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杨为民

杨为民

杨为民(1935年1月15日-2002年1月30日),男,天津人,祖籍迁安市,中国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奠基者和专家,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人物简介

杨为民,1935年1月15日出生于天津市,祖籍河北省迁安市。可靠性工程技术专家。父亲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母亲是高级干部。

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架高空无人侦察机。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可靠性工程专业。他组建了“国防科技工业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了中国可靠性事业的发展,其研究成果指导了军、民飞机机载产品寿命技术工作和武器装备可靠性技术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成长经历

杨为民,1935年1月15日出生于天津市,祖籍迁安市。父亲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母亲是高级干部。杨为民先后在革命圣地——延安市、太行抗日根据地和华北解放区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延安精神永志不忘。他曾在早期自传中,叙述了小时候跟随父母辗转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往事:“当时在山地行军不能骑马,我也只得走,人小走不动,他们就用皮带捆住我的腰,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上山时前面的人拉我,下山时后面的人拉我。我亲身体会到叔叔阿姨们都是自己的亲人,我生活在大家庭中。有时我住到老乡家,老乡给我们做点好吃的(小米饭),可是他们却吃食用野菜,爸爸又把饭送回去,让他们自己吃,我知道老乡对我们真好。”杨为民非常理解父母当初给他取名“为民”的深刻含义和期望。杨为民在革命环境中熏陶长大,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入党那天起他就立志为党、为国、为民奋斗一生。

1953年他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转学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的是飞行力学专业,立志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航空事业献身。1956年在北京航空学院火箭系学习,1958年大学毕业,留校在火箭系当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担任过教研室副主任、系教务组组长等职。

1970年至1985年,杨为民参加了中国第一代高空无人侦察机的研制工作,曾任总设计师和无人机所副所长。他为我国第一代高空无人侦察机的研制成功,不仅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青春年华,而且付出了血的代价。

1977年,他在机场指挥该无人机试飞期间,正和一位教师操作手摇吊车,突然由于吊车的机件失灵,飞旋的摇把重重地打在他的左脸颊上,掀起一大片皮肉,顿时血流如注,被送进北京空军医院。由于伤势严重,手术进行了4个小时,缝了40多针。杨为民只在医院住了一周,放心不下试飞工作,天天要求出院,医生拗不过,只得同意他出院,并再三叮嘱,一定要全休,一周后回院复查。可杨为民一出院就直奔机场,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试飞工作上,他要把失掉的时间抢回来。杨为民“石秀”的绰号由此产生。

1985年,年逾50岁的杨为民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可靠性工程专业,是我国惟一培养从本科生到博士后各层次可靠性工程专业人才的基地。杨为民领导的团队实行产学研相结合,面向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应国家急需,先后组建了多个国家级和部门级的可靠性工程技术中心,并承担了国家多个武器装备重点型号的可靠性技术研究、支援、咨询和顾问等工作。为我国可靠性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成功做出了显著贡献。

1988年,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北京市劳动模范”之后,中央组织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北京市几次组织劳模到外地休养,他一次也没去过,全身心扑在工作上。

杨为民除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系统工程系主任、教授,可靠性工程研究所所长职务外,还任中国航空学会可靠性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可靠性技术专业组组长、武器装备可靠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国防科工委质量和可靠性技术专家组组长、国防科工委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二集团公司可靠性工程技术和管理中心主任等职。

科学成就

高空无人侦察机

杨为民担任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含地面遥控遥测站)总设计师,主持并解决了“空—地”大系统总体设计、“导航与遥控”综合导引精度、空中投放“母—靶”机干扰、“陆面—水面”整机回收安全性等技术关键。该型号1978年定型试飞成功,1980年设计定型并转产,装备我国空军部队。该机种填补了国内同类机型的空白,在国内处领先地位,为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已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

可靠性系统工程

杨为民在教育领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可靠性工程专业,为我国航空、航天等行业提供了急缺的高级技术人才。在科研方面,他针对航空装备外场可靠性数据的随机性和机载产品与设备厂内试验缺乏科学理论依据的现状,开展了“现场数据处理及寿命评估方法”、“对工程经验法的理论分析及其应用”等具有开拓性应用理论研究,在航空机载设备的寿命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而在航空产品寿命研究及其应用取得明显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新研航空装备对可靠性技术的需求,开展了“军用飞机可靠性维修性参数体系”、“民用飞机可靠性、维修性技术”等重大课题研究。其成果成功地指导了新机,新产品可靠性、维修性设计工作。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原理及方法,其研究分支包括可靠性、维修性(含测试性)、保障性设计,分析与实验等领域。此项研究工作针对性强,有力地指导了工程实践,研究成果为国防科工委采纳并在有关重点型号研制中推广应用。1995年,他主持了“武器装备2000年可靠性与维修性发展战略研究”,开创了我国武器装备可靠性共性技术预先研究的先河。1998年,他主持了“武器装备2020年前可靠性维修性发展战略研究”,为2020年前可靠性共性技术预先研究打下了基础。

产品寿命研究

杨为民以系统可靠性数字仿真理论为基础,针对机载产品与设备定、延寿命技术难点,开展有关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为产品寿命试验及其寿命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开拓性地建立了“领先飞行试验”的程序和方法,提供了领先飞行安全控制的理论依据。在我国形成了一套首创的运-7机载产品与设备定延寿的程序和方法。同时,他及时而有效地将应用研究成果和运7飞机机载产品与设备延寿技术,推广应用于其他军、民机机载产品定延寿工作中。运7飞机机载产品与设备寿命从500小时延寿至5000小时,已取得经济效益近2亿元。“运7机载设备的定延寿技术”课题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歼7系列飞机、歼8系列飞机、直8、强-5Ⅱ、轰6外贸机及运-8军用飞机均采用该项机载设备定延寿技术,产品延寿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歼-8、歼8Ⅱ飞机在其寿命周期中,每飞行小时消耗费用分别由3.008万元和5.81万元下降到了1.339万元和2.703万元。“航空技术装备寿命和可靠性研究”课题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得荣誉

杨为民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公司航空金质奖章的得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十杰之一、北京市劳动模范、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曾两次荣立全军一等功

参考资料

可靠性工程奠基人杨为民--星殒长河照天穹.新浪新闻中心.2022-01-06

科苑名人:可靠性工程奠基人杨为民(图)_科学探索_科技时代_新浪网.新浪网.202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