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阳骛

阳骛

阳骛(?~367年)字士秋,右北平郡无终县(今河北县)人。十六国时期前燕重臣,东夷校尉阳耽之子。

清静好学,卓识不凡。初仕慕容廆,授平州长史。屡进治国安邦之策,拜辽东知府慕容皝继位,以为左长史。前燕建立后,拜司隶校尉,随军征伐四方,出谋划策,履立功劳。慕容俊即位后,授郎中令,拜辅义将军,攻取中原,功劳仅次于慕容恪。慕容俊称帝后,拜尚书令司空慕容暐即位,拜太保,与太师慕容恪、太傅慕容评,并称“三辅”,累迁太尉,封建宁郡公。

阳骛历任四朝,德高望重,清廉坚贞,谦虚谨慎。太和二年(367年),去世,谥号为敬。

人物生平

征战谋划

阳骛(wu)年轻时清静好学,器量见识深远。起初担任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廆的平州长史,常呈献平定时局使国家富强的计策,所谈的内容经常被接纳采用,慕容廆认为他非同寻常。后来阳骛担任辽东知府

咸和八年(333年),慕容廆去世,其子慕容皝继位。慕容任命长史裴开为军咨祭酒,郎中令高为玄菟太守。慕容皝让带方太守王诞任左长史,王诞认为辽东太守阳骛有才能因而推让给他,慕容皝于是同意,任命阳骛为左长史,王诞为右长史。

咸康三年(337年)九月,慕容皝自称燕王,建立前燕政权,任命阳骛为司隶。阳骛跟随慕容皝四处征战,为慕容皝出谋划策。

担任要职

永和四年(348年)八月,慕容皝身患疾病,他召来太子慕容俊嘱咐说:“阳鹜具有高尚的士大夫品行,忠诚不二,坚贞不屈,可以委托他掌管大事,一定要很好地对待他!”九月,慕容皝去世。十一月,慕容俊继位,任命阳骛郎中令。

当时,后赵皇帝石虎去世,诸子争位令国内大乱。慕容姓俊图谋夺取中原土地,任命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阳骛为辅义将军,慕容垂为前锋都督、建锋将军,挑选二十多万精兵以待时机。阳骛克敌制胜的功劳仅次于慕容恪。

永和八年(352年)七月,后赵幽州刺史王午听说冉魏败亡的消息后,便自称安国王。八月,慕容俊派阳鹜与慕容恪、封奕攻打王午,王午紧闭城门自守,将冉魏皇帝冉闵的儿子冉操送给燕军,燕军把他们的庄稼砍掠一空后返回去。十一月,慕容俊称帝,任命阳骛为尚书令

永和十年(354年)四月,慕容俊任命尚书令阳鹜为司空,仍然担任尚书令。

永和十一年(355年)十月,段部鲜卑首领段龛给慕容俊写信,使用中表亲戚的仪礼,对他称帝加以责备。慕容俊见信后大怒。十一月,任命太原王慕容恪大都督巡抚将军,以阳鹜作为他的副手,去攻打段。后来,阳骛升任司徒

后赵灭亡时,后赵将领李历、张平、高昌等投降慕容俊,后来又投降东晋,不久又投降前秦,从各国分别接受爵位,想以中立的方式自我保全。升平二年(358年)九月,慕容俊派司徒姓慕容评太原市讨伐张平,派领军将军慕舆根讨伐冯鸯,派阳鹜在北燕讨伐高昌,派乐安王慕容臧在濮城讨伐李历。阳鹜在浚县攻打高昌另一部将的军队,没有攻破。不久,张平带领三千士众逃到平阳,冯鸯逃到野王,李历逃到荥阳市,高昌逃到邵陵,他们的士众全部投降慕容俊。

升平二年(358年)十月,东晋泰山知府诸葛攻打前燕东郡,进入武阳后,慕容俊大司马慕容恪统领阳鹜和乐安王慕容臧的部队迎击。诸葛攸被打败逃跑,回到泰山。慕容恪渡过黄河,占据河南省,分别设置地方官史。

辅佐朝政

升平四年(360年)正月,慕容俊在邺城遗址对军队进行大检阅,想让慕容恪、阳鹜统领军队进犯东晋。恰好这时慕容俊病情加重,于是就召来慕容恪、阳鹜、慕容评慕舆根等人,接受遗诏辅佐朝政。不久,慕容俊去世,慕容俊年仅十一岁的儿子慕容暐继位。二月,慕容恪担任太师,总揽朝政;慕容评担任太傅,阳鹜担任太保,慕舆根担任太师,参与辅佐朝政。

慕容暐继位后,对阳骛待以师傅之礼,亲宠日重一日。兴宁三年(365年)四月,太尉封奕去世,阳鹜接替封奕担任太尉。阳骛担任太尉后,慨然而叹:“昔日常林徐邈为前代名臣,尚且以一鼎之足负任过重而最终推辞诸多职事。以我的空虚浅薄,有什么德行来胜任职务呢!”坚决请求免去官职,言语十分恳切。慕容暐下诏褒奖,不许辞职。

阳骛先后奉事前燕四代君主,年高望重,从慕容恪以下的人全都叩拜他。阳骛清廉坚贞,谦虚谨慎,胜过年轻的时候,对子孙们严加管教。所以他们虽然朱衣紫绶,身为高官,却没人敢违犯他的戒律。阳骛生性俭省节约,常乘坐旧车瘦马,直到死也没有聚敛财富。

后来,阳骛受封建宁公的爵位。太和二年(367年)十二月,阳鹜去世,谥号敬。

主要成就

阳骛是前燕重臣,参与征战四方,随慕容恪攻打冉魏,击败王午,平定段龛,打败诸葛攸。慕容俊死后,阳骛作为托孤重臣之一,参与辅佐朝政。

家庭成员

父亲:阳耽,慕容廆时官至东夷校尉。

堂兄弟:阳裕,阳骛伯父之子,官至大将军、左司马。

史书记载

《晋书·卷一百九·载记第九》

《晋书·卷一百十·载记第十》

《晋书·卷一百十一·载记第十一》

资治通鉴》卷九十五至卷一百一

人物评价

慕容皝:“阳士秋忠干贞固,可托付大事”

房玄龄等《晋书》:①“骛少清素好学,器识沈远。”;②“骛清贞谦谨,老而弥笃,既以宿望旧齿,自慕容恪已下莫不毕拜。性俭约,常乘弊车瘠马,及死,无敛财。”

司马光《资治通鉴》:“骛历事四朝,年耆望重,自太宰恪以下皆拜之。而骛谦恭谨厚”

参考资料

《晋书·卷一百九·载记第九》.国学网.2014-05-25

《晋书·卷一百十·载记第十》.国学网.2014-05-25

《晋书·卷一百十一·载记第十一》.国学网.2014-05-25

《资治通鉴》.国学导航.2014-05-26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国学导航.201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