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丁普郎

丁普郎

丁普郎(?—1363年),又名丁普朗,元末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人,明朝开国将领。

丁普郎最初为红巾军首领徐寿辉麾下“四大金刚”之一,后为陈友谅部将,奉命驻守小孤山。1359年(至正十九年),陈友谅设计杀掉了赵普胜,挟持徐寿辉,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丁普郎愤而与傅友德一起率部归顺朱元璋。之后丁普郎多次参战立功,官至枢密院同知。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率大军包围南昌市。丁普郎受命前往支援,与陈友谅军大战于鄱阳湖康郎山。在朱元璋军节节败退,行将崩溃之时,丁普郎挺身而出,舍命杀敌,身负十几处伤,最终力战而死。传闻其人头落地,身子仍直立不倒,保持着手持兵刃与人搏斗的姿势。敌人大为惊恐,以为天神下凡。由于丁普郎的舍命进攻,打乱了陈军的作战部署,为朱军发动火攻赢得了宝贵时间。战后,丁普郎被追赠为柱国上将军,封济阳区郡公,肖像入康郎山忠臣庙。其子孙后代世袭千户的官职,并在乡贤祠中祭祀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丁普郎出生于元末的湖北黄陂(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父亲为丁统一,母亲为万氏,两人育有三个孩子,丁普郎为第三子。

抗元起义

元朝末年,中国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著名领袖徐寿辉带领“红巾军”曾攻占了今湖北、江西省、安徽、福建省江苏省湖南省大片土地,建立了徐宋,自称为帝。丁普郎加入了“红巾军”,能征善战,并成为徐寿辉麾下的“四大金刚”之一。之后又被徐寿辉安排到陈友谅麾下听命,驻守小孤山

转投明军

1359年(至正十九年),陈友谅中了朱元璋的反间计,在安庆市以图谋不轨的名义杀掉手下大将赵普胜,挟持徐寿辉,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朱高煦。次年,陈友谅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丁普郎与赵普胜、邹普胜等人同为白莲教中“普”字辈的极为重义的兄弟。他对陈友谅背信弃义、杀害赵普胜和徐寿辉的做法极为痛恨,发誓要让对方血债血偿。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丁普郎和傅友德率部投降朱元璋。之后丁普郎多次参战立功,官至枢密院同知。

死战鄱阳湖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率大军包围南昌市。丁普郎受命前往支援,与陈友谅军大战于鄱阳湖康郎山。正当朱元璋军节节败退,接近崩溃之时,丁普郎乘舟从朱军中冲出,并在船头竖起七尺长布,上书八个大字:“旁人不问,唯诛九四(陈友谅小名叫陈九四)。”丁普郎独闯陈营,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冲,舍命拼杀,身负十几处伤,最终力战而死。传闻他首级已掉在地上,身体仍直立不倒,保持手持兵刃与人搏斗的姿态。陈军见状大为惊恐,以为是天神下凡。由于丁普郎的舍命进攻,打乱了陈军的作战部署,为朱军发动火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战后,丁普郎被追赠为柱国上将军,封为济阳郡公,肖像列入康郎山忠臣庙。其子孙后代世袭千户的官职,并在乡贤祠中祭祀他。

人物成就

丁普郎能征善战,成为“红巾军徐寿辉麾下“四大金刚”之一;在朱元璋军队多次立功,官至枢密院同知;鄱阳湖之战中,舍命进攻,打乱了陈友谅军的作战部署,为朱元璋军发动火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死后被追封为济阳郡公,肖像列入康郎山忠臣庙。

家庭关系

人物评价

“普郎身被十余创,首脱犹直立,执兵作斗状,敌惊为神。”——《明史》评

“普郎身被十馀创,首脱,犹执兵若战状,植立舟中不仆。”——《续资治通鉴》元纪三十五评

轶闻趣事

丁普郎诈降友谅,刘伯温设计焚寨

朱元璋与陈友谅第二次世界大战鄱阳湖后,刘伯温定计火烧陈友谅营寨,需要陈友谅的降将来实施。丁普郎等三十五人挺身而出领命。刘伯温与众将约好,当晚前去陈友谅营中诈降,次日至晚只待外面火起,就可在陈友谅营内放火响应。

丁普郎等连夜赶路,来到康郎山陈友谅大营。其时,陈友谅正与张定边、陈英杰在帐内饮酒,听到丁普郎等来见,便召入相见。陈友谅怀疑众将为朱元璋的奸细,欲让左右将之推出斩首。丁普郎三十五人齐声大呼:“臣等冒着生死前来献上功劳。主公为何不辨真伪,反生疑忌?”陈友谅听了惊奇问道:“你们要献什么功劳?”丁普郎回答:“我们打听到朱元璋计划派常遇春率五百战船、三万士兵,抄小路,前往抗浪山袭击主公水寨。因此我们不避艰险,连夜来报,本指望能够得到封赏,哪知道反受猜忌。”陈友谅才召三十五人入帐,赐酒共饮,承诺战胜朱元璋军后论功行赏。张定边、陈英杰劝陈友谅不要任用这些人,担心有诈。但陈友谅不听。

第二日夜晚,大风骤起,刮得陈友谅水寨,摇晃不定,朱军已做好战斗准备。三更时分,俞通海等率兵船将陈友谅水寨四面合围,同时令三军举刀斧劈开寨栅,往里面放火炮火铳,神枪火箭。不一时,陈友谅水寨熊熊大火烧起。丁普郎等人见外面火起,于是在柴堆草场、米仓粮廒、柁楼堆集等地方放火。很快,陈友谅水寨中四面火起。陈友谅军大败。陈友谅急忙逃出水寨,投往张定边营寨。丁普郎等三十五人也无人生还,都烧死在大火中。丁普郎在火中仍在追杀陈军。当时陈军四处逃窜,互相混杀。丁普郎身体虽然被灼烧,首级已掉落地上,但仍保持手持兵刃与人搏斗的姿态,直到第二天还直立不倒。

太祖平定天下后,为这三十五人在鄱阳湖塑像和立庙,追封侯爵,每年定时祭祀,同时从厚抚恤其家,令子孙世袭爵位。

相关争议

对于丁普郎的后人,不同的《丁氏宗谱》有不同的记载,存在颇多争议。

樟树市

江西省临江府清江县(今樟树市)《丁氏宗谱》记载:普郎公配卜氏,诰封夫人,生三子,名元一、元二、元三。元一,字福山,配徐氏,例赠夫人,生子铭五,世袭侯爵,徙家扬州府高邮州沛城西村(属今金湖县)。元二,字如山,配朱氏,其子孙移居淮南西路、清河、五河县等县。元三,字卢山,配邹氏,仍居原籍江西梓里(今江西上饶市广丰区洋口镇梓里村)。该谱序还引用了明代大学士宋濂的一首诗《火烧木寨古风》,其最后两句云:“立国英雄汗马多,至今惟把宋丁公数。”

黄陂县说

湖北黄陂县《丁氏宗谱》记载:普郎公三子,名秀一、秀庸、隆义。秀一、秀庸由江西临江府樟树市迁到饶州(治在鄱阳县),又由饶州迁来黄陂。隆义有五子。长子兴一,迁居孝感市。孝感《丁氏宗谱》称为“丁玉”。次子兴二,居黄陂。三子兴三、四子兴四留在江西饶州。五子兴五,原住麻城县中和乡,后迁至团风县慕义乡柳子港(今属新洲区)。

蕲春县

蕲春县《丁氏宗谱》记载: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或永乐二年,丁普郎之子名山,从江西南昌迁居到到蕲春县易家河(在今漕河的蕲河西岸)。丁山娶李姓,有子三人,名仁辅、和辅、三辅。他死后,葬易家河何人宅边的褡连坪。后人于民国八年给他新建石碑。

其他说

还有淮安市扬州市、安徽天长市等地的《丁氏宗谱》,都称是丁普郎的后人。

后世纪念

康山忠臣庙

康山忠臣庙位于江西省余干县鄱阳湖畔的康郎山西北麓。1364年建庙,祀死难将领韩成、丁普郎等36人。庙宇临湖,宽31米,深46米,高6米,抬梁式木构架,卓檐硬山顶。忠臣庙前后三进,分别为江王殿、观音殿和忠臣殿。两旁设钟鼓二室,八字门,其上“忠臣庙”三字为红石阴刻,门前置石狮一对。忠臣殿中诸多将军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明代多次修葺。清康熙五年(1666)毁于火灾,知县江南龄重建。咸丰九年(1859),添建昭忠祠及怀忠楼。民国20年,洪水冲毁前殿。1954年又遭水灾,再次修葺。忠臣庙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2月,余干县忠臣庙景区经过《江西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关于批准余干县忠臣庙景区等15家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公告》,正式获评国家4A级景区。景区依托鄱阳湖之战古战场文化资源,主要突出忠义文化、渔猎文化,恢复重修忠臣庙景区。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相关诗歌

《火烧木寨古风》

明朝大学士宋濂

开基创业多英武,弃死忘生争国土。节志坚贞史策荣,忠良仁义乾坤许。

操戈扈主定江山,仗剑从军清宙宇,自从濠梁出紫龙,却于淮南西路生群虎。

腹内雄才碧汉横,胸中豪气长虹吐,冲破战不辞劳,背水交锋焉说苦。

鄱阳湖内贼势豪,马家渡口兵锋阻。排栅立寨有谁侵,挛艘飞无敢阻。

烈火平烧百号船,洪波尽淹千师旅。立国英雄汗马多,至今惟把丁固数。

参考资料

丁普郎.人物传记资料库.2025-03-07

..2025-03-07

余干县忠臣庙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余干县人民政府.202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