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扪寨
地寨,又称地扪村或地扪侗寨,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镇下辖村,位于茅贡乡北部,距黎平县城47公里。截至2023年,地扪寨全村村域31.2平方公里,全村886户,共4204人。
地扪寨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带,地形以中低山为主。村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如春。地扪之名,取自侗语音译,意为泉水不断涌出的地方。地扪寨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赵昀宝祐年间,迄今有700多年历史,其间建制多次变换,并经历过改名和分寨而立。截至2023年,地扪寨共有1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寨。
地扪寨以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为主。地扪寨主要种植中季稻,其亩产约500公斤左右,亩产值约1000元。地扪寨的旅游业最为发达,其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拥有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建有中国第一家民办生态博物馆——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被美国《国家地理》评为“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村还是侗戏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侗戏之乡”。
2011年以来,地扪寨相继被评选为“全国文明村镇”“国家森林乡村”“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等。2022年,地扪寨名列《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推荐的9个值得一游的中国古村落中。
名称由来
地扪寨,名称取自侗语音译,意思是泉水不断涌出的地方。
历史沿革
宋元时期
南宋赵昀宝佑年间(公元1253年﹣公元1258年),茅贡区隶属容江巴黄长官司。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隶属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隶属思州宣慰司的古州八万洞和曹滴洞司。
明清时期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路团至高近一带,属武阳所,其余地区分属古州司和曹滴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州宣慰司被革除,黎平县始设府,辖潭溪、八舟、古州、曹滴、洪州泊里、福禄永从、西山阳洞等七长官司;其中古州司辖地包括路团、锦团、高场镇、茅洞、腊洞、地扪、登答、罗大、茶寨等10寨。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撤古州长官司设三郎司,茅洞、茶寨、地扪、登答隶属三郎司;爱新觉罗·旻宁十二年(1832年),黎平府辖古州、下江2厅,开泰、永从2县,潭溪、八舟等14长官司512寨,其中地扪、茅洞等10寨属于14长官司中的八舟蛮夷长官司。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绥远省成立,仍沿袭清代建制,划为四个联保,即信义保(属孟彦)、兴安保(器寨)、西靖保(茅洞)、明义保(票寨)、地扪等25寨属于西靖保;民国二年(1913年)黎平府废,设黎平县和洪州镇分县(分县驻地水口),茅洞隶属镇远道黎平县辖,保董不变;民国十五年(1926年),黎平县下设6个区,茅贡隶属西六区(区驻地增冲);民国二十年(1931年),茅洞开始设区,为黎平县第八区,辖12乡,地扪属于洗净乡(茅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区驻地由茅洞迁九潮,增设九叶镇;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区驻地复迁茅洞,将12乡1镇调为四个联保,计118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四月,榕江县的美旦、孟冲、岭转划归第八区赖洞乡、茅洞乡、器寨乡,茅洞乡辖7保,地们为第2保。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茅洞更名为茅贡。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12月26日,茅贡区解放,废除民国建制,建立区、乡人民政府,茅贡划为黎平县第四区,下设三个乡,即:茅贡镇、路团乡、爱众乡。同年,第四区将三个大乡调整为12个小乡,即:茅贡、路团、锦团、寨头、地扪、已炭、器寨、爱众、高寅、贡寨、大榕和九潮乡。
1956年,茅贡区将12个小乡合并为7个乡,地扪划归茅贡乡。1957年,全区各乡人民政府改称乡人民委员会,村更名为社(即农业生产合作社),地扪名为永福社。1958年9月茅贡区内39个高级社合并为两个人民公社,即乘风人民公社和破浪人民公社,地们所属的茅贡乡属破浪人民公社。11月15日两个社合并为一个社,即一区为一社,称为乘风人民公社,驻地茅贡。同年年底恢复茅贡区,将原来的7个乡改为7个生产管理区。
1959年4月,乘风人民公社更名为茅贡公社,7个生产管理区改为7个工区;地扪大队为茅贡工区管辖。1961年8月,7个工区合并为4个公社,即茅贡、九潮、坝寨、顺寨公社。1962年6月,撤销茅贡区。1963年1月,又复设茅贡区,增设寨头、器寨、爱众3个公社;地扪仍属茅贡公社。
1967年,区、社均改称革命委员会。1968年,全县又撤区并社,茅贡区被并为3个公社,即茅贡、坝寨、顺寨公社;地扪属茅贡公社。1970年,恢复茅贡区和7个公社。1980年,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区公所,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称为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称为村民小组。地扪村民委员会属茅贡镇,下有16个村民小组,至今保持不变。地扪寨最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个寨子:母寨,后来又延伸出了芒寨、模寨、维寨、寅寨。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地扪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地处茅贡乡北部,距黎平县城47公里,距离乡政府驻地5公里。地扪寨具体位于北纬26°18′,东经108°86′,村域面积31.2平方公里。
气候
地扪寨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降水量1308mm,四季如春。
地形地貌
地扪寨位于清水江源头的一个长条形河谷地带,属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境内以中低山为主,海拔745m。
水文
地扪寨被地扪千三河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河流自西向东贯穿地扪寨而过。地扪千三河,又称地扪河或千三河,河道宽约20米,属于长江水系清水江源头之一。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3年,地扪寨农田面积1667.3亩,其中旱地面积59.28亩。
森林资源
地扪寨的森林覆盖率为62%,主要为杉木。
政治
地扪寨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镇下辖村,由原地扪寨、登岑村和罗大村合并而成,截至2023年,共有16个村民小组。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地扪寨共有886户,总人口4204人,其中户籍人口2678人,常住人口2581人。
民族
地扪寨的主要民族为侗族。
经济
收入
截至2023年,地扪寨村民人均收入达3450元。
种植业
地扪寨主要种植中季稻,其亩产约500公斤左右,亩产值约1000元。
旅游业
地扪寨的旅游业最为发达,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又是仅次于全国最大的侗寨肇兴的第二大侗寨,其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拥有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建有中国第一家民办生态博物馆——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被美国《国家地理》评为“时光边缘的村落”。2022年,《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推荐了9个值得一游的中国古村落中,地扪寨名列其中。
社会保障
2023年8月,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支持乡村振兴,黎平县茅贡镇地扪村驻村工作队联合黎平县人社局在地扪村举办了一场微型招聘会。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提供企业岗位信息,重点帮扶村内未就业的毕业大学生、低保户和脱贫户等有意愿外出务工的重点群体,以促使他们实现转移就业。
截至2023年,地扪寨已有231户967人实现稳定脱贫,包括三类户18户82人和低保户68户191人。目前,全村脱贫人口中有235人在省外务工,25人在省内县外务工,133人在县内务工。这一举措使得2022年人均万元以下户数达到108户,人数为489人,成为茅贡镇万元以下户数和人数最多的村落。
交通
地扪寨的主要交通工具有三轮车、二轮摩托、轿车和汽运客车,且每天都有一趟发往黎平县的客运班车。
人文
文物古迹
传统民居
地扪保留了517座传统民居,其中一部分建筑起源于解放前和解放后初期,而大多数传统民居则兴建于上世纪70年代。这些传统民居体现了侗族建筑的独特特点,其中堂屋两侧为卧室,厨房、猪牛圈等设于屋侧房后。房屋通常分为正屋、厢房、前厅、偏厦等。正屋是主要的部分,包括三柱屋、五柱屋、七柱屋、八柱屋等不同类型。侗族传统民居大多采用木质结构,平屋为单檐结构,而开口屋则为双檐结构。建筑中的柱、梁、枋、瓜、串、、檀等构件均采用榫铆穿合逗的传统工艺,包括鱼尾榫、巴掌榫、扣榫、斧脑榫、全榫、半榫等。
这种传统建筑工艺在侗族民间传承已久。即使是鼓楼等高大建筑,侗族工匠们也不使用图纸,而是凭借半边竹竿和棍签,即"丈杆"和"鲁班尺",来进行建筑。木匠师傅们以这些简单的工具建造出许多雄伟而秀丽的建筑物。此外,这些楼房的外围都有走廊栏杆,使得室内宽敞明亮,空气流通,既适合家庭成员休息,也是侗家姑娘纺纱织布的理想场所。
鼓楼
鼓楼是侗族人民的象征,也是团结的标志。可以说,侗寨的形成和发展与鼓楼的建立密切相关。在地扪侗寨中,绝大多数村民都姓吴,进一步细分为母寨、芒寨、围寨、模寨和寅寨五个大房族。每个大房族都建有自己的鼓楼,村民们围绕各自的鼓楼修建住宅,形成了五个居住组团,界线明显。
在这五个大房族中,位于模寨的鼓楼最早修建,被命名为"千三鼓楼",因而成为整个村寨以及地扪侗族文化社区的核心。除了千三鼓楼外,寅寨和母寨仍各保留了一座鼓楼。而芒寨和围寨原有的两座鼓楼虽然已经被毁,但整个地扪侗寨仍然保留了4座鼓楼。
花桥
地扪风雨桥共有5座,分别为维模风雨桥、寅寨风雨桥I、寅寨风雨桥II、芒母风雨桥、芒寨风雨桥等。这些风雨桥结构主要由桥墩和桥身两部分组成。桥墩底部使用生松属铺垫,以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部放置数层并排的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为桥面。桥面上覆盖着瓦顶长廊,构成了整个桥身。
风雨桥的桥身采用四柱抬楼式建筑,桥顶建造有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檐翅起角楼亭,呈现出美丽而壮观的景象。五个石墩上各建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它们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都经过雕刻和绘画装饰,人物、山水、花卉、哺乳纲等图案色泽鲜艳,栩栩如生。
禾仓
截至2023年,地扪村拥有300座禾仓,总建筑面积达8100平方米。禾仓群中包括53座建于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76座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以及155座建于清末民国初期。这些禾仓群布局完整,设施齐全,具有防火、防鼠、防蚁虫、防潮等多重功能。地扪禾仓群现今保存着其基本布局,主体建筑等基本保持完好,与周围环境无冲突。
戏台
地扪村内的表演中心戏台及千三节戏台建于母寨内,是千三欢聚节的主要举办场地。表演中心戏台采用优质杉木建成,是一种干栏式木结构的建筑。另外,寅寨戏台建设于寅寨内,位于寅寨至腊洞路口旁。戏台上的额枋上雕刻有精美的木雕彩绘,屋檐上还饰有双龙戏珠。这座戏台的顶面采用本地小青瓦,呈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此外,学校戏台建设于地扪小学校园活动场地内。戏台侧面设有楼梯,台面后有木板墙,两面各有一个拱门。
凉亭
地扪目前拥有三个凉亭,它们建于上世纪80年代。其中一个位于芒寨,为正六边形,边长2.5米,面积约15平方米。另一个位于模寨寨头,靠近寨子的进口拐角处,同样也是正六边形的凉亭。芒寨凉亭内还设有口水井,为村民提供清新的饮水。
塘公祠
塘公祠位于地扪村母寨,建筑具有鲜明的侗族传统特色,综合了鼓楼、风雨桥和侗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塘公祠的建造始于宋末元初,具体年代不详。这座祠堂主要是为了纪念护佑地扪千三民众的神灵一塘公。
传说中,很久以前,塘公曾受到地扪千三人民的热情招待。后来,塘公到京城做官,晚年因思念地扪千三人民而忧愁成疾,不久就辞别人世。据传,塘公托梦给地扪寨老,要求在塘边建一座塘公屋。于是,在地扪寨脚的水塘边建起了塘公祠。祠堂四周古树成荫,底下有一口清凉的泉井四季长流,前面的水塘深不见底,成群的鲤鱼游弋其中,被人们神化为塘公的神兵,而塘公则被认为是水塘里鲤鱼的化身。
自建塘公祠以来,地扪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宛如世外桃源的安泰祥和。因此,千三的居民将塘公奉为神明,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前往塘公祠敬供上香,祈求塘公保佑村寨祥和,老少平安。这种对塘公的敬仰和祈祷已经传承千百年,代代相传至今。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扪村还是侗戏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侗戏之乡”。侗戏是中国民间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清嘉庆、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约1840年),是由黎平县茅贡镇腊洞村吴文彩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戏剧形式。侗戏使用侗语进行对白和演唱,最初在贵州省的黎平、榕江县、从江县等地流传,后来扩散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以及湖南省的通道等侗族村寨。2006年,《侗戏》成功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习俗
传统节庆
萨玛节
萨玛节是侗族现存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在侗语中,"萨"即祖母,"玛"即大,萨玛汉译过来就是大祖母的意思。因此,萨玛被视为侗族人民信奉和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女神。她代表了整个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是侗族唯一共同祭祀的、本民族自己的神。同时,萨玛在侗族古代社会中扮演着女英雄的角色,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侗族人相信,萨玛能赋予他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难,为村寨带来安宁和人畜兴旺。萨玛节通常在农历十月、二月举行,但有时也会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他月份。此外,平时每月初一、十五都会由管理萨堂的人进行打扫,敬供香茶,以表达对女神的敬仰和祈祷。
千三节
千三节,又称千三欢聚集团节。在地扪侗寨丰富的民俗活动中,"千三欢聚节"是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地扪侗寨过去分散到各地的1300户人家,每年正月11至15日都汇聚到地扪,共同参与祭祀心中无所不能的女神——"萨"(始祖母),因此被称为"千三欢聚节",又称为"清明节"。
侗族婚姻
侗族婚姻,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他人说合,都需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同意后,方能择日完婚。有些青年放弃传统的"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选择自由结合。在迎亲的傍晚,由"接亲婆"手提灯笼,背一床铺盖,将新娘接到新郎家。新娘进门时,全家回避。新娘坐在火塘边的新凳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念新婚词,祝福新婚夫妇。接着,新娘进行炊事仪式,表示她从此为这家主妇。随后,杀一两只鸭,全家共进晚餐,亲友最多十人。邻寨的新娘当晚返回,外村的新媳妇住上三天即回,具体根据夫妻感情和年龄而定,感情好年龄大的可能一年半载即可,而包办说合或年龄小的可能需要两三年,甚至七八年才真正到夫家共同生活。
结婚仪式通常在春节期间举行。春节前后,很多新婚夫妇都在双方家庭中举行盛大的婚庆活动,被称为"吃糯米饭"。在这天,新郎穿着一新,背着五彩缤纷的糯米饭和猪肉、米酒,与同伴一同走向新娘家。途中,新娘的伴娘们会设立关卡,用农作物、具、草标等作为障碍,进行歌唱和趣味互动。新郎一行在欢快的气氛中到达新娘家门口,迎接的亲友们会在炮声中把他们迎进屋内,共同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饭后,新郎携带着新娘的衣物、头巾、侗锦和特色绣花鞋,伴随着欢腾的氛围告别,炮声响起,姑娘们组织起欢送的队伍,新郎一行辞别,而新娘暂时留在自己家中,没有跟随新郎走,此时仪式算是结束。
民族服饰
地扪村的侗族服饰分为男子服饰、女子服饰和儿童服饰,根据性别和年龄进行区分。在生活场合上,又可分为日常服饰和盛装。女子的盛装根据服装款式可分为对襟裙装式、交领左裙装式、交领右衽裙装式和交领右衽裤装式四种。
侗族的饰品包括头饰、胸颈饰、手饰、背饰、腰坠饰、绑腿、绑带、鞋子等,尤其在盛大的节日中,人们喜欢佩戴各种饰品,而这些饰品多采用银制作,展现了侗族服饰的精美和独特。
饮食
侗族腌鱼的传统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鲜鲤鱼剖腹,取出内脏,并用食盐水进行浸泡。随后,将糯米饭、辣椒面、米酒、生姜、花椒、土硝或火炉灰水等成分混合,形成腌糟。将浸泡后的鱼与腌糟混搅均匀。接着,将腌糟置于桶底,然后逐层堆码,每层鱼之间夹上一层腌糟。在最上层,覆盖一层厚厚的腌糟,并确保最后压紧封严。这个过程保证了鱼在腌制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吸收各种调味成分。这种腌鱼通常在平时很少食用,而更多地是在待客或祭祖的时候才被取食。
艺术
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以民间自制的琵琶伴奏而得名,包括尚重琵琶歌、洪州琵琶歌、六洞琵琶歌、车江琵琶歌、平江县琵琶歌、大琵琶叙事歌等多种类型。每个琵琶歌种类所用的伴奏琵琶都有所不同。
尚重琵琶歌采用5根弦,分为男生琵琶和女生琵琶。洪州琵琶歌的伴奏琵琶为3根弦,声音清脆明亮。而六洞琵琶歌、车江琵琶歌、平江琵琶歌、大琵琶叙事歌等所用的伴奏琵琶传统上均为4根弦,只是琵琶型号分大小而已。
侗族琵琶歌演唱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叙事歌、孝敬老人歌、情歌、劝世歌等。这种音乐形式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还有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在侗寨的节日和劳动之余,男女老少都会尽情弹奏琵琶,传唱歌曲。地扪侗族主要传承的是"六洞琵琶歌",吴安华是该传承的县级代表人物。
侗族大歌
自地扪寨定居于此,侗族男女老少聚集于鼓楼唱侗族大歌成为一项传统活动。这一传统活动已经发展成为每年必须组织的全民性活动。鼓楼对歌成为地扪侗族村落中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少年人学歌的浓厚传统。随着村落规模的扩大,参与人数增多,鼓楼对歌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加。鼓楼对歌一直持续到对方无法再对出新歌曲,方可宣告胜出。在逢年过节或其他重大节日,侗族大歌比赛活动成为一项传统,促进了侗族大歌的更好传承。
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它是多声部民间歌曲,具有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属于世界罕见的艺术形式。2005年,侗族大歌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侗族大歌不仅是音乐艺术,更是了解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侗族大歌面临着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其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侗族大歌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困境。
风景名胜
高进戏楼
黎平县侗乡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有一处二级景源——高进戏楼,成为当地的特色景点。侗戏是由黎平腊洞著名的侗族歌师吴文彩在清道光年间创造的一种民族戏种,流行于黔、桂、湘的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在黎平广大的侗族村寨中,建有许多戏楼,而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高进侗寨戏楼。这座戏楼采用阁楼式歇山顶的设计,两侧配有长廊式厢房,中间设有宽敞的100平方米的看坪。整个建筑采用青石板铺设,古色古香。
腊洞吴文彩墓
黎平县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二级景源之一是腊洞吴文彩墓。吴文彩是侗戏的创始人,他生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离世,享年47岁。吴文彩自幼聪慧,6岁时就进入私塾学习,勤奋好学,涉猎诗文,汉文化水平相当高。对本民族侗歌情有独钟,20岁开始练习编歌。他创作的侗歌逐渐传播开来,几年之间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歌师,被誉为"才子"和"歌王"。
吴文彩去世后被葬于家乡腊洞寨头山坳上。腊洞距离县城52公里,有公路相通。吴文彩墓坐东朝西,俯瞰寨子,墓前有潺潺流水,还建有一座风雨桥,墓边还有一座凉亭。墓地四周绿树成荫。1982年2月,吴文彩墓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
所获荣誉
2008年,地扪寨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时光边缘的村庄”。
2011年以来,地扪寨相继被评选为“全国文明村镇”“国家森林乡村”“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等。
2014年,地扪寨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宣布成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22年,地扪寨名列《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推荐的9个值得一游的中国古村落中。
参考资料
基本信息.地扪村.2024-01-25
文化 | 贵州传统村落记录片之地扪侗寨.澎湃新闻.2024-01-25
基本信息|地扪村 - 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地扪村.2024-01-25
村内导览.地扪村.2024-01-25
基本信息.地扪村.2024-01-25
寻迹贵州 | 名村 · 地扪村.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2024-01-25
合作共赢 共谋发展 ---州工投集团集美大数据公司与贵州中浩传媒联合建设黔东南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项目.黔东南州国资委.2024-01-25
黎平县地扪村:“家门口”微型招聘会助力乡村振兴.百家号.2024-01-25
村落历史.地扪村.2024-01-25
特色物产.地扪村.2024-01-25
黎平县地扪村:时光边缘的村落.百家号.2024-01-25
9月最适合去的10个村寨,个个美到极致!你最想去哪个?.百家号.2024-01-25
《孤独星球》推荐中国古村落,贵州天龙屯堡、地扪侗寨上榜!.百家号.2024-01-25
自然环境.地扪村.2024-01-25
历史环境要素.地扪村.2024-01-25
黎平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黎平县人民政府.2024-01-26
交通工具.地扪村.2024-01-26
传统民居.地扪村.2024-01-26
- 地扪村馆.地扪村.2024-01-26
- 地扪村馆.地扪村.2024-01-26
- 地扪村馆.地扪村.2024-01-26
- 地扪村馆.地扪村.2024-01-26
- 地扪村馆.地扪村.2024-01-26
塘公祠.地扪村.2024-01-26
侗戏.贵州省人民政府.2024-01-26
萨玛节.地扪村.2024-01-26
千三节.地扪村.2024-01-26
婚丧嫁娶.地扪村.2024-01-26
服装服饰.地扪村.2024-01-26
美味美食.地扪村.2024-01-26
侗族琵琶歌.地扪村.2024-01-26
侗族大歌.地扪村.2024-01-26
高进戏楼.地扪村.2024-01-26
腊洞吴文彩墓.地扪村.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