有四间,院仅有一米宽。洞门额嵌石匾一块,上书“愚迷天真”,门两旁嵌石刻对联,联曰:“南山极乐朝阳洞;北台空华光明天。”朝阳洞很辟静,是僧人静坐修持的好场所。

五观堂院

该院位于大雄宝殿的南面,内有五观堂、六角亭、砖塔、永近门等建筑。五观堂为八间,是僧人用餐的斋堂。门两旁的对联是:“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六角亭不大,内设石桌、石鼓,供人饮茶、观赏。小砖塔不知何年建造,顶部已毁。永近门是南山极乐寺的后大门,汽车运送东西,能开到永近门口。永近门为石门楼,面宽5米,高7米,门额装石匾,上书“永近门”,为姜福忱书。出永近门迎面有一座照壁,壁身中央嵌石刻题字“万事如意”。

善德堂

从南山脚下沿着坡道往上爬,又有一行大石阶。至石阶前。这组石阶有80级,坡度很大,攀登起来非常吃力。善德堂坐南朝北,布局呈长条形,纵线排列三处院落,而且一院比一院高,前院内有钟、鼓二楼,构造轻巧,檐角翘起,有凌空欲飞之势。此处,有“南天门”之称,是游人观光、小憩的场所。中院和后院南北有殿有过厅,东西有房,配以楼、阁、亭、台、花坛、石桌、石鼓,环境极为幽雅。

佑国寺

佑国寺是南山寺最上面的一座寺院。三进院落,三层佛殿,层层高起。本寺浮雕多达1482幅。步入寺内,仿佛置身于石雕的海洋。这些民国中期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由于造型生动,雕刻细腻,技艺精湛,被誉为“现代石雕艺术宝库”。

进寺前,首先登上望峰台,这是一座由汉白玉砌成的平台,平台左右两侧有石阶相通。站在上面,可凭栏远眺,松涛阵阵入耳,夕照满目光明,远望中西南北四台,如在眼前。平台围墙和竖立于平台边沿、石阶两侧的石栏杆上,都刻满浮雕,共有琴棋书画、桃李梅竹、喜鹊登梅、奔马逐日、龙飞走兽、仙鹤芙蓉、孔雀牡丹等316幅,桃李鲜露欲滴,梅枝横斜疏密,劲竹节节向上,奔马竖鬃扬尾,仙鹤亭亭玉立,芙蓉暗香浮动,孔雀巧展羽屏,牡丹朵朵富贵,一只欲扑的猛虎,虎视眈眈,全身用力,虎爪入地三分,雕得极为逼真。平台围墙雕有八洞神仙,形象生动,个性鲜明。他们是:飞剑斩虎、点金济众的汉钟离;倒骑白驴、日行数万里的张果老;令牡丹冬开数色,并每朵有诗一联的韩湘子;蓬首垢面、坦腹跛足的铁拐李;江淮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的吕洞宾;散财济贫、入山修道的曹国舅;身空破衫、一脚着靴、一脚跣露、手捋大拍板子、行乞闹市、乘醉而歌的蓝采和;行动如飞、日往深山中采果奉母的何仙姑

第一层殿内供一尊汉白玉石雕弥勒佛,佛像两边设有立体沙盘模型。右边为五台山全貌,左边为台怀镇的模型。南北两壁有一幅五代十国敦煌壁画,图中记录了当时五台山的山河地形、池沼、景物和历史建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二层殿是大雄宝殿,里边塑有释迦牟尼佛,院内南北配房为展厅,南有五台山百影展,北有名人书画展。本院共计451幅石雕,内容多为历史故事。

第三层殿是毗卢佛大殿,内有毗卢佛像。佛像左右两侧置慈禧赠给本寺住持普济和尚的半幅銮架,共计13对26件。这13对銮驾是:九龙棒、龙头拐杖、肃静牌、青龙偃月刀、龙凤扇、杖、金瓜、朝天凳、佛手、卧瓜、开山月斧、方天画戟、神笔等。这个院浮雕共计345幅,内容有三国故事、神话传说等。

此外还有“猴王登天”、“鹿鹤同春”、“二龙戏珠”、“喜鹊登枝”、“瓶中出花”等浮雕。佑国寺浮雕不仅题材广泛,而且技艺娴熟。树具其形、花展其容、鸟得其姿、兽演其态、人表其情。造形生动,构图巧妙,刀法细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些浮雕,虽是民国中期的作品,但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文化

佛教音声

五台山南山寺实为元代皇家寺院,现为五台山“佛事音声”的重要培训之地,其仪式音声的独特性、“笙管笛”供养音乐的传承发展成为五台山汉传佛教音声的典型代表。“放焰口”丰富的仪式内涵,既彰显出佛教音声供养传统,也揭示出对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效法与接衍,形成了“佛制+礼制”下的音声佛事表征体系。

佛教造像

元成宗在位之际创建五台山万圣佑国寺,不仅殿宇等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造施工主持者,是时任元朝廷诸色人匠总管府总管的尼泊尔建筑大师阿尼哥,而且此寺主要殿宇中重要造像的规划设计及塑绘制作,也应出自阿尼哥之手。元代诸色人匠总管府不仅下辖梵像局等专门负责皇家造像业务的司局,而且阿尼哥亦是屡被元代皇室委以重任的著名造像大师。所以五台山万圣佑国寺建成后,寺内造像即成为元代皇家寺院造像的典范。

五台山万圣佑国寺自元大德年间建成,到2023年已有700余年历史,其元代造像大部分已毁而无存,仅极乐寺大雄宝殿中央砖砌佛坛上及两山、后檐墙内壁下方像龛内的造像有幸遗存。

释迦牟尼佛彩塑造像

极乐寺大雄宝殿中央砖砌佛坛上有释迦牟尼佛彩塑造像一身,螺发顶严,袒胸,上身敷搭袈裟,下身着长裙,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仰莲座下为束腰须弥座;右手举至胸前,作拈花印,大拇指及食指拈花一枝,左手抚于所屈左膝之上。背光为莲瓣形,分内外两层,雕镂精致,内容繁复。里面一层,顶端为金翅雀及二龙子;迦楼罗下方有毗卢遮那佛及文殊菩萨、普贤二菩萨组成的“华严三圣”小型塑像;佛肩以上两侧塑有梵天帝释天鬼子母、坚守地神、密迹金刚等护法诸天像,宝伞、金鱼、白海螺等“藏传八宝”,以及对称飞龙等;内层两下侧塑有巨象、青狮、祥麟等“捧座”灵兽。背光外层为镂空金色焰光。释迦佛左侧遗存摩诃迦叶彩塑像,双手缚拳,躬身而立;右侧则遗存阿难彩塑造像,双手合掌,亦躬身伫立。

“拈花”佛像

极乐寺大雄宝殿“拈花”佛像的面庞及五官造型,同样值得关注。阿尼哥十分精通佛造像量度,《造像量度经》于7世纪印度戒日王朝时形成,后流传到今尼泊尔、中国西藏等地,至清乾隆七年(1742)才由工布查布译成文言文。《元史》所记阿尼哥所读《尺寸经》,也应是此经。但五台山南山寺极乐寺大雄宝殿佛坛正中所置释迦牟尼佛像的面庞五官造型(图4),与依据此类佛教造像经典所塑绘成的一般佛像的面部样式风格有较大区别,如佛像的面庞形状左右略宽而上下略短;五官位置相对集中并略显扁平,而非疏朗饱满;双目略显细短而非修长;鼻梁及鼻翼略显低矮粗壮而非高挺;双颊略显方正刚毅而非圆润柔和等。

价值意义

南山寺始称万圣佑国寺,是元成宗为裕圣皇太后修建的皇家寺院,寺内主要建筑及造像均出自元代著名建筑及造像大师阿尼哥之手。南山寺极乐寺大雄宝殿的世尊拈花及迦叶、阿难陀二弟子彩塑,为元代万圣佑国寺造像遗存,虽经后世多次补塑重装,但题材内容及样式风格仍保持元代基本面貌特征。世尊拈花之造像题材,与《金光明经》等数部护世佑国佛教经典均有较密切关系;世尊背光上由诸天构成的“天党护国”造像,则更确切地表达了创建此寺的主旨,即通过“由国弘经”和“万圣佑国”两个方面的“内外因缘和合”,达到“佑护世王”之目的。五台山南山寺极乐寺大殿中央佛坛现存造像,是研究认识有元一代皇家彩塑像设及寺院文化的罕见实物遗存。

在五台山“台内”及“台外”所遗存近百处佛教寺院中,绝大多数为皇帝“敕建”“诏建”乃至“亲建”。在此背景下,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五台山南山寺的建造沿革历史,及其内造像的寓意,不仅对进一步廓清五台山历史上皇家部寺院的特点、影响和地位有积极作用,同时对更为深入地探讨中国古代朝廷、帝王与佛教的关系也有重要意义。

开发保护

南山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为十处申报点之一,2009年6月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2019年10月7日,南山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事件

2024年8月22日,山西文旅发布了“跟着悟空游山西”主题线路视频,介绍了游玩南山寺在内的山西古迹的旅游路线。

参考资料

五台山南山寺.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8-23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务院.2024-08-23

天命人,“跟着悟空游山西”主题线路来了! .抖音短视频.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