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发
张朝发(1788年~1840年8月2日),乳名“花犬”,字骏亭,汉族,福建惠安人,清朝将领。
张朝发出身于贫苦渔家,幼年随父外出谋生,在福鼎市定居。长大后到闽安水师协当战兵,取名张朝发。因打仗骁勇,被福建水师提督李长庚提拔为把总。嘉庆十九年(1814年)十月,张朝发升任中国台湾水师协左营守备,爱新觉罗·旻宁元年(1821年),擢中国台湾水师协左营游击,后任中营游击。道光十八年(1838年),张朝发奉旨接替黄贵,担任中国台湾水师协副将。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廷擢升张朝发为定海区总兵。七月,在战斗中张朝发被炸断左腿。英军趁机攻入城内,定海遂陷。张朝发由部属护送至镇海抢救,终因流血过多于1840年8月2日壮烈殉国。战后,张朝发以“愎谏撤守,丧师失城”议处极刑。蒙冤十余年,至咸丰朝张朝发的冤案方为朝廷所察。据《清国朝史补》载,咸丰帝尝谓众臣叹日“张朝发未必非忠臣,朕恐为诸臣所蔽。”于是追封其为武显大将军。
清朝文人王土贞曾为张朝发撰写挽联“已归大每心何负,不斩长鲸死不休”,借以称颂张朝发爱国精神。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张朝发出生于福建惠安县崇武独窟村(今名张坂乡)一个渔民之家。家中甚贫,世代以捕鱼为生。由于家境贫寒难以维生,张朝发从小便跟随在闽安水师协任职的叔父张隆表生活。在叔父的指导下,读书识字,练武习艺。闽安在闽江之滨,张朝发从小就跟着闽安水县练习游泳、操船和舞刀弄棒,练成一身好武艺,人称“水獭精”。
从小生活在兵营,使张朝发喜欢上军旅生涯,很想投入兵营,但父亲不允。因此十四岁那年,张朝发赴宁德市,跟随移居福鼎市秦屿堡如陵里的父亲张天理出海捕鱼,虽辛勤劳作,但父子俩生活依旧艰难。十六岁那年,父亲病逝,张朝发进入闽安水师协当战兵。临行前,乡里王秀才为其改名叫“张朝发”,盼其日后为国出力,飞黄腾达。
跟随长庚
张朝发从军之时,正是清军水师与蔡牵、朱漳、张保仔等武装海盗集团激战正酣之际,急需用人,这使得张朝发一入伍即参战。因为水性好武艺精,打起仗来很拼命,张朝发入伍后提拔甚快,先后升为福建水师把总、千总,并得到当时统帅闽浙水师的李长庚将军赏识。
嘉庆十九年(1814年)十月,张朝发升任中国台湾水师协左营守备,爱新觉罗·旻宁元年(1821年),擢中国台湾水师协左营游击,后任中营游击。道光十八年(1838年),张朝发奉旨接替黄贵,担任中国台湾水师协副将。
抗击英军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中国东南局势紧张,张朝发被急调浙江省,升任定海镇总兵。他一到任即巡视海疆,加固炮台,整顿军营,发动民众,以共同抗敌。同年,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罂粟230余万斤。英国因此悍然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多次攻打广州市,均被林则徐严密布防所败。六月初,英将查理·义律率舰四十余艘转而挑衅厦门市,亦被闽浙总督邓廷桢率军击退。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年)六月,英军侵犯定海,张朝发率部英勇抵抗。六月初二,英火轮2艘、兵船24艘载3000名兵员侵入定海区南非山外洋,致书张朝发。蛮横地声称“前来索偿广东林、邓二都督烧毁的鸦片”,限令他半小时内“将所属海岛堡台投献”,张朝发将信撕碎,命令城上守军发炮,击退敌舰,并立即展开临战部署。他一面令在洋巡缉的游击钱炳焕、王万年加强布防,一面亲自带领兵船迎战堵御,并令游击罗建功在城整顿炮械,预备攻击。翌日,南风盛发,英船“驾驶如飞”,至峙头洋,遂一分为二,一支西向,一支直插定海港。张朝发先是在洋堵御,见敌船分为二路,“势难兼顾”,思虑“定海孤悬海外,恐有疏虞”,又恐西窜敌船危及镇海,思之再三,决定“驶向定海,严守炮台”。他立即招来游击钱炳焕、王万年共同在港防守。同时,根据敌情就近函商浙江水师提督派兵防范镇海,并请飞调黄岩区、温州市两镇总兵督带兵船飞驶舟山岛会同堵逐。在援兵未至之前,张朝发于近港部署大小兵船21只、官兵940余名、战炮170余门,又令游击罗建功带兵600名、红衣炮20余门在道头地方驻扎。县城则由闽籍知县姚怀祥督兵守卫。
定海失守、伤重殉国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年)六月初七晨,英舰在伯麦爵士指挥下入港,发动了对定海的全面进攻,英舰“威里士厘”号首先开炮。张朝发立即率北洋水师还击,并令水陆各兵开炮还击。敌舰“康威”号、“鳄鱼”号等也相继轰击。张朝发身先士卒,率师浴血奋战,一次次击退敌人进攻。无奈“我兵之炮不能及远,夷炮势甚猛烈”,自卯时战至午时清兵死伤众多,兵船多碎裂沉没,张朝发被敌炮炸断左腿,堕入海水,部属捞救上岸,要送他进城,他在简单包扎伤口后,仍重登战舰,继续指挥海战,直至再次负伤,血流如注,被官兵抬进城里。从剧痛中醒来后,张朝发挣扎着站起来,“督率文武官弁,保固城池。”坚持良久,终因伤重昏倒,被官兵送至镇海抢救。原奉命防守定海道头的罗建功,督兵与蜂拥登岸之英军绕城而战。及至四更时分,英军轰破东门。因势危无援,姚怀祥从容跳入梵宫畔之万公潭自杀死节。典史全福持刀与英兵肉搏,砍死英兵一人后血洒海疆,壮烈牺牲。张朝发“自是炮伤,日渐沉重,医治无效,于七月初七日(1840年8月2日)戊刻身故”。临终时,他还勉励将士们戮力杀敌,收复定海。
蒙冤十年
战后,姚怀祥、全福均以殉国死节,为朝廷所褒奖。其他退走之员,根据其作战表现和伤势轻重,各给予不同处分。惟主帅张朝发以“愎谏撤守,丧师失城”议处极刑。张朝发蒙冤十余年,一直到咸丰朝时才为朝廷所察。据《清国朝史补》载:咸丰帝曾对众臣叹曰:“张朝发未必非忠臣,朕恐为诸臣所蔽。”至此,张朝发之冤遂大白于天下。在这之后,咸丰下旨,授张朝发“武显将军”,其妻为一品夫人。
后世纪念
张朝发故居
张朝发故居位于今福鼎市太姥山镇,背依小东门山,面朝秦川湾,占地3亩多,东西对称布局,三进台阶式,后加花园建筑,以青石板为门框的大门,门楹上用4块方正青石雕刻“金铿傅徽”四个大字,透出故居主人武将的身份,外墙高5米左右,下端2米主要由条石垒砌,上端由青砖砌成。故居主体分两部分,俗称“上屋、下屋”。张朝发卧室现存有其用过的雕花大床。
张朝发墓园
张朝发墓园位于今福鼎市秦屿镇瓜园村岩角亭,三合土结构,坐东北向西南,占地约150平方米,墓前有两根华表,一对石狮,墓穴中央是一个青石神龛。此墓建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三年(1843年),墓室有两封门,左边安放张朝发灵柩,右边安放陈氏夫人灵柩。墓楹上是清朝文人王土贞撰写的挽联“已归大每心何负,不斩长鲸死不休”,激昂字句尽显浩然正气,借以称颂张朝发爱国精神。
亲属关系
人物轶事
张朝发打仗善用脑。一次,在闽浙边界洋面上,张朝发率部与蔡来都百只战船遭遇,双方激战了三昼夜难分胜负。为速战速决,张朝发想出一妙计,在月黑风高之时,带领十多名水兵,偷偷下水潜泳至敌船停泊处,用钢纤凿穿敌船底。次日作战时,蔡牵部的船只漏水下沉,张朝发率军趁机追攻,终取得胜利。
相关事件
早在加强防范备战的同时,张朝发也分别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六月初二、初三日向当时的浙江巡抚乌尔恭额和闽浙总督邓廷桢汇报请求增兵。然而,浙江省巡抚乌尔恭额收到战报是在六月初九,而邓廷桢则迟至六月二十日才收到张朝发的秉报和浙江提督祝廷彪的来函。祝廷彪调署镇海营参将率北洋水师300名赶来增援时,定海已经失守。据此可见,对敌了解不够、战前浙江军事战略部署与调整之缓、舟山市防守之弱、作战信息之滞、调兵造将之难,乃是舟山岛兵败失守之重要原因。
时主持镇海防务的钦差大臣爱新觉罗·伊里布等人,把定海失守责任都推荐在张朝发一人身上,指责主帅张朝发“愎谏撤守,丧师失城”,按丢城失地律,议处预刊。于是张朝发成为定海失陷事件的替罪羊。
《獭江所知录》记载了曾枚对此事的一段评论:“张公之死,余询之父老,皆盛称之,无异词,势孤无援,尤不当以疏忽为公罪,而公竟以失地被吏议,悲乎!后宁波市亦失守,提军宵遁,即惎公者也,其奏疏云:‘臣本欲策马冒阵,念自逆夷犯顺以来,连丧提镇大员,有伤国体,是以姑且免死。’时传以为笑。呜呼,彼其视张公,相去为何如哉?”
至咸丰朝张朝发的冤案方为朝廷所察。据《清国朝史补》载,咸丰帝尝谓众臣叹日“张朝发未必非忠臣,朕恐为诸臣所蔽。”于是追封其为武显大将军,封其子张振彪为世袭云骑尉,命护送将军灵柩回闽,安葬在太姥山下。至此,张朝朋发之冤遂大白于天下。光绪《定海厅志》卷之二十一记载,定海总兵张朝发、罗江太、葛云飞等并祀于忠烈祠。《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一郑国鸿附载有张朝发事,语有偏颇:“怀祥于二十年适署定海篆,分募乡勇,为死守计,总兵张朝发撤之。”
人物评价
从渔行雇工到水兵的一大转变,成就了张朝发一生的坎坷历程。他从此投效福建水师,海战奋先,卓有劳绩。(张国琳评)
参考资料
姚怀祥 张朝发.舟山市档案馆.2025-02-22
专家顾问.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2025-02-22