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清
刘玉清(1923.03.14- )放射-医学影像学专家。天津宁河人。1948年毕业于原满洲医科大学医本科,获学士,195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毕业。1953年至1956年,刘玉清担任北京协和医院放射学系主治医师。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脏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教授。我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主要创建人。
人物经历
1943年4月—1948年7月,在满洲医科大学-国立沈阳医学院(现中国医科大学)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48年1月—1950年1月,在满洲医科大学附院放射科工作。
195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毕业。
1951年1月—1952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学系学习。
1953年1月—1956年1月,在北京北京协和医院放射学系工作。
1956年1月—1958年1月,担任解放军胸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
1958年1月—1989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大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心血管病研究所放射科先后担任副主任、主任。
1981年1月—1983年1月,担任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院长、所长。
1987年1月—1992年1月,担任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三属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9年1月,在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工作。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卫生学部)。
人物简介
刘玉清(1923.3.14-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市宁河区人。 1948年毕业于原满洲医科大学(医本科),195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我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主要创建人。自1958年以来,在支气管造影、肺脓肿、食管癌、心血管造影、心肌病、主动脉疾患、先心病、肺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放射诊断研究,以及近年对数字减影和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应用研究中,业绩卓著,处国内领先地位。在心血管放射-影像学研究领域,获7项科技成果奖,其中大动脉炎的研究属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我国放射学和医学影像学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编著出版放射影像学专著7部。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院、所长,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委员等。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大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放射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协和医大医学影像中心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放射学名誉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名誉教授,中华医学会原常务理事,放射学会原主任委员, 日本医学放射学会名誉会员,《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心血管和介入放射学》(美国出版)等国内外17种杂志的顾问、编委和名誉主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玉清倡导与病理科合作,在中国国内率先开展了X线与手术切除肺、食管标本的“X线-病理对照”研究,并逐步形成制度,建立了对照记录,定期进行分析总结。
20世纪60年代,为提高心脏X线诊断水平,刘玉清一方面将“X线-病理对照”转变为“X线-手术对照”;另一方面,他意识到,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心电图和X线各有其作用和限度,于是他逐步创建了以X线为基础的“X线-临床-心电图”三结合的心脏X线诊断方法,这使放射科医师能够发现一些临床医师没有注意到的诊断问题,纠正了某些不当的临床印象,明显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
20世纪70年代,随着CT的问世,刘玉清注意到,这是放射学向影像学发展的新动向。
1974年前后,刘玉清在中国国内首先提出了“医学影像学”的学科新概念。
1977年,刘玉清发表文章较全面地向中国国内评价了CT及其临床应用的概况。
1985年,刘玉清向中国国内介绍了这一新概念,并在中国国内首次提出“介入诊疗已成为同内科、外科治疗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之一”。同时,“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的应用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医学攻关项目,并与防治重大疾病以及中国相关器械、器具现状相结合,制定了15个攻关专题。刘玉清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了专题的评审、中期评估和项目的总结、验收工作。
20世纪90年代初,刘玉清倡导、推动现代医学影像学新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并多次撰文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演讲。刘玉清提出,应加强影像科室介入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及主要介入治疗技术的规范化问题,并强调,介入放射学应为医学影像科的组成部分,实现与影像诊断优势互补,这将更有利于其发展,他还提倡开展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即“各种技术综合分析,优选应用”。针对心血管疾病,他提出“三主轴”(超声、CT、磁共振)和“两翼”(X线平片及相应造影和核医学)的主要诊断进程,并应以患者诊治的“实际需要”为原则。临床和影像学医师应综合分析研究多种影像技术(新技术和普通X线检查)的诊断性能(优势及不足),从中优选出合理的检查技术,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影像诊断服务,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诊治效益。
21世纪初,刘玉清组织放射学(含介入)、超声、核医学有代表性的专家,主持召开了“医学影像学前沿学术讨论会”,着重探讨了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中国的战略对策。
刘玉清展望21世纪初国际和中国医学影像学动向,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以下看法:
(一)积极开发影像诊断学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同时仍应不断提高普通放射学,尤其胸部、胃肠道和骨骼放射学诊断水平。
(二)在县或县以上医疗单位,逐步普及超声和CT,有重点地发展MRI技术。
(三)开展影像学(含普通放射学)综合诊断及优选、合理应用研究,多快好省地向广大城乡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影像学服务。
(四)大力开展介入放射学,不断扩大应用范围,提高疗效及规范化,并注意与其他治疗方法的优选、配合应用,并致力于普及推广。
(五)加强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医学生物工程学和新技术的研究,继续发挥中国影像学应用研究的优势,并致力于建设中国的实验影像学体系。
(六)对引进、研制和开发医学数字化图象贮存传输系统(PACS或DICOM)工作也应予以研究,提上日程。
从1978年到2009年,刘玉清先后40余次出访美、日、澳、德、法、印、新、韩、马等国,进行考察、学术交流、参加会议和讲学,增进了与中国国外同行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开展学术“外交”,促使中国放射学加入亚太放射学会和国际放射学会。
1984年,刘玉清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学术报告。
1978年至1984年,先后四次参加WHO举办的放射-影像学研讨会,并于1988年任该大会副主席。
1990年4月和9月,刘玉清分别在日本全国放射学会和磁共振医学大会上做特别演讲。
1993年9月,中国大陆放射学专家组首次访台,刘玉清担任组长,拓展了海峡两岸学术交流。
据2020年4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刘玉清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编著出版放射影像学专著8部、参编17部。
据2020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官网显示,刘玉清先后获2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负责人、1项参加者),5项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负责人、1项参加者),1项医科院科技成果奖。
人才培养
关于如何组建中国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刘玉清认为,根据中国国情并借鉴中国国外经验,可采取“两步走”的策略:一是先组建“独联体式”的医学影像学部,开展联合性学术活动;二是逐步组建统一的医学影像学学科。
刘玉清强调:每一次的读片分析,都要认真、细致,稍有疑问就要追根究底,力求诊断意见清楚、全面,决不能有半点粗心和怠慢,因为这关系到对患者的全面诊断,还将影响对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刘玉清认为,要做出正确、全面的影像诊断,不能仅局限于影像学征象的分析,还要客观地探讨其内在生理、病理学基础,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尽量作出全面的诊断分析。
刘玉清根据个人的体会和教训,总结了以下几点教育理念:
一、刻苦学习,勤于实践,打好全面的专业基础。除刻苦攻读本专业外,还必须打好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解剖和病理基础,努力学习并争取以各种不同形式亲自参与临床实践,具有较广的知识面。
二、勤于总结,善于总结,处理好读书学习和工作实践的关系。对待具体业务实践,要切实注意质量,求其甚解,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同时要有韧劲,不断努力、追求。要努力读书学习,更新知识,用来指导实践,更应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和不足,查阅文献,借鉴他人经验,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形成不断向上的良性循环。这样不但能不断提高个人专业水平,分析实践材料和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对丰富、发展本专业的学术工作也有积极意义。对待实践、学习、总结、著述工作,不仅要刻苦努力,更要持之以恒,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包括节假日的闲暇时间。
三、爱岗、敬业,发扬为病人、为事业负责的精神。放射科医师既要精于读片及有关的技术操作,也要学习、掌握有关的临床知识,必要时自己检査病人,这样才能向病人、向临床提出有价值的放射-影像学服务。
四、跟踪中国国内外文献,不断了解学术发展动向。要以科研选题为例,既要立足于现实,更应求新,注意先进性。要按现有的条件办事,也要努力争取必要的和更好的条件。
获得荣誉
社会任职
刘玉清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院、所长,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委员等职务。
主要贡献
多年来对支气管造影,肺脓肿,食管癌,心血管造影,大动脉炎和主动脉疾患,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和肺心病的放射诊断,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等研究属国内领先,某些达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2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负责人,1项参加者),5项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负责人,1项参加者),1项医科院科技成果奖。为国内外著名医学影像学家、中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主要创建人,为发展中国现代医学影像学作出重要贡献。
主要著述
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约60%为第一作者),出版8部放射影像学专著,参加17部专著的编写工作。
主要研究成果
动脉粥样硬化
轴轴样硬化血栓症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重要疾病,在这个基础上实际上是全身性的病理的改变,可以累积不同的血管区域,例如像冠状动脉动脉经动脉和下肢动脉等等,这样可以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和下肢缺血性的改变。它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以及猝死等等。
脑伫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作等等。
这些改变都是在所谓易损或者高危斑块造成的,主要是累积冠状动脉,在斑块基础上破裂,引起血小板积化,这是引起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最主要病理改变的基础。下肢动脉这种斑块由于纤维板块以高度狭窄为主,而不是像动脉所谓高危的斑块,一个血栓和高危的斑块,也可以伴有血栓在下肢动脉。
冠状动脉血栓性的斑块由于血液粘稠度增高,主要是由于血液内的细胞因子导致血液高粘稠度的血液,这种情况长低密度的质蛋白的升高或者高血压、吸烟等等,这都是所谓动脉粥样血栓症重要的致病因素。
以上提到的问题构成高危或者易患人群和病人,在这种情况下早期发现 才能够很好提高有关防治效果,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有多种技术可以用在这方面,主要目的显示动脉壁和动脉的斑块,常用技术MR成像,多层的薄层的成象和MR血管造影或者超声,血管内超生。
CT,特别是今年开发的电子束和CT、CTA,不同的X线血管造影和DSA,上述各种技术各有优势和不足,根据不同的血管区域,要查冠状动脉还是查下肢动脉,在选择相应的技术达到诊断检查和要求的目的。
底下先讲所谓颈动脉及斑块成像诊断分析。静动脉硬化主要以狭窄为主,高危斑块,而它是引起脑伫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要的发病因素,大概有四分之一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者有三分之一左右有下肢缺血性的改变,这三种情况常常是多发的,不仅仅单发一种,出现夹层,这种斑块目的最终结果是导致显著的狭窄,血栓比较少见,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现实狭窄程度与斑块成分同样或更重要,不在乎有没有易损和形成血栓,这一点跟冠状动脉有所不同。
为了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超声是常用的方法,一种所谓新型双功能超生,另外MRI/A、CT/A、X线血管造影和DSA等各种检查都是比较常用的,一般用超生今年开发的方法,用超声的方法监测颈动脉的内膜中层的厚度,正常情况之下,颈动脉的厚度小于一个毫米,如果超过1.3毫米就算有增厚,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超生可以显示颈动脉内膜和中层的厚度,这个可以作为中间的重点,如果厚度更明显可以预测心血管疾病,这是重点,利用人群的塞场,近年来受到普遍的重视。另外在现实和识别经动脉斑块成分,超生有很好的效果,纤维和钙化的斑块是强回声,脂质是弱回声,不均匀回声是出血性斑块,MR高方便率黑血技术可以识别血管和斑块的成分。
比如钙化常常是无信号或者高信号,选择不同的脉冲系列,根据信号的强度进一步鉴别斑块的成分是钙化为主还是有脂质性的,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有它相对的限制。
新近开发一种所谓MR血栓成像,可以显示急性亚急性板块形成的出血和血栓的改变,直接显示正血色素,只有在急性和亚急性才能呈现,对它非常敏感,所以呈高信号的,这种有助于显示这一类高危的斑块
国外有一种63个晶动脉复合性的斑块直接血栓成像跟晶动脉内膜切除标本对照,敏感性达到84%。
这是利用超生显示颈动脉有关情况,这边是超生,这是内膜这是中膜、外膜,这是跟所谓动物实验切片所对照的,复合率还是很高的。这是血管内超生,这是组织切片,这是有一个纤维性的斑块,这个是一个在显微斑块基础之上,本身是高信号,里头有低信号区,根据组织学的对照反映脂质核。这是利用磁共振血管造影,双侧的颈主动脉分杈,轻度狭窄,这是重度狭窄,同时做了所谓黑学MR成像,这是重度狭窄,这里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狭窄,周围白的是增厚的内膜造成的狭窄,这个狭窄相对比较轻,颈动脉的壁增厚比较轻,导致颈动脉轻度狭窄。
这是核磁共振。这里有一个颈内动脉重度的狭窄,这也是重度狭窄,在重度狭窄基础之上,偏心型的斑块,这里有一个突出的信号,这就表明颈动脉斑块溃疡,在颈动脉相对氢氧化钠,出现这种溃疡同样导致血栓的形成。
直接用斑块显示它急性和亚急性缺血的改变,有出血的斑块这是颈动脉是高信号区,经过标本对照,把它的斑块拿出来滞货,出血高信号区这里有明显的斑块内出血的改变,这对它的诊断效果还是相对比较好的。
底下就是利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或者CT的血管成像直接检测两侧颈中动脉的分杈和颈内动脉,可以显示它的全貌,在这此基础上分析有没有斑块溃疡和斑块不规则,是不是有血栓形成。这种情况之下,目前它的效果能够临床初步诊断的基础,X线血管造影跟DSA数字血管造影仍然是检测血管狭窄的标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主要是狭窄,好发在颈总分杈向颈内动脉起始部20厘米范围内,一般狭窄达到70%或者以上就形成进行颈动脉内部切除术的指症。
从这儿开始,这是20厘米,这是最容易发生颈动脉狭窄的区域。
冠状动脉
刘玉清主要研究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的斑块成像和诊断的分析。冠状动脉引起心脏病所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重要的,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急性事件的防止,在显示和识别比分析斑块狭窄的程度更有意义。
MR、CT或者是血管内超生包括弹力成像和不同的血管也是常用的技术。光学相关成像应用于眼睛上,查眼网膜,空间分别率特别高,看细节看得效果比较好,但是穿透力比较低,因此利用眼睛检查的技术跟导管技术结合起来,送到冠脉内进行检查,有比较好的分析效果。
MRI,以高分辨率,黑学、薄层扫描,可检测冠脉毙和斑块。根据信号强弱表形态,有助于分析组织成分,但有一定的限度。CSCT,测量组织密度,可分析斑块的成分。Schrooder提出了软、中、硬斑块,利用CT把斑块分成三种,跟血管内超生的检查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一般来说大于50CT值的软斑块它就预示有高脂质核了,超过一百CT值以上一般由于纤维组织构成的硬话的斑块,也只能通过CT间接推测斑块的成分,还不能直接显示斑块的成分,CT在显示冠状动脉钙化方面有它的优势。
血管内超生可以直接显示冠脉壁,如脂质、钙化、纤维化。脂质是无回声区、钙化和纤维化是强回声反射区或无回声区,学双鉴别困难,有张力的成像超生,对进一步分析斑块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仍然对显示斑块本身具体成分的细节还有一定的限度,还不如所谓OCT效果更好一些。
这个片子是普通的冠脉造影,给它做MR斑块成像,放大以后在斑块内有一个突出的高信号,这就是斑块,黑的变窄的冠状动脉的内腔,但是还不能分析斑块的成分。
这是另外一个,这是CTA冠脉造影,这个有一个斑块,小雨50CT值的软斑块,这是核磁的造像,白的是斑块内膜,内膜里边有一个低信号区,这是它的脂质核,这是动物实验的切片,这是内膜帽,这是质脂核,这是中层 和外层的改变,反映斑块成分上如果做好了黑血薄学的技术仍然有一定的作用。
这是利用CT值,跟血管内超生对照的,这是所谓软斑块,50个CT值以上,这是中的斑块,100个CT值,这是完全钙化的,200以上,就把整个腔给堵塞了,CT值可以根据它的大小初步分析斑块的成分,但是看真正的内部成分还有一定的限度。
OCT,它的特点是穿透力低,但是空间分配律比较高,可以达到微米级,甚至可以观测所谓斑块的细薄的纤维帽,这对鉴别纤维脂质和钙化等斑块有一定的作用。OCT导管已初步进入临床试验,与VUS对比,能够更有效准确判定斑块的成分。比如薄的纤维帽,小于65个微米的包和纤维帽或者是大的脂质核等等都有它的优势。
另外到现在为止最常用的X线冠状动脉造影仍然是检测冠状动脉狭窄和堵塞的金标准。根据分析,冠状动脉遍布规则,有一个突出的影子出来,反映是冠状溃疡,如果被口状反映血栓性的血管的堵塞,间接提示板9块某些病理改变特征,但是本身并不能反映斑块具体的成分。
冠脉造影CT和MR的冠脉造影已经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筛查技术,确定技术以X线观察为主要的,在CTA和MRA比起来,CTA空间分辨率比较高,但是显示斑块成分上仍然有比较大的限制。
高限制表示纤维组织,这是低信号,表示钙化,黑的是钙化,这是另外一个有明显纤维性的斑块,高信号的白的是大量的纤维组织,切片和大量的纤维组织是一致的。在纤维组织基础之上这是纤维帽,有的比较薄,里头有一个所谓低信号区,这就是所谓脂指核,跟切除标本基本上是一致的,到目前为止在显示斑块成分上OCT效果是最好的。
把刚才的薄纤维帽和脂质池对照一下,这里有一个低信号区的脂质区,这是OCT光学相关图象的成像,脂质池看得比较清楚,但是纤维帽不能很好地显示,两者比起来OCT的效果比血管内超生更好一点,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属于有创新的技术,要查管要送到导管进冠状动脉里去,在一般 的临床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是冠状动脉造影,动脉狭窄大家都熟悉了,这是中等度的狭窄,这是一个小的动脉流,这是在狭窄的基础之上有缺损,这里突出的影子,这就是所谓斑块溃疡,不仅要冠状动脉轴样硬化病变各种特种性病理改变的有关的症象。
这个病人是入院剧烈的胸痛,六个小时,插了管,血栓溶解掉了,堵塞的官腔开通了,但是在局部仍然有不规则的轻度的狭窄,大家知道所谓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多半都是在由原有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基础之上形成的,
动脉硬化闭塞症成像及诊断分析。病变累及腹主下肢动脉、慢性狭阻性病变,主要干支受累,引发下肢缺血性改变。ASO可分为主动脉型、股脑动脉、小腿动脉、广泛型。
ASO尸体标本。从腹主动脉到下肢动脉有不规则狭窄的改变,横断面剖面在腔内有明显不同程度的斑块的形成,斑块增厚为主,这是国外资料,这种情况在临床常常导致缺血性改变,腿发楞、静息痛。ASO高龄的病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大概80%到20%的比例关系,虽然非致死性的病变,致残率相当高。20%到30%并发脑血管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三分之二到三分之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或吸烟史,这种病变三种情况互相有联系和连接的。
在原有外科血管腔内治疗,对小腿动脉有限制,太细,导管插不进去,近年来骨髓细胞的移植已经初步进入临床。从诊断上应该进一步明确类型、狭窄堵塞的程度,大于50%是有意义的,范围、侧支以及流入流出有助于制定确切的治疗的方案。同时给大家也讲一讲影像学有关诊断的问题。
包括超生,血流动态的,超生属于初步诊断和筛查,用于治疗后效果的评价,对确诊需要在MRA和CTA、X线造影基础之上确定诊断。目前由于 MI已经成为这类病变最常用有效技术。主要累及小腿动脉、股髂、主,直接投到三部分都显示出来,目前效果比较好。
这是MRA,这是左侧股外动脉,左侧在股外起始段有轻度的狭窄,MRA诊断效果和图像质量已经达到DSA的技术之上。这是下肢细小的动脉都看得不能清楚,基本上可以取代普通的血管造影了。
根据9组216例MRA分析,检测动脉狭阻的敏感特异性81%75%,DSA86%/88%,尽端动脉MRA效果是81到75%,彩色Doppler效果更好一点。它的有它的好处,能直接测量两者的压差,这是一个累积整个髂股动脉和下肢,这是有不规则的下,这是小腿动脉。
CTA血管造影CTA血管造影。这对主动脉、髂动脉等效果都是好的,根据50例分析,跟DSA对比,多层螺旋CT的造影敏感性都达到90%,优于MRA。同时,它能够显示钙化,它有它相对 的优点,这是国外做的工作,这方面国内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说国内有一组51例MSCT做血管造影对检测下肢ASO的检查,有17例跟DSA五和手术进行对照,17例里头的16例两者是吻合的,但是虽然MSCTA空间分别率和图象的效果优于MRA,但是问题在于它有射线,这一点需要重视,另外它需要注射含点的对比剂,对肾功能损害的人应该慎重。这是DSA,这是CTA,左侧所谓股前动脉接近于堵塞重度的狭窄,基本上两者吻合。
这个时间一直看到小腿动脉,这是足的动脉,这里的堵塞和狭窄和侧支循环都显示比较清楚,下肢动脉狭阻的病变基本上普通的造影。CTA显示钙化有一定的好处,如果钙化太多了,广泛大林的钙化反倒影响内腔的观察,所以采取所谓图象处理的办法,把钙化去掉,这时候能看到,虽然有广泛的动脉粥样化的改变,但是并没有有意的重要狭窄。X线血管造影仍然是ASO影响学检诊金标准,但是已经被取代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和ASO下肢动脉硬化堵塞性疾病是为害人民生活、健康的重要疾患,血栓症作为全身性的病变具有统一的病理基础,因此对它有全面的了解,对此才能很好地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这方面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
影像学对动脉壁和斑块成像及相应的诊断学对这三类疾病有关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的血管区冠状动脉、下肢动脉有的易损斑块有的是高危狭窄性的斑块像颈动脉、下肢动脉有相应的特征,在诊断分析上加以注意。对高危和易患人群比如有所谓高脂血症症、糖尿病等应该早期发现,这样有助于提高防、诊、治的效果,影像医师,应全面分析有关临床化验等知识,这样才能够为病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影像学服务。
人物评价
刘玉清是中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主要创建人,为推动中国放射学和医学影像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刘玉清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勤耕不辍,多年来对心胸放射-影像学医、研、教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还为中国的医学影像学学科结构建设呕心沥血,他致力于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为使中国放射学身于世界放射学之林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也为国际放射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参考资料
刘玉清.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4-11-26
中国工程院.刘玉清.20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