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号航空母舰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USS Hornet,舷号:CV-8)是美国海军的一艘约克城级航空母舰,该舰建成于1941年,其名称“大黄蜂”是为纪念六艘曾以这个名字命名的美国军舰。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标准排水量为19900吨,舰长252.2米,宽34.8米,吃水6.6米。推进装置为蒸汽轮机,4轴,120000马力,最大航速33海里,续航力(20海里时速)为8220海里,舰员2919名。舰载武器装备127毫米单管高平两用炮8座。舰内可搭载85~90架飞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黄蜂" 号搭载16架“B-25”轰炸机,首次空袭东京成功。1942年10月26日,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参加圣克鲁斯群岛战役,遭日机袭击沉没。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约克城级航母的设计得益于早期“突击者”号(1934年7月完工,比约克城号航空母舰的龙骨铺设晚了三个月)的经验,但首先得益于更早的列克星敦级航母,后者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条约允许的改装。1929年的“突击者”号就已经按照华盛顿条约的吨位限制来设计,无论是单舰吨位还是总吨位。工程师们起初试图用小型航母来填满吨位的下限。然而,在其建造期间,使用“兰利”号和纽波特海军战争学院进行的标准化战备演习以及列克星敦号的作战报告表明,大型航空编队的重要性。人们认为其更具灵活性。第二个担忧更多地涉及工程方面,但同样,战备演习也表明了太平洋潜艇构成的真正威胁:反潜保护也需要成为其主要关注点。
研制历程
初步方案确认(1930-1931 年)
约克城级航母的吨位设计从一开始便受到国际军备条约的严格约束,同时需平衡作战需求与工程限制,成为其设计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根据 1922 年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条约,在游骑兵号服役前,美国可用的航母总吨位还剩54400 吨(条约规定美国航母总吨位不得超过135000 吨)。在 “游骑兵” 号(1934 年完工)服役前,海军最初考虑过 17,000 吨级的三航母方案,但随着对大型航空联队(提升战术灵活性)和反潜防护(应对太平洋潜艇威胁)的重视,这一方案被证明无法满足需求 —— 更大的吨位成为融合 “大载机量”“高航速” 与 “基础防护” 的必要条件。
1930 年伦敦条约进一步收紧限制,将美国原本不计入航母吨位计算的 “兰利” 号纳入了航母135000 吨的总吨位限制中,导致美国航母剩余可用吨位骤减至 52000 吨,迫使海军重新规划。此时,工程师面临的核心矛盾是:如何在有限吨位内设计出既能搭载 80 架以上飞机(接近列克星敦级的载机能力),又能达到 32.5 节高航速(与重巡洋舰协同)并具备基础装甲防护(舷侧装甲 2.5-4 英寸,甲板装甲 1.5 英寸)的现代化航母。
在方案论证阶段,海军部与船舶局(BuShips)曾探讨多种吨位分配方案:
约克城级最终以 20,000 吨标准排水量定案(满载 25,484 吨),虽小于列克星敦级(36,000 吨满载),但通过优化船体设计(长宽比 1:10,提升航速)、采用专用航母构造(非改装舰体),实现了 “小吨位大载机” 的突破 —— 其 90 架的机库容量和 80 架的常规载机量,几乎等同于吨位更大的列克星敦市级,成为条约时代 “效能最大化” 的典范。
方案细化(1931-1932 年)
甲板设计:1931-1932 年约克城级航母设计中,飞行甲板设计需兼顾多重因素。为与新型重巡洋舰协同,设定 32.5 节目标航速,同时结合作战经验改进航空操作设施。早期草案曾研究两大方案:一是装甲飞行甲板,虽优势显著,但受和平时期吨位限制,且当时无他国航母采用,最终放弃;二是双层起飞甲板,借鉴日本 "赤城"" 加贺 " 号设计,却因降落空间不足、结构阻碍起飞、吨位上升及稳定性问题被否决。经权衡,采用舷侧式机库甲板弹射器和飞行甲板弹射器,搭配单一长飞行甲板,结合舰尾阻拦装置,成为兼顾起飞与降落的解决方案。
武备设计:武器装备设计初期未受足够重视,海军 "保守派" 与航空力量倡导者就自卫用水面火炮展开讨论。考虑过 8 英寸火炮(突破吨位限制)和 6 英寸火炮(威力不足),二者均需牺牲航空力量。最终沿用 "游骑兵" 号方案,采用 5 英寸火炮,其优势在于可提供远程防空能力,并辅以大量 0.5 英寸勃朗宁 M1920 重机枪。同时,研发中的新型 28 毫米高射炮计划纳入设计,以满足中等口径火炮需求。
舰岛设计:指挥舰岛设计借鉴英国航母经验,针对 "暴怒" 号烟雾干扰问题,考虑过折叠式烟囱或降低航速,因航速至关重要,最终采用大型固定烟囱嵌入舰岛的设计。随着航空联队规模扩大和防空炮协同需求增加,舰岛可更好地控制甲板作业并配备火控引导系统,故放弃平甲板航母设计。设计中还对吨位进行调整,以 F 设计方案为基础削减吨位,使第三艘航母符合标准排水量要求。受大萧条影响,最终设计虽推迟开工,但工程师有时间完善细节,针对航空技术进步延长飞行甲板,以适应更大更重的飞机起飞,让设计更加成熟。
约克城级航母的最终设计在 1932-1933 年完成,受大萧条影响开工推迟,却为工程师提供了继续细化的机会。设计改进聚焦航空技术:飞行甲板加长以适配更大型飞机,2 万吨排水量奠定现代化基础;舰岛集成高效火控与指挥系统,烟囱设计保障 32.5 节航速;近 800 英尺甲板可停放 25 架飞机,配备双蒸汽弹射器,90 架容量的机库通过三部升降机实现高效调度,远超同期 “列克星敦市” 级。这些调整使约克城足球会级在技术上显著领先。
建造沿革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海军造舰计划终于获得政治上的支持。首先,小罗斯福动用全国工业复兴法的资金,以援助失业造船工人为名,拨款建造两艘航空母舰及若干驱逐舰,这批资金无须经正常国会程序拨款。最终争论的中型航母设计变成了最初的两艘约克城级航空母舰。
1934年5月21日,按照1932年的航母设计蓝本,约克城级航母首舰约克城号航空母舰“约克城”号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及船坞公司开工建造,2号舰企业号航空母舰“企业”号于1934年7月6日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不再受裁军条约限制。加之1936年,日本退出海军裁军谈判开始建造大型的翔鹤级航空母舰。美国海军因此在1938年通过海军扩建法案又追加多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以应付战争需要。由于时间紧迫,海军事务委员会只能提出沿用约克城级的设计,但同时附带多项改良,特别是将新舰的锅炉与轮机交错配置,以减低风险,可以说是约克城级改进型。
1939年3月30日,海军开始为大黄蜂号招标。同年9月1日,二战欧洲战事爆发。大黄蜂号的建造进度随即加快。9月25日在诺斯洛普·格鲁门造船厂铺设龙骨,由于改动过多,大黄蜂号最终只能建造新式舰岛以及延长舰,动力系统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服役历程
1940年12月14日,大黄蜂号下水,1941年10月20日正式服役。
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爆发时,大黄蜂号正在诺福克港外进行训练。作为当时最新服役的航空母舰,大黄蜂号被选中参加空袭东京的任务,随后参加了中途岛战役和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争夺战。
1942年,大黄蜂号在圣克鲁斯群岛战役中,因鱼雷攻击而失去动力,无法离开战场而沉没。
技术特点
设计特点
约克城级航母充分吸收了之前美国海军改装、设计、建造航空母舰的经验,和之前建造的“游骑兵”号航母相比,增大了舰体和航速,同时加强了水平和水下防护。大黄蜂号与前两艘相比配置大体相同,舰体和航速稍有增大,同时加大了水面和水下防护。大黄蜂号也保留了不实用的机库弹射器,在日后被移除。不同的时,其率先升级了火控系统、延长了飞行甲板,并拥有较大的舰艏。
舰型结构
约克城级航母采用了开放式机库,拥有3部升降机,飞行甲板前端装有2具弹射器,另外在机库也设置了2具弹射器,紧急情况下舰载机可以通过其从机库中直接弹射起飞,但后来在战前已发现其效率低下,遂取消了这项不实用的功能,于1942年中途岛战役后拆除。飞行甲板前后安装了两组拦阻索,飞机可以在飞行甲板的任一端降落,但舰艏降落设施也因鲜有使用,而在后来拆除,其他飞行设施则未有显著更动。木制飞行甲板没有装甲防护,舰桥、桅杆和烟囱一体化的岛式上层建筑位于右舷。从约克城级开始,美国航空母舰的岛式上层建筑和烟囱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美国航空母舰的基本形式。
约克城级航母舰侧装设2.5-4英寸装甲带,以抵挡6英寸火炮,3层鱼雷防水壁,配合装甲带防止鱼雷攻击,水平装甲设于机库,以阻止炸弹贯穿到下层机房及武器库,飞行甲板由木板制造,不设装甲。
1942年初,大黄蜂号涂上了第12号迷彩,其大体布置为:水线至机库甲板下涂上藏青色,机库甲板至舰岛之间为海洋灰,舰岛为阴霾灰(Haze gray),飞行甲板为甲板蓝(Deck 蓝色)。各舰迷彩的分划界线并不一致,其中大黄蜂号便采用了改良的12号迷彩,连舰岛亦有混合海洋灰及阴霾灰两种颜色,这种迷彩可有效迷惑水面军舰的目测,却对避开飞机侦察无甚帮助。
舰载武器
约克城级航母可搭载75-79架舰载机,在服役之初,仍搭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飞机,包括格鲁门的F2F战斗机及F3F战斗机、马丁公司的鱼雷俯冲两用BM轰炸机及诺斯洛普公司的BT俯冲轰炸机。大黄蜂号在1942年换上F4F,并在服役之初使用SBC俯冲轰炸机及布利兹特航空公司的SBN轰炸机。
1942年初,美国海军尚未有完善的雷达系统,再加上海军承袭战前的攻击优先战术,约克城级初期俱以轰炸机为航空团核心。在中途岛战役中,大黄蜂号的航空团都是由1支F4F战斗机小队、1支TBD鱼雷轰炸机小队、1支SBD俯冲轰炸机小队及1支SBD侦察机小队组成。三舰的战斗机有21架至25架不等,俯冲轰炸机有37架至38架,鱼雷轰炸机则有13架至15架,总共分别携带了75架、79架和79架。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开始后,大黄蜂号陆续增加战斗机数量,并减少鱼雷轰炸机及俯冲轰炸机。
防御武器
约克城级航母舰艏及舰各设有4座,共8座单管5英寸/38高平两用炮,分别置于左舷及右舷飞行甲板;舰岛前方及后方各设有2座,共4座四联装1.1英寸/75高射炮;舰体各处共有24挺0.5毫米勃朗宁机枪。5英寸/38高平两用炮是当时美国最新式的防空及水平两用舰炮,其双联装版本亦被后来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沿用。
1939年,美国海军武备署着手处理舰队防空炮落后问题,在1940年开始生产波佛斯40毫米高炮及奥利冈20毫米防空炮,分别替换1.1英寸/75高炮及0.5毫米勃朗宁机枪。大黄蜂号将24挺约翰·勃朗宁全数更换为单装20毫米/70防空炮,1942年2月,增至30门,7月又增至32门,同时再添置1座四联装高炮。
舰电系统
射控系统
美国航母最初的射控系统,都只能以准星及曳光弹瞄准,后来又加装了光学目测镜,但防空武器仍然全由人手瞄准。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与“企业”号服役之初,在烟囱前后均各装有一座Mark33射控系统。大黄蜂号因较晚服役,故此安装了较新的Mark37射控装置,Mark37体积比Mark33大,可容纳更大的电脑,以提升效能。Mark37的电脑及支撑点都在射控装置下方的甲板,而非装置内部,使系统有充足空间升级来安装新式辅助设备,Mark33及Mark37均可安装辅助火控雷达。
1942年,美国预备将第一代防空-水平两用舰炮的FD火控雷达(即Mark4)安装到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及“企业”号,大黄蜂号在试航时装上。FD火控雷达可侦察12000码内5英寸炮弹落点,探测到40000码内的轰炸机、30000码内的战列舰、20000码内的驱逐舰及12000码内浮上水面的潜艇,准确度为40码,分辨率400码。
约克城级航母在设计之时,雷达技术尚未成熟。1937年海军研发出首批舰用搜索雷达,并在1940年命名为CXAM,安装到多艘舰只。“约克城”号在1940年安装了CXAM雷达,“企业”号在1941年安装了CXAM-1型雷达。由于CXAM雷达过于笨重,大黄蜂号在1941年服役时,安装了新式的SC雷达,但搜索距离却大幅下降,只可探测到10海里内的战列舰、3海里内的驱逐舰、30海里内的战斗机及25海里内的轰炸机。因此海军不久便拆除坐沉珍珠港的加利福尼亚号战舰上的CXAM雷达,安装到大黄蜂号上,将SC雷达留为备用,同时为大黄蜂号新设YE返航装置,配合两座雷达,引导舰载机返航降落。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空袭东京
1942年2月2日,大黄蜂号搭载了两架陆航B-25轰炸机,并在30哩外海面成功起飞。这次实验证明了杜立特的计划可行:利用航母搭载陆航轰炸机到日本外海,然后予以轰炸。
1942年3月4日,大黄蜂号经巴拿马运河,前往西岸的旧金山阿拉米达。3月20日抵达后,16架B-25轰炸机依次吊上了飞行甲板,而机库则保留了大黄蜂号的机队(B-25无法放到机库)。4月2日,大黄蜂号低调下离开了阿拉米达,在此时船员才被告知,大黄蜂号将直接航向日本。
1942年4月14日,大黄蜂号与企业号的第十六机动舰队汇合。计划上,战略轰炸机将于日本400至450海里外升空。然而事与愿违,日本已经在本土650海哩外海,部署了装有无线电的渔船,组成预警网络。
1942年4月18日清晨,美国军队在距离日本约600海哩被发现。美军纳什维尔号迅速将其击沉。由于担心位置已被日军发现,威胁缺乏保护的两艘航母,哈尔西在8时下令所有轰炸机起飞。由于海面状况恶劣,阵风及大浪令船身剧烈摇摆,令起飞显得更为困难。而率先起飞的杜立特只有467呎飞行甲板可用。幸运的是杜立特成功起飞,到9时20分16架战略轰炸机全数起飞。大黄蜂号随即调头,在一星期后返回珍珠港。杜立特中校率领B-25轰炸机成功地空袭了东京和附近的城市。这一行动对美国和日本都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富兰克林·罗斯福开玩笑说,飞机是从“香格里拉”起飞的,这个“香格里拉”也就是大黄蜂号。
1942年4月30日,大黄蜂号被派往支援珊瑚海海战,但在到达前海战已经结束,在瑙鲁一带巡逻后,她于5月26日返回夏威夷,并在两日后前往中途岛。
1942年6月初,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企业号和大黄蜂号在中途岛东北地区350海里处会合,准备伏击日本攻击中途岛的舰队。
1942年6月4日晨,大黄蜂号出动35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10架野猫式战斗机和15架蹂躏者鱼雷机攻击日本航空母舰舰队。大黄蜂号的机队并未直接摧毁日军航母。在起初的鱼雷轰炸机攻势中,其第八鱼雷中队更被全数击落,只有一人生还。大黄蜂号的俯冲轰炸机队亦采取错误航向,结果一无所获。大黄蜂号和约克城号、企业号各鱼雷轰炸机队为企业号、约克城号的俯冲轰炸机创造了一个最好的时机,一举摧毁了3艘日本航空母舰。
1942年6月5日,美国军队开始追击撤退的日军舰队,大黄蜂号击沉了三号,并重伤最上号及朝潮号。中途岛战役后,大黄蜂号安装了新式雷达并继续其训练。
1942年8月下旬,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争夺战中,美国海军舰队与日本第五航空战队在东所罗门群岛海域交锋,企业号、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先后受伤返港,黄蜂号战沉。
1942年8月17日,大黄蜂号离开夏威夷,前往所罗门群岛。早期她主要用作巡航,并未有参与登陆瓜岛战事。后来企业号与萨拉托加号先后受创而要修理,大黄蜂号与黄蜂号便成为美军太平洋上最后的航空母舰。
圣克鲁兹海战
1942年10月26日晨,在瓜达卡纳尔岛附近的圣克鲁斯海域,大黄蜂号和刚刚维修完毕的企业号与日本舰队的航空母舰再次对战,日方是第五航空战队航母翔鹤、瑞鹤号航空母舰和瑞凤号轻型航空母舰,大黄蜂号的轰炸机重创了翔鹤号。企业号躲避在云雨下,结果全部日机集中攻击大黄蜂号,而大黄蜂号的护卫战机配置得太近,没能起到有效的保护。
1942年10月26日10时14分至25分之间,大黄蜂号被三颗炸弹及两枚鱼雷击中,两架受损飞机撞入甲板。舰上的航空油库被点燃,引发大火,而舰桥及甲板严重损毁,引擎亦无法运作。受伤后的大黄蜂号只能由重巡洋舰北安普敦号拖带以8节的速度前进。
1942年10月26日下午,由于火势一度受控,美国军队在中午下令北安普敦号将大黄蜂号拖离战场。由于缆索断裂等技术性问题,拖行要到下午2时30分才开始。这段时间,企业号被数波轰炸机攻击,严重受损,托马斯·卡森·金凯德下令美军撤退。虽然大黄蜂号的抢修兵成功令引擎恢复运作,然而4时20分,隼鹰号航空母舰的机队发现了毫无防卫的大黄蜂号,北安普敦号立即切断缆索回避攻击。23分,一枚鱼雷摧毁引擎室,并令舰身向右倾侧14-18度。由于再无电力抽走入水,4时50分,舰长下令弃船。撤离期间,瑞鹤号的机队又将一颗炸弹投入舰身。5时27分,全体船员离舰。6时02分,另一颗炸弹再度命中大黄蜂号,然而大黄蜂号仍未沉没。美国军队下令两艘驱逐舰马斯廷号与安德森号击沉大黄蜂号,其他舰只则全速撤退。大黄蜂号再被九枚鱼雷及超过400发5英炮弹击中,却仍未加速下沉。
1942年10月26日晚上9时40分,日本先锋驱逐舰离大黄蜂号只有二十分钟航程,两艘驱逐舰被逼撤退。10时20分,全体日军舰队抵达。宇垣缠表示“若事态允许“,卷云和秋云去把她拉回来。由于大黄蜂的排水量是卷云的十倍,仅仅两只驱逐舰几乎拖不动。于是两舰就向大黄蜂号再发射四枚鱼雷。10月27日1时35分,大黄蜂号终于沉没。
总体评价
约克城级航空母舰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是美国海军的中流砥柱,是美国海军对抗日本联合舰队的重要力量,仅从中途岛战役而言,它们对太平洋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搜狐)
大黄蜂号从服役到战沉只有1年的时间,共获得4枚战斗之星勋章,其在美国海军最艰难的时刻表现出了非凡的战斗精神,正象梅森舰长在最后一个离舰时所说的,“新的“大黄蜂”号上见!”。
参考资料
USS HORNET (CV-8).NavSource Online: Aircraft Carrier Photo Archive.2024-03-16
约克城级航空母舰(1936 年).naval-encyclopedia.2025-04-23
Yorktown/约克城级.环球网.2018-05-25
约克城级.全球防务.2018-05-25
美军约克城级航空母舰(图).搜狐网.2018-05-25
资料:美军约克城级航空母舰.新浪网.2018-05-25
英文:YORKTOWN (1936).voodoo-world.201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