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可明
叶可明(1937年3月28日-2021年10月5日),上海市金山县人。他是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建工集团原总工程师、《建筑钢结构进展》的顾问。
人物经历
1956年毕业于建工部苏州建筑工程学校,并进入同济大学建工系进修。
后到同济大学建工系钢木结构教研组进修、函授工民建专业学习。
196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函授部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
先后任上海建工(集团)下属公司经理、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现为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顾问。
历任上海市建筑工程局所属公司技术员、技术科长、工程师、总工程师、公司副经理、经理及上海市建管局总工程师、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副主任、兼职为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7年1月至1977年1月,担任上海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副副总工程师。
1977年1月至1978年1月,担任中国援阿尔巴尼亚冶金专家土建组组长。
1979年1月至1981年1月,担任宝钢建筑工程建工分指挥部技术处处长。
1981年1月至1987年1月,担任上海市建五、八公司副经理、经理。
1987年1月至1994年1月,担任上海建筑工程管理局副总工程师。
1994年1月至1998年1月,担任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副总裁。
1998年1月,担任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董事、高级工程师。
2009年12月18日,苏州科技大学叶可明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在苏州科技学院建筑楼报告厅举行。
真知来自实践
真知来自实践―――他的第一学历只是中专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祖国建设正需要一大批的建设人才,土木工程人才更是奇缺。那时候,上海市的松江区还属于苏州市地区的行政区域,使得松江人叶可明有机会来到苏州建筑工程学校上学,这是他正式的全日制学历。1956年毕业后,才18岁的他就来到建筑工地担任施工技术员,几十年一直工作在轰鸣的工地一线。他的同济大学毕业文凭还是工作后通过业余时间获得的。他靠实干巧干一步一个脚印靠吃“施工饭”从一个基层技术员走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履历
翻开叶院士的人生履历,他直接参与并指挥的工程就有近百个,而参加主持、审定的项目更是数以千计,目前上海市的许多标志性重大工程项目大多凝聚着他的心血。40多年施工实践,他主持了多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攻克了许多建筑界的重大难题,取得了10余项国内与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其中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施工工艺与设备研究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南浦大桥工程获199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广播电视塔施工工艺与设备研究应用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从苏州市建筑学校走出来的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专家,叶可明院士对苏州的发展热切关注。担任了苏州科技大学的兼职教授,每次到学校讲课,他都对苏州经济建设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他建议高校应该抓住苏州经济大发展的机遇,把围墙打开,老师学生都能投入到社会实践中,把产学研结合好。像同济大学一样,与建筑公司、建设单位结合,与典型的大工程结合,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依靠苏州这片土地把学校托起来。同时,学校还要好好利用校友这笔无形的资产,扩大自己的影响,壮大自己的实力。
成绩来自工地
成绩来自工地―――58岁他徒手爬上350米高塔
叶可明院士一生经历了多少次施工的困难和成功的喜悦,实在记不清了。但有些重大的攻关场景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一般,还是历历在目。比如世界上第四大双塔双索面斜拉桥南浦大桥。在建造南浦大桥时,要50米至100米高空各浇灌一根2000立方米的混凝土大梁,按照传统工艺浇灌这样庞大构件的时间很长,会导致混凝土凝固时间有先后而出现裂痕。原先设计师考虑用等重量替代办法,把一只装有2000吨水的水箱安置在构件上方,浇筑进多少混凝土就放出多少重的水。然而在百米高空建一个2000吨的水箱本身是一个大工程。他提出了向混凝土内掺添加剂以延缓混凝土凝固时间这一办法,不仅达到同样效果,还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经费。后来的杨浦大桥、徐浦大桥都按此法施工。有着“大珠小珠落玉盘”意境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同样凝聚了叶可明等人的智慧和汗水。东方明珠有3根直径7米、与地面呈60度夹角的斜筒体,从3个方向上至86米处与直筒体相交,这种独特的斜撑结构造型在中外建筑史上留下了令人惊叹的一笔。可当时这一方案还在设计图纸上时,许多国内行家曾认为在施工中根本行不通。后来经过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建工集团承担了这一难题。叶院士拿出一份可行性方案,提出按照3根巨柱的形状用钢筋制成巨大的骨架外形,采用分节脱模斜向振动工艺,用混凝土向其中浇筑,就是这个看上去似乎很简单的办法,使得决策领导最终拍板采用了现在的这一设计方案。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施工过程中碰到很多难题,但提升450吨天线到468米高空的这一成功攻关是所有重大工程中最让他激动和骄傲的事。因为他是吊升的现场技术总负责,58岁的他天天到现场,有时还需要从离地面280米处沿着狭窄的塔身徒手爬到350米高去处理问题。天线提升遇到了很多困难,他和有关技术人员一起致力攻关,经过上千次模拟测试,最后形成“集群钢绞索承重、液压提升器提升、计算机同步控制”的整体提升方案。可提升前夜,风云突变,风力超过原先预定的可升风力。他预见性地在天线爬升轨道上进行了钢壳混凝土抗强风的工艺处理,使天线照常在空中10级的大风中安全提升到位。还有既有现代气派、又有民族风格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金茂大厦。上海市超高层建筑基础深度一般不超过15米,而建在浦东新区的高88层的金茂大厦主楼基础开挖深达19.6米,裙房深15.5米,土方量达30万立方米,开挖深度创上海之最。业主和设计单位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把德国专家请来,准备采用土锚杆方法,即先把基坑的土方全部挖出,再做基础工程。在论证时,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叶可明院士指出上海是典型的软土地基,采用上述方法,费用大,把握小。他提出了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的基础施工方法,根据不同的基础深度,分步施工,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围护,既减少费用,又能缩短了工期。这个方案实施在工程实施确实起到了不凡的效果。气魄宏大的上海体育场已经成为上海一景,可当初如何支撑向外倾斜的36根头重脚轻硕大无比的大柱难倒了一批专家。叶可明院士依仗丰富的实战经验,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减少原来设计中的钢筋,代之以一组组角钢,再将这一组组角钢焊接成成组的钢型小柱,构成一个劲性十足的大钢柱,就能完全支撑住模板及混凝土的重量。再采用分节浇捣施工,使下节已硬结的钢筋混凝土能承受上节新浇筑的混凝土。如此从下至上施工,到了一定高度,只需再设置一根较小型钢柱,就能防止大柱的横向变形。不仅保证了大柱外型的美观,还减少了大量的陆地支架,施工速度比原来快了一倍。40多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叶可明院士都在建筑工地上度过,一次次创造性地将图纸上的工程变成实物,一次次地攻克难题,突破前人,设计出独特的施工方法。经历许多的汗水与成功的喜悦,他一直在实践着自己的那句格言:知识是前人的实践,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有真知,才能增知。
机遇来自时间
机遇来自时间―――他说只是赶上了好时代
除了实践,叶可明院士的词典里另一个重要的词汇就是时间。他深有感悟地说,时间是刚性的又是弹性的。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每个人在公平的时间里做出的成绩又是不一样的。他告诫年轻人在青年时期要把自己压得紧些。他说他年轻时做事从来是今天事今天毕,从不拖拉,甚至还要多做一点,所以才会在今天让别人感到他做了不少事。的确,叶可明院士以世界一流的速度与质量完成了许多工程,就是他注重实践和时间的最好证明。
个人生活
人物逝世
2021年10月5日20时45分,叶可明因病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4岁。
健康状况
为了多跑工地,叶可明一直注重身体锻炼,2011年之前,每天都要游一个小时的泳,此后听从医生的建议,不再做高强度的锻炼,改为每天散步。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叶可明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先后主持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金茂大厦等特大型工程建设;参与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和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他提出了广泛适用于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升板机提模提脚手体系,实现350米高度自升式模板工艺;提出了上海市软土地基中分地区、级别的支护原则,实现了20米深坑复合支护技术及10米深坑无支撑支护技术;完善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管理,实现24000立方米混凝土一次浇灌;提出了商品泵送混凝土双掺技术与级配优化技术路线,实现350米高度混凝土一次泵送到顶;提出了大型构件组合吊装、整体提升及现场工业化技术路线,实现高空特重构件简化施工。
学术论著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7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叶可明取得了10余项国际与中国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叶可明认为:知识是前人的实践,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举一反三,才有真知 。
队伍建设
叶可明很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他认为,在钢结构发展中必然需要一支合格的施工队伍。说到做一名合格的施工技术人才,他讲了5条基本素质。首先是结构稳定;二是随机应变,一个好的施工技术人员头脑一定要比较灵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工制宜;三是胆大心细,施工好像打仗一样,打仗的时候要准备第二梯队、第三梯队,施工也一样,要考虑好足够的预备力量和后备的措施;四是谦虚谨慎,集思广益;最后就是成功不自居。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一生能指挥、参加那么多重大项目的施工设计组织的人恐怕是凤毛麟角,谈起过去,叶院士微笑着,一再说:“我的确是很幸运,赶上了好时代,遇上了中国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好机遇。其实每次科技攻关都是集体的合力,自己充其量只是只‘领头羊’而已。”他举例说他前面有很多才华杰出的总工程师,只是因为时代的缘故,没赶上好机遇,许多人一辈子只做了很小的工程,等机会来了他也退休了,非常遗憾不能很好地展露才华。叶可明在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所作出了突出贡献。
叶可明针对浦东新区的实际情况和工程设计中积累的经验,与协调组其他专家一起,协助新区城建局制订了相邻高层建筑基础施工的有关规定,为改善浦东工程建设的管理作出了贡献。(同济大学校史馆评)
叶可明院士积极投身于改革发展、创新实践。建立了适应“高、大、深、重、新”等不同工程对象,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施工技术体系,创新提出了适用于超高层建筑与高耸结构整体提升模板体系,为我国建筑工程特别是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土木工程施工领域的杰出专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出自工地的院士”。(光明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