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床
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从附图中可见,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凳子介绍
交椅可以折叠,携带和存放十分方便,它们不仅在室内使用外出时还可以携带。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贵族或官绅大户外出巡游、狩猎,都带着这种椅子,以便于主人可随时随地坐下来休息。交椅遂成为身份的象征。所以我国有“第一把交椅”代表首领的说法。因胡床携带方便、使用舒适,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将“跪”改化为了“坐”。同时提高了人们日常生活用具的较矮特点。成为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合,对于中原的一大贡献。
床,《释名》云:“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云:“栖,谓之床。”装,载也,栖也,皆为人坐卧之用。故古代供跪坐之物,如同日本今之坐蒲团,曰床,汉(此处的汉实指公元4世纪后期北魏时期)代自胡人传人,为垂足之坐;如今之行军椅曰胡床。(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而不是指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的诗文。例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此时应该是夜晚坐在门外的小马扎上,感月思乡。如果是睡在室内的床上,且不说古代的窗户小且不能透光,就是抬头和低头的动作也讲不通。但是,床在古代也指卧具。《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先主(刘备)与二人(指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此“床”显然是指卧具。《三国志》撰于西晋,可见西晋仍以床指卧具。
胡床与诗文
《太平御览·风俗通》:
“灵帝好胡床”。《世说新语·自新》:“渊(戴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演繁露》:“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桓伊下马据胡床取笛三弄是也。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陶谷《清异录·陈设门》:“胡床施转开以交足,穿便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
静夜思
比如,最普通的李白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此时应该是夜晚坐在门外的小马扎上,感月思乡。如果是睡在室内的床上,且不说古代的窗户小且不能透光,就是抬头和低头的动作也讲不通。
长干行
再比如李白诗《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其中的“绕床”,诗人意思是绕着门口的坐具,而不是一下子到了那个小女孩的房中,绕她睡的床跑。
树间
杜甫《树间》:岑寂双柑树,婆娑一院香。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这首诗便直接点出了胡床二字。
咏兴
白居易《咏兴》: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此诗中将胡床简写为“床”,从侧面为马未都“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是胡床一说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寄上吴王三首
李白的《寄上吴王三首》
淮王爱八公,携手绿云中。小子枝叶,亦攀丹桂丛。
谬以词赋重,而将枚马同。何日背淮河,东之观土风。
坐啸庐江县静,闲闻进玉觞。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
英明庐江守,声誉广平县籍。洒扫黄金台,招邀青云客。
这首诗中“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一句体现了胡床的便携性,可以挂在墙壁上,随时取下使用。
其他
《梁书·韦放传》:乃免胄下马,据胡床处分。
刘禹锡《洛中逢白监同活游梁之乐同寄宣武令孤相公》:借问风前兼月下,不知何寄对胡床。
宋·李颀《赠张旭》:露顶踞胡床,长叫三五声。
宋·秦观词《纳凉》:携技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宋·范成大《北窗偶书》:胡床憩午暑,帘影久俳徊。
明·袁宏道《和江进之杂咏》:山亭处处挈胡床,不独游忙睡亦忙。
清·彭定求《道藏辑要·在陆(袁可立别业)肇祥》:“后供吕洞宾閤目睡像,坐胡床前”
出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不起。”
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唐杜甫《树间》诗:“几回叶露,乘月坐胡牀。”
宋程大昌《演繁露·交床》:“今之交牀,本自虏来,始名胡牀,桓伊下马据胡牀取笛三弄是也。杨坚意在忌胡,器物涉胡言者,咸令改之,乃改交牀。”
宋陶谷《清异录·逍遥座》:“胡牀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
清赵翼《饭馀》诗:“携得胡牀临水坐,柳荫深处看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