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驾庄
藏驾庄,与藏驾庄隔沟相望,这段沟当地人习惯叫江兆沟,西北流经北堡寨到王曲镇的南头竹园坊村,分两股流入滈河。
藏家庄村历史悠久,藏驾庄人勤劳朴实,处于当代的藏驾庄人,正在努力的依靠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构架和谐社会。
正文
藏驾庄,又名姜庄,位于陕西省长安区段的秦岭北坡的神禾上溪水和柳沟水之间的绝龙岭;南望秦岭,庄北是著名的闻仲庙与北堡寨相接。濛溪水发源秦岭北坡的康峪沟,沿神禾塬北流在姜庄与南堡寨之间的安沟流入河;柳沟水发源于秦岭北坡的小库峪亦沿神禾塬北流约二公里至南北江兆焦家砭,与姜庄隔沟相望,这段沟当地人习惯叫江兆沟,西北流经北堡寨到王曲镇的南头竹园坊村,分两股流入滈河。
本村的命名可源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期。相传当年王莽追击刘秀,刘秀逃难时曾在终南山下的躲避王莽的追击,进而中兴了汉室江山。据此,人们称此地为藏驾庄,“藏”指皇帝刘秀曾经在此避难,“驾”取皇帝驾到之意,“庄”指村庄,由此称此地为藏驾庄。
据宋代的张礼在其《游城南记》中,还未提及闻太师洞。现摘录《游城南记》一段:“渡潏水而南上塬观亁湫(现在叫龙尾沟)憩涂山寺(现常宁宫)望翠微百塔子虚约游五台,·······遂饮于御宿川之王渠(今王曲)醉还申店几半夜矣····”由此段录文可见,张礼在王曲上塬看过“亁湫”(龙尾沟),去过山寺,还在王曲喝酒至醉,如果当时有"闻仲"的庙,岂能不去“一游”吗?绝龙岭的闻太师洞(庙),大致建于我国明代《封神演义》这部小说的盛行期,传说商朝末年,周商之战时,商太师闻仲战败,自刎而死于此处。后人哀其忠烈,在此修太师洞,四时祭祀(其故址故址今神禾原南坡,今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北堡寨,南堡寨之间)。民间盛行的对于忠臣良将的敬慕,闻仲的忠勇、博得同情并为其建庙是在情理之中。
但把闻仲的庙建筑在咸宁县境内,又有什么缘由呢?据《史记》《六国表》:“汤起于”。“说文:亳,京兆杜陵亭也。”而周朝疆域中,杜国就在咸宁市县域的南。为闻仲造庙者,可能就是汤的后人,在小说的闻仲牺牲地“绝龙岭”,也是“汤人”发祥之地为他们的英雄建庙纪念!
闻仲的勇武,势太强,而《封神演义》《姜子牙归国封神》中,又把闻仲“特敕封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率领雷部二十四员催雨助雨护法天尊”,况且,闻仲在受封时,并非完全自愿,这样强势的神,只有“姜太公在此”方能镇他得住!这就是《姜庄》来源的佐证;又如建在姜庄村北边高台上的《武道庙》,可能就有此寓意。而太师洞对面的南堡寨村北的《二郎庙》可能也有此“遏制”闻仲的寓意!再如北堡寨村,这个村没有东门,北门和西门是正北和正西,其村的南门避开了闻太师庙的方向朝向东南,也可能是避其锋芒。在《封神演义》中可以看出闻仲的势。
时光流逝,二十世纪之初,倭寇造祸于东北,“九/一八”事变后,一九三五年,张学良将军帅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驻西安市,后来移驻神禾原畔王曲镇古绝龙岭太师洞周围,并在绝龙岭上修建公馆,改绝龙岭为青龙岭。一九三六年六月,创办王曲军官训练团。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分别任正副团长。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使得王曲更成了话题之中心,张学良将军随即立开王曲。村北的青龙岭在民国时候,曾是各位要员商量各种事情的重要的事情。
一九三七年,胡宗南移驻西安,后又移居古绝龙岭张公馆。在王曲镇城隍庙故址上建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人们又称黄辅军校第七分校,人称王曲分校。当时为了解决用料,以拆毁许多古寺庙和砍伐古树木解决,神禾原两侧许多古寺庙均被损坏,当时当地有民谚曰;“黄辅军校,尽是胡闹。白天睡觉,黑夜拆庙。不要砖瓦,光要木料。生火做饭,打牌睡觉”。原址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通讯学院。
截止目前,藏家庄村已有人口1300多人,有诸如孙、杜、李、王、刘、姚、郑等各个姓氏,如今在社会主义阳光的沐浴下,藏驾庄人凭借着自己的勤劳质朴,向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努力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建设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