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同敞

张同敞

张同敞(1608年2月4日—1651年1月8日),字仍高,号别山,别号元六,小字熊,明朝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人,南明官员,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曾孙。

张同敞年少时在当地被称作“江陵童子”。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同敞因祖上荫庇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他奉诏慰问湖广地区的各位藩王,并且奉命调兵前往云南省。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发生后,张同敞想要殉节,却被家人阻拦,后于隆武二年(1646年)被朱聿键授予锦衣卫指挥使一职。隆武帝蒙难后,张同敞投身到湖南武冈督师何腾蛟、偏抚章旷的麾下。永历元年(1647年),张同敞被授予翰林院右春坊侍读学士一职,后又改任为尚宝卿。永历三年(1649年),张同敞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总督诸路军务。永历四年(1650年),清军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众将领全都放弃桂林市逃走,张同敞来到桂林,与大学士瞿式相对而坐,等待被抓。张同敞被清军抓住后,拒不投降,后遭受酷刑,双臂被打断。入狱后,与瞿式耜赋诗唱和。永历四年十二月(闰十一月)十七日(1651年1月8日)殉难。

张同敞著有《十三经注疏补》《册府元龟纂要》《古今诗选》,但因为家贫都没有刊印。他生前只有在作为生员时写的《纯忠堂》近艺在世上流传。另外还有《三甲兵书》钞本六册,在民国年间湖北黄陂人陈毅所作的题跋中可以看到。他撰写的大部分文章和诗歌,随着时间推移,有的因为政治原因被禁毁,有的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有的散失丢失。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万历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寅时(1608年2月4日凌晨3点到5点),张同敞出生于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他出生的时候,父亲梦到熊进入室内,因此他的小名叫做熊。张同敞的父亲早逝,他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

张同敞年少时就极为出众,对忠义之道极为推崇。作为一名学生,他在文学方面就已经颇有名气,凭借深厚的学识在学校里声名远扬。他为人沉稳,说话有分量,言行一致,在当地被称作“江陵童子”。自小就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敏捷,年仅九岁时,心智便超越了同龄人。在一次重阳节的家庭宴会上,张同敞叔祖张修让他以红菊为题作赋,他毫不犹豫,提笔写下“赤心常捧日,不畏夜来霜”,展现出非凡的才情与志向。

张同敞志向高远,他勤奋攻读经史,一心想要重现祖辈的辉煌,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崇祯三年(1630年),朝廷恢复了张居正子孙的恩荫,当时22岁的张同敞原本想通过科举入仕,所以没有立刻接受恩荫。然而,没有官职作为政治平台,他作为儒家士大夫想要兼济天下的抱负难以实现。随着多次科举考试失利,国家形势也日益衰败,张同敞从政“入世”的志向愈发强烈。于是,在得到叔祖张允修、乡绅陆师的同意后,张同敞前往京城。

承荫入仕

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同敞前往朝廷上书,请求恢复其祖父张敬修的官职。在吏部尚书李日宣等人的大力帮助下,崇祯批准了他的奏请,张敬修的功名和荣誉得以恢复。同年十一月壬午(即初五),张同敞因祖上荫庇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同敞奉诏慰问湖广地区的各位藩王,并且奉命调兵前往云南省。当时正逢李自成起义军在楚地和豫地四处攻伐,张同敞日夜兼程北上,回京述职时报告说诸王贤能。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甲申之变发生,张同敞想要殉节,却被家人阻拦。在京师的王公大臣纷纷倒向大顺时,张同敞选择改变容貌和服饰,将宫廷牙牌藏在民间,偷偷出城,徒步南归。五月,弘光帝朱由在南京即位,张同敞没有继续为弘光政权效力,而是在吴、浙一带的山水间游历,之后又转奔南昌市,前往抚州,再退还吉安县杨廷麟将他留下,一同守城。弘光政权不到一年就覆灭了,南明隆武政权新立,开始广泛寻求先朝旧臣。当时的宰相向皇帝推荐了张同敞,皇帝急忙召见他。张同敞穿着麻鞋进入朝廷,于隆武二年(1646年)二月到福建省拜见朱聿键,并献出自己所藏的牙牌。隆武帝又悲又喜,为他的忠义所感动,授予他锦衣卫指挥使一职。之后,张同敞代表隆武帝前往湖南省巡视军队。就在他准备回京复命时,走到广东省边界,听闻长汀古城已被攻破,隆武帝蒙难,张同敞仰天大哭,就像无家可归的人一样,随后投身到湖南武冈督师何腾蛟、偏抚章旷的麾下,在此期间,他走遍了邵、武、夫彝等地。

督师抗清

永历元年(1647年)五月,永历帝驾临武冈,催促张同敞入朝,改授他为翰林院右春坊侍读学士,但遭到军阀刘承的反对,于是又改任张同敞为尚宝卿。在贵州省期间,张同敞阻止了川黔官僚士绅预立韩王监国的阴谋。之后他奔赴州,到达全州县

永历二年(1648年),张同敞与朝廷重新取得联系后,从小路赶赴皇帝驻地,被升为詹事府正詹事。永历三年(1649年)三月,张同敞历经艰难险阻到达桂林,此时恰逢何腾蛟湘潭市战败身亡,楚地的军队惊慌溃散,清兵分几路进攻广东省。在这危急存亡的时刻,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兵部尚书瞿式向永历举荐张同敞,称他“忠勇之名久负众望,应当委以楚地事务”。同年五月,张同敞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总督诸路军务,负责经略楚、粤两地的兵马。张同敞在军中尽心尽力,深受各位武将的敬重。永历四年(1650年)秋,张同敞因陷入党争,与大学士王化澄结怨,导致兵权被分割。

成仁取义

永历四年(1650年)十一月,清军定南王孔有德的部队攻破严关。十一月初五,众多将领全都放弃桂林市逃走,城中空无一人。张同敞从灵川县返回桂林,得知留守的大学士瞿式耜身着朝服,正坐在堂上。他渡过漓江,见到瞿式耜后说:“我没有死在战场上,是不想死得不明不白。我愿与先生一同死在这城中。”瞿式耜站起身,握住他的手说:“我本来就打算死在这里,正等着你呢。”当晚,两人点亮灯火,相对而坐,等待被抓。十一月初六辰时,清军进入城中,瞿式耜和张同敞被俘。孔有德劝他们投降,他们没有听从。孔有德又让他们出家做和尚,他们依旧不从。张同敞愤怒斥责孔有德,因此遭受酷刑,手臂被打断、眼睛受伤、嘴巴被木塞堵住,但他依然不屈服。

瞿式耜和张同敞被囚禁了42天,在狱中他们赋诗唱和,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后人把两人的诗收集起来,命名为《浩气吟》。永历四年十二月(闰十一月)十七日(1651年1月8日),张同敞与瞿式耜整理好衣冠,面对刀刃,神色不改,在桂林叠彩山风洞山就义。当时已经出家为僧的金堡(法号性因)上书给孔有德求情,之后他与瞿式耜的门客杨艺、浑融和尚一起收敛了张同敞的遗骸,将其与张同敞的夫人许姓合葬在桂林东郊唐家里村(如今桂林市七星区朝阳乡唐家里村东南)。逃到南宁市的永历帝听闻瞿式耜和张同敞殉节的消息后,悲痛万分,连续多日吃不下饭,朝着他们就义的方向进行祭祀。永历追封张同敞为江陵伯,赐谥号“文烈”。永历帝读到二人的绝命诗后,悲从中来,命令工部将这些诗刻印,赐名为《御览伤心吟》。乾隆四十一年,爱新觉罗·弘历下旨为明朝殉节的各位大臣封赐谥号,并编订《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赐给张同敞的谥号为“忠烈”。

主要作品

张同敞“广泛涉猎经史,撰写了许多著作”,有“所著诗文四十余卷”。《乾隆荆州府志・卷五十一・艺文志一》和《光绪续修江陵县志・卷四十九・艺文志》都记载,张同敞著有《十三经注疏补》《册府元龟纂要》《古今诗选》,但因为“家贫都没有刊印”。他生前只有在作为生员时写的《纯忠堂》近艺在世上流传。另外还有《三甲兵书》钞本六册,在民国年间湖北黄陂人陈毅所作的题跋中可以看到。他撰写的大部分文章和诗歌,随着时间推移,有的因为政治原因被禁毁,有的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有的散失丢失。

留存著述

《明别集丛刊・第5辑・第57册》收录了《宫詹司马张公别山遗诗》一卷,这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荆州刻本。首页写着“《张忠公遗集》附《浩气吟》”,下一页写着“光绪辛丑孟冬刊于荆州市”。卷首有《钦定明史张同敞列传》、陈撰写的《张别山先生遗诗记言》、孔自来写的《司马学士张公遗诗序》《宫智司马张公别山遗诗题辞》《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二》和子等人《张忠烈公诗集续题辞》。《宫詹司马张公别山遗诗》是由孔自来选定编辑的,一共收录各种体裁的诗83首、补遗4首,卷后有光绪二十七年蒋炳章写的跋。根据《司马学士张公遗诗序》分析,这个集子最早编订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

《别山诗钞》一卷(附补遗三卷),是同治光绪年间江陵邓裕时刊刻的本子。卷首有张同敞传记三篇,分别是《本传》(和《明史・张同敞传》一样)、彭盛德撰写、同里镇张旋均叙述的《传》、丁时魁所写的《宫詹司马忠毅伯张别山先生传略》;还有孔自来、刘长谦写的两篇序文。集内收录诗112首;补遗卷一收录诗3首;补遗卷二是张修小传和《斗枢诗钞》中的诗一首《饮江津寄园有感》;补遗卷三是张允修小传和《建初诗钞》中的诗一首。卷末有邓裕时写的《续刻别山诗钞跋》,详细叙述了这个集子的刊刻情况。

《中国古籍总目・集部》收录《张忠烈公遗稿》一卷,现存的是清抄本,内容是瞿式耜、张同敞临终时所写的《浩气吟》。根据《别山诗钞》记载的“朱王孙尊收其遗稿,授句曲山人伯靡校订”和《明季南略》中“止临难绝命词数十章传达行在,命工部刻传之”,这个集子最早应该刻于永历五年(1651年),收录瞿、张二人唱和诗38首,卷内有钱谦益、僧性因两篇序,僧性因写的《浩气吟跋》、唱和诗8首,瞿式耜之孙瞿昌文的《浩气吟后记》;还有瞿昌文写的《司马张公小传》、钱澄之《书张两公唱和诗后》;张同敞《叙粤行小记赠寿明瞿世兄》。

明末陈济生编纂的《天启崇祯两朝遗诗》卷五收录张同敞的诗七首;清代廖元度选编的《楚风补》卷四十二收录张同敞的诗十九首;清代陈田编纂的《明诗纪事》收录张同敞的诗一首。

现当代一些诗文汇编书籍收录了张同敞的少部分诗歌。如余元钱选注的《中华爱国诗词选》,姚载熙、张永绵主编的《历代爱国诗选》,木之青、王钊宇译注的《爱国诗华》,杨光治编注的《历代绝命诗选析》,朱强评注的《爱国诗百首》,郭必勖、冯济泉主编的《历代爱国诗词》,马平安、楚双志、杜文忠等编著的《遗言》,贺亚先等编注的《湖北历代诗歌精选》、江陵县县委宣传部编纂的《江陵》,文亚杰、刘进球主编的《南岳诗文联选粹》等。

部分诗歌

亲属关系

后世纪念

墓地

张同敞墓地处广西桂林市七星区朝阳乡唐家里东南。张同敞遭处决后,最初由杨艺收葬,后由栖霞寺浑融和尚迁到如今的位置,与原配许姓合葬。清朝乾隆,当地居民为张同敞营建墓园,1943年墓园得以重建,当时国民政府军委会桂林办公厅主任李济深还主持了公祭仪式。此墓坐北朝南,占地1500平方米,周边植满松树,围墙以片石砌成,南侧设有门,门内有石凿的四角祭亭。墓呈圆形,由料石围砌,中间填土,高1.5米,直径3米;墓园呈弧形,直径达6.4米。墓前立有墓碑与李济深祭碑。1966年,张同敞墓被公布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

成仁碑

成仁碑位于广西桂林市叠彩山山门内,碑高167厘米,宽83厘米。碑文共28字,均为楷书,正文“常熟市瞿忠宣江陵张忠烈二公成仁处”,为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年)广西巡抚梁章钜书并立,以彰明末抗清将领瞿式耜、张同敞的气节。 

仰止堂

仰止堂位于广西桂林市叠彩山叠彩山门内右侧,风洞之前,北壁嵌有张同敞、瞿式耜画像、狱中唱和诗《浩气吟》,以及郭沫若所作二公像赞诗等石刻。仰止堂为抗日战争期间所建,取“景仰先烈墓为观止”之意。原建筑已毁,1958年重建。堂东西长11.5米,南北宽7.1米,东西开门。 

史书记载

人物轶事

《明史》及很多史料记载,张同敞死后,他的尸体直立不倒,头颅掉落时还向前跳跃了三次,看到的人都惊恐地躲避。《永历实录》《小腆纪年附考》《南疆逸史》《楚宝》等记载,张同敞遇难时,出现了大雪纷飞、电闪雷鸣、山川崩裂等奇异景象。另有传说,当时张同敞虽身首异处,可是身躯直立不倒,还向前迈了三步。孔有德赶忙下跪,说:“小人错杀大人,有罪,往后一定年年祭拜。”话一说完,张同敞站立的身躯这才倒下。

人物评价

张关保的血液,在张同敞的脉管里跳动了,最后造成明朝强盛地位的是他的曾祖父。同敞抚摩自己的筋骨,真有些自负。但是当时的大局整个变了,明朝只余得这一点残山剩水,败兵孱将;谈什么斗争。内讧、自扰、抵触、牵制:一切都在这个小朝廷里复演,这才是英雄短气的时候。但同敞有的是热血,单凭这一点,他要参加民族的决斗。同敞死了,热烈的血液,灌溉了民族复兴的萌芽。(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评)

江陵詹尹(江陵即张公别山),拂东辙于层峦,观初暾之轮囷。拊剑而义魄增,振衣而烈心引。滨九死以崔嵬,拯皇舆之遘闵。(王夫之 评)

的是奇男子,江陵忠烈张。随师同患难,与国共存亡。臂断何曾断,睛伤并未伤。万人齐仰止,千古整冠裳。(郭沫若《赞张同敞》 评 )

同敞尤才气过人,克世先烈,遭际百六,仅以得死为愿欲。(《南明史》 评)

有文武才,意气慷慨。(《明史》 评)

诗文数千言,援笔立就。(《小腆纪传》 评)

艺术形象

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郦波主讲《风雨张居正·第二十五讲·世上奇男子》。

参考资料

旮旮角角贵州史|头颅落地却身躯不倒的抗清忠烈之士 .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2023-11-17

叠彩山.中国地情网.2025-01-12

明史.国学网.2025-01-12

张同敞一腔热血抗战8年终不济岿然求死.央视网.2025-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