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根
菩提根,菩提根不是树根,是棕榈科贝叶棕属植物贝叶棕(Corypha umbraculifera)的种子,是制作串珠的原材料。其主要产于南亚一带,中国、尼泊尔、缅甸、越南都有出产。
菩提根外层粗糙、坚硬,表皮像薄树皮,有凸起的花纹。去掉表皮是一层褐色皮,剖开后最里面是白色,质如珐琅,经过长时期的盘玩会变成黄褐色。市面上也有红、黄、紫之类的菩提根,其是染色后的颜色。盘玩菩提根的方式为用搓澡巾用力的搓菩提根表面进行抛光,再用柔软的棉布盘搓抛光,之后让菩提根自然干燥,最后开始手盘直到呈现灵气光泽。
菩提根制品面上不可堆压重物,不可用湿布擦拭菩提根制品,切勿使用所谓“御守盐”等物质清洗菩提根。白玉菩提的薏苡和菩提根易混淆,区别在于菩提根是贝叶棕的种子,以缅甸料为最佳,白玉菩提并非油棕的种子。
名称由来
藏语中“Bo-di-ci”,大多为草本植物的种子,出家人将其用做念佛之数珠,故称菩提子,菩提根是菩提子其中一种。
形态特征
菩提根是贝叶棕的树籽,外层粗糙、坚硬,表皮像薄树皮,有凸起的花纹。去掉表皮是一层褐色皮,剖开后最里面是白色,质如珐琅,经过长时期的盘玩会变成黄褐色。市面上也有红、黄、紫之类的菩提根,其是染色后的颜色。
产地
特征
1.菩提根是天然的种子。
2.世界上没有两颗相同的菩提根。
3.菩提根种子有形态各异的纹理或特殊的形状。
4.由于是天然产物,大多数菩提根都可以深加工出三四种衍生品种。
5.菩提根把玩一段时间后,颜色和光泽都会发生变化,往往会变得温润如玉。
挑选
1.手摸表面天然菩提根未加工时粗糙甚至有点扎手,高强度抛光后表面会有蜡样光泽,和油漆截然不同。
2.眼看纹理没有两颗菩提根的纹理相同,人工仿制的则会雷同甚至有规律。
3.检验质地遇火会焦化,有植物燃烧的气味,如果有化学气味的一定是人工仿制;天然菩提根在使用过程中经风干、水泡,会有漆皮、开裂、变色等现象,没有任何变化的一定是仿制品。
4.观察做工现在收藏文玩市场很多人喜欢老货,有些商家用油炸、药泡、高低温处理等手段将新货做旧,需要明辨。
5.身材魁梧者,适合佩戴较大的菩提根,这样与自己的身材比较搭配。
6.身材较瘦者,可以适当的佩戴一些小一些的菩提根。
7.男性比较适合佩戴珠子稍微大一点的菩提根,更显阳刚之气。
8.女性适合小一点的菩提根。
9.藏式菩提根适合男性佩戴,女性佩戴也可,但是要注意好相应搭配。
10.因为菩提根本身是白色,所以桶珠比较适合女性,尤其是素桶珠。
11.风化菩提根,自然风化籽,这种不用染色,直接可以佩戴。
12.带皮菩提根比较适合男性佩戴。
13.普洱茶染色菩提根,比较适合男性佩戴,颜色偏暗。
14.朱砂搭配菩提根,比较适合女性佩戴。
15.椰壳隔片的菩提根串珠比较适合男性佩戴。
16.花色染色菩提根适合女性佩戴。
17.蜜蜡搭配菩提根串珠男女皆可佩戴。
优劣
形状
造型基本规整统一,外观饱满、硬度够。
色差小
不论密度高还是密度低的菩提根,整挂菩提根色差要小,颜色基本要一致。
打孔正
将整挂菩提根像瞄弹弓一样在眼前纵向拉直,分段瞄看。菩提根“排队“整齐的为打孔合格者,菩提根参差不齐的为打孔不一致,需跟销售商要替补菩提根,重新穿。
菩提眼
整挂菩提根的菩提眼(比如“星月”的月眼)位置基本一样(最好在两孔的正中)。
分量
同样的菩提根,分量重的相对密度高,盘玩手感好,包浆效果好。
盘玩方式
1.用搓澡巾用力的搓菩提根表面。作用是清洁菩提根表面的腊层和脏色以及进行再抛光,两至三天大约每天2-3小时。
2.用柔软的棉布盘搓一个星期也是抛光。这时软布表面会有红色痕迹这是正常现象,一个星期后颜色会变淡。
3.自然放置一个星期。让菩提根自然干燥,同时表面均匀的和空气接触形成细密均匀的氧化保护层。
4.开始手盘。将手洗净并干透,汗手不要直接盘。注意菩提根珠孔口周围一定要盘到,一天可以盘30分钟左右,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后,可以感觉干手盘珠子的时候有挂嗒挂嗒的粘阻感,其实这是的珠子已经形成了一层薄薄的包浆。重复5到6遍也就是3个月的时间,菩提根珠子呈现灵气光泽。盘得好的菩提根珠子有时会呈现较强烈的反光,像玻璃光泽。
注意事项
1.不要在菩提根制品面上堆压重物,或与钥匙等硬物混放,以免造成菩提根扭曲、变形。
2.不要随便用湿布擦拭或用水冲洗菩提根制品,避免涂抹带有化学试剂的物品。更不能用碱水、乙醇等具有腐蚀性的化学品来对菩提根进行擦拭,以免破坏、损毁木材的纤维。
3.切勿使用所谓“御守盐”等物质清洗菩提根。“御守盐”实质为粗海盐,用其浸泡“净化”菩提根,不但起不到养护菩提根的作用,反而会极大地损伤木质,造成木质变粗、变色及开裂。
区别
菩提根经过长时期的盘玩会变色,经过更长的时间也可能开片,是制作念珠的佳品。另外一种名叫白玉菩提的薏苡易和菩提根混淆,二者的区别是:菩提根是贝叶棕的种子,以缅甸料为最佳,白玉菩提并非油棕的种子,菩提根多年开花结果,白玉菩提年年开花结果,常作各种形制108颗佛珠,亦有小菩提根之称。
来源
贝叶棕
形态特征
贝叶棕植株高大粗壮,乔木状,高达18-25米,直径50-60厘米,最大可达90厘米,具较密的环状叶痕。叶大型,呈扇状深裂,形成近半月形,叶片长1.5-2米,宽约2.5-3.5米,裂片80-100,裂至中部,剑形,先端浅2裂,长60-100厘米,裂片宽7-9厘米;叶柄长2.5-3米,粗壮,宽7-10厘米,上面有沟槽,边缘具短齿,顶端延伸成下弯的中肋状的叶轴,长约70-90厘米。花序顶生、大型、直立,圆锥形,长可达7米,序轴上由多数佛焰苞所包被,数十万朵小花乳白色,堪为世界最大花序。起初为纺锤形,后裂开,分枝花序即从裂缝中抽出,约有30-35个分枝花序,由下而上渐短,下部分枝长约3.5米,上部的长约1米,4级分枝,最末一级分枝上螺旋状着生几个长约15-20厘米的小花枝,上面着生花;花小,两性,乳白色,有臭味。果实球形,直径3-4厘米,棕褐色,干时果皮产生龟裂纹;种子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径约1.8-2.0厘米;胚顶生。只开花结果一次后即死去,其生命周期约有35-60年。
花期
贝叶棕的花期为2-4月。
果期
贝叶棕的果期为翌年5-6月。
物种分布
贝叶棕原产印度、斯里兰卡等亚洲热带国家,中国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华南各热带地区及海南省有栽植。
繁殖栽培
催芽
鲜种子剥去外种皮置于32-35℃温棚内进行催芽,催芽基质为粗砂。每天保持砂床湿润,10天胚开始萌动,25天萌动,萌动率90%,发芽率68.8%。贝叶棕为半出土、单子叶筒状萌发类型,因此催芽时埋沙过厚不利于萌发。
移植
贝叶棕苗生长缓慢,经催芽先长出胚根,胚根长可达40cm,起初初生叶(鳞叶)包裹在子叶鞘内,培养50天左右初生叶(鳞叶)从子叶鞘内抽出,90天左右第2叶从鳞叶中抽出形成幼苗。因此从种子催芽到胚根长至4-8cm时即可移植到有混合营养土(生土+家畜粪)的营养袋中,否则胚根过长不利于移植成活。由于贝叶棕根系长,须根少,苗期不易生长须根,故营养袋子长度必须有以上。
定植
贝叶棕幼苗生长缓慢,种植3年袋苗仅生长2-4条侧根,长出3片叶,因此定植穴坑深不能少于40cm。也可采取砂床催芽,胚根伸出8cm后直接播于大田,子叶露于地面并在坑底放置瓦片,抑制根向下生长而萌发侧根。定植时不要伤根,定植后必须遮荫,除去禾本科杂草,保持土质疏松、湿润。定植地要求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活的沙质壤土,切忌胶泥土。
管理
贝叶棕幼苗期间需精心护理,干季勤浇水,幼苗用遮荫网或棕桐科植物叶片遮盖。冬季注意防寒,用稻草覆盖基部,同时注意白蚁危害。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贝叶棕的树高可达18-25m,树干直径50-85cm;单干型,树干通直;叶柄刚韧;叶片宽大坚挺柔韧光滑;树冠像一把巨伞,枝叶呈放射状分布,叶片如掌状张开,巨大的扇形叶片和雄伟的树干构成独具魅力的热带景观,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绿化环境和极具佛教文化神秘色彩的优良树种。
应用价值
园林应用是贝叶棕的最广泛用途。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贝叶棕种植分布在寺庙前、公园中、村落内以及街道绿化上,尤其在寺庙得到普遍应用,是当地佛教“五树六花”的五树之一。广东湛江的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在上世纪60年代初曾引种种植5株,现保存1株。该植株的地面最大直径达82cm(树干上最小直径58cm),树高约16m,矗立在该所原办公楼的大门南边,给人一种庄重向上、昂然挺拔、充满活力的美感。
经济价值
贝叶棕的种子是制作念珠的佳品。
传承载体
贝叶经和菩提树、舍利子被佛教徒合称为“三宝”。棕榈类植物中与佛教结缘的贝叶棕,其叶片用水沤后可以代纸。古代印度人多用于书写佛经,将佛祖释迦牟尼等的教义用铁笔刻于叶上,创造了流传千古的“贝叶经”。贝叶的使用和传播已有2700多年。
唐代佛教在士大夫中较为盛行,贝叶经又“贝编”“贝多”多”或简称“贝叶”,较多地见于诗文之中。在贝叶经传播的同时,社会上还流传贝叶画,被视为佛教绘画的珍品。
物种保护
贝叶棕在IUCN濒危等级中为UV。
参考资料
贝叶棕.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2-18
贝叶棕.中国植物志.2025-02-18
菩提根到底是啥?认为是树根的请面壁~ .微信公众平台.2025-04-22
组图:菩提根知识全解读 看完秒变专家.人民网.2025-02-18
贝叶棕.植物智.2025-02-18
贝叶棕.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2-18
贝叶棕.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