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雀花黄堇
金雀花黄堇(学名:Corydalis cytisiflora (Fedde) Liden),又名黄花曲花紫堇、乌紫堇,是罂粟科紫堇属直立草本植物
形态特征
金雀花黄堇为直立草本植物,高15-40(-60)厘米。须根多数成簇,狭纺锤状圆柱形,长1-3厘米,粗不足1毫米,有时为粗线形,具纤维状细根。茎1-6,有时粗壮,不分枝,上部具叶,下部裸露,基部变细。基生叶2-8枚,叶柄长4-12厘米,下部变细,叶片轮廓近圆形或肾形,直径1.5-3厘米,3全裂,全裂片无柄,再次2-3深裂至近基部,小裂片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形,长0.5-1.7厘米,宽2-8毫米,先端圆,基部楔形,纵脉明显;茎生叶1-2枚,稀3或更多,生于茎上部,无柄或具极短柄,叶片掌状5-9全裂,裂片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1.5-8毫米,全缘,先端急尖或钝,背面具白粉,纵脉3条。总状花序顶生,长3-6(-10)厘米,有10-20花或更多,排列密集,果期延长,稀疏;苞片最下部者3-5全裂,其余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全缘;花梗劲直,比苞片稍长。萼片鳞片状,极小,撕裂状锐裂,晚落;花瓣黄色,上花瓣长1.7-2厘米,花瓣片舟状卵形,先端具短尖,边缘开展,背部鸡冠花状突起自先端稍后开始,延伸至距中部逐渐消失,距圆筒形,粗壮,与花瓣片近等长,末端圆,向上弯曲,下花瓣长1-1.2厘米,花瓣片近圆形,直径5-7毫米,先端具钝尖头,边缘略呈浅波状,背部无鸡冠状突起,爪楔形,略短于花瓣片,内花瓣提琴形,长0.6-0.8厘米,花瓣片先端圆,有1大的侧生囊,爪楔形,与花瓣片近等长;雄蕊束长0.6-0.8厘米,花药小,花丝卵状披针形,上部1/3突然变线形,蜜腺体贯穿距的3/5;子房线形,长约5毫米,具1列胚珠,花柱稍短于子房,先端弯曲,柱头双卵形,具6个乳突。蒴果线形,长达1.5厘米,成熟时自果梗先端反折,具1列种子。种子近圆形,直径1-1.5毫米,黑色,光亮,具不明显的条纹;种阜小。花果期5-7月。
生长环境
金雀花黄堇生长于海拔2600-4000(-4500)米的山坡林下、灌丛下或草丛中。
分布范围
金雀花黄堇分布于中国甘肃南部(舟曲县、岷县、迭部县、文县)和四川省西部(九寨沟县、平武县、松潘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演、壤塘、色达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道孚县、马尔康市、康定市、雅江县、九龙县)。
栽培技术
金雀花黄堇适合在排灌、管理方便或易于改良,土壤肥力较高或易于培肥,土层较为深厚,蓄水性较好的山坡谷地、林缘地、疏林地、冬季落叶林果园、边角地、果园坎壁、房前屋后空旷地等地进行种植。在生产上,主要采取种子播种育苗移栽、种子直播、留桩再生的繁殖方式进行繁殖。种植地块应选择土质较为疏松,肥力较好,较为湿润的地块作苗床,播种育苗时应结合翻耕施肥,播种后根据天气状况及时做好抗旱护苗、清沟排水防渍工作。种子直播适合在山坡开荒地种植,播种前应进行劈山整地,深翻土壤,并施足基肥。留桩再生适用于已有栽培地,通过清园、除草施肥等管理措施,促进植株再生。移栽前应整地施肥,栽种时要小心处理种苗,以免伤及幼苗。
病虫防治
黄堇原本属于野生植物,适生性较强,一般在适宜生长的生境中生长不致于造成为害损失,应尽量限制化学农药的使用,致力于通过种植地域、地块的选择;落实生境调节措施,提高生物多样性,增进系统稳定功能,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加强栽培管理,搞好园地卫生,及时清除病虫残休,合理轮作,减少病虫基数,合理肥水运筹,提高植柣抗性;推广应用三诱技术;加强病虫观察调查,及时撑握病虫发生动态,在有可能造成为害损失的情形下,有针对性于发病初和害虫低龄阶段选用阿维菌素、芽孢杆菌、石灰硫黄合剂、茶籽饼或烟茎浸液植物茎杆灰等植物源、矿物源、微生物农药交替使用等综合措施的协调应用,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