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和硕睿亲王

和硕睿亲王

和硕睿亲王,是中国清代宗室封爵第一等世袭爵位,主要册封对象为皇子,和硕(Hoso)为满语,有统辖一方之含义,“睿”是赐号,有“聪明”之意,从首代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到末代和硕睿亲王魁斌,一共七代十二位睿亲王。

崇德元年(1636)四月二十三日,多尔衮被册封为和硕睿亲王,开启了清代睿亲王世系。顺治帝七年(1650)十二月,爱新觉罗·多尔博作为多尔衮的嗣子,继承多尔衮和硕睿亲王的爵位。在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对多尔衮进行了清算,取消了多尔衮的爵位,多尔博重新回到他的宗族中,和硕睿亲王的爵位从此空缺,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爱新觉罗·弘历确认多尔衮的功绩,恢复和硕睿亲王的爵位世袭,多尔衮的玄孙淳颖重新袭爵和硕睿亲王,此后,和硕睿亲王爵位接连传给了宝恩、端恩、仁寿、德长以及爱新觉罗·魁斌。和硕睿亲王的继承主要通过军功封爵、嫡长子继承、择子继承、顺位继承的方式进行。

历史上和硕睿亲王有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尔博爱新觉罗·苏尔发、塞勒等,历代睿亲王虽然都参与了清代政治,然而除多尔衮功绩显著外,后代的睿亲主要负责日常的基本政务和仪式性的活动,并未再次回到政治的核心地位。

封号创置

和硕(Hoso)为满语,汉语为角、棱角、方角、四面八方之方、角落之义,清代亲王、贝勒爵位封号前冠以此二字,有统辖一方之含义。和硕亲王是中国清代宗室封爵第一等,主要册封对象为皇子。清朝凡宗室封爵授亲王者皆另加嘉名以别之,称赐号,在其初封之日,由大学士奏请皇帝赐给个封号,并颁给册宝和册印。和硕睿亲王的“睿”即为赐号,有“聪明”之意。和硕睿亲王是清代世袭罔替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和硕睿亲王一系在清朝的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首代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到末代和硕睿亲王魁斌,一共七代十二位睿亲王,其中包括四位追封睿亲王。

历史沿革

爵位册封(清入关前至顺治时期)

清朝第二任皇帝皇太极爱新觉罗·皇太极,在崇德元年(1636)四月二十三日,册封了最早一批亲王,史书载:“奉宽温仁圣汗之颁谕,分叙诸兄弟子侄功,册封大贝勒为和硕礼兄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贝勒为和硕郑亲王,墨乐根戴青贝勒为和硕睿亲王,额尔克楚虎尔贝勒为爱新觉罗·多铎,豪格贝勒为爱新觉罗·豪格爱新觉罗·岳托贝勒为多罗克勤郡王。其中的墨乐根戴青贝勒即为爱新觉罗·多尔衮,多尔衮被册封为和硕睿亲王,开启了清代睿亲王世系。

爱新觉罗·多尔衮逝世后仅有一女,因此,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顺治帝下令将爱新觉罗·多尼之子爱新觉罗·多尔博封为亲王,继承爱新觉罗·多尔衮和硕睿亲王的爵位,并且其俸禄护卫名数及各种用物按亲王三倍进行分发。

重新册封(康熙初期至乾隆中期)

在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对多尔衮进行了清算。他发布了一道诏令,取消了多尔衮的爵位,撤销了他的聂氏宗祠,废黜了他的家族成员,并将他的财产收归国有,多尔博是多尔衮的过继之子,因此重新回到他的宗族中。由于爱新觉罗·多尔衮被剥夺了爵位,所以和硕睿亲王的爵位从此一直处于空缺状态,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爱新觉罗·弘历查阅历史记录后确认多尔衮的功绩,下令让多尔衮的后代继承和硕睿亲王的爵位。

爵位追封(乾隆中期至宣统时期)

乾隆四十三年(1778),多尔衮的玄孙淳颖重新袭爵和硕睿亲王,按照清代的典章制度对其祖辈进行追封,即追封淳颖祖辈爱新觉罗·苏尔发、塞勒、功宜布以及如松四位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博袭爵归宗回到爱新觉罗·多铎一系,于顺治帝十四年(1657),多罗豫郡王子多尔博为多罗贝勒。多尔博作为旁支重新袭爵为多罗贝勒,其子苏尔发袭多尔博爵位,且世袭降等,苏尔发、塞勒、功宣布在世时为贝子、辅国公等爵位。此后,和硕睿亲王这个爵位便成了世袭,接连传给了宝恩、端恩、仁寿、德长以及爱新觉罗·魁斌

继承方式

军功封爵

首代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靠军功获得爵位。

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继承包括追封睿亲王塞勒,第三代睿亲王淳颖、第四代睿亲王宝恩、第五代睿亲王仁寿。嫡长子继承所占比例最高,人数最多,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传统的嫡长子继承。

择子继承

择子继承即挑选子嗣来袭爵。择子继承包括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博、追封和硕睿亲王功宜布、如松、德长、魁斌。首代睿亲王多尔衮逝世后,仅有一女东,无子承继爵位顺治帝令多尔衮同母弟爱新觉罗·多铎之子多尔博袭睿亲王爵,德长为仁寿的第三子、爱新觉罗·魁斌为德长的第四子,选择子嗣承袭爵位很大程度上受到皇家的影响。

顺位继承

顺位继承包括追封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苏尔发以及第四代和硕睿亲王端恩。因多尔博一三子均夭折,康熙帝十二年(1673),封故多罗贝勒多尔博子苏尔发为固山贝子,苏尔发以第二子身份按照顺序袭贝子爵位。第四代和硕睿亲王端恩是睿亲王宝恩的弟弟,兄弟二人均为嫡福晋富察氏之子,爱新觉罗·颙琰七年(1802)和硕睿亲王宝恩逝世,因无子嗣继承,所以端恩以同母弟身份承袭睿亲王。

待遇情况

清代入关后,对于王公宗室的待遇有了明确的规定。在关于亲王的待遇方面,于顺治七年(1650年)做出了规定,亲王每年的俸禄为一万两银子和一万二千米,这是所有爵位中享受最高待遇的。而在庄园的分配方面,也于同年做出了规定,亲王分配到八座庄园,郡王则分配到五座庄园,其他宗室也按照这个标准分配。这表明亲王在清朝社会地位很高。至于王府配备的官员,也有明确的规定,包括一位长史、四位散骑郎和各一个牛群、羊群牧长。

王府

在历史上,和硕睿亲王有三座府邸。一座位于沈阳市,是爱新觉罗·多尔衮迁都之前使用的。另外两座府邸位于北京,人们称之为睿亲王老府和睿亲王新府。睿亲王老府在皇城内,曾是多尔衮和爱新觉罗·多尔博的住所,但后来被皇家收回。睿亲王新府则是乾隆时期重新封的,成为睿亲王淳颖及后来睿亲王的居所。与其他和硕睿亲王不同的是,和硕睿亲王世系中有四位追封亲王,他们的住宅并不是按照亲王府的规格建造的,因此和普通的亲王府相比,它们的规模和格调要低一些。

园寝

和硕睿亲王一系园寝主要有六处:东直门外新中街的九王坟、朝阳区熏皮厂村的二贝子坟、朝阳区单店的醉公坟、广渠门外马圈的儒王坟、西山五里坨街道的睿王坟、朝阳区梆子井村的睿亲王坟。

历任封王

爱新觉罗·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650),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出生于赫图阿拉故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老城)。天命十一年(1626),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大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崇德元年(1636)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在崇德六年至七年的松锦之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顺治帝即帝位,称摄政王

爱新觉罗·多尔博

爱新觉罗·多尔博(1642一1672),爱新觉罗·多尔衮同母十五弟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之第五子,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嗣子,在顺治七年的时候袭和硕睿亲王爵,八年被革归宗,顺治十四年封多罗贝勒康熙十一年去世,活了30岁。乾隆四十三年为多尔平反,恢复其睿亲王爵位,多尔博及其后嗣也恢复了爵位。

爱新觉罗·苏尔发

爱新觉罗·苏尔发(1664-1701),为多尔博第二子。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二月,他被封为固山贝子。固山贝勒是他父亲多尔博生前的爵位,因为爵位降低了,所以苏尔发成了贝子。尽管他只有九岁,但直到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五月,他才开始担任官职,成为了宗人府右宗正,开始处理宫廷的事务。

爱新觉罗·塞勒

爱新觉罗·塞勒(1680—1729),苏尔发第一子。塞勒在康熙帝三十八年(1699)八月,封三等镇国将军,并于康熙四十年(1701)七月,承袭父亲爵位,任辅国公。与其父爱新觉罗·苏尔发有所不同的是,塞勒任职履历简单,袭辅国公后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时授镶白旗满洲都统,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卸任,再无他职。

爱新觉罗·功宜布

爱新觉罗·功宜布(1714-1746),塞勒第五子,在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他被封为奉恩辅国公,继承了他的兄弟齐努浑的爵位。功宜布接受了这个爵位后,进入了宗人府担任官职。随后,乾隆十年(1745年)二月,他被任命为正白旗副都统。然后在同年的二月份,他被授予了正白旗满洲副都统的职位。然而,他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二月去世,享年三十三岁。

爱新觉罗·如松

爱新觉罗·如松(1737-1770),爱新觉罗·功宜布第三子,在爱新觉罗·弘历十一年(1746年)六月,功宜布去世后,他的爵位被传给了他的儿子如松。然后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爱新觉罗·鄂扎德昭去世时,如松继承了信郡王的爵位。由于如松的祖父辈,即苏尔发、塞勒和功宜布,也被追封为信郡王,因此如松也继承了这一爵位。

爱新觉罗·淳颖

爱新觉罗·淳颖(1761-1800),作为信郡王如松嫡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承袭睿亲王爵位,乾隆三十六年(1771),淳颖袭封辅国公后开始任职,乾隆三十九年(1774),淳颖任乾清门行走,乾隆四十三年(1779),淳颖在袭睿亲王爵位后,开始在朝廷中担任高位。乾隆五十一年(1787)四月,担任宗人府宗令,在宗人府任职同时兼任官职,乾隆五十一年(1787)十一月,授玉牒馆副总裁。乾隆五十七年(1792)闰四月,淳颖出任正黄旗汉军都统。乾隆五十九年(1794),淳颖任宗人府左宗正。爱新觉罗·颙琰五年(1800)十一月,爱新觉罗·淳颖逝,朝廷予以谥号为“恭”。

爱新觉罗·宝恩

嘉庆六年(1801)二月,爱新觉罗·宝恩作为爱新觉罗·淳颖嫡长子承袭爵,为第四代第一位睿亲王。爱新觉罗·宝恩的母亲是睿亲王淳颖嫡福晋富察氏、即一等忠勇公傅恒之女,孝贤纯皇后的侄女,出身高贵。嘉庆七年(1802)五月,宝恩逝世。

爱新觉罗·端恩

爱新觉罗·宝恩逝世后,膝下无子,无人承继,因此,嘉庆七年(1802)六月,爱新觉罗·端恩以爱新觉罗·宝恩同母弟身份继承睿亲王爵位,为第四代第二位睿亲王。端恩经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旻宁两朝,担任一系列八旗职务。嘉庆十一年(1806)十月,为正红旗蒙古都统。嘉庆十六年(1811)九月,为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嘉庆二十一年(1816)七月,任正蓝旗蒙古都统。道光二年(1822)四月,任正白旗汉军都统。道光三年(1823)二月,任署镶蓝旗满洲都统。道光六年(1826)二月,任署镶红旗汉军都统。

爱新觉罗·仁寿

爱新觉罗·仁寿(1810-1864),于道光六年(1826年)承袭其父爱新觉罗·端恩爵位,成为新一代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仁寿能够顺利袭爵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作为爱新觉罗·端恩嫡长子,承袭有分:二是早在袭爵之前,即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便赏戴花,道光六年(1826)仁寿袭封睿亲王之后,担任一系列宗人府职务。道光十年(1830)十月,担任宗人府右宗正。道光十三年(1833)十二月,睿亲王仁寿上奏,主动请求朝廷收回赏给祖上睿亲王淳颖的元狐达呼,道光帝认为既然仁寿已经承袭睿亲王爵位,元狐达呼不必回缴。

爱新觉罗·德长

爱新觉罗·德长(1838--1876),爱新觉罗·仁寿第三子,于咸丰十四年(1864)袭睿亲王爵位,并赏戴三眼花翎。同治四年(1865)七月,德长担任总管内务府大臣,负责皇室日常礼仪,同治十年(1871)闰十月,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同治十三年(1875)十二月,管理行营事务。光绪二年(1876)二月,任镶黄旗蒙古都统

爱新觉罗·魁斌

爱新觉罗·魁斌(1864-1915),为爱新觉罗·德长第四子,于光绪二年(1876)承袭睿亲王爵位。爱新觉罗·魁斌袭睿亲王后,初期主要作为宗室王公代表皇帝进行祭祀、礼仪等活动,光绪二十五年(1899)二月,睿亲王魁斌担任镶白旗汉军都统,光绪二十五年(1899)七月,魁斌转署正黄旗汉军都统,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月,睿亲王魁斌担任镶红旗汉军都统。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署正红旗满洲都统。除此之外,也在宗人府有所任职,光绪二十五年(1899)二月,以睿亲王爱新觉罗·魁斌为宗人府右宗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魁斌担任宗人府右宗正,并在宣统二年(1910)四月,资政院选举议员时,被认命为议员。

爱新觉罗·中铨

爱新觉罗·中(1892—1939),是爱新觉罗·魁斌长子,在爱新觉罗·魁斌1915年爱新觉罗·魁斌逝世后被小朝廷册封为睿亲王。此时已为民国时期,空有名号却没有禄银禄米。

影响及意义

和硕睿亲王作为世袭罔替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在清代政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和硕睿亲王的爵位册封、削爵、重新册封以及追封,以及担任的官职和政治参与程度,都与个人才能和与皇权的关系密切相关。

历代睿亲王虽然都参与了清代政治,首代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在清朝政治中显得尤为重要。多尔衮随皇太极进军察哈尔省,屡战屡胜,在松锦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立下了卓越的战功。除了军事才能外,在管理吏部时也表现出了政治才能。多尔衮凭借出众的个人能力,从台吉升至皇父摄政王,位于清代政治的核心,甚至掌握了政治的走向。然而,后代的睿亲王个人能力不足,导致在政治上并未取得重大成就。他们主要负责日常的基本政务和仪式性的活动,并未再次回到政治的核心地位。

参考资料

和硕亲王.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06

亲王.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06

古代封王的命名逻辑:为何以前是秦王、赵王,而清朝是恭亲王、礼亲王?.手机凤凰网.2024-03-06

..2024-03-06

多尔衮山海关石河大战.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